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37三个月

    有了万历皇帝的批复,魏广德接下来要做的就简单了。

    把情况和张四维、申时行一说,把皇帝御笔拿给他们看过,两人自然都不反对。

    而同时,内阁派出去的行人已经到了刑部,请曾省吾及参与此案审理的官员到来,这才把皇帝的意思添油加醋一说。

    曾省吾在看过皇帝御笔亲批后,只能在心里无奈叹息。

    他是知道阁臣对皇帝影响的,只是没想到魏广德终于还是办到了,借助此酷刑引起皇帝的忿怒。

    特别是御笔最后也有对凌迟酷刑适用进行了限制,和魏广德提议一样,非人证物证俱全的铁案,罪大恶极之人不得用。

    至于其他三人,脸色各有不同,不过到这个时候,他们也算是明白了。

    “那张国维判戍边,遇赦不赦,翁尚书.”

    当场,大理寺官员就提及对二人的处罚,只不过到了翁大立这里,多少还是有些顾忌,毕竟是朝廷二品大员,因为渎职应该如何处置,这个话真说不出口。

    这是个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事儿,这次对渎职官员施以严惩,那以后呢,万一落到自己或者亲朋好友身上,又该如何。

    双刃剑,绝对双刃剑。

    “陛下御批有从严,不知对这样渎职官员,《大明律》中是如何定下的。”

    魏广德也不会说,大家都在打太极,不过他可以步步紧逼。

    “轻者杖刑,重则斩监候。”

    这个,其实很好理解,罪行太大可以直至死罪。

    曾省吾看不下去了,叹口气说道:“好了,我建议对翁大立罢职为民,夺禄除名。”

    这在对犯官的处置条例中,算是中上的处罚,再往上那就是入罪徒刑,甚至流放戍边。

    其实,一开始曾省吾想的是罢免,但眼睛看到万历皇帝的从重处罚,于是加上夺禄除名,算是收回翁大立的官身,而不仅仅是丢官,那是连科举身份都没有保住。

    听到曾省吾的意见,比自己还略微激进,魏广德双眼微眯,但并没有马上表态,而是看向张四维和申时行,心里琢磨曾省吾的盘算。

    其实这时候曾省吾还真没盘算什么,而是他对这事儿确实深恶痛绝,刑部本来应该是问案的关键衙门,不仅没有想方设法查清案情,反而助纣为虐屈打成招,简直让他不能忍受。

    重处翁大立,给其他人一个标杆,让他们知道违法的代价,对于整肃吏治是有好处的。

    最怕的就是标杆被不断降低,最后把刑事案件变成纪律问题,内部处理,比如朝廷里惯用的申敕等不痛不痒的处罚,那以后官场只会越来越腐败。

    没有严刑峻法制约,官员们真的什么都敢做。

    “会不会太重?”

    说话的是申时行,他可是知道魏广德只说到罢官,这丢官身,多少超了点。

    “陛下御批从重,没有流放,甚至.已经不算重了。”

    曾省吾马上解释道,最后叹息一句,“终究是翁大人导致无辜百姓冤死,人命关天,《大明律》对此早有规定。”

    其实如果是低品级的官员,入刑流放,甚至杀头都可以,不过翁大立是朝廷二品大员,刑不上士大夫的观点影响下,最终还是没有让人往罪人这个方向整。

    《唐律疏议》、《大明律》等法典中,都充分体现了'人命至重'的伦理观念。

    中国传统以“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为基础的“人命关天”理念,具有一定的封建迷信色彩。

    古代贯彻“人命关天”理念的死刑复奏、录囚与秋冬行刑等制度,也受制于君主专制体制。

    虽然当初核准死罪也是万历皇帝批的,可终究是受了翁大立的蒙蔽。

    万历皇帝最初的气就是这里,下面官员敢如此大胆,甚至已经敢欺君。

    这在万历皇帝受到的教育里,欺君是罪大恶极的行为,如同把皇帝玩弄于鼓掌,这对于刚亲政的他来说,是万不能接受的。

    也就是张居正对于“仁君”的教育,让他没有动杀心,否则怕是御批直接就判了二人死刑。

    不过自此之后,万历朝对死刑的适用就更加严谨起来,轻易不会批准死刑。

    “就如此吧,早点昭告天下,也免得最后民怨沸腾再出手。”

    魏广德终于还是说话了,他不说,其他人都不说,大家都入泥塑般傻愣愣等在这里,也真是没意思。

    “可行,自昨日后,听闻晚间消息就已经传遍全城,百姓对朝廷不满之人广之。

    甚至如狱吏所言,翁大人实在是百死难辞其咎。”

    张四维也说出真话,这不是简单的失职,实际上就是炮制冤案,还自我标榜为民除害,以冤死之人为自己晋身之阶。

    他们说翁大立是失职、渎职,其实已经是为他开脱了。

    这种人,其实比杀人者还可恶。

    申时行见此,也不再多言,只是微微点头表示认可。

    大理寺、都察院的人见此,也都只能附和,随着张四维的话说如此处置“合适”。

    “回去,尽快把正式奏疏递上来,内阁票拟后送呈乾清宫,陛下还等着呢。”

    魏广德开口说道。

    在送曾省吾出去的时候,魏广德还对他说道:“三省,此时你盯着点,今日务必递上来。”

    “是。”

    曾省吾答应一声,带着其他三人出了内阁。

    “等奏疏上来,我们内阁也应上奏请罪。”

    魏广德回头对张四维和申时行说道,当初刑部的文书,内阁票拟肯定是通过的,并未严谨审核案件,多少也担上了责任。

    这,就是所谓的领导责任。

    爱惜羽毛的人,或者说翁大立如果实力再强点,来个死不认罪,只要瞒着御座上那位,其实还真能把黑的说成白的,活的说成死的,指鹿为马。

    到时就是你好我好大家好,都没有错,都是对的。

    可惜,翁大立没那么大的脸面。

    张四维若有深意的看了魏广德一眼,没多话,只是微微点头,申时行欲言又止,但最终还是没说什么,算是默认。

    都不是笨人,这本请罪奏疏里会加入什么私料,其他他们也能猜到。

    其实前面的都不重要,魏广德看重的还是这份请罪奏疏,直接开始六部自查,并因此开始对官员进行调整。

    “织田家这就安稳下来了?”

    魏广德值房,此时他正翻看刘守有送来关于倭国新的情报。

    在山崎一战中,羽柴秀吉击败明智关秀后,平息了这次叛乱。

    他本以为羽柴秀吉会乘机争夺家主之位,把织田氏改姓羽柴,不过让他失望的是,明智关秀身死后,织田家几位掌权者很快就坐下来,在青州城开会商议织田的继承问题。

    会议的结果是羽柴秀吉在得到丹羽长秀、池田恒兴支持的情况下压制了柴田胜家成为织田家实际的掌权人。

    羽柴秀吉在清洲会议上得到多数织田族人与家臣支持,拥立尚在襁褓的织田信忠长男三法师,即元服后的织田秀信继任织田氏家督。

    魏广德的问话,让刘守有很是尴尬。

    魏广德可是给锦衣卫下了任务,那就是想方设法挑拨离间,让织田家内斗起来。

    可惜,从倭国传来的情报看,挑拨并没有见到成效。

    现在选出了新的掌权者,确定了家督,短时间内就不可能发生内斗,即便都知道三法师还在襁褓中,其实在羽柴秀吉面前就是个吉祥物。

    而大明这边,却没时间等织田家后续可能发生的分裂了。

    今明两年,官军入倭已经板上钉钉。

    “挑选精锐秘密潜入倭国,刺杀羽柴秀吉。”

    魏广德忽然开口对刘守有下令道,“如果能嫁祸给织田信雄或者柴田胜家最好,现在也只能擒贼先擒王,希望能够让织田家再次内斗。”

    “是,下官这就安排。”

    派出刺客,秘密刺杀羽柴秀吉,是现在唯一可以打乱织田家稳定的办法。

    如果他死了,柴田胜家必然再次夺权,而原本支持羽柴秀吉的人也必然反击。

    时间已经悄然逼近八月,距离大明出兵的时间已经不远了。

    等刘守有走后,魏广德马上让人请来张科,询问兵部这段时间的布置。

    不多时,张科就进入首辅值房,随后芦布守在门口。

    “此次北路大军从蓟镇调步营、马营一部及威海卫为主力,调集德州卫等卫所为辅。

    南路大军以金山卫、镇海卫及南海水师陆师为主力,调江浙等地卫所为辅,共计动员六万三千人。

    如今各部都已抵达沿海,正在熟悉舟船.”

    张科开始讲述兵部近半年所做准备,其实就在七月初,最后一个卫所才以演练的名义调动到沿海,随水师船队出入大洋熟悉水性,剔除那些晕船的官兵。

    毕竟这次出海,数日在海上,对于坐船敏感的人来说,无疑是要他们的命。

    兵部为了这次东征,也是煞费苦心。

    大明四大卫所就出动了三个,在兵部看来算是精锐尽出。

    明代四大卫是明初在加强海疆防御的战略背景下建立的军事建制,由天津卫、威海卫、金山卫、镇海卫组成。

    明初既在北方边境设置卫所应对蒙古势力,同时为防御倭寇侵袭,在沿海地区按五千六百人为卫的编制设立四大卫所,隶属都司管辖。

    天津卫筑城于永乐二年,明成祖朱棣赐名并设天津三卫,威海卫同年筑城,由徐辉祖督建。

    金山卫建于洪武十九年,卫城周长十二里三百步,辖宝山至乍浦海防。

    镇海卫筑城于洪武二十年,现存遗址周长873丈,设四门及水门,保留女墙1660垛,为四卫中保存最完整的卫城。

    四卫最北自然是天津卫,最南则是福建的镇海卫,也是因为是直面东海,最容易遭受倭寇袭扰。

    “火器调拨和操练呢?”

    魏广德继续说道,“倭国情报你应该知道,倭寇军中有大量铁炮,就是我们的鸟铳。

    大军登陆,必然爆发大战,需尽快以火器击散敌军。

    而我大明各卫所,近年大多未有参战记录,实战能力堪忧。

    反观倭国,貌似战事就没停止过,都是老兵悍卒,对阵经验丰富。

    这就只能让士卒更勤加苦练火器之法,方能在战阵中击败敌军。”

    “兵部已经把大量火药及南北兵库火器调往登州和松江供大军习练,应能按计划投入作战。”

    张科急忙补充道。

    训练的作用,其实戚继光早就说的明白,整军只是第一步,最重要的还是要大量火药让士卒熟练。

    好吧,其实就是砸银子练兵,火药这东西,是真的精贵。

    “善贷,是否让锦衣卫在倭国之人也悄悄采购倭国本就不多的硝石,秘密隐藏起来。”

    张科忽然提出一个想法,对魏广德说道。

    “抢倭国硝石”

    这个计策有点,说釜底抽薪其实算不上,倭国本就硝石少,所以价格极高。

    倭国这些年打仗,全靠从夷人手里高价采购硝石,也能少量买到点火药成品。

    不过打仗,消耗的很快。

    按照锦衣卫之前的情报,倭国各大名手里其实库存不多,仅能支撑两三场大战的消耗。

    往往在战前就会一掷千金,大肆购买火药所需材料,主要就是硝石临时调配。

    其实,火药若是保存不好,确实会受潮影响使用,何况还是在倭国。

    “官军携带的火药,也要注意防潮保存。”

    魏广德想到这里,马上提醒张科道。

    “这个,兵部已经想到。

    别忘了,水师常年出海,其保存火药的办法都是行之有效的。”

    张科笑道。

    这年头没有封装子弹,所以火器使用掣肘太多,如果说嘉靖朝还对火器不十分了解,那到现在,万历朝,大明兵部对火器那是十分熟悉了。

    没有火药的火器,烧火棍子都不如。

    “倭国地图绘制完成了吗?”

    魏广德又问道。

    锦衣卫大致描绘了倭国全图,还派人对石见等地进行了精心测绘。

    “职方司已经完成测绘,还对重点区域进行了规划。

    官军一旦站住脚,就会驱使倭人为我筑城,这些早就已经定下方略。”

    大明要长期驻军石见,自然只能筑城稳固防线。

    倒是左渡岛比较好防御,只要东海水师驻泊即可,比石见地区控制还安全。

    “练兵之事,一月一报,让辽东派将领去山东督军操练。”

    魏广德最后只下了这么一道命令,现在大明有实战经验且丰富的,也就只有戚继光率领的辽东军。

    只有松江府不用,有南海水师在,这些俞大猷都知道该怎么做。(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隆万盛世不错,请把《隆万盛世》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隆万盛世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