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小时的休息时间过得很快。
而这个时候。
外面的雨势更大了。
从小雨转成了中雨。
“怎么雨越来越大了,这样的话对于跑起来会有影响啊。”
袁郭强看着雨势。
有些担忧的说道。
“据说博尔特还非常喜欢在雨里跑,他自己接受采访的时候都说过很多次。”
余位力也皱眉看着天空:“这种时候任何一些有利的影响可能都会改变结果。”
两个人担心不是没有道理。
因为短跑比赛是室外比赛。
又不是在室内。
风速,温度,湿度,雨势。
都是有影响的。
而且这些情况越大影响越大。
小雨的话还好。
都都已经下到中雨了。
如果博尔特更适合这个天气。
那就像是当年刘祥擅长雨战。
你要是和他实力差不多。
或者说实力比他还差一点。
你碰到这个天气,会不会一开始内心就咯噔一下。
从运动科学视角看,雨天对100米短跑的影响并非单一因素作用,而是跑道物理特性、人体生理反应、技术动作调整与心理状态变化的综合结果。
早期研究多聚焦于场地摩擦系数的改变,如1985年Smith等人的跑道力学实验。
而21世纪之后,研究则更关注“环境-人体-技术”的动态交互。
雨天对跑道物理特性的改变及直接影响可不小。
比如标准100米塑胶跑道的干态摩擦系数通常在0.8-1.0之间。
这一数值是保障蹬地效率与动作稳定性的关键。
而雨天环境下,摩擦系数的变化呈现“双阶段特征”。
初始降雨阶段,0-5分钟,也就是刚刚开始——这时候跑道表面形成水膜。
COF迅速降至0.5-0.6。
此时水膜充当润滑剂。
导致足底与跑道的滑动摩擦力下降40%-50%。
根据摩擦力学公式F=μN。
μ为摩擦系数,N为正压力。
运动员体重即便是只有60kg时,蹬地时的水平摩擦力也会从约588N降至353N,直接削弱推进力。
持续降雨阶段,也就是5分钟以上——水膜厚度超过2mm后。
COF反而略有回升至0.6-0.7。
这是由于水膜在高压下形成“液压支撑”。
足底与跑道的接触模式从“滑动摩擦”变为“滚动摩擦”,但仍比干态低10%以上。
不同类型跑道的抗水性差异显著。
聚氨酯塑胶跑道的排水性能优于橡胶颗粒跑道,其COF下降幅度可减少15%。
而老式煤渣跑道在雨天会完全泥泞化,COF波动更大,已被国际赛事禁用。
莫斯科这边的跑道其实算是新型跑道,排水能力还是不错。
但随着雨势不断增大。
负面效果会跟着出现。
这个时候就不是跑道能解决。
这个时候就开始需要运动员自己的能力。
比如起跑器作为100米的“动力起点”,其安装稳定性直接影响起跑反应时与初始爆发力。雨天环境下,起跑器与跑道的固定强度下降怎么办?
起跑器锚固螺栓的摩擦力因水膜减少,导致起跑器在蹬地时的位移量从干态的0.2mm增至1.5mm,延长了力的作用时间,从0.08秒增至0.12秒。
降低爆发力的瞬时输出。
起跑器踏板表面的防滑纹被水膜覆盖,运动员前脚掌与踏板的静摩擦变为滑动摩擦,导致起跑角度偏差。
从理想的45°增至55°
部分水平推力转化为垂直分力,造成能量浪费。
还有雨天通常伴随气温下降。
跑道表面温度可从30℃降至20℃,导致塑胶材料的弹性模量下降10%-15%。
根据胡克定律F=kx,相同形变下的弹力减少,意味着跑道的“能量回馈效应”减弱——运动员蹬地时,跑道吸收的能量无法有效返还,额外消耗肌肉能量约8%。
同时,雨水渗透使跑道基层受潮,局部区域可能出现“软弹不均”现象,导致每步的支撑反作用力波动幅度从±5%增至±15%,破坏跑步节奏的一致性。
这个时候。
如果你没有科学的数据以及准确的模型来收集要素和反馈要素。
光凭经验还有肉眼,你永远不可能完善的处理这个问题。
但好在这个问题在苏神这边。
根本不是事儿。
因为全世界对于这方面研究显得最深入的就是苏神的实验室。
毕竟他提供了最先进的最正确的指导力。
你有了答案之后再去推过程
当然比较容易。
当然他说出来的这个东西肯定不能叫答案,在没有证实之前这只能叫做——
用科学界的话来说叫做——
xxx猜想。
比如起跑阶段的动作适应性调整。
莫斯科这次大雨,它有详细的数据,所以可以根据这个数据来做出精确设计。
比如起跑阶段是速度建立的关键,雨天环境迫使运动员做出以下技术改变,这些改变虽为“保护性调整”,却直接影响加速效率。
那么就蹬离角度增大。
为避免打滑,运动员下意识增大蹬地角度从35°增至45°。
根据力学分解,水平推进力占比从70%降至60%,垂直分力增加,导致重心上升过快,每步的水平位移减少5-8cm。
上肢摆动幅度减小。
为维持平衡,上肢前后摆动幅度从40cm减至30cm,导致躯干旋转力矩减少15%,
无法有效配合下肢发力,形成“上下肢发力脱节”。
步频优先于步长。
这是因为缩短步长可减少单步支撑时间,降低打滑风险,但牺牲了步长带来的距离增益。
高速摄像机捕捉数据显示,优秀运动员在雨天起跑的技术变形幅度约8%。
这与神经肌肉控制的熟练度直接相关。
加速阶段又会出现力链传递效率下降。
加速阶段是从起跑向途中跑过渡的关键,雨天环境对力链传递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下肢关节协同性降低。
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的伸展时序出现偏差,干态下的“踝-膝-髋”依次发力模式被打破,出现“膝先踝后”的紊乱,导致每步的发力时间延长0.02秒,功率输出下降12%。
从干态的3500W降至3080W。
足底压力分布不均。
正常情况下,前脚掌跖骨头区域承受70%的蹬地压力,雨天因防滑需求,压力向足跟转移。
足跟压力占比从20%增至35%。
而足跟的发力杠杆短于前掌,导致力的输出效率下降20%。
再加上躯干前倾角度保守化。
也就是所谓的为避免因打滑导致的前扑失衡,运动员躯干前倾角度从25°减小至15°。
根据杠杆原理,这使蹬地的动力臂缩短,力矩减少约10%,进一步削弱加速能力。
你就说这些原理以及详细的数据区间。
你如果没有苏神实验室的支持,没有合适的方向去研究。
你光是找对这几个切入点都不容易。
就像是这些玩意儿,其实美国那边也在研究。
但是他们得出结论是2020年之后的。
现在还早的很呢。
进入途中跑就会出现——
步长与步频的周期性失衡。
支撑相时间延长。
摆臂动作的补偿性增强。
等等问题。
这还不算完,还有进入最后的冲刺。
躯干后仰过早。
终点线判断偏差。
等等问题。
会出现这么多问题是因为,运动生理学层面的机能变化了。
雨天的不稳定性刺激使肌肉收缩模式从“快速爆发型”转向“稳定控制型”。
因为这时候干态下100米短跑中II型肌纤维募集比例约75%,雨天会降至60%。
而I型肌纤维占比增加,导致肌肉收缩速度下降,从5.0m/s降至4.5m/s。
但抗疲劳能力略有提升。
根据股四头肌的EMG峰值振幅从干态的80μV降至65μV。
且信号持续时间延长15%。
表明肌肉为维持稳定而采用“低强度-长时间”的收缩策略,这说明……
牺牲了爆发力。
为了增强关节稳定性,肌肉的预紧张度提高,僵硬度会增加20%。
这虽减少了动作误差,但也降低了肌肉的弹性势能利用效率。
再加上血液生化检测显示,雨天赛后运动员的肌酸激酶水平比晴天高。
这表明稳定控制型收缩导致的肌肉微损伤更明显。
再加上生理变化。
比如磷酸肌酸(CP)消耗速率加快。
雨天每米CP消耗量比干态多8%。
干态约0.5mmol/kg,雨天约0.54mmol/kg。
这会导致CP储备在60米左右即出现明显下降。
迫使糖酵解系统提前介入。
糖酵解的提前激活使血乳酸浓度在终点时比晴天高2mmol/L,导致肌肉pH值下降更快,引发更早的疲劳感。
这也是为什么苏神今年一定要把抗疲劳被提升的原因。
不单单是为了对抗博尔特。
争夺世界纪录。
还有就是这一次的莫斯科是大雨。
这个问题是一定会出现。
所以早做不如晚做。
做好了抗疲劳。
这一次莫斯科大战才会让优势更站在自己的这一边。
这一切都是未雨绸缪。
一切都是苏神的提前布局。
并不是想到哪做到哪。
只有你走到这一步。
才知道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重生这十年可以说他几乎一件废事都没干过。
每一件事。
都有因有果。
都有具体的源头。
只是当时的人。
不太理解罢了。
这次设计的专门应对版本,就是仿生爪状钉型设计。
是模拟猛禽利爪的倒钩结构,鞋钉尖端呈三棱锥形,侧面带有0.5mm倒刺,扎入跑道后形成“机械锁定”,防止蹬地时打滑。
采用航空级高强度钢(硬度HRC58),直径2.3mm,抗弯折次数超10万次,在-10℃低温下仍保持刚性。
8钉分布呈“前掌放射状+后跟三角稳定区”,起跑时前掌5钉集中发力,冲刺阶段全掌8钉均匀分散压力,湿地蹬地效率提升23%。
再配合鞋内鞋垫采用“蜂窝状导流槽+毛细吸管”组合,导流槽深度1.2mm,将渗入的少量雨水引导至鞋跟处的微型排水孔。
孔内装有单向阀。
鞋垫表面覆盖聚酯纤维绒毛,通过“芯吸效应”快速吸收脚部汗液,与雨水分离排出,保持鞋内相对湿度低于60%。
有效可以避免打滑。
比如前面说的跑道表面摩擦系数的非线性变化问题。
“小添,你不担心吗?”
毕竟他们再着急,也不是待会儿的主角。
但或者是主角别看参赛的人有8个。
但其实名人都知道,自从苏神在去年击败了博尔特之后,今年的主要对决话题就只有一个……
闪电之战。
也就是苏神对决博尔特。
所以才说主角其实只有两个人。
“我觉得还好啊。”
苏神副场热身,一边热身一边轻松回答。
“可是下雨啊,这雨势……”
“放心。”
“两位指导,虽然他是上帝的天选之子,也许他更适合跑雨天,但是他依靠的是天赋,我依靠的是科技。”
“咱们二沙岛的科技树。”
“比他们牙买加点的更高。”
苏神可不是扯淡。
针对应对跑道表面摩擦系数非线性变化,
跑鞋外底材质与纹路设计就是——采用疏水型橡胶材质,其表面自由能低,雨水不易附着形成连续水膜,能减少水膜的润滑作用。外底纹路采用“锯齿状+沟槽交错”结构,
锯齿状纹路可刺入水膜接触跑道表层,沟槽则能快速排走接触区域的雨水,使鞋底与跑道的实际接触面积保持在干态的85%以上。
别人能行吗?
不行。
这是利用利用材料的疏水特性减少水膜影响,通过纹路的机械作用实现“破膜-排水-抓地”的连续过程,提高摩擦系数的稳定性。
应对雨天起跑器稳定性下降问题。
跑鞋前掌与起跑器接触的部位,采用硬度更高的橡胶,表面布满0.5mm的细小凸点,增加与起跑器踏板的静摩擦力。
同时,该区域鞋底厚度减少1mm,增强足底对起跑器状态的感知,便于运动员及时调整发力角度。
等于是用高硬度材质减少形变,细小凸点增加微观接触面积,从而提升与起跑器的摩擦附着力,减少打滑和位移,保证起跑阶段力的有效传递。
别人行吗?
不行。
应对跑道温度与弹性改变问题。
采取了中底弹性材料的温度适应性。
通过特殊材料的选择,降低温度对中底弹性的影响,确保在雨天跑道弹性下降时,跑鞋自身能提供稳定的“能量回馈”。
减少肌肉额外消耗的能量。
从8%降至1%以内。
这一点你光靠自己的天赋能达到减少程度是1%吗?
甚至是1%以内吗?
做得到吗?
不行。
苏神可以让二沙岛人人都做到。
你的天赋就算是有这个水平,你能量产吗?
不行吧?
苏神这边行。
二沙岛也行。
更不要说每个阶段都有保证。
比如启动——
前掌着地部位的鞋底呈3°的前倾设计,配合10mm的前掌厚度。
比普通跑鞋厚2mm。
在运动员下意识增大蹬地角度时,能通过鞋底的物理角度补偿,使实际水平推进力占比从60%提升至68%左右。
同时,鞋底重量控制在120g以内,减少摆动时的惯性负担,便于维持步频。
这是利用利用鞋底的几何角度设计,修正因动作调整导致的力传递偏差,在保证稳定性的同时,最大化水平推进力的输出。
比如加速区。
就是鞋底内嵌全掌碳纤维板,其弯曲刚度比传统材料高30%,能将踝关节、膝关节、髋关节的发力形成刚性传递链,减少“膝先踝后”的发力紊乱。
碳纤维板在蹬伸阶段的形变控制在2mm以内,确保每步的发力时间波动从0.02秒缩短至0.005秒。
这是通过通过刚性材料构建稳定的力传递通道,增强下肢关节的协同性,提高力链传递效率,使功率输出下降幅度从12%控制在1%以内。
途中跑呢?
足弓处采用弹性支撑片,其弹性系数可随压力变化自适应调整。
压力增大时刚度提高。
在步长骤增或骤减时,能吸收多余的冲击力,减少重心波动。
同时,外底纹路的左右对称性误差控制在1%以内,确保双脚受力均衡。
冲刺呢?
后掌内置缓震反弹模块,采用高弹性泡棉,在支撑阶段可储存30%的冲击力转化为弹性势能,在蹬伸阶段释放,补充肌肉的功率输出。
模块的能量释放效率达到80%,使肌肉功率输出峰值从3500W提升至3800W。
通过能量的储存与释放,补偿冲刺阶段肌肉的爆发力衰减,延长高效发力的持续时间。
更不要说还有应对雨天肌肉收缩模式改变。
通过精准的压力包裹,增强本体感觉的准确性,使神经系统对肌肉的控制更精准,减少因稳定性需求导致的肌肉收缩模式过度改变。
通过人工传感反馈补充自然本体感觉的不足,提高神经系统对身体姿态的感知准确性,缩短反应延迟。
……
你就说说看。
光是你的天赋,你能照顾到几个方面?
你以为兰迪说未来的运动是属于科学和科技的?
这只是说说而已啊。
人家说的是真正的前沿预测啊。
更不要说除了这黑科技满满的鞋子之外。
还有黑科技满满的新战袍。
比如疏水抗粘设计。
这次苏神实验室针对苏神要求,让战袍采用纳米级疏水涂层,纤维表面形成“莲花效应”,雨水接触后迅速凝结成球状滚落,避免衣物吸水后重量增加。
单件战袍吸水增重可控制在5g以内,传统面料则达15-20g。
同时,衣身接缝采用热压工艺替代传统针线,减少雨水渗透缝隙,避免因布料潮湿贴肤导致的额外阻力。
这是通过疏水材料与无缝工艺,减少雨水对衣物的物理影响。
避免因衣物湿重增加导致的步频下降或能量浪费,间接保障运动员在低摩擦跑道上的动作稳定性。
不然你以为张培猛他们跑起来,为什么觉得明明是雨天却如履平地?
脚感异常的好。
靠的是什么?
靠的是这些科技感满满的装备啊。
就像是人类跑动成绩不断提升一样。
人类的运动装备不断提升。
以及跑道设备的不断提升。
都是一部跟着成绩发展的运动科技发展史。
就这些。
别说是牙买加。
就算是美国。
都被苏神实验室开发了这些定点装备甩出了十万八千里。
在绝大部分都会被雨势影响的情况下,他可以说……
雨下的越大越好。
雨下的越大负面条件越大,但是他能受到的负面条件却相对来说越小。
那不就等于变相加强吗?
因此。
苏神说了一句让两个人都不知道该怎么接的话——
“比起博尔特想下雨。”
“我也巴不得下雨呢。”
“而且是这个雨啊。”
“下的越大越好。”
余位力:……
袁郭强:……
疯了。
都疯了呀。(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