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六十章 以‘照心’入狱

    朱标沉默了很久,忽然问:“皇叔,若有一日,这光也被人染黑了呢?”

    朱瀚手一顿,茶水晃了晃,溅在桌面上。

    他静静地望着烛火,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那就让人去擦。擦不干净,就再擦。擦到手破了,心也亮了。”

    窗外传来夜巡兵丁的脚步声,远处青州城的灯火一点点熄灭。

    朱瀚仰头看着夜空,长长吐出一口气。

    “明日回京。”他说。

    “是。”

    朱瀚归京的那日,朝堂之上风云暗涌。

    杨宪与户部尚书汪广洋已连上三本奏章,痛陈“心棚之法扰乱民心”、“问心无据,恐生祸端”。

    而太监王振则暗中传话,称内廷已有不满之声,怀疑朱瀚“借心制权”。

    朱元璋的态度出奇地平静。

    他一面听着奏章,一面缓缓敲着竹杖,目光深不可测。

    “皇兄。”殿外的阳光照进来,朱瀚迈步而入,“青州之事,已平。”

    “平了?”朱元璋缓缓抬头,“你平的,是乱,还是‘心’?”

    “都平了。”朱瀚直视着他,“但我更愿意说——是‘心’自平。”

    朱元璋的眼神深深落在他身上,良久,忽然开口:“瀚,你可知,你这‘心棚’之法,已触天下权柄之根。”

    “我知。”朱瀚神色不变,“但若根本在心,不触,便永远不会变。”

    朱元璋大笑,笑声震得殿宇都微微一颤:“好一个‘不触不变’!你果然还是你,十年前在滁阳野地里对我说‘天下不是刀下得来,是人心撑出来’的那个人!”

    “臣弟不敢忘。”朱瀚俯身一揖。

    朱元璋忽然站起身,眼神陡然变得锋利:“那你也该知道,天下之心,不止在民,也在官,也在朕!若有一日,‘心棚’之名成了夺权之器,你当如何?”

    朱瀚没有立刻答,他沉默了良久,才缓缓开口:“那便毁之。”

    “毁?”朱元璋盯着他,像是在看一个赌命的疯子。

    “是。”朱瀚平静道,“法可毁,人心不可毁。若法反噬人心,它便不是法,是祸根。臣弟愿亲手毁它。”

    殿中一片死寂。朱标忽然上前一步,眼神坚定:“父皇,若真有那一日,儿臣愿与皇叔同毁此法——因为我们守的,不是法,是人。”

    朱元璋怔了怔,随即哈哈大笑,拍案而起:“好,好!有你们这对叔侄,朕的天下,朕的后人,便不怕风浪!”

    秋风入夜,京城的天幕压得极低,像一口翻倒的铁锅。

    皇宫中灯火明灭,殿阁重重,却掩不住暗潮汹涌。

    朱瀚站在奉天殿外,手负在身后,耳中回荡着朝臣的喧哗声。

    刑部尚书杨宪正声色俱厉地奏道:

    “陛下!近日京师内外多处‘心棚’横行,虽名为‘问心’,实则假公济私。更有奸佞之徒,借‘照心板’审问士子,迫人自证清白,若稍有迟疑,便扣以‘心不正’之名!这岂不是开了‘心狱’之端?!”

    话音落地,百官一片附和。

    “是极!”

    “人心本虚,何堪如此审逼?”

    “此法若行,恐伤忠良之士心!”

    朱元璋的眉头紧锁,手中竹杖敲击殿砖,声声如雷,却迟迟未下断语。

    朱标立在一侧,脸色微白。他虽是太子,却年轻稚嫩,见满朝争执,心中焦灼,偏偏不好出声。

    此时,朱瀚缓缓上前,声音并不高,却直入人心:“杨尚书言之过重。心棚之法,初意为解纷,不为审狱。若有人借此害人,不是‘法’错,而是‘人’贪。”

    “王爷!”杨宪冷笑一声,“您在南市立棚,或许一时有功,可如今已传至各坊各衙,甚至学宫、书院。有人以‘心照’之名,迫学子在板前立誓,若不敢照,便逐出门墙。请问王爷,这等‘逼心’之举,还是‘善法’吗?”

    殿上顿时一片喧哗。

    朱瀚心中暗沉。他料到有人会曲解,却没想到竟快至如此。

    所谓“照心”,竟被士绅、学宫用作掌控人心的工具,逐渐演化成新的枷锁。

    “杨大人。”朱瀚缓缓开口,“我问你,法可审罪,理可断事,心可问己。可若把‘问己’变成‘审人’,那便是反了根本。此非法之过,而是乱法之人该治。”

    “空言无补!”杨宪冷声道,“既如此,王爷敢否立下誓言:凡京城‘心棚’,若再有一处沦为‘逼心’,便由王爷亲自拆毁?”

    殿内气息陡然一紧。

    朱元璋的眼睛冷冷落在朱瀚身上,既似在考量,又似在逼迫。

    朱瀚心底一声冷笑——这是杨宪的手段,明知“棚”已被滥用,却要逼自己背负后果。

    若应下,等于替天下“假棚”背责;若不应下,便是自己心虚,意图“纵民”。

    他缓缓抬头,目光平静:“本王敢立此誓。但有一言:凡‘假棚’,非我之法,必毁;凡‘逼心’,非我之意,必惩。若有人仍以此中诡计害民,本王不止拆棚,更要拆人。”

    这句话掷地有声,殿内一时静极。

    朱元璋忽然大笑,竹杖一拍:“好!有胆气!既然如此,朕命你三日之内,清查京师内外所有‘心棚’,真者留,假者毁,滥者诛。三日之后,若仍有遗患——朕先责你!”

    “臣弟领旨。”朱瀚俯身一揖。

    夜幕沉沉,风声猎猎。

    朱瀚回到王府,灯下独坐,案几上摊开一卷纸,上面写满京师大小坊巷的心棚所在。他心中沉思——此事已超出初衷。

    所谓“心棚”,原为化解纷争之用,如今却被权臣士绅拿来试探人心,逼迫士子。

    若任其发展,终将演变为“心狱”——以人心为罪证,人人自危。

    “叔父。”朱标匆匆而入,神色忧切,“今日之事,我听得心惊。难道他们真敢以‘心’为狱?”

    朱瀚抬眼望他,目光复杂:“人心若被恐惧所控,比铁牢更难挣脱。你要记住,世上最险恶的枷锁,不是刑具,而是‘名分’与‘畏惧’。一旦‘照心’成了别人手里的刀,那便是真正的牢狱。”

    “可我们该如何破?”朱标声音压低。

    朱瀚缓缓道:“明日开始,拆棚。”

    “拆棚?”朱标一怔。

    “对。”朱瀚目光冷峻,“不拆,天下人只见‘逼心’之害;拆之,才显我朝廷守‘真心’之意。记住,这一仗,不是拆木板,而是拆人心里的恐惧。”

    次日清晨,京城宣阳坊。

    一座心棚立在学宫门前,十余名学子正排队照板。

    执事的塾师厉声喝道:“心不正,怎读书?谁若照不敢直视,立刻逐出!”

    人群中,朱标们战战兢兢,一个个把脸凑到木板前,眼神闪烁。

    有人满头冷汗,有人几欲落泪。

    忽然,一声低沉的呵斥震动人心:“住手!”

    众人一惊,只见朱瀚与朱标带着兵士大步而来。

    那塾师脸色骤变,急忙跪下:“王爷恕罪!小人不过为正学子之心——”

    朱瀚冷笑:“正心?你这不是正,是逼!来人,把这棚拆了!”

    士兵上前,“哐当”一声,棚梁应声倒地。

    朱标厉声道:“记住,从今日起,心棚不可强迫。谁敢借‘心’夺人,罪加一等!”

    学子们呆立原地,良久才有人流下眼泪,低声道:“谢王爷……”

    三日之内,朱瀚与朱标亲自巡遍京城,凡见“逼心”“假棚”,一律拆毁。

    有人暗中阻拦,有人以重金贿赂,皆被他冷然拒绝。

    城中百姓私下议论:“王爷拆棚,不是为毁法,而是护心。”

    “这才是真心棚,别的,全是假货!”

    然而,朝堂之上却暗流汹涌。

    杨宪暗自冷笑:“他拆棚拆得痛快,却不知因此得罪了半数士林。等到学宫群起而攻,便是他死局。”

    户部尚书汪广洋附声:“正好,借此削其威望。”

    消息一层层传入内廷,太监王振在御前低声道:“陛下,王爷行事过激,学宫怨声四起。若任其继续,恐引士林不安。”

    朱元璋未作声,只敲竹杖,眼神深邃。

    三日后,奉天殿上。

    朱元璋端坐龙椅,沉声问:“瀚,京师心棚,清得如何?”

    朱瀚上前,拱手道:“真者留三,假者毁二十有八,逼心者罚十七人,逐五人。今京师百姓,已无‘假棚’之扰。”

    百官一片哗然。

    “二十八处假棚?怎会有如此多!”

    “逐人之举,岂不寒了士林之心?”

    杨宪厉声道:“陛下,王爷此举,实是‘拆人心’而非‘守人心’。学宫弟子已多有怨言,若再如此,恐致天下学子寒心!”

    朱元璋缓缓抬眼,盯着朱瀚:“瀚,你可知朕为何允你拆棚?”

    朱瀚目光坚定:“因为皇兄知道,不拆,便是心狱。”

    殿中一片死寂。

    朱元璋的眼神,缓缓变得凌厉:“心狱……此言甚重。”

    朱瀚缓缓开口:“法若在人手,或可为狱;法若在人心,便为根基。臣弟宁背天下士林之怨,也不愿让‘心棚’变作天下牢笼。若有一日,连学子读书也须先‘照心’,那才是真正的祸根。”

    朱标在旁,忽然挺身而出,声音清亮:“父皇,儿臣以身为证。若将来有人逼我照心以明忠,儿臣宁死不从!”

    朱元璋目光陡然一震,良久,忽然仰天大笑:“好,好!不愧是我大明的太子,不愧是我弟弟的侄儿!”

    竹杖“咚”地一声落下,震得百官心神俱颤。

    “记住——心若为狱,便不是真法!朕准你们继续守板,但有一条:谁敢以此害人,杀无赦!”

    殿上百官齐声应诺,却无人敢直视朱瀚的目光。

    奉天偏殿里,烛火像被罩住的兽,跳了几跳,安静了。

    朱元璋靠在榻背,手中的竹杖横着按在膝上,神色沉而不怒。

    殿内无大臣,只有杨宪、汪广洋、兵部侍郎胡惟庸三人,另侧站着几名记事女史。

    朱标立在柱下,神色未脱稚气,却压着一股直劲。

    “都到齐了。”朱元璋开口,声音里带着沙砾,“朕不爱听虚话,今夜,只论一桩——‘照心’之风,越走越邪。该怎么个收拾?”

    杨宪衣衿似雪,拱手不卑不亢:“陛下,臣以为,‘照心’本可辅法,然不可代法。民间之棚已坏,学宫之棚尤坏。若不设官司以统,风将不可返。请立‘正心司’,专管照心之法,立籍、立案、立则。”

    “立司?”朱标眉一挑,“谁来掌?”

    “陛下自选。”杨宪低下眼,“臣只提制度。民间不可自立,学宫不可自为,衙署不可自便。一切照心,皆出‘正心司’发板。板须有官印,板后刻律条。凡逼心、假心、乱心者,罚。凡违令行照者,罪。”

    这番话一落,殿内空气像湖面结了薄冰。

    看似“正”,骨子里却是把一切“照心”收拢进官的掌心——此后谁照、怎么照、照给谁看、照完怎么用,事事可循,但也事事可控。

    朱瀚不语,眼神却像刀,在杨宪脸上划过。他慢慢问:“杨尚书,这是‘正心’,还是‘掌心’?”

    杨宪微微一笑:“王爷,心若无人掌,便易乱。掌,乃守也。”

    “掌,亦可掐也。”朱瀚回敬,“你要的不是板,是柄。”

    汪广洋在旁打一个圆场:“二位何必针锋。世道终要有成文,散而不统,卒致滥觞。”

    胡惟庸始终不发一语,只把玩袖中一枚铁哨,眼里光影不定。

    朱元璋用竹杖敲了一下地面:“讲理。杨宪说得有几分道理,散得久了,总要束一束。可朕心里不快活——‘正心司’,朕一听就牙疼,像要在心头再扎一道簪。”

    他转头看朱瀚:“瀚,你拆了二十八处棚,朕记得。你说过,‘棚要常放’。如今放多了,朕想收些,如何?”

    朱瀚拱手:“收,是收假。若收到真,便把人的胆也收了。臣弟斗胆,请陛下——立‘止狱令’,不立司,先下令:

    自今日起,凡以‘照心’入狱、成狱者,罪坐首恶;凡以‘照心’逼书、逼誓者,罪坐两等;凡以‘照心’询己、解纷者,不入官簿。三月为期,观其效。三月后,再定收与放。”(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大明:哥,和尚没前途,咱造反吧不错,请把《大明:哥,和尚没前途,咱造反吧》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大明:哥,和尚没前途,咱造反吧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