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3锦衣卫的计划

    在内阁把决定做出来以后,张科、徐学谟和张学颜就各自回部开始紧锣密鼓的准备。

    护送大批监生和生员北上,需要的动员和点名,那都是礼部的事儿,运输的马车和护送的兵丁,则是兵部的差事儿,户部则是继续向密云和大同补充粮草。

    虽然冬季运输不便,但即便再难,这些事儿也得做下去。

    而魏广德带着内阁几人一起前往乾清宫,禀报大同之事。

    皇帝可以不管这些事儿,但是不能不知道这些事儿,朝廷的运转是交给内阁负责,但是也不能在大事上有丁点欺瞒。

    而在倭国,各大名的军事调动也在紧锣密鼓进行,招募的卒轻和承诺的火炮,也在快速就位。

    即便因为天气原因,实际进展比计划略微晚上几天,但是在京都以西,大量倭军已经开始集结。

    同时,九州岛和四国岛东北方向,两个离岛的大名也集结了几乎全部的兵力,做出一副要渡海作战的架式,似乎准备三面一起行动,围攻本州岛西部驻扎的明军。

    不过,戚继光作为这次东征军总兵官,却是丝毫没有将这两地兵马放在眼里。

    不到十万人而已,关键中间隔着濑户内海,这些兵马,也得能登上本州岛才有用。

    大明南海水师主力,几十艘炮船已经封锁了海峡和濑户内海,如果这样还能让倭寇登陆本州岛,那就是他找俞大猷的麻烦了。

    明军主力,依旧放在中国东部防线上,而已已经强征大量倭人修筑堡垒。

    倭人自己建的城,在明军看来都差点意思,或许是因为倭人身高问题,在明军人均身高一米七的情况下,倭人的建筑是按照倭人人均身高不到一米五设计的,比如城墙的垛口就得提高。

    城外的壕沟,也是得继续挖深一些。

    这段时间,是石见银矿几乎全部停产,矿工被组织起来修建明军防线。

    有城堡就抢修城堡,按照大明的规制改,没有成本的重要隘口,则是直接发动倭国工人抢修城堡。

    戚继光可是不打什么消耗战的,利用倭人调兵遣将的时期,加强明军的防御工事,他已经做到最好。

    许多地方,他都亲自带人过去看过,才确定位置。

    这里,毕竟就是以后大明和倭国的分界线,以后在这里立碑,也会写明界碑以西入大明领土,以东归倭国所有。

    他不是没关注过关西地区,那里的平原更加肥沃,可是他没那么多兵力,除非大明能直接给他调二十万大军过来,横推本州岛,直接把关东和关西平原都拿下也可以尝试下。

    明军有条不紊的布置防线,因为锦衣卫那边已经递了消息,他们会想方设法为明军争取更多的时间。

    具体内容,戚继光没有询问详情,但想来不过就是两点,一是粮草,二是火药。

    他收到锦衣卫递来的情报时,就猜到他们准备做的是什么。

    四十万大军的粮草,要想一次性销毁,很难,太多了。

    但是如果是倭寇重要的火药库,那结果就不同了,只要一点点火星,就能把他们全送上天。

    正如戚继光猜测的那样,锦衣卫确实打算偷袭倭国京都城外的军火库,那里是倭国各大名凑出来的火药。

    虽然不是他们的全部,但确实所有大名都把手里的库存捐献出大部分。

    此次倭国可不止是二百多门火炮那么简单,四十多万大军,其中铁炮和大筒,就有四、五万门,几乎把倭国全部的火器都调到近畿。

    京都城内一处普通宅院里,几个人正在屋里小声的交谈。

    “大人,人都安插进去了,只是这次一旦行动,他们怕是很难出来。”

    一个身材矮小的汉子小声禀报道。

    “那是他们的命,如果延时引信点燃前出不来,也只能怨自己跑得太慢了。

    这不需要你去为他们考虑的事儿,我们要做的是给他们工具,还有外面接应的人手。

    那些人,都安置好了吗?”

    老者眉目低垂,没有看面前的人,只是淡淡开口问道。

    旁边一人已经抱拳道:“回大人,已经安排好了,二十多人,准备了三十匹快马,只要他们出来,马上可以南下,走水路西撤。

    水师会有船队接应他们。”

    “听到了吗?他们撤退的路线已经规划好,他们不是全无退路,只要在爆炸前跑出来。

    那么多延时引信,就算倭寇发现不对,进入仓库搜查,你以为他们能把那么多引信都找出来?”

    老者不屑的说道。

    锦衣卫谋划这次行动时间已经有不断时间,在知道倭国打算调集重兵西征中国后,锦衣卫就把安插进倭国的人手进行了秘密调配,就是为了一次性,尽可能多的销毁倭国的火药。

    倭国的火药,可是很贵的。

    这也是“现代”战争的重要打法,中国两千年的战争史,很早的时候,统兵大将就已经意识到粮草对一支军队的重要性。

    而随着明军从冷兵器向热武器进化,火药的价值被无限放大,已经成为左右明军战力的重要因素。

    火药的威力,大明也早就知道,否则皇室也不会对此物如此看重,非要把火药局放在自己眼皮子底下。

    而这也直接导致了天启大爆炸,摧毁小半个京城,波及整个京师。

    锦衣卫,大明的将领,自然在谋算战局时,都会密切考虑火药这一绝不亚于粮草的重要物资。

    “京都那个仓库,现在已经存放了多少火药?”

    老者眼皮动了动,忽然问道。

    “月初已经入库八十万斤,近期又会有十余万斤入库,当在百万斤左右。”

    先前说话的汉子小声回答道。

    “百万斤,很好,只要引爆它们,倭国应该很难再凑出这么多火药了。”

    老头嘴角抽了抽,终于恶狠狠的说道。

    就算是在大明,一次性引爆百万斤火药也是很心疼的。

    另外主要注意的是,这个时代的火药配方属于基础配方,火药的威力也有限,是不能和后世黑火药和TNT这类火药对比的。

    实际上,之后二百年,欧洲人不断努力下,火药的配方被不断改进,威力才不断提升,也才有了近现代化武器。

    否则,即便欧洲研制出枪械,如果依旧使用十六世纪的火药,威力也要大打折扣,而且这种枪械使用起来毛病也会非常多。

    所以,百万斤火药看似很多,其实和后世相比,或许威力也不过是几万斤现代火药的威力。

    不过,在知识愚昧的这个时代,百万斤火药的爆炸给人带来的恐惧,依旧是毁天灭地级别的。

    是的,这不仅仅是火药的消耗,对于倭国这样比较愚昧的国家来说,他们首先会想到的是天罚。

    就好比二百年前蒙元两次东征遭遇的台风,在倭国就留下“神风”的传说,并自以为是被上天眷顾的民族。

    而破掉所谓的“神风”庇佑,其实不过是对气象数据做更多的调查,变动一下出兵时间就可以避免了。

    其实,这种情况普遍存在于这个时代的东西方,在西方叫做“神迹”。

    锦衣卫是不信这东西的,就算他们信也没关系,但玩弄人心这点,他们却非常拿手。

    从知道“神风”庇佑倭岛以后,锦衣卫其实就一直在寻找机会,打破所谓的上天庇佑。

    从根子上让倭人以为,在面对大明是,上天也不会庇佑他们,这比击败几十万,几百万倭国军人的破坏力更大。

    直接灭了倭国的信仰,让他们再也不敢和大明交战。

    这样,大明占据的中国地区,才算真正脱离倭国,被纳入大明版图。

    因为,他们不敢再对大明心生觊觎。

    锦衣卫针对京都火药库的计划秘密进行着,无须向京城报备,魏广德自然不知道大明的锦衣卫首脑居然已经进化到这样的程度。

    知道了,也只会感慨一句,锦衣卫特么人才还真多。

    现代日本,有东京都和京都两个地方,不清楚的人会以为是一个地方,但实际上两地距离悬殊。

    京都位于日本本州岛的中部,属于京都府,靠近大阪和奈良,而东京则位于日本本州岛的东部,是日本的首都,也是东京都的中心。

    京都曾经是日本的古都,担任日本的首都和皇室居住地超过一千年,直到1868年明治维新后首都迁至东京。

    京都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寺庙、神社和传统建筑以及传统日本文化如茶道和花道而闻名。

    而东京原名江户,是1868年明治维新后改名为东京,意为“东方的都城”,成为新的日本首都。

    后世的东京是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代表着日本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至于为什么倒幕以后会搬迁首都,倒也不是掌权者抽风或者脑壳被门夹了,而是当时政治形势需要。

    1864年京都打仗,街区烧得乌烟瘴气,城市面貌一塌糊涂。

    维新派看着老京都一堆门阀贵族,守旧得很,改革难上加难,觉得不搬家改革迈不开步。

    大久保利通、伊藤博文这些人琢磨着,挪个地方,避开这些守旧派,于是开始了迁都的考虑。

    最开始被认为是符合迁都的地方其实是大阪

    当时的大阪商业发达,钱袋子鼓,迁过去改革能让财政得到充足的保障。

    只不过,守旧派坚决反对。

    最后多次反复谈判、妥协,于是最后把搬迁的地方定在江户。

    江户这地方可不一样,地理优势得天独厚。

    关东平原阔达,紧靠东京湾,交通方便,商贸繁荣。

    而且,德川家康在那儿建了幕府,二百多年过去,江户已经坐稳了了全国政治经济的头把交椅。

    虽然比大阪稍微远点,但这次京都的保守派没有反对,因为这里曾经是幕府控制最为严密的区域。

    迁都过去,也有利于保持江户的稳定,避免幕府势力死灰复燃。

    于是,在倒幕成功后,江户城改名东京城,天皇和改革派领袖一窝蜂去了东京。

    这也是倭国将幕府时期称为江户时代的原因,因为那时候京都是名义上的首都,但国家政治中心却在江户。

    值得一说的是,幕府时期府曾经退出文治政策,全国建立寺子屋,也是日本乡村小学的前身。

    政策推出后,江户城里就建了一千多所,全国两万多家,家家户户的孩子都能入学识字,极大的提高了倭国的文化教育。

    江户时代,倭国的国民整体识字率说全球最高的,远超同时期的欧洲国家。

    这,或许也是明治维新能够大获成功的原因之一。

    这项政策,其实和现在魏广德在大明用牙行换帖银资助的众多学堂类似,都是在普及基础教育,提高全民识字率,为朝廷政令推广做前期铺垫。

    京都城西北高雄山下,有一片沿山脚而建连绵屋舍。

    附近很大的区域被清空,戒备森严。

    屋舍外围建立了木栅栏,日夜有倭军巡逻队四处巡逻。

    这里,就是倭国各大名捐赠火药的囤积之地。

    倭军的各部队都已经从京都城北面官道西进,逼近明军防线,随行火器部队也携带了大量火药,但依旧有大批辎重滞留后方,需要缓缓向前线输送。

    火药的特性,让这类物资运输时都是小心翼翼,一般都采取单独重兵押运的方式,以保证安全。

    倭国毕竟缺少硝石,自制火药因为原料原因困难重重,所以对这批火药的保护自然很是上心。

    此时,营区里却有数道身影避开巡逻队,在其中一间营房里碰头。

    “这里的引信都分配好了,各人按照计划,午时末营门混乱时,把他们放进分配的仓库里引燃。

    所有引信放置完毕,无论什么结果,立即向南面突,小树林里会有人接应我们。

    我再提醒大家一句,过时不候,自求多福。”

    “明白。”

    “明白。”

    一群蒙面人身材都很矮小,只是他们此时却用大明官话对话,一下子也暴露出他们的真实身份。

    在大明,这群人确实算矮子,不过来到倭国,他们居然已经是魁梧奇伟的强壮汉子,所以很容易就能混入军中。

    身材高大,孔武有力的汉子,不管在哪国,参军其实都是最好的归宿。

    按照计划,就在今晚,会有十余骑突袭此处营地,引发营地骚乱。

    而他们就是借机脱离各自队伍,进入库房引爆火药。

    危险,他们都知道,但这是军令,他们只能执行。

    至于万一撤不出来,真的就是自求多福了。(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隆万盛世不错,请把《隆万盛世》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隆万盛世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