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7战场

    在魏广德陷入梦乡的时候,津田城里正爆发着激战。

    大批明军冲入城中,虽然毛利家在津田乡也布置了重病,特别是从安云等地退入备后地区的兵马,虽然不多,但都被集结到了附近几个城池,所以在津田城里的毛利军兵力多达八千人。

    但是夜间被突袭,而且还是明军在疯狂攻击周防、长门和安云等地的情况下,津田乡守将是无论如何都没有料到自己这里也会被攻击。

    惊慌失措下,不明就里的大批倭国士兵随着西门溃兵一起,被裹挟出了东门。

    毕竟,人都是从众的。

    或许在战场上,这些农兵会跟随武士冲杀在前,因为他们知道,前方就是他们的敌人,只有击败他们,自己才能存活,也能得到领主的赏赐。

    可夜袭,整个城池都乱套了,在这样的情况下,谁还管武士、队长的号令,跟着其他人跑就是了。

    明军两千人入城,经过一夜拼杀,斩杀倭寇三千余结束战斗。

    当黎明降临,阳光洒下大地的时候,明军已经完全控制了津田城的三座城门。

    简单布置了城防,留下几个把总巡视城墙和安抚城内百姓,特别是城里两个仓库后,一半的兵马开始休息,而刘綎直接到仓库查看情况。

    “将军,正在盘点,这里面堆积了不少粮食和武器,不过武器我们都用不了.”

    今日负责驻守仓库的把总把他看到的情况详细说了出来,也是因为偷袭,倭军撤退时甚至都来不及焚烧仓储,就被溃兵裹挟败逃,实在是一个天大的惊喜。

    因为刘綎已经看到仓库里存储的粮食,许多都是大米。

    倭国的农业是以稻米为主,辅以杂粮。

    不过大米不是普通百姓能吃得起的,都是叫税送到领主手里,而他们只能靠杂粮果腹。

    这些大米,许多都被充作军粮。

    没当爆发战争,就会调拨大米,也是另一种提振士气的方法。

    毕竟,大部分农兵一年四季能吃到大米的机会屈指可数。

    而为领主效力,在军中却能吃到大米。

    虽然不能管饱,每次就那么一坨,其他还是杂粮,但这已经是他们不敢想象的生活了。

    “只是可惜,大米只有一部分是新米,大部分都被做成了干饭。”

    干饭,其实就是煮熟后干燥的米饭,加水即可恢复,算是方便食品的古代原型,轻便耐存。

    倭国其实大米产量不大,毕竟地形决定了他们的出产小米、稗等杂粮以及薯类,特别是芋头。

    不过大名手里不缺大米,因为领地里几乎所有的大米都会被他征收储备起来,做为军粮。

    而这些大米,许多都被做成干饭。

    毕竟最近几十年,倭国战乱不断,这些军粮随时都可能被调派出去。

    干饭,也更方便战时使用,它不需要大量的柴火,只需要用热水冲泡即可食用。

    此外,味增也是明军在倭国的重要缴获,还有一些则是兵粮丸,倭人将米粉、味噌、芝麻、药材等混合捏成丸状,小小一颗就能提供高热量和高营养,是士兵的应急口粮。

    每遇大战,士兵都会分发到两个兵粮丸,用于战场应急吃食。

    “给各营送去大米和味增,再在城里收缴一些咸菜,特别是肉类。”

    明军攻占倭国城池可没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因为遭遇的抵抗轻微,所以也没有在倭国进行屠城。

    好吧,实际上屠城多是攻城方获胜,损失惨重之下给士兵泄愤的法子,消磨他们身上的戾气。

    明军攻打倭国以来,最大的发现或许就是味增了。

    这种由黄豆为主原料,加入盐及不同的种麴酦酵而成的食物,颇受明军官兵的好评,拌饭吃比辎营送来的咸菜还要好。

    而且战后,明军也有搜刮的传统。

    军需自然被收缴入库,后面逐渐分发下去使用,但其他的都不怎么管。

    反正,攻下城池后,明军士兵因为不受纪律约束,大多都会发一笔。

    毕竟倭国多金银,稍微上点手段,从商人和富户那里,都能得到不少银子和铜钱,特别还是大明流通的铜钱在倭国是真的不少。

    此时刘綎下达安抚城市的命令,结果就是出了仓库,看到本该休息的明军士兵从一户户倭国房舍里出来,个个都腰间鼓鼓,许多身上还披着、扛着他们看上的东西。

    “通知两个千总,把东西清理一遍。”

    刘綎对此也是视而不见,不过还是对亲兵吩咐道。

    不能厚此薄彼,这帮子该休息的丘八不休息,跑去发财了。

    那后面在城楼上站岗的士兵,轮到他们可就没什么收获了。

    对此,明军内部也早就有了潜规则,那就是先期收获的士兵要上缴一部分战利品,分给站岗执勤的营队。

    虽然东西少点,但大家也心理平衡点。

    最关键的是,这种事儿都是轮流来,主要还是靠运气。

    在富裕的城池里,就能大赚一笔,而在比较穷的城池,那就只能自认倒霉。

    “大人,是不是让商人也进城?”

    亲兵小声问道。

    亲兵口中的商人,其实就是随军商贩,不要觉得商人会害怕战争而躲得远远的。

    实际上,古代打仗,随军商人一向都很活跃,他们会跟随军队行动,一般迟滞一两天时间,而他们的生意,就是收购士兵手上的战利品。

    同时,他们也承担保管甚至邮递的工作,帮助士兵把抢掠的钱财变现寄回家里。

    不用担心商人会不会贪财,而贪墨他们的钱财。

    想想就该明白,给他十个胆子也不敢贪墨这些银钱,他们的主要主顾可都是不要命的丘八。

    就算他们身后有军方高官做靠山,可到了下面,谁管你背景,杀了都没人知道是谁干的,就算带着许多好身手的护卫,可也不敢挑拨军心。

    将官允许他们跟着做生意,但绝对不会允许他们干出动摇军心的事儿。

    随军商人这个职业,最强盛的时期应该是唐朝,那时候唐军对周边除吐蕃外,都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存在,商人随军行动,收购战利品的收益非常巨大。

    那时候的随军商人,那真的是不仅收购战利品,还通过驿递赚钱。

    你很难想象唐军士兵会在腰间缠着一串串铜钱上战场吧,那是真的不现实。

    通过随军商人变现,也是各营间分配战利品最好的办法。

    钱财,可比物资好分配的多。

    好处多,戚继光也不能免俗,何况这次跟来的商人,大多都是辽东商人。

    他们背后,还有魏广德魏首辅的影子。

    其实这些年,因为明军战力下滑,随军商人已经变成了边镇的做市商,收购明军打草谷的收获。

    也就是辽东商人因为和魏广德联系早,关系紧密,所以在和戚继光搭上线后,戚大帅几次扫荡草原,这帮辽东商人就充当起随军商人的角色,跟在明军身后收购战利品。

    草原的牛羊、皮毛等所有有用的物资,都是他们收购的目标。

    材料加工后可以卖钱,而生活物资如锅碗瓢盆这些,则可以高价卖回草原。

    “让他们上来吧,把城里的破烂好好拾掇拾掇。”

    刘綎听了亲兵的话,想想就点头答应下来。

    随军商人的存在,也是维持军队内部和谐的重要支柱。

    刘綎在津田乡巩固战果,分配收益的时候,从城里败退出来的四五千倭军也在城外逐渐汇聚。

    反攻城池,他们是不敢的。

    毛利家在出云组织过反击,但是都损失惨重,于是只能被动防御。

    站在一处山头上,津田城守备望了许久已经失陷的城池,只能无奈叹气。

    “收拢人手,我们去大田乡。”

    附近最大的城池就是大田,那里也有近万倭军驻守。

    他们退过去,也可以增加大田城防守的力量。

    而且,那里才有粮秣,不然几千人在荒郊野外,不用明军来打,几天时间士兵就会因为饥饿溃散,再难收拢。

    趁着现在军心还在,收拾溃兵退到下一个城池去,这才是保存实力的办法。

    随着护卫传令,武士们开始呼号士兵,简单整编后就带着他们踏上前往大田乡的路途。

    这群溃兵许多手里连竹枪都丢掉了,就是赤手空拳。

    毕竟两丈长的武器,携带逃命是很累赘的。

    好在铁炮和大筒还留下千余支,保留了近半的火器,见到家督应该能交代过去。

    士兵不值钱,竹枪不值钱,可是火器很贵,很难打造,那才是各家家督最看重的东西。

    花了一天时间,这支溃兵就穿过了津田乡和大田庄之间唯一的山城。

    在这里,总算让这群溃兵吃上顿热乎饭食,虽然只是半饱,也比之前赶路饥肠辘辘的状态要好的多。

    同时,津田城被明军攻陷的消息,也由这里的信使飞快传递回大田城去了。

    倭国此时的城池,大致分为四类,分别是山城、平山城、平城和水城。

    山城是在要害处筑起的城,城中所属武士平时居于山中或山下的村镇,战时则登上位于山头的城郭作战,不同的山势所筑的山城的形式也是不同,因地制宜在险要处筑城。

    近江小谷城就是以山体筑成,而备中松山城则是筑在山顶,因为对地势越高越不易遭受进攻的共识,一般的山城都不会放弃高度上的优势。

    当时号称“长攻不落城”的能登七尾城、美浓稻叶山城、出云月山富田城等就是山城的杰出代表。

    平山城则是与山城同时出现的一种城郭形态,主要是因为自然地势条件的限制,如筑于丘陵、小山上的城。

    这种城和山城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城里也居住平民,和中国古代城池类似,只不过这种城池也往往不大,毕竟近山地区,平民多分别居住在附近山林,往往只是一个市镇大小的军事要塞,和大明边镇的镇堡类似。

    平城就是最巨大的一座城市,随着战国中后期城郭的平地化,这种建有四通八达的街道,交通方便、经济发达的平城成为了城的主流。

    但是对于仍处在战乱中的大名们来说,对于这种平地式的城塞还是不能完全放心,于是又出现了在平城周围大批辅助防御的卫星支城。

    即大名坐镇中心的平城,周围边境上筑起山城,委派家臣守备。

    尤其是当兵农分离实现后,这种防御体系更加体现出了优势。

    其中这种城池,已经和大明的城池非常类似,真正的以保护平民为主要功能的城市,经济也是最为发达的区域,城内也出现了工业区、居住区等分类。

    水城则是周围完全被海、河川围绕的城,倭国受地形条件限制,于是出现许多这种城,多建立在海岛和大河附近。

    对这种形态的城来说,船是攻击手段,因此在防御上拥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很难被围困。

    而刘綎要攻打的津田乡和大田庄,就属于平山城类型,有城墙保护,易守难攻。

    其实过去倭国并不流行平城和平山城,主流是山城,这样方便防御。

    但是随着倭国火器的普及,大名发现在拥有火器的情况下,平城其实也容易防御敌人进攻,于是才逐渐出现了平城和平山城。

    实际上,如果没有大明这次东征,羽柴秀吉就会在明年开始修建当时倭国最大的平城大阪城,这里也成为丰臣家族的大本营,直到被德川家康攻陷为止,一直都是丰臣家族只要的居住地。

    凭借大阪城和周围的卫城,丰臣家抵抗了德川家族数次进攻,直到最后媾和,丰臣家自己废弃了大阪城周围的卫城,才最终导致大阪城被攻陷,丰臣家族被灭。

    刘綎在津田乡休息了两日,布置好这里的防御,处理了其他收尾,就带着亲兵和临时抽调的斥候组成一支百余人的马队,急匆匆出南门向大田庄方向急行。

    为了在毛利家反应过来前攻占备后地区的两座城池,刘綎冒险分兵两路,分别进攻津田和大田,现在他得去找到另一支三千人的明军部队,指挥他们进攻大田庄。

    而此时,明军攻陷津田乡的消息,已经传到大田庄。

    作为备后地区重要的城池,大田城守备自然非常重视,一扫之前轻慢,派出许多斥候出城巡逻,防备被明军偷袭。

    虽然城里驻扎九千多人,但津田八千人的城池,一战就被明军攻占,也给他提了个醒。

    出城野战,不存在的,明军火炮犀利的消息,早就随着石见、出云溃兵之口传到他们耳中。(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隆万盛世不错,请把《隆万盛世》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隆万盛世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