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3番薯难题

    首辅值房里,张居正沉默片刻后才说道:“只能让都察院平时多派人下去巡视,特别是江南。”

    “佥都御史也很重要。”

    听到张居正这么说,魏广德意识到首辅应该也收到一些消息,有所担心,于是马上说道。

    “都察院那边,一会儿我就给他们下个条子,请陈大人斟酌江南佥都御史人选,我也会让六科关注此事。

    换帖银事关朝廷大计,断不能出现任何差错。

    如果一开始,就有人利用换帖银贿赂官员,整顿吏治也就成了空谈。”

    张居正从换帖银征收中可能存在官商勾结,看到了因此可能进一步污染官场。

    其实对于整顿吏治,不管是高拱还是张居正都很重视,对于欺压百姓的贪官污吏也是非常不耻。

    只不过高拱的意思是严厉处置,而张居正则相对温和一些,对于横征暴敛的官员肯定是要严厉处置的,但对于其他因为环境而被裹挟的官员,张居正一般选择降级调任。

    因为张居正看穿了整个大明官场,其实要整肃吏治谈何容易,除非有足够的预备官员,否则怕是暴力整顿,结果会让朝廷完全停摆。

    涉事官员太多了,地方上几乎可以说百不存一。

    魏广德点头认可,他不打算现在就推出海瑞这个人选,最好还是让劳堪说动陈炌,由他来举荐。

    陈炌举荐,张居正十有八九会否掉,这个时候魏广德再从中说和,效果或许更好。

    魏广德和陈炌接触极少,这是为了避嫌,但张居正眼里未必就会如此。

    在张居正看来,魏广德支持陈炌的举荐,其实就有拉拢陈炌的意图。

    张居正不想魏广德阴谋得逞,最好的办法就是顺着陈炌的意思,不给魏广德有和陈炌拉近关系的机会。

    “除了换帖银之外,各地兴办社学,朝廷也应该多加重视,特别是因为社学虽为官办,但社学教谕多为地方上招募秀才充任而非朝廷任命,若是良莠不齐,也会影响到朝廷兴办社学的初衷。”

    魏广德继续说道。

    “善待是何意思?”

    张居正闻言微微皱眉,干脆直接问道。

    “官府招聘社学教谕,统一由各省提学会同按察司、巡按御史进行考试,合格者准其参与社学教书,并建立名录,提学对此也要管起来。”

    魏广德开口说道。

    “这不就等于半个官家身份。”

    除了是地方上发任命书,已经在提学那里挂名,其实已经算有官身了。

    这也是魏广德参考后世事业编制教师岗位提出来的,省一级进行教师的资格考试,留名录就是给合格者上岗证书。

    私塾这一块,朝廷一直都是放任不管的,毕竟开私塾至少也是秀才功名,童生谁会去请教学问。

    而教书和做科举,其实是两码事儿,许多人读四书五经,但未必就精通八股文。

    虽然社学不是为科举准备的,但既然要发觉人材,老师自然得懂的八股。

    本身就不精通,否则早就科举出仕了,若是不能把八股格式讲清除,怕是就算手底下学生天才,也会因此被耽搁了。

    所以,魏广德设想的提学举行的考试,种在对考生对八股的精通领悟,能把八股讲清楚为主,而不要求其写八股文厉害。

    别认为应该参考后世,直接上算术这类实用学科,其实明朝科举考试每次都是至少有一道算术题。

    对于考试通过的考生,所有题都得作对了,然后再按八股文排名次。

    算术题做错了,就好似没看懂八股题,那是直接被戳落的。

    所以,八股考出来的学生,并未不分五谷,只会舞文弄墨。

    “给就给了,本身也是官府发禄米。”

    魏广德不以为意说道,充作社学教授,可比衙门里皂吏强许多,那是从官府领工资的。

    张居正思考片刻才微微点头,虽然社学主要教授识文断字和算术,但也有发掘天才的目的在其中,这也是张居正挽回士林声望的一个举措。

    把制度制定完备些,对他名声还是有好处的。

    “这个事儿,让礼部完善,再交到内阁来商议。”

    他们也就是提出一个思路,具体还是得六部拿出实施细则来施行,并不在内阁权利范围内。

    说了些闲话,魏广德这才告辞回到自己值房,处理自己面临的一摊子事儿。

    魏广德进入值房,也没先处理那些案牍,而是先给劳堪写条子,让他送点烟叶和烟斗去首辅那边。

    答应了的事儿,还是的做好,不过也暗示了都察院近期就会研究对江南都察院的调整。

    如此,数日时间一晃而过。

    来自辽东更详尽的战报也不断送回京城,让红土堡一战的详细内容更清晰的展现在大家眼前。

    不过到这个时候,关注辽东战报的人已经不多。

    毕竟已经打赢了,大家关心的,其实还是最后的结果,过程,那是兵部才关注的事儿。

    “赵主事,御麦和番薯的推广,现在进行的怎么样?劝农司这一年来可有什么成果?”

    今日,魏广德召见了礼部劝农司赵主事,了解具体工作事务。

    最初劝农司重新搭建起来后是挂在内阁下面,由魏广德直接管理,不过吏部后来对此有异议,最后还是按照传统挂在礼部下面,平时受礼部和内阁双重管理。

    “魏大人,御麦的推广进行比较顺利,山陕、四川等多山省份都已经推开了种植,效果还是不错的。

    主要还是御麦的果实易于保存,只要晾晒干透了,就可以长期保存,和主粮无异,虽然口感差点,但是对于山区百姓来说,能够果腹已经是难能可贵。

    至于番薯,目前劝农司只是在福建看当地种植过一茬,下面几个种植点也进行了种植,已经有收获。

    耐旱这点已经得到印证,如果给水太多,反而影响番薯产量,所以对于各省缺水地区,番薯不失为一种好的物产,而且其三月余的生长周期也算合适。

    生长过程中,番薯茎叶也可以采摘食用,可谓一举多得。

    只是可惜,番薯保存不易,到目前劝农司还没有找到好的储存法子。

    魏阁老,若是种出来必须尽快食用,不能长期粗存,对农户来说,也没太大吸引力,毕竟北方冬季漫长,他们更需要的是能够储备过冬的食物。”

    赵主事对劝农司事务倒还是很清楚,马上就把魏广德交代的,重点研究的御麦和番薯的情况说的清楚明白。

    魏广德听完也是微微点头。

    随即,又听到赵主事继续说道:“至于御麦和番薯抗寒的问题,目前还不明确。

    只能说这两种作物在北方可以正常生长,之前我们在辽阳圈了十亩土地试种御麦,但因为农夫不熟悉这种作物,所以种植失败,只能等到来年再次种植才知道效果。

    到时候御麦和番薯的种植可以一起进行,看两种作物能否适用于辽东,以及在当地的成长周期,才能判断出是否有种植价值。”

    毕竟农民种粮食,不仅看产量,还要看生长时间,若是周期太长,大量占用田地也是不行的。

    特别是辽东冬季太长,若是临近冬季才成熟,那还真没法保证产量。

    就算一次两次成功了,只要一次提前到来的冬季,就可以让田地颗粒无收。

    “好。”

    魏广德对他的答复还算满意,比较客观。

    想想就说道:“这么说除辽东外,其他地方御麦和番薯都能成活,只是番薯存在难以长期保存的难题?”

    “其实也不是需要多久的保存时间,比较是地里种出来的,只要能保存三五个月就足够了。

    不过目前我们能过做到的就是保存月余,实在难以适用,所以番薯现在种植面积有限。”

    赵主事解释道。

    魏广德低头思考,希望能想到后世保存番薯的法子。

    在他的印象里,番薯好像可以保存半年之久,这才是让番薯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的重点因素。

    如果不能满足半年的保存期,番薯要想在全国范围推广,那几乎就是痴人说梦。

    “你们是怎么保存番薯的?”

    魏广德问他道。

    “我们用和御麦类似的办法,直接风干,但是效果不佳,失去水分番薯会很快烂掉。

    另外我们还尝试把番薯分别藏于阁楼、草垛、墙洞等地方,但到拿出来时发现,基本上是烂掉了。”

    赵主事开口说道。

    这些存贮办法,其实都是现在民间常用的保存粮食的方法,但是实验效果显然不好。

    魏广德记得小时候吃过地瓜干,好像就是红薯做的,但是具体怎么做,他也不清楚。

    吃过猪肉,还真没见过猪跑。

    想想,于是魏广德就说道:‘你们风干番薯是整个风干吗?’

    “是的,不如此难以长久保存。”

    赵主事急忙说道。

    “这样,番薯很难快速风干,自然更容易烂掉。”

    说道这里,魏广德只能建议道:“试着把番薯切成片试试,这样风干效果会更好,或许能找到保存的法子。

    另外,其他的法子也要再试。

    如果不能长久保存,那百姓就算种也只会少量种植,虽然也能起到一些用,但不能长久保存终究不是办法。

    把东西产量有多少,记得都是产量很高的。”

    魏广德开口问道。

    “各地亩产不定,江南地区亩产约一石,山东地区亩产高些,能达到两石多,江西亩产则在一石多些,山陕那边也接近两石,产量可谓不低。

    考虑到种植所用田地均为下等田地,这产量已经和上等田地产出一致了,算得上高产。

    南方产量低,或许和雨水有关系,我们认为可能番薯并不喜水,所以得出耐旱的习性。”

    赵主事说道。

    和后世红薯亩产动辄千斤不同,那是经过多次改良后的品种。

    现在大明引入的番薯,在贫瘠土地上能达到亩产一百斤到三百多斤,这产量已经相当可以了。

    此时江南的上等水田,亩产大米也不过三百斤之数。

    先不要管大米和红薯的区别,什么粗粮细粮,这年头更看重亩产量。

    毕竟,粮食产量就意味着可以养活多少人口,这是涉及到国家稳定的大事儿。

    这年头粮食产量人均下来也不过一百多斤而已,下等土地也能达到上等田地的产量,可谓产量惊人。

    关键种植番薯的地,要求不高,这对于此时大明北方,特别是西部地区,那就显得更为重要。

    “发动所有人想办法,一定要找到保存红薯半年时间的法子。”

    魏广德当机立断说道:“谁想到办法解决这个难题,朝廷论功行赏,可以给银子给田地,甚至可以赐官身。”

    番薯的产量太诱人了,只要解决番薯存储问题,全国各地推开,下等田地都种上番薯,老百姓吃饱肚子的问题就迎刃而解。

    只要能吃饱,谁还会闹事儿?

    中国几千年,老百姓都是最善良的,要求真的很低。

    不是到活不下去的程度,根本没人闹事儿造反。

    “三年。”

    说话间,魏广德伸出三个指头,对赵主事说道,“给你三年时间,解决这些难题,成功了,我为你请功,升两级。”

    魏广德秉承后世老板给员工画大饼的精神,直接用升官的诱惑砸赵主事。

    升两级,直接提升一个品级,正常官员升职可是需要十年时间,魏广德一下子给他缩短到三年。

    “三年时间,搞清楚番薯的种植特性,什么地方适合,什么地方不适合,找到储藏办法,推广开来。”

    魏广德重复一句道。

    虽然赵主事脸上略有难色,但很快还是下定决心。

    可以赌一把的,魏广德并没有说三年内没有成果会怎么样,在他看来,无非就是平调去别的地方。

    如果成功,那就是大赚。

    而魏广德没有说失败的结果,也是担心他撂挑子不干了。

    失败了,那就去缅甸好了。

    三年后,说不定奴儿干城还缺个知州,六品主事去刚好合适。

    赵主事离开后,魏广德继续处理公务。

    只是在下午散衙前,将此事和首辅、张四维提了一嘴。

    张居正的反应明显超过了魏广德,在他知道番薯这东西在山地、坡地这种不善耕种的土地上也能收获一、二石粮食感到很是惊讶。

    “善贷,劝农司那边你多盯着点,一旦解决这些问题,朝廷要大力推广此物。”

    在张居正眼里,番薯的作用已经超过了御麦,御麦此时亩产也不过一石多些。

    对此,魏广德只是微微点头。(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隆万盛世不错,请把《隆万盛世》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隆万盛世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