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89抬高三娘子

    黄台吉很忿怒,不过当下摆在他面前的还不是因为这件事儿置气,最主要还是俺答汗初殁,他们得把此事讣告明廷。

    而讣告明廷,不能是他这个还未继承汗王大位的人主持,而得是钟金夫人主持才行。

    看着面前的手下,黄台吉开口吩咐道:“此事暂且不提,你连夜再去钟金夫人营帐,就说父汗去世,须得尽快讣告关吏上报朝廷。

    此事,只有她能够主持,请钟金夫人尽快赶回归化城处理丧事。”

    因为过去就感觉到钟金夫人对他的态度,所以黄台吉才想着趁机和她接触下,好确保汗位无忧。

    只是没想到钟金夫人反应如此大,直接带着人马就跑了,连父汗的葬礼都不主持。

    这可不行。

    不管最后怎么样,肯定是要把丧事办了。

    “是,台吉。”

    手下急忙答应一声,也不敢耽搁,马上就出去送信。

    而距离归化城几十里的一处营帐里,钟金夫人其实也在忧愁此事。

    她可以拒绝黄台吉,但是以后会怎么样?

    就现在草原上的局势,唯一有机会和黄台吉扳手腕的只有把汉那吉,但是实力上也略有劣势。

    而且,从把汉那吉的表现看,他似乎没有这个想法。

    至于俺答汗其他几个儿子,实力远不如黄台吉,这也是为什么没人争的原因。

    如果俺答汗有立其他人的打算,早就招他们去归化城了。

    到死都没有招回他们,他们也就彻底死心。

    如果不接受,黄台吉顺利继位后会如何对待她们母子,这才是三娘子最担心的地方。

    除非,得到大明的支持。

    钟金夫人还在考虑接下来的应对,外面通报,黄台吉信使又来了。

    “让他进来。”

    钟金夫人也没犹豫,躲是躲不过的,还不如听听这次又是什么事儿。

    如果还是那事儿,就不要再提,直接撵出去就是了。

    不过还好,这次信使进入营帐,行礼后恭敬说出是请钟金夫人回归化城,主持俺答汗葬礼和讣告大明朝廷。

    这次,钟金夫人很痛快的点头。

    去一趟宣府,看看能不能得到大明朝廷的支持,这是她此刻脑海里响起的念头。

    “回去告诉你家主子,我明日就赶回归化城。”

    于是,三娘子很痛快就答应回去,她还要以俺答汗遗孀的身份向草原上有实力的各部首领发去消息,让他们来归化城。

    不过,发布命令的王印其实就在她手上,所以当晚她就书写了请上师索南加措来归化城主持俺答汗葬礼的邀请函。

    对于俺答汗最敬重的上师,理应有索南加措为他主持祭祀活动。

    于是,第二天一大早,三娘子带着她的万户,离开了布塔失里的部族,返回归化城。

    稍后,在归化城发出召唤命令后,布塔失里还是会赶回归化城,参加父汗葬礼的。

    就在三娘子率部回到归化城后,很快一道道命令就从归化城中发出,散向草原各处部族。

    三日后,归化城南门打开,以三娘子为首,她身后跟着黄台吉、把汉那吉等部族首领,带着一队护卫浩浩荡荡向宣府城进发。

    马队距离宣府边墙百里后,三娘子就派出身边护卫带着信物前往大明边关,联系守关军将。

    她们这队人马可不少,足有好几千人,如果继续冒冒失失南下到达宣府,她担心引得郑洛、马芳不快。

    此时的宣大总督是魏广德同年,嘉靖三十五年进士郑洛,之所以安排他去宣大,也是因为马芳准备卸任,魏广德自然要做一些部署。

    这一年来,麻贵已经基本理清楚宣府兵马,接任倒是已经达到条件。

    如此,宣大防线也可以继续成为朝廷北部依仗。

    带着信物的信使自然提前半日抵达边墙,向守关军将说明情况后就被放入城关里休息,同时也派人向城里报信。

    宣府总督行辕内,郑洛召集宣府巡抚、知府及马芳、麻贵两位总兵官议事。

    可以说,这样就算是把整个宣府的首脑都召集在一起,遇事可以及时作出反应,有问题也可以当面商议。

    “既然来了,还是迎一迎。”

    当即,郑洛就派出大同巡抚和副总兵麻贵出城十里迎接,马芳则布置城内外兵马。

    几千虏骑自然不可能放进来,但三娘子、黄台吉身边肯定也会带上数百护卫入关到宣府城内。

    于是,大明这边做好准备,一切都有条不紊进行着。

    在郑洛接了三娘子递交的奏折后,还从三娘子手里接过贡白马九匹,镀金撒袋各一幅、弓一张、箭十五支。

    献上弓马,那是代表蒙古对大明的忠诚。

    接受奏疏和礼物后,郑洛安置下众人,马上派人八百里加急送往京城。

    仅仅两日后,奏疏就已经送进内阁魏广德值房。

    按说,拿着这样的奏疏,魏广德应该马上去首辅值房,商量如何票拟。

    虽然票拟肯定会派出礼部官员前往吊唁,还有赐祭坛一类的,但魏广德还想在里面搞点事儿。

    反复看过奏疏,明确是三娘子亲笔所写,看字迹娟秀,显然真不负传言,此女对汉家文化造诣颇深。

    其实蒙古不少王公贵族都会汉话,写汉字,不过都是歪歪扭扭,所以帐中多半会雇佣汉人书吏代笔。

    而三娘子可以亲自书写奏疏,显然文才还是有的,或许参加北方科举还有机会拿下秀才功名。

    值得一说的是,北地民风彪悍,文风却是不盛,江南的童生如果迁籍到北地,往往很容易能拿到秀才功名,甚至是考取举人。

    所以,其实从明朝起,高考移民就已经盛行,后世不过是发扬光大而已。

    魏广德抽出一边便签,提笔就开始书写自己的看法。

    既然此次上贡以三娘子为主,魏广德打算顺势再把三娘子捧一捧,确定她王妃的权利。

    于是,魏广德除了请求皇帝派官员吊唁、赐祭品外,还请求批准以后蒙古人凡赴内地均须携带三娘子签发的文书,方准通行,否则不认。

    这样,三娘子等于扼住蒙古各部族和大明互市的权利。

    凡是让三娘子不满的蒙古部族,很可能就拿不到三娘子签发的文书,自然就不可能参加互市。

    这个权利,对于蒙古各部族来说,影响可谓巨大,相当于大明只承认三娘子代表蒙古,而不是顺义王。

    有了这个权利牵制,想来归附于三娘子的蒙古部族会不断增加,就算黄台吉继承汗位后想做点什么,都得顾忌三娘子。

    这也是魏广德灵机一动,他之前一直盘算此事,最担心的就是黄台吉卸磨杀驴。

    在迎娶三娘子,稳固汗位后,依旧选择挑衅大明,因为朝廷缺乏对黄台吉的掣肘。

    贸然关闭马市,也是不妥当的,这等于朝廷向蒙古宣战。

    黄台吉迎娶三娘子,两人看似一体,实则未必。

    不要觉得黄台吉登上汗位后就可以只会命令他那些兄弟,还有草原上各部族。

    地位没有稳固,对他这个大汗,多半是阳奉阴违。

    要知道就算是俺答汗,其实北地蒙古多半也是如此,就更别说威望远不及父亲的黄台吉了。

    写好票拟,夹进奏疏里,魏广德这才拿着往首辅值房去。

    出门还吩咐芦布,马上请张、申二位阁老去首辅值房。

    芦布知道肯定有重要的事儿,应该就是宣府奏疏,不敢怠慢,马上就去通报。

    在魏广德把奏疏递给张居正,特别是看到他书写的票拟后,两人还在嘀嘀咕咕,张四维、申时行就已经快步赶过来了。

    四个人关在首辅值房里又研究了半天,最后得出的结论还是魏广德的操作比较合适。

    能够很大程度上削弱顺义王黄台吉的影响力,但是真要较真,其实就是一点点权利而已。

    大明只承认三娘子签发的文书,变相就提高三娘子在蒙古部族中的影响力。

    随着互市的开始,蒙古各部已经越来越依靠和大明的贸易了,特别是那些部族首领。

    以前跟着俺答汗掠夺,只能获得很少一些物资,金银对他们来说不缺,但部族需要的铁锅、粮食,他们需要的茶叶、美酒,还有那些丝滑的绸缎布匹却是收获不多。

    现在用羊毛、牛羊就能从明廷获得,虽然依旧被控制数量,但总比过去抢掠强。

    其实就算是大明边堡里,这些物资数量也是极其有限的。

    而现在,大明的商人直接从内地把物资运到边镇来进行交易,除了铁锅外,茶包、布匹那几乎都是敞开了供应,只不过他们不怎么需要金银。

    其实,蒙古部族此时也已经享受到商业贸易带来的红利,他们采购的物资不仅仅是供应自己部族需要,一些物资被他们加价卖到西边,沿着丝绸之路向中东蔓延。

    不起眼的东西,曾经就是这样一层层转手,最后被欧洲贵族高价获得。

    所以,大明给三娘子的权利,不可谓不大。

    奏疏和票拟在内阁商议妥当后,几乎没有改动,就直接被送进乾清宫里。

    而万历皇帝看完内阁奏疏和票拟后,召冯保详细询问了一番。

    朱翊钧毕竟亲政时间尚短,很多问题思考不周,需要阁臣和冯保解答。

    而太监作为皇帝身边最亲近的人,小皇帝遇到问题最先想到的就是冯保。

    冯保的司礼监是知道俺答汗死了的消息,只不过这份奏疏刚送到兵部后,他也听到消息。

    东厂虽然稍逊色于锦衣卫,但在六部衙门里耳目还是灵通的。

    看到内阁的票拟,冯保倒是很快就想明白了意图。

    稍微解释了内阁的目的,朱翊钧就明白了。

    看似分给三娘子一点点权利,但是却对蒙古各部族影响巨大,以后各部首领可以不听黄台吉的命令,但却不能不看三娘子的脸色。

    至于三娘子的情况,东厂其实也有记录,只是信息多半来自锦衣卫。

    东厂只是在京城密布探子,却没法向外延伸,这需要有强力的支持才能进行下去。

    不过好在冯保、朱翊钧也没有想在锦衣卫之外在搞出一个谍报系统来,现在锦衣卫就已经是一头吞金巨兽了,这还是分到船引,有了一笔固定收入后的结果。

    锦衣卫太庞大,机构太臃肿了,根本没法瘦身下来。

    尽管魏广德向刘守有提过,但刘守有稍微调查后就放弃了裁员的打算。

    一帮子皇帝赐的百户千户是不能裁撤的,其他人一裁撤,不小心就裁撤到大动脉上。

    很多时候不是上面不知道,而是没办法。

    小皇帝为了拉拢人心,还会继续赏赐锦衣卫官职出去,这就是个无解的难题。

    何况,不管是张居正还是魏广德,亦或者张四维、申时行,家中后辈难免不出两个不成器的东西,到时候可就要靠着这份赏赐过日子,维持体面。

    想明白了,对大明毫无影响,小皇帝朱翊钧当即大笔一挥,写下”准“字,递给冯保说道:“大伴,你亲自走一趟,把奏疏送回内阁。”

    ”臣遵旨。“

    冯保双手从朱翊钧手里接过奏疏,这才告辞退出大殿。

    把东西送到内阁,冯保暂时无事,就干脆在首辅值房里和张居正聊天。

    “你们到底还有其他什么打算,不如先告诉我,免得忽然被皇帝问起,还要我想半天才明白你们的盘算。”

    冯保对内阁有些时候对他遮遮掩掩的很不满意,觉得如果不是他残缺之身,其实他也可以把司礼监搬到内阁来办公的。

    好吧,都叫他内相,但是个人都知道,天下读书人只知道首辅,不知道他这个内相。

    就算提起,也就是说佞臣,外面人都看不起太监。

    “没有,此事绝无欺瞒的意思,是善贷临时想到的。

    之前一直缺乏对黄台吉的制约,今日奏疏一切都是三娘子手笔,让他想到办法。”

    张居正马上否认道。

    “真的,没骗我?”

    冯保盯着张居正看了半天,这才勉强信了。

    “这法子绝了,刚想到我都吓了一跳。”

    冯保倒是笑道:“不过我猜也是善贷想到的,也只有他的法子才这样天马行空不拘一格。”

    “呵呵,确实如此,但效果也好。”

    张居正也是乐道。

    在张居正那里喝了半天茶,冯保这才告辞回司礼监。

    张居正没说内阁其实还计划在黄台吉和三娘子闹矛盾的时候,劝说三娘子嫁给黄台吉,以及背后会给她的承诺。

    他们已经告知了皇帝,冯保要知道,那也得等皇帝告诉他,而绝对不能是内阁。(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隆万盛世不错,请把《隆万盛世》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隆万盛世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