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1章 世界金牌!这枚金牌代表着未来

    “这小子,什么时候会的?”

    “这我哪知道呀,别看我,我也不知道。”

    赵昊焕看到苏神也不知道,开口道:

    “能掌握这门技术的话,那估计这个比赛有的看了。”

    “阿正可是前程一直挺厉害的,现在有了这一门技术,我估计他前面的速度,恐怕已经能和破10的阿业比比了。”

    “如果是这样的话。”

    “拿下两枚奖牌,还真不是没可能啊。”

    当然,赵昊焕很快就知道自己还是想的简单了。

    当然他这个简单。

    和你想的那个简单,可能有点不一样。

    嘭————————

    比赛开始。

    枪响瞬间,布雷西的双脚同时向斜后方蹬地,左脚蹬地方向偏左,右脚偏右,形成“剪刀状”的发力角度,这种方式能让他的蹬地反作用力覆盖更大范围,身体向前的同时保持稳定。他的手臂摆动幅度极大,启动时左手直接摆到腰际,右手向后伸展,形成“大摆臂”模式,带动上半身快速向前。

    他属于“中步幅中频率”的均衡启动,这种模式虽然没有极致的爆发力,但胜在稳定,适合后程耐力突出的选手。

    现场数据显示,布雷西启动时的地面反作用力达到了自身体重的2.8倍,这是八人中最高的,可见他的腿部力量有多恐怖。

    这也是典型美式风格。

    身体素质一览无余。

    奥古诺德的双脚同时发力,蹬地时膝盖几乎完全伸直,身体像青蛙跳跃一样向前弹出,这是他标志性的“蛙跳式启动”。

    高速摄像机显示,他蹬离起跑器的瞬间,身体腾空高度达到8厘米,比卡特高出3厘米,虽然腾空时间多了0.01秒,但蹬地的反作用力让他的初速度不错,就是这种“大步低频”的模式,前面速度出不来。

    起码在世界最高舞台上。

    不够。

    不过最多人关注的还是卡特这边。

    他才是这一次比赛,最大的牌。

    9.70+俱乐部。

    牙买加起跑机器。

    不管哪一个。

    都让他享负盛名。

    他也本应该拿下这场比赛的冠军。

    而且你看他半决赛的状态就知道。

    6秒50还可以小放水,根本就是没竭尽全力。

    结果他一启动。

    我去。

    速度竟然没有第一时间提上来???

    这一幕如果你看卡特的比赛看的比较多。

    你就知道这种情况虽然不是很常见,但也不是说很少很少见。

    比如说08年的接力,他的启动第1棒就是因为这个启动失误。

    导致整个活动过程都没有续上。

    否则那一年牙买加就要出超级成绩。

    如果从他的动作上来分析,多数短跑选手采用全掌撑地姿势,是因为手掌与地面的接触面积越大,支撑反作用力越均匀,能分散手腕、肘关节的瞬间受力。而卡特的“钳状”姿势仅靠拇指与食指扣住跑道,其余三指轻贴地面,虽然减少了0.02秒的手部发力延迟,但手掌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减少了40%。

    根据生物力学计算,当发令枪响后,手部撑起时的瞬时压力会全部集中在拇指与食指的指关节处,长期训练下,这两个部位的关节囊反复受到挤压,容易形成慢性劳损。

    更关键的是,这种支撑方式对地面平整度的要求极高,一旦跑道表面有细微凸起或颗粒松动,“钳状”扣合的稳定性就会被打破,手部发力的方向出现偏差,进而影响上半身的平衡。

    那因为支撑的问题又会引起“单侧先动”的发力失衡隐患。

    卡特左手先于右手0.03秒撑起的“单侧先动”模式,看似能形成高效的发力链条,实则打破了身体的左右平衡。

    人体在启动时,需要左右两侧的肌肉群协同发力,才能保证躯干的稳定。当左手率先撑起时,左肩会产生一个向上的牵引力,为了抵消这个力量,右髋必须强行向前顶出,这会导致右侧腰腹肌肉和髋关节韧带处于过度拉伸状态。长期如此,右侧的臀中肌和髂胫束会比左侧更紧张,形成“单侧代偿”。

    在高强度比赛中,一旦右侧肌肉的爆发力未能达到预期,或者左侧手部发力的时机出现细微偏差,左右两侧的力量失衡就会被放大,进而影响下肢的蹬地方向。

    就卡特自己的感觉就是——

    发令枪响的刹那,左手先撑起的动作慢了半拍,指节扣住跑道时,没像往常那样传来扎实的反作用力。

    反倒像触到了一团软棉。

    右髋顶出的力道跟着迟滞,右脚踝关节没能锁死110度,蹬地时钉鞋在塑胶上擦过一丝轻响,六颗鞋钉只抓住了五颗的力。

    启动第一步,步幅缩小,步频下滑0.8,原本该如齿轮般咬合的发力链条,此刻像卡进了细沙。

    糟了。

    卡特自己也知道这一下不好。

    应该是左肩抬升的力道慢了半拍,连带右髋顶出的时机滞后,右侧腰腹那片因常年单侧发力而略厚的肌肉,此刻没能及时绷紧,像被拉长的橡皮筋突然松了半寸。

    右脚踝关节试图锁定习惯的110度蹬地,却因右髋发力不足,角度不自觉变成115度……

    这样启动第一步落地,步幅就比预期短了0.1米。

    左脚尖恰好踩在那片密度偏低的塑胶上,钉齿陷得浅,脚掌不由自主微侧,身体重心跟着偏了一点。

    原本的步频,硬生生慢了下来,“小步高频”的节奏像被卡了一下。

    对于后程选手来说,启动不好都很致命,更不要说前程选手。

    卡特自己都骂娘了。

    法克鱿!

    早不来晚不来,为什么偏偏这个时候来?

    该死的上帝,你是一块大赛金牌都不准备给我吗?

    我难道只配拥有接力金牌吗?

    我连自己的一个单项荣誉都不配有吗?

    回去我就给你十字架给砸了!

    由于第一步的失误。

    连锁反应开始。

    第二步蹬地时,右手终于撑起,可左臂发力的偏差让右臂肘关节多弯了几分。

    这就导致上半身前倾幅度不够,右腿蹬地时股四头肌没能及时跟上力道,膝盖抬起的高度比平时低了些许。

    第三步落地,右脚跟腱泛起淡淡的酸胀——

    前两步发力失衡让它被迫承受了额外的拉伸。

    钉鞋踩在跑道接缝处,即便没有凸起,颗粒密度的变化还是让抓地时多了一丝滞涩。

    步幅又缩了几厘米。

    有眼尖的人一下就发现了。

    卡特的启动不对劲。

    在60米比赛里面可没有什么调整的机会。

    就算是博尔特60米失误了都没戏了。

    因为没有时间给他再调整。

    唯一有可能的。

    只有现在前程实力超越普通人太多了苏神。

    卡特。

    显然也不行。

    这一下。

    其实就已经宣判了他“死刑”。

    当然也没什么可冤枉的呀。

    自己的失误自己处理。

    采取这样的做法会有这样做法的好处,那你也要承担它的风险。

    至于他什么时候会出现。

    那就不好说了。

    反正上一世和这一世决赛都出现了这个问题。

    卡特和大赛单项无缘。

    现在看起来和大赛的金牌奖牌也无缘。

    甚至这样来看,他连大赛的奖牌都无缘了。

    毕竟最大热门出现了问题。

    那别人没有不抓机会的事情。

    开什么玩笑?

    最大的热门出了问题,必须抓住机会啊。

    如果能拿到金牌。

    那简直是赚翻了。

    属于是巨大的意外之喜。

    赢麻。

    在这种情况下。

    有点类似于大邱博尔特直接出局。

    当然他这里也没出局。

    可是在这么短的距离,想要调整上来再追上去。

    反正卡特是做不到。

    我去。

    夺冠头号热门就这么无了?

    赵昊焕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卡特又不是什么新人菜鸟。

    就这么没了吗?

    还真是。

    就这么没了。

    这就是所谓的天上掉馅饼。

    最强的人被ban了。

    宛如去年的女子,200米最强的费利克斯,直接启动没多久就出局。

    那这不算是天上掉馅饼吗?

    现在就看。

    馅饼已经在天上了。

    掉下来的时候谁能接得稳。

    接不住,你就只能拦着别人吃大餐。

    不给你机会。

    理查德·基尔蒂前10米,他刻意压低上体,背部与地面呈25度角,双臂摆动幅度极小,肘关节始终保持70度夹角,像被躯干“牵引”着小幅前后摆动,这是为了减少上肢多余动作消耗的能量,将全部力量集中在下肢蹬地。

    落地时他的脚掌落点精准控制在身体重心正前方15厘米处,每一步都让身体顺势向前“滑”出,而非生硬地向下踩踏。

    毕竟是原本时间线的冠军。

    只是没有几个人知道他会突然杀出来。

    15米后,基尔蒂开始逐步调整发力模式:蹬地时脚掌从“全前掌”过渡到“前掌外侧先触地”,利用足弓的弹性缓冲地面反作用力,再快速转化为向前的推进力。

    同时上体以每秒5度的幅度缓慢抬起,核心肌群像钢索般紧绷,避免躯干晃动导致的力量分散,肩部始终保持水平,没有出现单侧倾斜。

    25米至30米,他的双臂摆动终于放开,肘关节开合角度扩大到110度,但摆动轨迹严格限制在身体两侧30厘米范围内,避免横向摆动浪费动力。

    此时他的蹬地已从“后蹬为主”转为“前蹬发力”,脚尖蹬离地面时会向前“蹭”出5厘米,将垂直方向的力量损耗降到最低,整个加速过程如同一辆逐渐提挡的赛车,每个阶段的力量输出都精准衔接。

    理查德·基尔蒂,绝对是黑马。

    卡特掉链子后。

    他几乎是第一时间就站了出来。

    前8米,奥古诺德的上体保持40度前倾,双臂以“直臂摆动”为主,肘关节角度保持160度,摆动轨迹接近直线,而非传统的弧形。

    这种技术的原理是利用上肢的惯性带动身体向前,减少手臂摆动的能量消耗。落地时他的支撑腿会向外侧打开5度左右,形成“宽支撑”姿态,增强加速时的稳定性,避免因爆发力过强导致身体侧倾。

    12米处,他的蹬地出现“二次发力”:支撑腿落地后,并非直接蹬伸,而是先让膝关节小幅弯曲,缓冲0.05秒后再快速蹬伸,形成“缓冲-发力”的连贯动作。

    这种技术能让肌肉在收缩前先进行预拉伸,提升爆发力输出。此时他的上体开始快速抬起,前倾角度以每秒8度的速度减小,核心肌群如铁板般紧绷,将下肢的力量牢牢锁住,避免出现“上体跟不上下肢”的脱节情况。

    可惜。

    他衔接还是不够给力。

    蹬地重点从“大腿发力”转移到“小腿与脚踝协同”后,脚掌落地后快速滚动不够,从后掌过渡到前掌,再瞬间蹬离,前几下的推进力都没有好好集中在身体正前方。

    这等于就加大了横向偏移。

    马文·布雷西也觉得自己有机会。

    前7米,他的上体保持50度前倾,双臂以“交叉摆动”为主,左臂向前摆动时右臂向后伸展,摆动轨迹与身体中线呈15度夹角。

    这种技术的核心是利用上肢的交叉惯性,带动躯干产生小幅转动,增强向前的推进力。落地时他的支撑腿完全垂直于地面,支撑点在重心投影点后方5厘米处,形成“后支撑”姿态,为后续的蹬伸预留更大发力空间。

    15米处,布雷西的上体开始“渐进式抬起”,前倾角度每秒减小6度,同时双臂摆动转为“平行摆动”,肘关节角度缩小到100度,摆动幅度降低,但频率提升。

    此时他的蹬地出现“爆发力迭加”。

    支撑腿蹬伸时,臀部肌肉先发力,再带动大腿、小腿依次收缩,形成“从下至上”的发力链条,避免单一肌肉过度疲劳。

    落地时脚掌的缓冲时间缩短至0.08秒。

    支撑与蹬伸的衔接速度提升20%。

    25米至30米,布雷西的身体姿态已接近直立,双臂摆动稳定在“前后弧形”轨迹,手腕自然放松,没有刻意握拳。

    他的蹬地重点转向“踝关节发力”,脚尖蹬离地面时踝关节充分背屈,将蹬地力量完全转化为向前的速度,而非向上的跳跃。

    在镜头里面看就是一点的感觉,力量感十足。

    牙买加的金马里·罗奇,也是难兄难弟。

    他也和卡特一样,出现了问题。

    启动就不是很流畅。

    再加上他的实力也不是很强。

    看到卡特都发挥不出来,自己恐怕就更难了。反而是另外一个小q,杰拉尔德·菲里,表现不错,前10米,菲里的上体保持30度前倾,高抬腿的步频达到每秒4.0+。

    这种技术的原理是通过快速的步频提升神经兴奋度,让肌肉在短时间内进入高强度工作状态。

    12米处,菲里的高抬腿高度逐渐降低至髋部水平,步频略微下降,但步幅开始扩大。此时他的双臂摆动幅度加大,肘关节角度扩大到80度,摆动轨迹从“前后”转为“前后弧形”,开始为身体提供向前的推进力。

    20米,蹬地时他的小腿肌肉快速收缩,脚尖蹬离地面时会向上“挑”,形成“蹬-挑”连贯动作,进一步提升向前的速度。

    上体前倾角度保持稳定。

    可有些急于抬起,步幅与步频就没有达到最佳平衡。

    可惜。

    让人没想到的是。

    在这些人里面第一个冲出来的。

    都是。

    红色的身影。

    通通都是红色。

    一个是谢正业。

    一个是许州正。

    前5米加速阶段,谢正业的曲臂始终保持稳定,没有随身体前倾出现额外摆动,这种上肢的“静态支撑”减少了躯干的转动惯性,让步频能更直接地带动髋关节运动。

    他每一步落地时,支撑腿脚掌刚接触地面,另一条腿的髋关节就已开始向前顶送,送髋动作不是靠大腿主动后蹬发力,而是靠步频的快速交替“拽动”髋关节前移。

    就像齿轮快速咬合转动,步频是主动轮。

    送髋是被带动的从动轮,两者形成“步频快一步,送髋跟一步”的紧密衔接。

    10米处,谢震业的摆臂略微展开至60度,但摆动频率始终与步频保持同步,此时他的步频节奏已形成惯性,送髋幅度开始随步频的稳定逐渐加大。

    支撑腿蹬地时,髋关节不再是被动跟随,而是在步频的基础上主动向前顶送,膝盖随之自然抬升,这种“步频主导+主动补力”的送髋模式,既保留了高频加速的优势,又避免了因步频过快导致的送髋不足。

    他的上体始终保持35度前倾,核心肌群如钢索般紧绷,将步频带动的送髋力量牢牢锁定在向前的轨迹上,没有丝毫横向偏移。

    20米后,谢震业的曲臂过渡到正常摆动,步频节奏略微放缓,但送髋的连贯性未受影响。

    因为前期步频已让髋关节肌肉进入高效工作状态,此时即使步频微调,送髋动作仍能保持原有惯性。

    他的支撑腿落地后,脚掌快速滚动至前掌,髋关节顺势向前顶送,同时另一条腿的膝盖快速向髋部折迭,形成“送髋-折迭”的无缝衔接。

    每一步送髋的顶点都恰好与另一条腿的折迭顶点重合。

    让身体始终保持向前的动能。

    30米处,谢震业的送髋已从“步频牵引”完全过渡到“步频与发力协同”,髋关节顶送幅度达到最大,身体姿态从前倾加速平稳转为直立途中跑。

    整个前30米,他的曲臂起跑为步频主导的送髋提供了稳定支撑,步频的高频交替又让送髋动作连贯不中断。

    两者形成“上肢稳、步频快、送髋顺”的闭环。

    将技术优势完全转化为前30米的流畅加速。

    难道谢正业要夺冠?

    不。

    起码还有人不愿意。

    那就是同样红色队服的许州正。

    砰。

    启动第一步,许州正左腿蹬地时没有循序渐进,而是直接调动臀大肌与股二头肌全力收缩,将髋关节向后顶伸至极限,再借助蹬地反作用力,让髋关节瞬间向前爆发式顶送。

    此时曲臂转化的作用凸显。

    和以前启动不同。

    上肢紧绷状态限制了躯干的转动,让髋关节爆发的力量能完全沿前后轴传递,避免向两侧分散,哪怕他左腿蹬伸力度不足,送髋动作仍能保持向前的轨迹。

    砰砰砰砰砰砰。

    连续七步。

    十米。

    许州正的曲臂随送髋节奏小幅摆动,肘关节角度在50-70度间动态调整—。

    当右腿蹬地、髋关节向前顶送时,左臂同步向后摆动,右臂向前收,通过上肢的反向摆动为送髋提供额外惯性。

    他的送髋不是步频牵引的连贯动作,而是每一步都伴随蹬地的爆发式顶送,支撑腿落地瞬间,髋关节先小幅后坐蓄力,再快速向前“弹送”,形成“蓄力-爆发”的脉冲式发力,曲臂的稳定则让这种爆发不致打破身体平衡。

    说白了就是。

    爆发力十足。

    20米。

    许州正的曲臂逐渐展开,肘关节角度扩大至80度,但仍保持比常规起跑更紧凑的姿态。

    此时他的送髋从“单侧爆发”转为“双侧协同”,左腿蹬地送髋时,右腿髋关节提前折迭至髋部高度,待左腿送髋结束,右腿立即蹬地爆发顶送,曲臂的摆动频率与送髋节奏完全同步,像两个咬合的齿轮,上肢摆动每加快一次,髋关节的爆发就衔接一次。

    他的上体始终保持30度前倾,核心肌群如铁板般锁住躯干,让送髋的爆发力能直接转化为向前的动能。

    不浪费以往那么多能量。

    30米处,许州正的曲臂已接近正常摆动,送髋的爆发式发力逐渐过渡到连贯推进——前期曲臂为送髋集中的力量。

    此时完全转化为加速惯性,髋关节顶送幅度虽略有减小,但发力效率显著提升。

    整个过程中,他的曲臂是爆发式送髋的“力量锚点”,送髋则是曲臂稳定下的“动力输出”,两者从最初的技术适配,到后期的协同发力,完成了从训练到实战的快速转换。

    30米一过,许州正的曲臂已完全展开至常规摆动幅度,肘关节开合角度稳定在90-110度,此时他的核心任务从“爆发加速”转向“送髋发力与途中跑节奏的衔接”。

    他没有延续前30米的脉冲式送髋,而是通过曲臂摆动的稳定节奏,引导髋关节进入“持续发力”模式。

    右臂向前摆动时,左腿髋关节顺势向前顶送,左臂后摆时,右腿髋关节同步跟进,上肢与下肢形成“摆动-送髋”的1:1联动。

    将爆发式发力的间断性转化为连贯推进力。

    35米处,许州正的送髋技术出现关键调整:支撑腿落地时,不再是前30米的“后坐蓄力”,而是脚掌前掌快速触地后,髋关节直接向前顶送,同时膝盖自然抬升至髋部水平,避免因蓄力导致的速度损耗。

    此时曲臂摆动的轨迹严格控制在身体两侧,肩部保持水平,通过上肢的稳定,让髋关节的发力始终沿身体中线向前,即使步幅逐渐扩大,送髋的方向也没有丝毫偏移。

    这是他在模仿苏神技术后,自主调整的“爆发转平稳”策略,既保留送髋的爆发力,又适配途中跑的流畅性。

    40米时,许州正的送髋已从“主动爆发”转为“惯性驱动”。

    前期爆发式送髋积累的速度形成惯性,此时他只需通过核心肌群轻微发力,就能维持髋关节的顶送幅度。曲臂摆动的频率略微降低,但摆动幅度加大,每一次双臂前后展开,都像在“拉扯”髋关节向前,让送髋动作与身体前进惯性完美契合。

    他的上体前倾角度减小至10度,躯干逐渐直立,送髋的发力点从臀大肌主导,过渡到臀肌与腹肌协同,腹部肌肉轻微收缩,辅助髋关节完成向前顶送的最后一寸行程。

    45米至50米,许州正的送髋完全融入途中跑节奏,髋关节顶送幅度稳定在最大状态,不再刻意追求爆发,而是以“保持发力效率”为核心。曲臂已转化为常规的前后摆动,手腕自然放松,摆动时带动肩部小幅转动,间接为送髋提供辅助惯性。

    支撑腿蹬地时,踝关节充分伸展,与髋关节的顶送形成“踝-髋”联动,每一步送髋的顶点都恰好与脚掌蹬离地面的瞬间重合,将垂直方向的力量损耗降至最低。

    53米时。

    他的送髋节奏与步频形成精准契合。

    左臂后摆至极限时,左腿髋关节恰好完成顶送;右臂前伸时,右腿髋关节同步展开,上肢摆动与送髋的联动从“主动控制”变为“被动跟随”。

    支撑腿落地时,脚掌前掌触地瞬间,髋关节顺势向前滑动,不再有刻意的蹬伸发力,而是利用足弓弹性与髋关节的自然伸展,将落地冲击转化为向前的惯性,避免因过度发力导致动作变形。

    这谁能想得到?

    他在这里竟然跑到了第一的位置。

    没错,就是第一。

    他自己可能都没想到。

    甚至压过了谢正业一头。

    当然要是再往后走,他的速度和后程耐力肯定会被吃爆。

    但是。

    就是60米。

    他的这种感觉有点像是邓信瑞的感觉。

    进入后面会崩的厉害。

    不过他的底子还有天赋,都比邓信瑞更好,毕竟是兰迪之前最看好能够下一个破10的选手。

    如果不受伤的话。

    可能就是他来领军95后。

    好在在这里。

    伤病和他无缘。

    许州正自己都没有想到,等自己完全冲出来后,他已经到了第一的位置。

    原本他想着拿个奖牌看看。

    毕竟是世界大赛的奖牌。

    结果今年没有太多高手来参加卡特,又直接自己把自己玩死。

    这个巨大的馅饼。

    突然一下就掉了下来。

    许州正到底是年轻人看到机会之后,仿佛也受了刺激。

    整个人全力咬牙爆发。

    甚至极速的爆发。

    都比之前更狠。

    这么来看。

    ……

    在天朝体育台。

    则变成了。

    “比赛开始!”

    “卡特启动有所失误?所有人机会来了!”

    “谢正业冲出来,但许州正……好像更快一些!”

    “许州正速度越来越快!拉开所有人!”

    “只有谢正业有机会……”

    “谢正业许州正,冲向终点!!!”

    “最终是……”

    “许州正……”

    “是18岁的小将许州正!拿下了第一!”

    “6.45!!!”

    “是6.45!!!!”

    “压过了谢正业6.46!拿下波兰室内世锦赛的男子60米金牌!!!!!!!!!!!”

    “没想到苏神之后的下一届室内世锦赛金牌还是我们亚洲人的,还是我们中国人的,还是我们田径队的!!!!!!!!!”

    “苏神来了肯定是稳稳的冠军,但是他没来还能拿下冠军,那只能说……”

    “这个冠军比苏神直接拿下可能更有意义!”

    “这代表我们年轻一代,除了苏神,其余人也能在世界大赛夺下世界金牌!!!!!!!”

    “许州正!!!!!!!!!!!!”

    “年仅18岁的世界大赛,金牌得主!!!!”

    “他的外号叫做小苏神,现在看起来,真是实至名归!!!!”

    文勇毅看着,一边拍手一边又有些感叹,这运气真不错。

    在自己比赛的时候,这个成绩可根本拿不到冠军。

    可惜自己没赶上好时候。

    自己参加比赛的时候一直都有苏神啊,博尔特呀,鲍威尔啊,这些怪物在比赛。

    能拿块奖牌就不容易了。

    结果这小子直接一把就干到了金牌。

    而且才18岁啊。

    对比当年18岁的天才少年谢正业。

    也不妨多让。

    毕竟这是世界锦标赛的金牌。

    谢正业在这个级别上还没拿过金牌呢。

    这真是。

    代表咱们亚洲速度,中国速度崛起的又一个标志啊。

    “我去,居然直接夺冠了,阿正……”

    “居然起手就是曲臂起跑?”

    “这还是赛季刚开始啊,那这个赛季他很有可能跑到6.42左右的室外分段!”

    “那这样我来看他这个赛季的重心,很可能就是接近10秒。”

    “这些年轻人。”

    “真不得了啊。”

    苏神则是笑道:“好了,东西归我。”

    把那本鸟山明亲笔签名的漫画直接收入囊中。

    看着电视机里的许州正。

    18岁的他。

    因为这个冠军。

    或许人生走向都会发生改变。

    当然。

    整个人生走向发生改变的人。

    这一世。

    已经不止这一个。

    未来。

    恐怕还会更多。

    毕竟全盘起飞。

    才是自己的目标啊。(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体坛之重开的苏神不错,请把《体坛之重开的苏神》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体坛之重开的苏神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