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1856年3月23日,威廉·亨利·帕金在一次实验意外中合成了苯胺紫开启了一个染料工业的新时代。
不过这一世威廉·亨利·帕金根本没遇到那位预言苯胺紫会出现的老师奥古斯特·威廉·冯·霍夫曼,更不会有人给他留下用焦油合成奎宁的课题。
可以说威廉·亨利·帕金的伟大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他的这位好老师。
按照原本的历史奥古斯特·威廉·冯·霍夫曼应该因为杰出的才能在1845年受到阿尔伯特亲王的赏识,并受邀组建英国皇家化学学院。
奥古斯特·威廉·冯·霍夫曼在历史上名声不显,弗兰茨前世并没有听说过这个人自然不可能会去提前招募。
但奥古斯特·威廉·冯·霍夫曼师从李比希,李比希接受了弗兰茨的邀请奥古斯特·威廉·冯·霍夫曼也就随着老师一同来到了维也纳。
奥古斯特·威廉·冯·霍夫曼对合成染料的预言在别人看来可能没什么,尤其是这一世奥地利帝国根本不缺天然染料产地的情况下他的理论自然更加无人问津。
但弗兰茨不同,他很清楚合成染料代表着什么。
弗兰茨立刻给霍夫曼拨款让他组建自己的团队,霍夫曼很有才能否则历史上也不会刚刚大学毕业就被阿尔伯特亲王任命为皇家化学学院的院长。
再加上奥地利官场和学术界对弗兰茨的肆意妄为早就习惯了,所以他的举动并没有引起任何风波。
不过在弗兰茨的劝说下霍夫曼暂时放弃了人工合成奎宁的想法,一方面是此时人工合成奎宁的前置技术还不成熟。
另一方面就是奥地利帝国已经取得了奎宁的产地,规模化种植导致奎宁的产量大幅增加,同时价格也有大幅下降。
实验室制取奎宁即便成功也没有任何经济价值,最多只能作为一种技巧流传。
说到奎宁,弗兰茨最担心的是抗药性的问题。不过说到底由于技术所限,弗兰茨只能搞个中西合璧,联合用药以最大限度地杀死可能突变的疟原虫。
此外便是严格规范用药,所有人在完成疗程之前必须待在指定医院或者教堂的庇护所中。
任何感染疟疾的人都会被视为高度危险的传染源,他们的行动将受到严格控制。
他们必须按疗程在有官员或本堂神父的监督下完成治疗,一旦有人违反应当立即批准逮捕。
虽然很不讲道理,但却避免了更大的灾难。
至于理由,在这个时代编造一个两个关于黑非洲的可怕故事还不容易吗?
对于想要探究真相的人也不妨告诉他们真相,毕竟这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秘密。
但规定就是规定,不管他们相信与否、理解与否弗兰茨的政策都要贯彻到底。
弗兰茨并不喜欢因某个或某些人的侥幸心理,让整个地区,甚至整个族群都暴露在危险之中。
虽说人工合成奎宁在此时没什么前途,但弗兰茨也不会阻止霍夫曼的研究,毕竟霍夫曼的研究也许还会有其他的影响也说不定。
只不过凡事要分清主次和优先级,至少在此时合成染料的前途要比合成奎宁的前景要光明的多。
事实上合成染料的难度要比想象中小得多,从立项之后不到半年霍夫曼的团队就合成了苯胺紫,品红和苯胺蓝。
这三种合成染料的方法都差不多,只要多试几次就不难发现,历史上正是霍夫曼发现了品红和苯胺蓝。
不过由于是独立研究,所以用了很长时间。但此时不同,奥地利帝国有专业的实验团队,并且可以同时提供大量的实验材料。
所以仅用了半年就陷入了瓶颈,他们已经找不到其他可以用简单方法合成的染料了。
但算上苦味酸(黄色染料),奥地利帝国此时已经在理论上拥有配置任何颜色染料的能力。
不得不说奥古斯特·威廉·冯·霍夫曼和他的团队能力上没有任何问题,甚至算得上是十分优秀。
但他们却有一个不太好评价的特点,这些人将化学视为一门高尚而纯粹的科学,一种对世间真理的深度理解。
他们鄙视金钱和名誉,认为那是自甘堕落的表现。
这也是为什么取得了诸多成就的霍夫曼名气远不及自己的老师和学生的重要原因。
奥古斯特·威廉·冯·霍夫曼是一位非常出色的教师,他的学生有威廉·亨利·珀金现代染料工业开创者,爱德华·弗兰克兰提出了化合价的概念。
阿道夫·冯·拜尔,没错就是那个拜尔公司的创始人,同时也是诺贝尔奖获得者。
卡尔·克劳特无机化学专家,他编撰的《无机化学》一书曾经被欧洲各国作为无机化学的通用教材。
埃米尔·费歇尔,诺贝尔奖得主。弗里茨·哈伯,发明氨合成法,从空气中借氮那位。
雅各布·沃尔哈德、阿尔伯特·拉登堡、海因里希·卡罗、卡尔·亚历山大·马蒂乌斯等等。
如果不是诺贝尔化学奖1901年才设立,他的学生们至少可以多拿几十个。
奥古斯特·威廉·冯·霍夫曼想要搞纯学术,弗兰茨不会阻拦。虽然从1到N和从0到1一样都很难,但从1到N却没有从0到1那么无法替代。
对于弗兰茨和奥地利帝国的专业团队来说只要有成果搞钱并不是什么难事。
奥地利帝国对于发明者的奖励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奖金,另一部分是成果分成。
但无论是奥地利帝国的奖金,还是分成都十分丰厚,其直接体现在当事人的工资上。
为了安全和减少贪污,研究人员的工资都要自行去银行支取。
奥古斯特·威廉·冯·霍夫曼出身贵族,之所以会搞纯学术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不缺钱。
不过维也纳的消费水平自然是黑森和普鲁士的小城市无法相比的,于是乎霍夫曼终于想起了自己的工资。
霍夫曼在银行的特殊通道排了好久终于轮到他的时候,还不等柜员说话霍夫曼就用十分肯定的语气说道。
“请将钱全取出来。”
柜员漫不经心地打开存折,在银行的账簿上翻了翻便瞪大了眼睛。
“您确认?”
“确认。”
柜员深吸了一口气然后有些颤抖的声音说道,他的喉咙干涩得就好像干旱几个月的河床一般。
“好,请您稍等一下。”
然后便站起身连滚带爬地跑向后台,急切地拉动着一根绳子。
周围其他的柜员不禁为之侧目,在他们眼中就算有天大的事情也不该这样做,毕竟那根绳子的另一端可是楼上的经理办公室。
经理杜瓦斯很快就从楼上走了下来,他刚刚正与一位夫人交流理财之道被人打扰很是恼火。
在瞟了一眼来人之后,杜瓦斯的火气就有些压不住了,不起眼的深色外套,已经起了毛边的袖口,沾满尘土的皮鞋,且是孤身一人。
以杜瓦斯经理多年来的经验,对方就差将我是外地来的,我没背景,我很好欺负写在脸上了。
这种人就算是有点小钱也改变不了其乡巴佬的本质,作为一个长期生活在维也纳的名誉贵族,他最瞧不起的就是这种人。
所谓名誉贵族,一般通过捐献钱物或者为国家服役获得的贵族称号,无法世袭、没有封地,只能享受贵族的部分权利,但要承担贵族的全部责任。
“什么事处理不了?第一天上班吗?”
柜员支支吾吾地不知道该如何开口,杜瓦斯更是烦躁。
“账本和存折给我。”
杜瓦斯熟练地按照条目翻到奥古斯特·威廉·冯·霍夫曼这个名字。
然后十分不屑地瞥了一眼账户金额,杜瓦斯的身体不由自主地抽搐了一下,就连银行的账本也落在了地上。
杜瓦斯是一个体面人,此时却突然趴在地上死死地盯着账本上的数字,口中喃喃地念出了。
“余额:3,218,500弗罗林。17格罗申。”
杜瓦斯经理的声音不大,让所有人都像被闪电击中一样愣在了原地,很多人都下意识地瞪大双眼、捂住了嘴,甚至还有人当场晕倒。
此时的三百万弗罗林,就好像后世有人到银行要直接取几亿元现金一样。其震撼力自然不言而喻。
哪怕是银行也不可能随时预备这么多现金,毕竟这几乎可以抵得上一个中等国家一年的财政收入了。
杜瓦斯经理的脸上顿时堆满了笑容,只不过笑得极其抽象就是了。
“你们这些群蠢材还愣着干什么!快去拿最好的白葡萄酒!”
杜瓦斯经理突然意识到好像有些不对。
“不!上咖啡!不!上茶!全都要!快去!.”
在最初的一阵语无伦次之后杜瓦斯经理很快就恢复了冷静。
“霍夫曼先生,您应该知道300万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即便是换成黄金也有几百公斤,您一个人根本拿不走。”
其实奥古斯特·威廉·冯·霍夫曼也很震惊,不过对方一直没给他开口的机会。
“这样霍夫曼先生我可以为您提供两种选择,一种是我为您开具一张帝国中央银行的汇票。
见票即兑,无论是信誉,还是安全都有足够的保证。”
银行经理说的是实话,如此巨大的现金流恐怕也只有帝国中央银行才有办法。
霍夫曼还在思考之中,杜瓦斯便继续说道。
“先生,我还有一个建议,您可以支取一部分钱财用来解决您当前的困境,然后您可以将您不方便随身携带的资金交由我们打理,我们将会帮你赚取利润,只需要30%的抽成.
请您放心我们有最专业的理财团队,必然可以为您的财富保驾护航.”
奥地利帝国的科研技术人员的报酬确实很高,尤其是那些高产的天才。不过像霍夫曼这样的人也不多见,因为通常来说他们赚得多花得也快。
霍夫曼的事情很快就引起了一场不小的骚动,人们也不禁对他多了一层滤镜。
霍夫曼的妻子是他的表妹,并且刚刚在年初过世。这样一位年轻多金、有地位、有前途的教授自然对女人来说十分有吸引力。
上他课程的女生一下子多了起来,甚至有女士要主动加入他的研究团队。
奥地利帝国皇家女子学院的便利之一便是很容易接触到这个时代最优秀的一批人,一些早就有了计划的女生自然不会放过这种机会,一大堆毕业生也准备借助自己的关系来拼一把。
之所以她们会如此上心,很大程度上是源于社会和家庭的压力。如果她们不能找到一个让家族满意的人选,那么她们大概率要被迫成为筹码,有些甚至连筹码都做不了只能家族内部消化。
对于那些家族来说可能是保障了家族之间的利益和纽带,但对于整个贵族阶级来说却是严重的浪费,甚至倒退。
所以弗兰茨没有任何要阻止的意思,只要别太过分,他甚至还鼓励自由恋爱。
当然以弗兰茨的立场是没法公然支持的,但他可以写一些、文章去做一些引导。
不只是那些贵族千金,男性贵族在这个时代也很压抑。能像霍夫曼那样自己的婚约者刚好就是自己喜欢的人,在这个时代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
但不幸的是双方的血缘关系太近导致后代的品质低劣根本无法继承他的事业,此后霍夫曼还有过几次婚姻,但他始终活在痛苦和阴影之中,只有实验室和讲堂才能让他暂时麻痹自己。
还有很多天才人物也是因此后继无人,其中就包括进化论的作者达尔文自己,他与自己表姐的十个孩子中有九个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遗传问题,这让他和他的妻子饱受折磨。
实际上早期教会就发现了这个问题,并且严禁七等血亲内的婚姻。
后来由于打击过于宽泛改成了四等血亲,即四代之内不得通婚。
不过等到十六世纪新教改革之后又将表兄妹之间的婚姻给合法化了,这让近亲结婚在欧洲又形成了一股风尚。
但实际上贵族们很少会遵守教会的规定,国王们更是带头违反。
这才导致近亲结婚的问题始终无法解决,甚至直到今天近亲结婚的问题依然困扰着欧洲。
近亲结婚的背后家族利益和权力分割,以及财产继承问题等一系列问题,并非是贵族们对近亲结婚有什么特殊癖好。
弗兰茨确实可以再次借助教会的力量,但过多的使用教会的力量也很容易遭到反噬。
至于借用偶像的力量将弗兰茨打造成一个为了爱情可以不顾一切的皇帝,那是女频的思路,他是万万不会那样做的。(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