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于谈论塔里奥尼小姐的舞步,康罗伊显然更推崇亚瑟在出版领域和自然哲学领域的成就。
这位肯辛顿宫的“大总管”出身于中等阶层,虽然常伴王室左右,但是这并没有改写他在童年时期养成的中等阶层习气。
不列颠作为当时世界上的头号商业强国,其富裕的中等阶层处处向上层看齐的风尚,使得这一群体养成了阅读科普杂志、参加社团俱乐部、定时前往图书馆和博物馆的生活习惯。
正如哥廷根对高斯等科学家的崇拜一样,在不列颠,发表科学言论可以获得巨大的文化权威和知识威望,而这些文化权威和知识威望又可以扩展到所有问题上,向英国公众展示自己是真正的真理仲裁者。只不过,相较于科学家,语言贴近日常生活的科普作家在传播层面上更占便宜。
而如果你要问目前不列颠最畅销的科普书籍是什么?
有人会认为是《知识》,有人会认为是《布里奇特丛书》或者其他娱乐和实用知识文库。
但是不管你认为是哪一本书,你都不能忽略《黑斯廷斯探案集》在自然哲学科普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
虽然这本很少会单开几个章节讲述化学和物理知识,但是这并不妨碍读者们从大侦探黑斯廷斯先生的办案经历中收获毒理学、药剂学和博物学等方面的启发。
而且你不能否认,这本书写的确实比正经科普杂志更有意思。
当然,说这句话的前提是,必须要排除达尔文的《贝格尔号航行日记》。
但是不论如何,亚瑟·西格玛先生的拥趸依然坚持认为:《黑斯廷斯探案集》是通俗里科普做的最好,科普杂志里故事性最强的,哲学著作里悬念最抓人的,浪漫主义文学中史料运用最严谨的,医学专著里人物刻画最鲜活的。
总而言之,亚瑟·西格玛先生主打一手差异化竞争。
因为不论是写哪个领域,《英国佬》的作者群里总能挑出几个比他强的。就连情色文学,都有埃尔德这座不可逾越的大山坐镇。
既然如此,反倒不如另辟蹊径,以广度换高度。
而就目前《黑斯廷斯探案集》第一卷发行三年便售出九千册销量来看,效果相当不错。
或许九千册这种销售数据在后世看来,实在是不值一提。
但不要忘记这可是1834年,为了避免压货,这一时期的出版物一次发行通常只会印刷一千册。
因此,发行九千册也就意味着《黑斯廷斯探案集》在首次发行后,又经历了8次加印。
九千册的销售成绩足够亚瑟大摇大摆的在伦敦近年的出版榜单上占据一席了。
能够结识亚瑟这样的文化名流,对于康罗伊来说自然是无比荣幸,如果再考虑到他与英国科学界的良好交情、他掌控下的《英国佬》以及伦敦大学教务长的身份,那么自然而然的,康罗伊甚至愿意适当的巴结他一下。
更别提约翰·康罗伊爵士还是个爱尔兰人,亚瑟身为《天主教解放法案》通过后第一位以天主教徒身份晋升的政府官员,本身就已经足够容易引起他的好感了。
至于芭蕾舞,虽然是亚瑟挑的话头,但是康罗伊依然觉得在这样一位绅士面前讨论芭蕾舞不是很恰当。
诚然,在舞台灯光的照耀下,芭蕾舞者光鲜靓丽,像是玛丽·塔里奥尼小姐这样的芭蕾舞名家更是被视为艺术瑰宝。
但是,这并不妨碍芭蕾舞名声欠佳。
在不列颠这样露个脚踝都会被认为有伤风化的社会风气下,穿着蓬松短裙用脚尖跳舞的芭蕾舞者会是什么风评,用屁股想都知道。
当然,这不是说去剧院看芭蕾舞就是十恶不赦,看芭蕾舞是一项十分正常的社交活动,甚至你不去才会显得上不得档次。如果一位常客忽然不在剧院露面了,朋友们肯定会猜测他最近是不是生意上出了问题,马上就要破产了。
但是看芭蕾舞和芭蕾舞的风评,这是两码事,得用不列颠辩证法分开讨论。
身为一名受过良好教育的英国或法国绅士,我看芭蕾舞不等于我对芭蕾舞持正面评价,更不等于我喜欢这门艺术,大部分绅士都是批判性的欣赏。
而且,考虑到亚瑟之前去过芭蕾舞的发源地巴黎,康罗伊更觉得不应该在二人的关系还不熟时过度深入的讨论芭蕾舞。
因为只要你有点闲钱,并且去过巴黎,那你肯定知道,巴黎的剧院有一种会员制度,如果你一周包下三个以上的包厢座位,那你就可以成为剧场会员。
会员最重要的权利便是可以自由进出剧场后台和排练室,“结识”那些年轻的女演员,尤其是演员群体中出身最差的芭蕾舞女们。至于之后究竟是露水姻缘还是长期联络,那就要看你的腰包到底有多鼓了。
这些事在巴黎基本算是公开的秘密,随便打听打听就能知道,甚至你都不用打听,你只要显示出财力,剧场经理自然会来旁敲侧击的询问你有没有这方面的意向。
而对于大部分出身工人家庭的芭蕾舞演员来说,剧院的“潜规则”她们心里门清。
对于这群“小耗子”(当时芭蕾舞女的蔑称)来说,大部分芭蕾舞演员终其一生都永远是底层,不是每个人都能像玛丽·塔里奥尼那样出身舞蹈世家,拥有瑞典宫廷舞蹈大师卡洛·塔里奥尼这样的父亲。
如果她们想要大红大紫,最现实的情况就是被大仲马这样不差钱又舍得花钱的金主包养,亚历山大这胖子虽然花心滥情,但不得不说,这胖子对那些被他看上的女演员,那可真是会花心思、花精力去捧。
从量身定制剧本,再到砸重金排戏,最后还要派人在巴黎报纸上宣传造势。
虽然人家亚历山大长得不帅,但他这么一番操作下来,能俘获众多女演员芳心也不算是多离奇的事情,至少亚瑟、海涅等朋友们是一句屁话都不敢有的。
当然,像亚历山大这样有才气的金主毕竟是少数。
对于大部分靠上金主的芭蕾舞演员来说,剧院只是会看在金主的颜面上给她们安排一个角色露露脸,至于是女主角还是女配角,是固定的角色还是随时换人的角色,那就要看金主的本事如何了。
而这样的潜规则虽然是从巴黎起源的,但亚瑟的故乡有句老话,叫做:学好不容易,学坏一出溜。
伦敦的同行们很快便掌握了巴黎的“先进”经验,并如法炮制的整套搬到了伦敦来。
至少据亚瑟所知,法兰西的歪风邪气已经吹进阿尔罕布拉剧院了。
康罗伊在阿尔罕布拉就养着一只“小耗子”,而那里的剧场经理显然认为这位未来的“王室总管”值得重点关照,最起码价值一个女主角。
只不过嘛……
目前的既定剧目的重要角色都被其他金主预订了,临时换人弄不好会得罪其他人,所以阿尔罕布拉剧院只能着急忙慌的安排新戏。
上新戏听起来好像挺容易的,但实际上,这是一个整体协调剧本、编舞和作曲的麻烦活儿。
不过老话说得好,车到山前必有路。
阿尔罕布拉剧院这次挺走运,几天前《英国佬》的亚瑟·黑斯廷斯爵士突然造访,并询问他们是否有意向拿下一部巴黎新上的芭蕾舞剧。
剧场经理拿过剧本只看了一眼便被当场镇住了,剧本出自在英吉利海峡两岸都备受追捧的亚历山大·仲马的手笔,编舞是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首席古典主义艺术家吕西安·佩蒂帕,作曲者是今年刚刚接任杜塞尔多夫歌剧院音乐总监的菲利克斯·门德尔松。
天上掉馅饼就算了,甚至还主动喂到了嘴边,阿尔罕布拉剧院连一秒都没有犹豫,便主动咬了钩。
但亚瑟把这样的重头戏交到他们手里,剧院也不敢擅作主张的帮亚瑟把角色全都定了。
但是现在不把所有的事都安排好,他们又担心亚瑟过两天反悔。
毕竟谁都知道,在伦敦的剧院当中,《英国佬》与阿斯特里圆形剧场走的最近,狄更斯的《匹克威克外传》和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都是在那里改编的。
万一过两天阿斯特里剧场得了消息,亲自登门拜访《英国佬》,那这种好事可就指不定落在谁手里了。
剧场经理看完剧本便立马起身要召集阿尔罕布拉的芭蕾舞团,就差抱着亚瑟的大腿跪求他今天必须把演员给定下来,而且他还拍着胸脯保证,哪怕阿尔罕布拉的演员都不合适,亚瑟看上了其他剧院的演员也不打紧,阿尔罕布拉上上下下就算豁出命也要把亚瑟相中的演员给借来。
但是唯独有一点,在一切尘埃落定之前,他们恳请亚瑟不要对外透露这部戏的相关消息。
亚瑟的心毕竟不是铁打的,阿尔罕布拉剧院如此诚恳的态度,自然“打动”了这位剧场经理口中的“大师中的大师”。
只不过嘛,阿尔罕布拉的芭蕾舞团虽然优秀,但是亚瑟的眼光也足够挑剔,他当天把大大小小的不少角色都给派发了下去,但是唯独女主角一直难产。
唉,这女主角怎么就那么难定下来呢?
康罗伊不想和亚瑟多谈芭蕾舞,但是亚瑟今天却是非谈不可。
“话说回来,还真是不好意思。”亚瑟将事情的前因后果交代了一遍:“我对这部戏十分看重,而且也有信心让这部戏一炮而红。亚历山大的剧本,佩蒂帕的编舞,菲利克斯的作曲,这部戏不火简直是天理难容。但是唯独女主角,截至目前,我在伦敦真是找不到合适的人选。想来想去,我觉得能够担当这个角色的,或许也就只有玛丽·塔里奥尼小姐了……”
亚瑟不说还好,亚瑟这么一撒饵,康罗伊很难不想起他在阿尔罕布拉剧院的小情人。
他当时可是和她拍着胸脯保证,一定能替她谋到个无可指摘的完美角色。
但是几个月过去,阿尔罕布拉剧院那边却迟迟没有消息,只是给她安排了两三个无关痛痒的小角色。
康罗伊每次催问,剧场也只是敷衍说还在找好剧本。
虽然剧场方面说的都是真的,但是这并不妨碍康罗伊怒火上头。
身为肯辛顿宫要人,未来整个大不列颠及爱尔兰王国的女王近臣,他绝不能容忍一家小剧院如此不拿他当回事的行为。
如果不是亚瑟提及此事,康罗伊原本下星期就打算前往阿尔罕布拉好好的和他们论上一论。
但眼下亚瑟的出现,却让他看见了转机。
康罗伊的牛津腔里裹着爱尔兰口音的乡土气,他假意端起酒杯掩饰自己的小心思:“塔里奥尼小姐确实无可挑剔,但是您知道的,王室对这类……欧陆风尚的引进向来谨慎。”
亚瑟叼着烟斗微微点头:“我也是这么认为的。虽然这幕戏是从法国引进的,但是为了适应本地市场,还是需要适当改进。而您拍板启用塔里奥尼小姐,足以见得您对芭蕾舞应当是有研究的,正好今天碰见了您,多听听您这样专业艺术鉴赏家的建议总归是没什么问题的。”
亚瑟说到这儿,仿佛像是想起了什么,他转身从挂在衣帽架上的手提包里取出了烫金封面的剧本:“您瞧这段宫廷阴谋的戏码,出演的女演员必须得兼具野性与贵气的女演员。”
康罗伊的喉结滚动出吞咽声,听到这儿,他禁不住又想起了阿尔罕布拉剧院那个叫莉莉的姑娘。
“嗯……野性与贵气,塔里奥尼小姐绝对足够贵气,但是论起野性,可能还是差了点意思,毕竟她的《仙女》太令人印象深刻了,观众们肯定没办法把野性与她联系在一起。而且,您或许不知道,塔里奥尼小姐最近的时间表排的很满,除了肯辛顿宫的教学外,她空余时间还有两部戏要演,估计很难抽出时间参演您的戏码。”
“是这样吗?”亚瑟眼中难掩失望之情:“这……”
康罗伊看到亚瑟的神情,咽下酒水,故作镇定的开口问道:“不过,您考不考虑其他演员呢?比如更能贴近不列颠风格的本土新星?我记得阿尔罕布拉有位跳《吉赛尔》的莉莉小姐,她改良的32圈挥鞭转颇有爱尔兰踢踏舞的神韵.”(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