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扎卡里·泰勒眼中米勒德·菲尔莫尔不只是一个自以为是的白痴,还是一个屁股坐歪了的蠢货。
后者也确实如前者所预料的一般在大肆宣扬解放古巴和奥地利帝国开战,虽说有副总统米勒德·菲尔莫尔亲自站台,但却反响平平。
高层大多只是将其当成一场政治博弈,扶植米勒德·菲尔莫尔来取代扎卡里·泰勒,而并非是真的要做解放古巴或者和奥地利帝国开战这种离谱的操作。
毕竟在大佬们的认知中纳尔西索·洛佩斯的那点人还不够古巴殖民军塞牙缝的,能成功登陆古巴已经是奇迹了。
哪怕米勒德·菲尔莫尔真的能调动民众情绪组织一支大军赶赴古巴也来不及,就算真有一支大军到了新奥尔良也没有那么多军舰护送他们渡海。
至于和奥地利帝国开战这种事情,他们想都不敢想,毕竟战争可是要花钱的,而且奥地利可不是墨西哥。
实际上墨西哥他们也没打赢,不过那是因为有奥地利帝国的人马参与其中,所以他们还能找到台阶下。
美国人有胆量打奥地利帝国殖民地的主意,但让他们和奥地利帝国全面开战是根本不可能的。
在美国政商两界有大量的亲奥派,尤其是在商界,与奥地利帝国的贸易此时已经占据了美国经济的半壁江山。
在美国有的是奥地利帝国的朋友,以及想要和奥地利帝国做朋友的人。
美国南方自不必说,那些种植园的主人怎么可能会不讨好自己这个大客户,尤其是在英国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与奥地利帝国的友谊便显得尤为重要。
在美国北方,奥地利帝国同样不缺买办和代理人。此时美国人使用的工具中有50%来自奥地利帝国,精密工具的市场占有率则接近70%
这就是工业强国的先发优势,美国生产的工具比奥地利运到美国的成本还高,甚至性能还远远不如。
高强度零件美国更是几乎无法生产只能向欧洲进口,美国人的齿轮装在马车上,吊桥上还行,但是放在高压蒸汽锅炉上就是找死。
其实在这个年代技术问题反而是最容易攻克的,真正难解决的是成本问题,前期投入太大,需要大量从欧洲购进车床等机械,厂房、专业的技术人员,之后还要打通渠道、经销商等等环节.
此时的美国大多数工厂还停留在手工作坊阶段,但奥地利、英国、法国已经跑步进入了大工业时代。
这都是弗兰茨的功劳,毕竟奥地利帝国把很多科技都提前了,所以导致欧洲各国在工业上的竞争也越发激烈。
这种竞争除了技术、材料、价格方面的竞争,还有就是组织形式的变化。奥地利帝国是皇室和政府直接下场,所以其他国家只能跟进或者加大扶植力度。
这就大大挤压了个人和小公司的生存空间,很多行业的市场准入门槛直接被拔高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程度。
这对于刚刚入场的美国玩家来说有些太过残酷了,很快一部分聪明的美国人就发现当经销商比自己干赚钱多了。
而且弗兰茨是一个很慷慨的合伙人,他并不介意给那些经销商们一些私人馈赠。
反正那些人最后也会用这些钱来换取奥地利帝国的奢侈品,甚至很多时候弗兰茨都不需要金钱开路,那些美国佬会主动要求。
无论是财富、名望、地位,弗兰茨统统都不吝啬。
于是乎便有更多的人对成为买办和代理人这件事趋之若鹜,供需倒挂之下弗兰茨便掌握了话语权。
尤其是奥地利和美国都有一个共同的敌人——英国,所以双方有了合作的基础,更有了合作的理由。
这些人可不会让美国真的和奥地利帝国开战,毕竟这关乎他们的切身利益,除非有弗兰茨的授意。
底层对于解放古巴更加不感兴趣,相比古巴人的死活,他们更在意自己能否吃饱、穿暖。
米勒德·菲尔莫尔能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还是有些能力的,他在内阁的一次聚餐中声称。
“解放古巴对美国的和平与安全至关重要,我国当以一亿美元购买,若奥地利帝国拒绝。
那么根据天上、人间的一切真理,我们以武力夺取古巴就是正义!”
米勒德·菲尔莫尔的强硬态度在内阁中得到了一致好评,不过绝大多数内阁成员对于和奥地利帝国开战还是感到恐慌。
米勒德·菲尔莫尔可不会给这些人后退的机会,他特意找了几家报社以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人的身份向记者们爆料。
米勒德·菲尔莫尔一方面要逼一逼这些内阁成员,断掉他们的后路。
另一方面则是为了试探列强的态度,如果能争取到其他列强的支持,那么他就更有信心了。其实只要列强们没有站队奥地利帝国他就可以接受,毕竟在加勒比海可是美国的主场。
虽说米勒德·菲尔莫尔做了很多,也想了很多,但是民众的热情始终不高。
老实说此时哪怕最乐观的人也看不到希望所在,毕竟纳尔西索·洛佩斯只有两千人。
然而只有纳尔西索·洛佩斯自己清楚,自己手下根本没有两千人。声称有两千人完全是在为了虚张声势,实际上他只雇佣到了六百多人,甚至还有一百多人临时退缩了。
但出乎意料的是他已经在此坚持超过三个星期了,古巴政府就像没察觉到他存在一般,并没有派军队来围攻他。
只有几只地主武装在提防着纳尔西索·洛佩斯的军队,这些日子里他不但没有减员,反倒还吸收了一些古巴岛上的反抗组织和废奴主义者。
现在他手上的兵力已经超过五千,虽说已经增强了十倍的力量,但对于夺取整个古巴依然是杯水车薪。
纳尔西索·洛佩斯决定写信给美国政府,要求他们增援自己,而自己则为他们献上古巴。
纳尔西索·洛佩斯的信以惊人的速度传到了华盛顿,扎卡里·泰勒的下巴几乎要掉在地上。
纳尔西索·洛佩斯的那支杂牌军居然坚持了这么久,不但没有被剿灭,甚至还壮大了自己的势力。
“这不可能!”
扎卡里·泰勒失声叫道,他真的无法想象这种可能。
“有什么不可能!信就在这里!”
米勒德·菲尔莫尔高举着手中的电报,以一副胜利者的姿态看向四周。
如果是过去这封信无论如何都不会在此时此刻出现在白宫,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美国人也有了自己的电报线路。(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