蒂罗尔步兵的初战,就是跟着瑞士教头,对付贵族们。因为当时训练程度一般,武器也紧缺,因此,他们使用长矛的比例,也要高出很多。毕竟,这算是最廉价、入门最简单的武器了。
不过,在之后的战争中,当地士兵也没有完全随着瑞士人的方向发展,而是沿用了自己的习惯,更多向近似明朝的方向发展了。
当然,按郭康的说法,瑞士人这套思路,其实在塞里斯军事史上也有类似的案例。
长矛和长戟,虽然看着都是个长杆,但作为兵器,定位是不一样的。瑞士人所谓长戟,是一大类双手重武器的统称,按这个时代塞里斯人的命名法,其中包括了双手大斧、双手大刀、甚至钩镰枪等各种武器。他们和双手大剑,是一个定位的。
在塞里斯人的经验中,这种以这种双手武器作为主力的军队,主要思路其实不是专门对抗骑兵,而是去冲击敌人阵型,尽可能对敌人造成杀伤。属于那种“加点全点了攻击”的思路。
郭康说,最接近这种这种思路的,其实是古时候的秦军——同样是喜欢把远程武器集中在前阵,然后部署比例极高的披甲格斗步兵,使用一种一人多高的、带着长杆的剑。一看就知道,是主要依靠重步兵冲击来打击敌人的。
不过,瑞士人的方阵真正出名,其实得益于意大利人的宣传。但意大利人对瑞士步兵的最主要记忆,就是密集的长矛。
在当时欧洲,意大利人是最有文化的那一批,他们的作品也流传很广。因此,大家对于瑞士人的印象,也就变成长矛方阵了。
至于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其实就是意大利人的步兵线太菜了——他们一般坚持不到阵中老兵冲击那个时候,就被瑞士人打垮了,所以一般只有长矛冲锋这么个印象。虽然那其实是人家主队前排在进攻,主力都没动呢。
瑞士人的长矛,实际上也不长,一般是10个意大利尺,大致298厘米。在编制中,也有18尺、5.5米左右长度的矛,但数量很少。瑞士人认为过长的超长矛会影响机动和转向,宁可不用。
相反,最喜欢用超长矛的,恰恰是意大利人自己。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文艺复兴步入尾声、各个城邦力量衰落,长矛反而越来越长了。
和颇类秦人的瑞士步兵阵型相反,等到冷热并用时代,他们这个路径完全成熟之后,意大利人的步兵阵已经变成大宋那种风格了。
15世纪末期,法王查理八世攻入意大利。法军四处劫掠,引起当地人普遍不满。试图占领意大利不走的行为,也招来了其他强国的警惕。在威尼斯的牵线下,神罗皇帝马克西米利安、英国国王查理八世、阿拉贡和卡斯蒂利亚的统治者费迪南,以及那不勒斯、教皇国、米兰和威尼斯等本地势力,达成协议,组成反法同盟,共同对抗法国人。
而法军这时不断遭遇当地人的袭击,补给困难。而且,因为法国人的固有属性,还导致梅毒大爆发,一半士兵因此死亡,其他人也多有投降、溃散的。
查理八世本来有一支三万五千人的军队,最后只剩下核心的八千名骑兵,以及四千名瑞士雇佣兵。这时,海上的道路也被威尼斯封锁,因此只能仓皇北上,希望逃回法国本土。而北意大利的米兰和威尼斯则集结士兵堵截。
饥饿的法军撤到帕尔马附近的小镇福尔诺沃,开始劫掠粮食,因此被两万人的联军追上,被迫迎战,与联军隔河对峙。威尼斯人出动了一万名步兵,此外联军还有四千名下马骑士,负责在正面渡河进攻。米兰和曼多瓦提供了六千名骑兵,计划在正面交战时,绕到后方,打击敌人。
这个时候,意大利步兵使用的,就是一种迭阵。
宋军的迭阵,是把长枪放在最前,让士兵坐下不准移动。长矛阵后方,是负责远程攻击的弓箭手;弓箭手再后方,是射程更远的神臂弓。这是一种纯防御的阵型,试图用来对抗具有骑兵优势的敌人。
意大利人情况也类似。在最前,是手持超长矛的步兵。他们把长矛末端插入地面,然后用手扶住,做纯粹的守御姿态。长矛阵之后,是一些负责远程攻击的投矛手;再后面,是射程更远的弩手。可以说,与大宋的思路颇为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然而,这个阵型,却遭到了瑞士人的嘲笑。
威尼斯人首先渡河,与瑞士步兵交战。瑞士人则一边用长矛手挡住他们,一边抽调了三百名手持双手大剑的士兵,突然冲向敌阵。这些人砍断长矛,迅速冲进阵中。威尼斯步兵大受震撼,随即开始动摇。整个一万人的大阵,坚持了不到一小时,就崩溃了。
关键时刻,威尼斯指挥官皮蒂利亚诺亲自提着剑跑到队伍中,警告士兵,身后就是河流,不要再继续逃跑,否则大家都跑不掉。就这样,才勉强维持下来。
然而,他们派去绕后的骑兵,迟迟没有动静。作为法军王牌的骑兵,也一直没有出现。
原来,查理八世认为情况危险,害怕自己被困在这边,就下令丢掉军中的财宝,然后率领手下骑士直接跑路了,把一无所知的瑞士人,给丢在了战场上。而同盟骑兵也都忙着去抢劫他们丢弃的财物,因此也同样没人去加入战斗。
发现雇主跑路,瑞士人也只能撤离战场,因此同盟得以宣布自己获胜。
瑞士人也离开之后,皮蒂利亚诺清点手下,发现少了五千多人,为此十分忧虑,担心没法给元老院交待。不过好在打扫战场之后,确认损失的只有两千人。
原来,尽管正在背水一战,但还是有数千名威尼斯士兵成功逃离战场,并且设法躲了起来。一直到战斗打完,才陆续返回。可能是他们水性比较好吧——要是紫帐汗国早年那批人也有这个水性,郭盖他们能半夜笑醒……
所以按理说,长矛在这个时代的欧洲,其实不是作为攻击武器的。
当然,也不是说,长矛阵不能用来冲击。只不过这个时代,更符合刻板印象的“长矛冲击”的军队,不在这边,而是在东方。
元末,江淮地区秩序混乱,一众“贼寇”割据地方,时而和元军作战,时而互相攻击。在这一时期,各种武装的头领,都喜欢起个外号,标明自己的特征——就像水浒传里那样。而这里,就出现了众多以长矛类武器为标志的外号。
在淮西地区,有张明鉴率领的“长枪军”活动。朱元璋攻占扬州之后,张明鉴投降,所部并入明军;另外太湖地区,还有“花枪军”活跃。
宣州地区,被“长枪元帅朱亮祖”占领。朱元璋亲自披甲上阵,朱亮祖没打过朱元璋,败走之后率部投降;在宁国路,有“长枪元帅谢国玺”,后来被朱元璋派遣邓愈击败;建德路还有“长枪元帅余子贞”,朱元璋派遣邓愈、朱文忠、胡大海等人将其击败。此外,还有职位更低一些的,比如江淮间起事的瞿通,外号叫“长枪千户”,后来也投奔了朱元璋。
可能是因为这种流行风尚,早期明军十分重视长枪使用。
明军的制式长矛,大约有4.1米,比瑞士人的还要长一点。但并没有像欧洲人总结的那样,更长的长矛一般更弱,而且只能呆板死守。相反,他们一反宋时思路,强调进攻和机动性。
在元军的交战中,明军多次通过长矛阵的快速移动,堵截、夹击乃至包围元军骑兵。主动用长矛冲击骑兵的案例,也颇为常见。
所以,论起长矛阵,中原明军才是经验更丰富的。也只有那边,长矛手才不是作为炮灰和新兵,而是作为主攻手存在。
元明战争影响深远,不但影响了紫帐汗国,也对身处泰西的吴藩产生了潜移默化的效果。
由于环境、需求等因素都多有类似,因此,在蒂罗尔步兵和瑞士人现有经验的基础上,制定训练操典的时候,朱文奎和杰士卡等人,实际上还加强了长矛的存在感,并且认为长矛手也不应该安于“站桩”,应该充分发挥攻击武器的效用。
当然,波兰人肯定是不知道这一点的。
唐赛儿率军回来之后,朱文奎专门去询问她,波兰骑兵这么出名,她感觉如何?希望能介绍下经验,让大家可以制定出应对的办法。
不过,唐赛儿认为,波兰骑兵不太难对付,因为他们的冲击力很差。
杰士卡等人虽然有些意外,但考虑了下,表示可以理解。他们还翻出了制作《战争章程》时,郭康提出的参考意见,认为,中原步兵之所以早早淘汰双手格斗兵器组成的大阵,宁可放弃其杀伤效率更高的优点,转而采用长矛,可能就是由于那边骑兵的逐渐发展。相比于双手重武器,长矛更有利于对抗骑兵,因此比例显著上升,导致了和欧洲不同的结果。所以,她觉得波兰人不行,也正常。
朱文奎则觉得她是吹牛。不过唐赛儿表示,自己是实打实上过战场的。波兰骑兵的冲击效果,还不如朱文奎那个堂叔呢。非要解释的话,可能是有了之前那几次的交战经验,就觉得这边的压力不算大了,但她真的不是吹牛。
而这次,吴藩的步兵,才第一次得到和波兰-立陶宛骑兵对抗的机会。
作为主力的各百户,算是比较资深的部队,有四成左右的人都是官府认证的“老兵”,能够在战时领取双倍的粮饷。考核标准,就包括武器使用,以及其他兵器、尤其是火枪的考核。
这些人也更重视灵活性,像现在这样,打散使用,其实也是经常有的。允许进攻之后,就以五人的最基本单位,组成一个个小组,来进行作战,而非传统的横队或者纵队。见到敌人骑兵,就用长矛顶住,然后队里的斧枪手上前,上砍马首,下斩马足。等敌人摔落,再一举解决。
而剩下的一个人,一般是远程武器射手。
以往他们受瑞士人影响,也以弩箭为主。不过后来,通过与威尼斯合作,官府越来越有钱,给的武器装备也升级了。现在,这些老兵都有意大利生产的盔甲,而且广泛装备朱文奎从罗马搞来的火枪。其他人作战的时候,火枪手就跟在他们后面,专门找威胁最大的敌人射击。
双饷明军的作战效率十分惊人,不声不响,就在敌人群中,打出一道道口子。波兰-立陶宛骑兵试图组织人手对抗,但夜间这个情况,指挥十分困难,只能给出一些简单的要求和许可。更别说,现在,他们后方乱了起来,因此也没法及时调度了。
火箭大连发射的武器,在这个距离,依然可以穿透东欧轻骑兵的皮甲和厚毛毡,造成一定杀伤。当然,更重要的是,它们携带的发烟材料,效果十分显著。
火箭落地后,就纷纷炸开,然后冒出颜色奇怪、有浓烈刺鼻气味的毒烟。虽然没法立刻杀伤敌人,但还是把周围人熏得纷纷躲闪。而且,人还能硬撑,战马是肯定受不了这东西的。
一时间,爆炸声、火光和毒烟,大量马匹都受了惊,开始不听使唤,乱跑一气。一时间,让敌人完全乱了套。后续的支援,一时间是指望不上了。
前锋老兵则在继续突进,很快就门口附近的敌人,要么击杀,要么赶走。他们和普洛科普神父的车营,也建立了直接通讯。
而这时,普洛科普才得知,杰士卡派人带来的消息。信使告诉普洛科普,杰士卡已经和世子那边说好,委托意大利人出发,再去袭击敌人的营地了。不过,杰士卡希望,不要影响到他这边临场发挥。因此,他作为前线指挥官,有权决定接下来的动作。(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