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心所向”——四字看似简单,实则千斤之重。一笔写偏,便是“欺君”;一语含胡,便是“心术不正”。
第一个上前的是刑部尚书黄霖。
他额头渗着细汗,深吸一口气,手按在“定光板”上,光线从孔中照到他掌心。
他提笔写下八个字:“吾心惟国,不计私怨。”
朱元璋看了一眼,神色不动:“可。”
第二个是兵部侍郎吴鼎,他写:“吾心向陛下,忠心不二。”笔锋迟疑,朱元璋的眉头微微一动,声音冷如寒刀:“不二之心,为何迟疑三息?”
吴鼎的脸刷地一下白了,连连叩头:“臣……臣惶恐!”
第三个上前的是户部尚书汪广洋。
他手稳如磐石,提笔而书:“吾心系天下黎民,不负王化。”
朱元璋点了点头:“好。”
殿上气氛愈发凝重。数十人陆续上前,有人手不住颤抖,有人泪落笔尖,也有人眼神闪烁,仿佛那一线光照进了心底的阴暗角落。
直到一个身影踏出队列,殿中气息陡然一滞——太子朱标。
他缓缓走上台阶,衣袍被风吹得猎猎作响。
那块板静静地立在那里,仿佛在等着他揭开自己的灵魂。
“标儿。”朱元璋的声音带着深意,“你也来。”
朱标望着那道光,忽然有一瞬间的不安。
他的手放上去时,掌心竟有些微微的冷汗。
那光从小孔中穿出,落在他脸上,仿佛一道看不见的目光刺穿了他的血肉。
他提笔,却迟迟没有下笔。
“太子为何犹豫?”朱元璋的声音愈发冷了。
朱标咬紧牙关,终于落下四字:“吾心向明。”
“何为‘明’?”朱元璋盯着他,“是‘大明’,还是你心之所安?”
朱标的手一抖,墨迹微微一滞。
片刻,他抬起头,直视父皇:“是父皇所创之国,是天下之明,也是我心之所安。”
“那若有一日,这‘明’非你所安,你还向否?”朱元璋的眼神陡然如刀。
殿上百官屏住呼吸。
朱标的呼吸急促了片刻,最终低声道:“儿臣向‘明’,非向安。安可失,‘明’不可失。”
朱元璋的眉头微微松开,却没有言语。他挥了挥手,示意朱标退下。
这时,朱瀚的名字被内侍高声唤起:“请王爷——”
所有人的目光一齐投向那道青袍身影。
朱瀚缓缓迈步,脚步如刀削铁划,每一步都带着一股不容忽视的气势。
他走到“定光板”前,抬眼看了一眼那道光,嘴角竟微微勾起一丝讥诮的笑意。
“王爷请照心。”朱元璋的声音不带温度。
朱瀚不动声色地伸出手,掌心按在板上。
那道光落在他的掌心,像一条极细的锁链,又像一根随时会断裂的弦。
“吾心所向。”朱瀚提笔,缓缓写下八个字:“吾心向人,不向板。”
全殿哗然。
“放肆!”杨宪第一个喝道,“王爷此语何意?难道视圣上法度为无物?”
朱元璋的目光也冷了下来,声音仿佛从地狱里飘出:“瀚——你说这话,可知后果?”
朱瀚抬起头,目光坦然如水:“臣弟知。然臣弟愿言实情:板非心,人亦非板。心之所向,在人,不在木;在血,不在墨;在生民百姓,不在一纸誓言。”
殿中死寂。
朱瀚继续道:“若百官之忠只在板上,那板毁之日,忠亦随风;若太子之志只在誓言,那誓不及心,终为虚言。板可助人照己,不可替人断己。”
“臣弟之心,向人,非向木;向天下,非向空言。”
这番话一出,殿内百官无不心惊。
有人垂首深思,有人冷汗直流,也有人露出前所未有的敬意。
朱元璋静静地盯着朱瀚,良久,竹杖“咚”地一声,响彻殿宇:“好一个‘吾心向人,不向板’。”
他忽然大笑,笑声中带着几分复杂:“瀚啊瀚,你终究还是那副模样,连朕的板子也敢驳!”
笑声里,却不见怒意。
“诸卿。”朱元璋缓缓起身,龙袍如山般压在殿宇之上,“今日所试,非为杀人,乃为照己。你们可知,照心之法若失其本意,将是天下第一利器,也是天下第一恶器。若有一日,‘心’成了束缚天下的绳索,便是朕,也要亲手斩断!”
百官齐声:“谨记圣谕!”
朱元璋转向朱标:“标儿。”
“儿臣在。”
“你今日之言,虽未尽善,却有诚。记住,太子之‘心’,不是取悦朕,不是取悦天下,而是取悦于‘理’。”
“儿臣谨记。”
最后,他的目光落到朱瀚身上,眼神里那抹威严褪去几分,换成一抹深藏的欣慰:“你说‘心向人’,朕记下了。也许有一日,这天下也要靠着这四个字,才能站得稳。”
朱瀚拱手:“臣弟不敢忘。”
大朝散后,秋雨已停,宫道两侧的石榴树被风吹得沙沙作响。
朱标与朱瀚并肩走出奉天殿,脚下的青砖被雨水洗得发亮。
“叔父。”朱标忽然开口,声音低得像是怕惊动了什么,“刚才在台上,我几乎握不住笔。”
“怕什么?”朱瀚侧过头看他。
“怕写错,怕父皇失望,怕天下以此为柄。”
朱标的手轻轻攥成拳,“原来‘照心’,最难的是照自己。”
朱瀚笑了笑,眼神温和:“照自己本就不易。人心不比刀剑,刀剑磨得久了会利,人心看得久了,会怕。”
“可叔父一点不怕。”
“错了。”朱瀚的目光望向远方的宫墙,
“我也怕。怕写下空话,怕被光刺瞎了眼。只是我比你多走了几十年路,知道一件事——心不是拿来给人看的,是拿来自己守的。”
“叔父,”他忽然笑了笑,“我想明白了。‘照心’不是让人信我,而是让我自己不敢背叛自己。”
朱瀚也笑了,拍了拍他的肩膀:“你若能常记这句话,将来坐那龙椅,才不会迷路。”
御书房的烛光一夜未灭。
朱瀚立在窗边,看着外头宫墙的阴影。
那阴影像是无形的网,罩在整个京城之上。
“叔父。”朱标快步而入,神色焦灼,“父皇真要把‘心法’写进律里?”
“他已经下笔。”朱瀚转过身,眼神深邃,“此刻的御笔,就在誊抄。”
“可这不是治国,这是治魂!”
朱标激动地道,“一旦心法成律,人人都要照心,那些心有微瑕者——哪怕只是恐惧、疑虑,也要受刑?这——”
“——正是皇兄所求。”朱瀚低声道。
朱标一愣:“求什么?”
“求天下无二心。”
朱瀚走到案前,指尖轻轻敲着一卷刚抄完的《心律》草本:“他不是要百官全心向善,而是要百官全心向他。”
朱标怔住:“那岂不是……心狱?”
朱瀚笑了,笑里带着一丝疲倦:“你终于明白这名字的真意。”
翌日早朝,奉天殿上,朱元璋亲自宣《心律》。
“天下之治,治于法;法之本,在于心。”
朱元璋的声音厚重如鼓,“顾家乱法,由心起祸;百官逢迎,由心生奸。若心不正,律何能正?朕故设‘心律司’,令天下照心而行,以正纲常。”
殿中群臣屏息。
礼部尚书韩济第一个出列,伏地而叩首:“陛下,照心之法,非律所能束。人心一念,千变万化。若以心照官,必致天下人惧;若以心定罪,恐有枉死无数——此非明法,而是疑法!”
朱元璋盯着他,缓缓道:“韩卿,你方才所言,乃真心否?”
韩济一怔:“臣……臣心实言。”
朱元璋微微一笑,抬手一指——两名锦衣卫已持“定光板”上前。
“那便照。”
韩济脸色煞白。那道光照在他掌心时,仿佛整个身体都被剖开。他颤着手写下:“吾心畏乱,非畏律。”
朱元璋看了良久,淡淡道:“可。”
“然此‘畏’,已动。”
韩济一口气提不上来,几乎瘫倒。
殿中再无人敢言。
散朝后,朱瀚被召入御书房。
朱元璋独坐榻上,神色平静:“瀚,你今日在朝中何以缄默?”
朱瀚拱手:“臣弟之言,兄早知。”
朱元璋点头:“是。朕早知你反对。”
“反对?”朱瀚微笑,“臣弟不敢言反对,只是忧。”
“忧何?”
“忧心若入律,律将失心。”
朱元璋放下手中竹杖,目光如铁:“瀚,你以为朕不知此理?可你可知天下官吏之乱?他们欺上罔下,阳奉阴违,笑里藏刀。朕用刀可制其身,却制不了其心。若不以心为律,何以服众?”
“服众?”朱瀚沉声道,“服者畏也,众畏则乱。律者外也,心者内也。外律可禁,内律可警,然若混为一炉,天下将无人敢思、敢言、敢行。届时,大明非国,乃牢。”
朱元璋沉默了良久,忽然道:“瀚,你可知朕为何仍要为之?”
“为何?”
“因朕怕。”
朱瀚一震。
朱元璋的声音压得极低:“怕人心不齐,怕天下再乱,怕有朝一日,这江山重回烽火。朕年岁已高,不愿死后天下再碎。若以一律束天下之心,朕虽不仁,亦无悔。”
朱瀚久久不语。
“皇兄。”他终于低声道,“你用心驭天下,可天下若无心,又何以为明?”
朱元璋闭上眼,声音疲惫:“朕不求天下皆明,只求天下不乱。”
“可若因怕乱而失明,终会比乱更可怖。”
屋内寂静。烛火在风中颤动,影子摇曳不止。
良久,朱元璋挥手:“退下吧。”
入冬前夜,朱标奉召入御书房。
朱元璋独自对着烛火,声音沙哑:“标儿,你可知今日之诏?”
“儿臣知,‘心律’已行于天下。”
“你可赞同?”
朱标沉默半晌,低声道:“儿臣不敢评法,只愿父皇保人。”
朱元璋抬眼,缓缓问:“若有一日,朕所立之法,使人失其本心,你当如何?”
朱标抬头,目光如炬:“那时,儿臣将守心,不守法。”
朱元璋微微一怔,随即笑了笑:“果然是你叔父教的。”
“儿臣自省所得。”
“好——”朱元璋缓缓点头,“若有一日,朕心迷失,你可敢照之?”
朱标郑重跪下:“敢。”
“王爷,太子殿下到了。”管家在一旁轻声提醒道。
朱瀚回过神来,转头便见朱标身着一袭黑色锦袍,迈着沉稳的步伐走进庭院。
他的面容略显憔悴,眼神中却透着一股坚定。
“叔父。”朱标拱手行礼。
朱瀚微笑着走上前去,拍了拍朱标的肩膀:“标儿,今日怎有空来我这儿?”
朱标轻叹一声:“叔父,近日朝堂之事,侄儿心中烦闷,特来与叔父一叙。”
两人走进书房,朱瀚亲自为朱标斟上一杯热茶。
朱标端起茶杯,轻抿一口,缓缓说道:“叔父,那‘心律’推行之后,朝中百官皆人心惶惶。不少大臣上书请愿,希望父皇能收回成命,可父皇却不为所动。侄儿实在担忧,长此以往,恐生变故。”
朱瀚微微皱眉,沉声道:“标儿,你父皇此举,实乃因他心中恐惧。他怕人心不齐,怕天下再乱,所以才想用这‘心律’来束缚众人之心。可他却不知,心若被束,人便失了生气,这天下又何来昌盛?”
朱标点了点头:“侄儿亦知此理。可如今父皇心意已决,侄儿也不知该如何劝解。”
朱瀚站起身来,在书房中踱步片刻,而后停下脚步,目光坚定地看着朱标:“标儿,你身为太子,当以天下为己任。如今这‘心律’虽是你父皇所推,但若其弊大于利,你便不能坐视不管。”
朱标面露难色:“可父皇他……”
朱瀚打断他的话:“你父皇也是一时糊涂。他一生征战,为大明立下不世之功,可如今却在这‘心律’之事上犯了执拗。你当以理服人,让他明白这其中的利害关系。”
朱标沉思片刻,缓缓点头:“叔父所言极是。侄儿明日便去见父皇,再与他好好商议此事。”
朱瀚满意地点了点头:“如此甚好。不过,你也要做好心理准备,你父皇恐怕不会轻易改变主意。”(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