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京。
“要不,我们开始?”
一个三十出头的中年男子摆弄好录音卡带,然后将视线投在对面的李杰身上。
“行啊,随时都可以。”
李杰点了点头,坐在他对面的两个人是《当代歌坛》的主编老柯和张国英。
《当代歌坛》是今年1月份刚刚创刊的一款流行音乐杂志,不同于《音像世界》,它更加通俗。
更像是一本八卦杂志。
专门记录歌手的各种情报动态,兼顾介绍一些港台流行歌手。
当然。
刚刚创刊的《当代歌坛》也采访不到那些大牌港星,但办法总比困难多。
谁说要采访到本人才能写稿的?
港台杂志、报纸上面有那么多‘八卦’,随便搬运一点就行。
“卡子,你好,首先恭喜你岁末喜得贵子。”
按下录音按钮,老柯微微一笑。
“当了爸爸之后,现在的生活节奏是不是完全被打乱了?”
“差不多吧,孩子不像大人,饿了、渴了、拉了、尿了,稍微有点不舒服就闹腾。”
“之前我看你带孩子的时候完全不像一个玩摇滚的‘忿怒青年’,这是不是孩子的缘故?”
“也不全是,艺术和生活总是不一样的,而且,摇滚乐也并不是单纯的愤怒、叛逆。”
“怎么说?”
“摇滚乐的叛逆,最初是音乐形式的叛逆,摇滚精神里的离经叛道,是指变革音乐,颠覆音乐,一开始和社会学也没什么关系。”
听到这种说法,老柯有点惊讶,这和他接触到的‘摇滚歌手’可不太一样。
国内的绝大多数歌手,谁写歌不带点愤世嫉俗,不带点批判?
不带上这些,那都不好意思说什么我是玩摇滚的。
“能详细说说吗?”
“就以70年代开始流行的朋克为例吧。”
这东西如果详细说,说上三天三夜也说不完,毕竟,它涉及到摇滚乐的起源和发展。
“当时摇滚乐流行的是前卫摇滚,这是一种融合爵士、古典、民间、世界元素的摇滚乐,分支很多,有交响摇滚、艺术摇滚、数字摇滚等等。”
“前卫摇滚意图摆脱流行音乐的公式化,但它非常注重技巧,它需要非常高的音乐素养和器乐演奏技巧,就像交响乐那么华丽。”
“接着,朋克浪潮的兴起就是为了打破这种复杂、华丽的摇滚乐。”
“对比繁复的前卫摇滚,朋克是一种极致的简单化音乐,常用的三和弦套路,普通人练上两三个月就能上手。”
“朋克的兴起,大大的降低了摇滚乐的门槛,让它回归原始。”
“毕竟,摇滚乐诞生之初是一种平民音乐,如果没有二战后大规模崛起的工人阶级,也就没有摇滚乐的繁荣。”
“摇滚乐是一种平民音乐吗?”
老柯不太了解西方摇滚音乐史,他总觉得这不太对,国内玩摇滚的,有几个是平头老百姓?
普通家庭的人,怕不是连电吉他、音箱、效果器都配不齐,甚至连这种音乐都接触不到。
“现在的国内不是,但迟早会的。”
关于这个话题,李杰没有聊太多,这东西真说开了,那得罪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
摇滚乐作为一种叛逆的音乐流派,本来应该是草根阶层挑战主流文化的象征。
但在国内,它是一小部分知识分子和社会精英用来表达各种思想、意见的工具音乐。
比如,第一批接触摇滚乐的都是大院子弟。
哪怕是70年代,依旧不妨碍他们听摇滚乐,看外国电影,崔建也是其中的一员。
然后是第二批摇滚音乐人,他们大多都是来自艺术家庭。
比如西北鼓王赵牧阳,他父亲是歌剧编剧,鲍家街主唱汪锋,他爹是海政歌舞团长号手。
何永他爹何玉生是‘弦圣’韩德福的弟子,在中央歌舞团弹拨乐器声部当了30年部长。
超载乐队的主唱高琦他爹是中央音乐团指挥。
不倒翁、89乐队成员,现红星生产社国内总监,第一代摇滚音乐人程进,他父亲是音乐学院老师。
冷对动物主唱谢天笑的父亲是京剧演员。
包括李杰、十月婴孩乐队的成员,看着穷,实际上没有一个家境很差的。
再差也跟文艺圈沾点边。
这样的人员组成,自然会出现大量无病呻吟、愤世嫉妒之类滥竽充数的音乐。
毕竟,很多人是带着‘审视’的角度来写歌,同时,这也是国内摇滚乐特别讲究‘摇滚精神’的原因。
对比国外流行几十年的音乐,国内才刚刚起步,很多人连基础的和弦都不写,更多依靠本能、直觉,或者借鉴。
这种情况下只能举起‘精神’的大旗,精神是一种无法具体量化的东西。
同样一个人,既可以评价他不够摇滚,也能评价他非常摇滚。
毫不客气的说,当下的摇滚乐手,超过九成都是不合格。
因此。
这种话题李杰没法往下延伸。
约莫一个小时后,临近采访结束,老柯问起了下一步。
“你未来的计划是什么?《丑奴儿》之后,新专辑有构想了吗?”
“新专辑已经在酝酿了。”
李杰坦言道:“不过,这东西急不得,快一点的话年内发,慢一点,明年、后年也说不定。”
关于新专辑,李杰确实有了想法。
他准备搞一张纯器乐的专辑,加一点点电子乐、民族乐,如果归类的话,可以放到器乐摇滚,或者后摇。
这东西在国内算是很‘先锋’,很前卫,即使放在国际,也是一种比较前卫的音乐类型。
后世,国内有一个叫声无哀乐的乐队,算是玩的比较好的乐队之一。
但。
距离他们成立还有20多年。
很远。
李杰出这样一张专辑还是为了赚钱,新专辑里他只准备保留一点点呓语、哦、啊之类的人声。
如此一来,理解没有门槛。
不论是在国内发行,还是在国外,都能卖。
类似的专辑,只要质量出众,国外也能卖一点,当然,前提是要有名气。
名气怎么来?
从杂志来。
国外的音乐体系发展相对成熟,不论是多小众的音乐,都有一批拥趸,他们也有固定的接受信息的渠道。
在国外卖,那是按照叨乐计费,卖一张能顶国内十张。
所以。
还是得赚钱啊。
那七万多的版税根本不禁花,倒不是日常开支不够,即便家里多了一个孩子,他们一家一个月的开支也就1-2000块钱。
真正贵的是各种乐器的购买。
乐器这玩意吧,一分钱一分货,几百块的东西和几千块的,质感绝对不一样。
几千和几万的,又不一样。
至于几万和几十万、几百万的,差距倒也没那么大,只要不是那种追究极致,且不差钱的人,一两万和十几万的,差别不大。
但一两万,也贵啊。
吉他不是买一把就行,民谣吉他和古典吉他、电吉他,都叫吉他,内里却天差地别。
不同产地、不同材质的吉他,音色也不一样。
类似的乐器,同样一种吉他,不同的产地,人耳可能听不出区别,但录音就不一样了。
设备是客观的。
一点狭小的区别都能被放大。
所以。
那些歌手、音乐人买一大堆吉他,不全是装杯,很多都是有明确的作用。
同理。
不同的电吉他产商生产的东西,也不一样。
音乐形式的进步,说白了是‘音色’的进步,摇滚乐当初大行其道,靠的就是‘音色’的进步。
搭配不同的效果器、音箱,能产生有别于古典乐器的音色。
未来电子乐大行其道,也是如此。
电子音乐的音色,远比摇滚乐更多,不同的合成组合,能够产出无数种特别的音色。
……
一周后。
李杰来到公司,他准备跟张裴仁商量一下下张专辑的方向。
然而,看到他列出的那一大堆单子,张裴仁只觉得头大。
电子音乐是个无底洞啊!
那一大串合成器,单个价值不高,但全部买下来,贵啊。
除了合成器,还有一大堆其他乐器。
张裴仁估摸了一下,如果全部买齐,可能要花个大几十万,甚至上百万。
“纯器乐啊。”
张裴仁揉了揉眉心。
“这种风格的受众更少,卡子,我不怀疑你的功底,但魔岩唱片归根到底还是一家商业公司。”
“要考虑回报的。”
“要不这样,你先写一两首出来,有了成品,我也好跟公司交待。”
“也行。”
张裴仁的反应早在他的预料之内,李杰也没有想过一次性把东西全部买齐。
鲁迅先生说得好,只要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天窗。
接着,李杰取回那份清单,拿起笔勾勾画画一番。
这一次,他一口气砍掉了三分之二的设备清单。
看到他勾选的那些内容,张裴仁还是觉得头疼,但也不是不能接受。
原因很简单。
李杰的那张专辑给滚石带来了很多赞誉。
老段他们还是有点追求的,他们不想滚石只是一家纯粹的商业公司,在艺术形式方面,也要有一些创新。
这也是魔岩唱片能诞生的缘由,魔岩做的就是不那么主流的音乐。
“这样,我下个礼拜要回一趟宝岛,我先跟总部汇报一下。”
张裴仁收下清单之后,开口道。
“具体能不能成,我尽量给你争取。”
说着,他语气微顿。
“还有一件事,你不是不太想曝光过度嘛,你有没有像幕后转型的意思?”
“不太方便吧?”
李杰没有把话一口堵死。
“滚石那边总不可能跑到这边来录歌。”
“那也不一定。”
张裴仁循循善诱道:“只要质量够好,公司的歌手也是可以配合你的。”
旋即。
他又从柜子里取出一份文件。
“你看看这个,这是公司近期的艺人发专计划。”
李杰低头一扫,很多熟悉的名字映入眼帘。
李丽芳:94年下半年发行专辑。
林艺莲:94年年底或者95年年初发行,专辑名暂定《关于她的爱情故事》
辛小琪:明年年初
周桦建:明年年初
刘若因:95年发行个人首张专辑
……
零零总总,李杰看到十几个人的名字,在后面还有各种备注,比如曲风、主题等等。
“这些人我都不太熟,有他们的专辑吗?”
半晌,李杰放下文件。
“所有的,都要。”
“所有吗?”
“嗯,最好是从出道第一张到现在的都有。”
“好,等我这次回来,我把专辑全部带回来,到时候我找人给你送过去。”
对于别人而言,搜集所有专辑可能有点困难,因为不是每张专辑都能大卖。
那些不畅销的专辑,不还买。
但滚石是谁?
那些专辑的录音版权全是滚石的,哪怕是那种销量只有几千张的专辑,他们也有库存。
半个月后。
张裴仁从宝岛回来了,跟着他一起回来的,除了李杰需要的部分乐器,还有几大箱子的专辑。
他在过关的时候,差点被当成‘盗版’商人。
谁踏马没事带着那么多专辑?
好在他是宝岛人,过关时没有太过刁难,但即便如此,过关还是花了大半天时间。
那些专辑要一张一张的检查。
有几张专辑还被‘没收’了。
虽然花了不小的功夫,但终归是把东西带了过来。
“这么多箱,全是专辑?”
看着李杰往家里搬得东西,毛毛很是惊讶。
“嗯,你别动。”
眼看毛毛要帮忙搬,李杰连忙制止。
“这东西太重,你搬不动。”
毛毛不信邪的尝试了一下,一搬,确实重。
“这东西放哪?”
“呶,就放客厅的那个架子上。”
“好,我来放。”
毛毛撸起袖子,用推得形式把箱子推到了架子面前。
“你放的时候注意一下,同一个歌手的专辑,你放一块,别放混了。”
“OK。”
毛毛比划了一个手势。
她知道公司为什么送来这么多专辑。
馋她家男人呗。
想想也是。
港台那边的专辑太挣钱了,那些歌手恨不得一年发上四五张专辑。
这种情况下,谁不馋一个优秀的音乐人呢?
那些唱片公司对于作品的渴求是无限的!(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