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吧,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书房里,魏广德坐在书案后面,看着身前躬身而立的张吉。
“老爷,是这么回事儿。
前些天广东澄海吕家船厂东家吕昌黎到京城,有同顺行掌柜的引荐,往府里送了不少礼物,于是我就见了他,知道他家有个船厂,为各地商户制造一些客船和货船。”
张吉小心讲述起来,魏广德只是静静听着,并没有出声询问什么。
张吉这会儿也在偷看魏广德,见他毫无表情,于是继续说道:“现今朝廷开海,对于可航行于大海的海船需求剧增,所以吕东家就有意扩大船厂规模,想要建造大型海船。
不过,大明造船的大匠皆在官办船厂,轻易也请不到,所以就到京城,希望打通关窍,能获准引入一批大匠,帮助船厂建造大型海船。”
“所以,他就找到我这里来了?还提出愿意让我入股船厂?”
魏广德皱眉问道。
“嗯他是这么说的,我想着他那话其实没毛病,以后开海需要的海船数量庞大,造船肯定是有利可图的。
澄海距离东番岛也不远,准备造船木料也方便,也就是缺少有造海船经验的工匠而已,所以就和夫人说了此事。
老爷,如果不合适,明儿我就去和他说,推了就是。”
魏广德一直没有表露态度,让一直跟着他的张吉心里也是七上八下的,不知道自己这次的事儿到底做对了还是错了。
于是,最后赶紧找补一句。
魏广德想了想,于是开口说道:“这样,明日你去见他,让他晚上过府,我有事儿要问他。”
魏广德当然有心插足这个行业,只不过有些事儿,他之前还一直不太明白。
不是关于造船,而是早先闹倭患的时候,倭寇可是有不少海船的。
虽说后来兵部探听到,倭寇的海船,部份来源于倭国和朝鲜,甚至还有南洋,但大明沿海据说也有许多能够造船的船厂。
实际上,倭寇所用海船,近半来自大明而绝非海外。
即便是海外的船,据说也有大明的工匠指导下建造的,这就让他想到了技术外泄。
在魏广德看来,这绝对不是技术交流,而是纯粹的泄密。
就算朝廷百余年来不重视造船,可造船技术也不能够轻易外泄他国,必须搞清楚这些工匠的来历和现状,封锁建造大型海船的技术。
大明禁海,这些藩属可不禁海,他们以后需要海船,要么自己摸索着建造,要么就花大价钱来大明采购。
既然要涉足造船业,当然先把市场建立起来。
“是,老爷,明日我就通知他。”
张吉急忙应下,到此时他心里才彻底放心。
跟着魏广德多年,他也摸清楚了魏广德的习性。
不能做的,第一时间就会严词拒绝。
至于明日过来问话,那肯定是老爷也有这方面的想法,只是有些东西要问个清楚。
第二日,魏广德依旧入值内阁,只是临近晌午的时候,张四维还是找过来了。
没办法,现在可以出海的海船,皆在军中。
虽然沿海卫所也多少配备一些,但那些海船状况堪忧,若非万不得已,没人会打那些船只的主意。
最好的海船,自然是在南海水师,前些年也只有南海水师才建造了大批海船备倭。
只不过现在水师战船正在大规模换代,所以那些下水不过十年的福船,已经不能满足水师需求,才被闲置出来。
这次松江府的船引,真的是雨露均沾,连山陕两省都分到四条海船的船引。
早先不懂,不明白海贸的暴利也就算了。
现在知道了,若是有送上门来的生意还不做,那可不是傻,而是蠢。
张四维虽然看不上海贸那点蝇头小利,还是更在乎自己的官声,但备不住家里有这方面的需求。
船引,靠着他张阁老的名头,自然能够要到。
可是这最关键的海船,却实在难住他们了。
工部和兵部,张四维实在都没什么发言权,和勋贵的关系也只是一般般,想通过他们搞船,实在太难了。
“善贷,听说南海水师有一批福船闲置,准备出售换取银两打造新式炮船.”
在次辅值房,闲聊几句,张四维就把话题引到海船上。
“南海水师确实之前建造了一批福船,随着水师需求转向炮船,这些福船在南海水师已经作用不大,所以准备逐步移交给东海水师和西海水师。
等奴儿干都司恢复,以奴儿干城为基地,我还准备组建北海水师,都需要用到海船。
炮船虽利,但重在作战,运兵运粮还得靠福船。”
魏广德笑道。
虽然水师现在重点是打造炮船,但绝对不是说大明水师都要换成炮船的,还是会留下近半的船只作为后勤辅助船,而福船无疑是其中重点,特别是数千料贡船,那更是水师极为倚重的大型海上补给船。
“也是,四海水师成军也近在眼前了,只是.不知道南海水师是否还有多余的福船,大号福船。
魏阁老你也知道,我家是商人世家,比不得魏阁老武勋出身。
这山西也分到船引,家里也争取到了,可现在却因为没船可用而烦恼。”
张四维讪笑道。
“子维是打算买南海水师的旧船,还是去江浙订购新船?”
魏广德开口问道。
大明船厂,官办大型船厂主要集中在江浙,说到底不仅是保证海船,还有为内河航运建造船只的任务。
“若是江浙造船,只管和工部打招呼,让他们把大人的船排到前面就是了。”
魏广德笑道。
造船,那那么简单,现在民间造船材料已经是一木难求,都在疯抢这些材料,价格更是被炒的水涨船高。
东番岛虽然前些年就采集了不少木料,可那也是属于水师的。
没有水师、兵部、魏广德点头,谁敢碰那些木料。
找死。
一个大帽子扣下来,不死也要脱层皮。
所以,沿海沿江的小船厂里准备的,建造渔船、客船的材料,都被世家大族看在眼里,都在下手搜集,但是却没人敢往南海水师那些材料上打主意。
“现在船材难觅,听说水师有船准备出售,所以就想问问,南海水师是否还有多余船只,我家的商会也想买两条。”
遮遮掩掩的交流,张四维也觉得没有意思,都是狐狸,说什么聊斋。
直接问好了,虽然之前在内阁议事时有时候他针对魏广德,但其实有些话他也是不得不说。
总不能他闭嘴,让张居正来提吧。
下属没有用,留着干嘛。
“两条.”
听到对方已经直接说出了要求,魏广德当然不会拒绝。
那些福船肯定有多的,而且现在按照新船卖出,以后水师需要,再建造就是了。
有了东番岛,造船木料已经不缺。
何况,其实吕宋也是有木料的,可以说大明二百年内造船木料根本不缺。
至于再往后,魏广德不知道二百多年后的海船,是否已经开始尝试建造铁船。
反正后世,造船已经不需要大批量采购木料,都是钢铁造船。
所以,也就没必要省什么。
至于什么保护植被,貌似东番岛和吕宋其实更需要被开发,而不是保护。
“我这里不会反对,最好直接派人去南海水师那边,先看船,定下来再商议价格。”
魏广德开口说道。
“如此就多谢魏阁老了。”
张四维马上起身拱手道。
“嗨,举手之劳,你这样算怎么回事儿。”
勋贵跑南边和水师洽谈买船的事儿,在京城当然是藏不住的秘密,魏广德可不相信张四维不知道。
当然,水师的船在那里,愿意卖给谁,又是另一回事。
魏广德点头,那这船就是买定了,无非就是多花钱和少花钱的差别。
这里,两个人都是不缺钱的主儿,自然懒得谈钱的事儿。
下面的人,自然会妥当处置。
张四维找来了,不过张居正却没有为此找过他。
想想也是,张居正家族现在玩的就是耕读传家,倒不是说张家真的要耕地,就那么个意思。
有点土地收地租,主要精力还是放在科举上,要入仕,成为官宦之家,根本就不参与商业贸易,做什么大商人大富豪。
晚上散衙,魏广德回到府里,吃过晚饭后在后院待了一会儿,就去书房看书。
进去没多久,张吉就进来,小声禀报那澄海吕昌黎到了。
“让他进来吧。”
魏广德放下手里的道经,吩咐道。
很快,吕昌黎就被张吉引入书房。
进入房中,吕昌黎就直接跪倒给他行礼。
“起来吧,无须如此客气。”
魏广德笑笑说道。
等人起来,魏广德绕出书案,把人引到一边茶几旁坐下,这才随口问了几句吕家的情况,问问他一路北行看到的场景。
自然,吕昌黎就是对当下大明各地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一番吹捧,只说魏广德等阁臣治理的好。
下面是什么情况,魏广德知道些。
其实当下大明,可能超过绝大部分人的想象。
生活困苦的人有,但并不是绝对,那只是少数,不能以偏概全。
实际上大明百姓过得什么日子?
自然是富有的日子,特别是江南百姓,这也是为什么倭寇在江南肆掠后,即便遭遇朝廷大军围剿,依旧不愿意向北或者去其他地方活动的原因。
实际上,此时的大明百姓是富有的,他们的富,来自强大的生产力。
虽然皇帝、太监和大臣们互掐,不断秀出下限,但大明更新换代的生产技术却还是在不断提高。
从种地打粮到纺线织布,各行各业都在发展,虽然期间也受到倭乱的影响,一度出现倒退的情况。
可是经过这十余年时间的恢复,江南各地,特别是沿海曾经受到倭乱侵袭的地区,大多已经恢复如初。
但就粮价说事儿,一石米南方半两多银子,大约为十钱银子左右,北方贵些,也不过十二三钱银子,都不到一两。
为什么呢?
因为农业产量大,江南此时上等田地,如果风调雨顺一亩最高可产三石大米。
此外,猪肉价格和其他商品价格也都很便宜,这也就是为什么盐商操纵盐价,但百姓依旧可以承担的主要原因。
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看到大明的场景都为止惊叹。
因为此时的西方,百姓还在为一日三餐吃饱肚子而苦恼。
但是这些困扰,在大明,绝大部分百姓是不存在的这些问题的。
即便缴纳“沉重”的地租和赋税,百姓依旧可以过得很好。
在嘉靖朝以前,甚至“穷苦”百姓之家,闲时还可以穿上丝绸衣服出来闲逛。
倭乱对江南经济的影响很大,这些风景都已经不存在,毕竟那些年朝廷在江南征收重税剿倭,确实把百姓搞穷了。
而现在,江南也正在恢复如初。
而北方的情况则稍差些,主要还是这些年天灾太多,而且经济本身南方也重于北方。
吕昌黎在魏广德面前,大抵把他一路北行看到的事务详细叙述了一遍。
“南北差异,一时半刻也没法缓和,特别是北方前些年水患,这些年又有出旱灾的征兆。”
听完,魏广德只能摇头叹气。
“朝廷将船引分散在各省,应该就是希望让北方各省也像南边一样,重手工姜坊提高百姓收入吧。”
吕昌黎试探着问道。
“确有此意,不止是南北,东西也有差异,东部省份百姓生活还算不错,可西部省份就差了很多。
朝廷自然也希望各地百姓生活都能富足,如此才会安居乐业。”
魏广德点头。
“魏阁老关心黎民百姓疾苦,是我等百姓的大幸事,草民就带天下百姓给大人磕头感谢了。”
没想到,说道这里,吕昌黎演上了,直接起身又给魏广德磕头。
“好了好了,你起来说话。”
魏广德皱皱眉,随即脸色浮现笑意,叫他起来。
“说说造船之事吧,叫你来,也是有些事儿要问问你。”
寒暄的差不多,魏广德进入正题。
“听说早年间倭寇就能自造海船,吕东家为何会造不出?”
“这魏阁老,那些倭寇,其实大多是海商家奴,他们靠着主家关系,花钱从船厂请去大匠帮忙造船。
小的可没那资本,只能造些内河航运的小船,没关系和船厂提举搭上话,请出匠人帮忙造海船。”
吕昌黎算是直接把当初的事儿抖出来了,还真和魏广德猜测的一样,海商搜集木料,然后请龙江等官办船厂的匠人帮忙造船。
然后嘛,锅全是“倭寇”背上。(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