第824章 超现实宇宙模拟

    刘翰洋的意识复制成功后,李素佳就一直守候在那台复制了其意识的量子计算机旁,如同呵护着一个刚刚呱呱坠地的婴儿,一刻都未曾离开过。

    这一待就是整整7天。

    7天来,她和他聊了很多,好似一对久未见面的痴心恋人,又好似一双侠肝义胆、结交的知己,无事不聊、无话不谈。

    聊到他们初次见面的场景,又聊到两人互相舍身相救的感人画面,再聊到彼此互生情愫、倾诉衷肠的美好。

    往昔的一切都在这几天的回忆中如亲历般一一呈现...

    动情处,两人时而放声大哭,时而狂笑不已,喜怒哀乐间尽显情真意切。

    对李素佳而言,时间过得是如此之快。

    纵然转眼间已过去了7天的时间,可她却感觉似乎只过去了一瞬。

    身为太阳系环境科研局的局长,她还有重要的事情去做,这几天来所压的事务和需要批复的文件如小山丘一般堆积着,让她不得不从那间爱的港湾中抽身出来。

    可返岗后的第一件非常紧迫的事并不是处理堆积如山的事务和文件,而是实现木星褐矮星化的这件要务。

    这也是她力主要复制刘翰洋意识的理由,更是对威尔顿的重要承诺,所以,她必须尽快向威尔顿复命。

    这是她的职责所在,也是目前迫切需要完成的任务。

    当然,她向威尔顿提出的是唤醒刘翰洋,而并非复制他的意识,但这已不重要,重要的是立刻解决木星褐矮星化的难题。

    前往威尔顿的办公室并向其详细诉说了成功复制了刘翰洋的意识后,威尔顿嘱咐她加快推进进程。

    她不敢怠慢,返回办公室后,调集太阳系环境科研局的全班人马、历时3天终于拟定出了一份《木星质量现状报告》和一份《木星褐矮星化的难题与解决方案》这两份文件。

    完成后就立即将上述两份文件和黑洞专家伯顿爵士的那本遗留笔记上传到了刘翰洋意识所在的那台量子计算机里。

    仅仅1个小时后,以意识方式存在的刘翰洋便有了回应。

    李素佳喜出望外,她立即来到了那台量子计算机旁,可让她没有想到的是,刘翰洋的意识表示,他无法给出一个量化的黑洞尺寸,也就是无法解决木星褐矮星化这一难题。

    李素佳非常失望,她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她几乎用恳求的语气劝慰道:“翰洋,你仅仅只查阅了1个小时的两份文件和木星褐矮星化难题的文件,怎么就轻言你没有办法解决?”

    “我不是黑洞专家,我只是一个在量子领域有所小成的物理学家,木星褐矮星化超出了我的认知和知识储备,我真的...真的无能为力。”

    “你可以的,翰洋!”

    “请你相信我,素佳!木星褐矮星化不仅仅是你的事,更是我们每一个人类的事,作为物理学家,我更是责无旁贷,可...可它已经超越了我研究的领域,我真的无能为力。”

    “那怎么办?难道就这么轻易放弃?”

    刘翰洋的意识沉默了,一种足以让人窒息般的沉默。

    大约3分钟后,量子计算机终于有了回应:“这样吧素佳,你让技术人员将我所在的这台量子计算机与主机网络进行联网,我可以调集我们人类所有的计算机算力进行木星褐矮星化的模拟运算,希望能模拟出向木星内部所发射的黑洞的具体尺寸,最终实现木星褐矮星化的目标。”

    “联网?”李素佳惊讶到。

    她清楚地知道,一旦实现这台量子计算机与主机网络的联网,刘翰洋的意识就不再属于她个人了,他可以被任何人访问。

    还有,任何分管不同层级量子计算机权限的技术人员都可以将刘翰洋的意识彻底删除,他们不需要充分论证,只需一个简单的“病毒入侵”即可完成此操作。

    李素佳犹豫了,一时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有问题吗,素佳?”

    “啊?什么...”

    “有问题吗?”

    面对刘翰洋意识的再次追问,李素佳妥协了。

    她也明白,联网是唯一的方法,她心一横、随即答道:“没有。”

    很快,刘翰洋意识所在的这台量子计算机就与人类的主机网络实现了联网,其意识开始全面整合人类所有的计算机算力,从工业算力、军事算力、民间计算机的算力,甚至所有的大型星际战舰的量子计算机算力都进行了整合。

    整合成了一台囊括人类目前所有算力的超级量子计算机矩阵。

    之所以要整合一个拥有如此恐怖算力的超级量子计算机矩阵,是因为接下来的计算机模拟场景将是一场接近于宇宙实际演化过程的超现实宇宙模拟。

    整个过程将耗费人类100年来所有的算力总和。

    由于不同领域的量子计算机的算力存在一定的传输带宽,刘翰洋的意识就必须构建两方甚至多方协议才不至于出现严重的宕机现象,可面对数以万亿计的量子计算机及其所组成的超级算力矩阵,他的意识根本就忙不过来。

    为了解决此问题,刘翰洋的意识最终决定将其意识进行再复制。

    根据他的计算,总共需要将他的意识复制出10万个,然后再将这些意识分发到不同领域量子计算机的传输终端上,才能将人类目前所有的量子计算机高效整合起来。

    上述工作全部完成后,刘翰洋的意识开始运用这个整合了人类全部算力的超级量子计算机算力矩阵进行黑洞模拟运算,也就是木星褐矮星化的超现实宇宙模拟。

    模拟开始后,刘翰洋的意识分别向现有8.3倍木星质量的木星内部发射了一个半径为5公里和一个半径为10公里的黑洞。

    模拟进展得非常顺利,虽然都取得了成功,可上述两个尺寸的黑洞均没有成功引发木星内部的氢核聚变,也就是说,没能促使其褐矮星化。

    纵然两次模拟均以失败而告终,但也给出了两组难得的模拟数据,即半径为5公里和半径为10公里的黑洞均无法实现木星褐矮星化的目标。

    两个尺寸的黑洞均被排除后,刘翰洋的意识又将黑洞的尺寸提高到了半径15公里。

    模拟开始后,意外的情况发生了,量子计算机矩阵出现了严重的宕机现象。

    刘翰洋的意识立即断定是黑洞尺寸过大导致的算力不够,于是,他减小了模拟黑洞的尺寸,将其减小到半径为14公里,可宕机现象仍然存在。

    不得已,他又将黑洞尺寸分别调整到13和12公里,可宕机现象仍如幽灵一般连续两次出现。

    一连修改了三次模拟参数均出现了严重的宕机现象,三次递减全卡在了向现有8.3倍木星质量的木星内部分别发射半径为14、13、12公里黑洞的时候。

    这也给了刘翰洋意识一个参照标准,即上述3个尺寸的黑洞,计算机的算力均不足以模拟出最终结果。

    由于算力的原因,模拟工作被迫停了下来。

    这一停就是一周的时间,期间,刘翰洋的意识并没有放弃努力,他一直在尝试着寻找解决算力的方法。

    可算力是硬性指标,它与人类社会的文明程度和科技水平休戚相关,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

    况且,目前谁也不知道究竟还需要多少算力,才能把这个超现实宇宙模拟继续进行下去。

    工作似乎进入了死胡同。

    在一次交谈中,李素佳偶然提到了之前利用mR影像再建系统所再现的与伯顿爵士的对话场景。

    之后,根据场景内容,技术人员又利用中微子耦合量子通讯粒子的形式穿透了时空壁垒,实现了过去与现在时空的即刻对话,然后采用向伯顿爵士提问的方式,得到了他没有书写在笔记上的、一个引发木星褐矮星化的假想的黑洞估值。

    碰巧的是,这个假想估值正是向木星内部发射一个半径为12公里的黑洞,即可实现木星褐矮星化的目标。

    刘翰洋的意识听后,似乎明白了什么,他又立即重新组织了一次超现实宇宙模拟,他把向木星内部发射的黑洞尺寸调整到了半径11公里。

    惊人的效果出现了,这次,超级量子计算机矩阵并没有出现宕机现象,但也未实现木星褐矮星化。

    模拟数据表明,半径11公里的黑洞仍不足以引发木星内部的氢核聚变,实现其褐矮星化的目标。

    此次模拟虽然失败了,但半径为11公里的黑洞这个数值却让刘翰洋的意识看到了希望。

    他断定,此数值是一个重要的临界点,实现木星褐矮星化的那个黑洞数值或许就藏在后面半径为12、13、14公里的黑洞尺寸中。

    也就是说,上述三个数值中的黑洞一定有一个能成功引发木星内部的氢核聚变,继而实现其褐矮星化。

    目标已经有了,接下来就是解决卡住这一目标的难点,即解决算力问题。

    刘翰洋的意识与李素佳进行了彻夜长谈,最后将目光瞄向了泰伯星人。

(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暗体不错,请把《暗体》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暗体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