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5章 百姓得则君德

    马谡的文章,逻辑推演和强词夺理的水平确实是强。

    诸葛瑾也意识到,将来统一天下之后,这样帮着他的政治哲学理论鼓吹呐喊的理论型学者,还真就非常需要。

    因为矫枉必须过正,

    汉朝搞传统董仲舒那套儒学已经几百年了,一直都让天子敬畏天,而对人民的敬畏则要经过天这一层中介,所以皇帝对百姓和仁政重视,终究要比后世孟子地位被提升之后,稍稍逊了一筹。

    加上天灾和其他灾异是没有规律的,久而久之,皇帝都知道“哪怕我做得很好,只要有天灾,我还得下罪己诏”,或是知道“天灾有规律的,哪怕我做得不好,天灾该不来还是不会来”,那样董仲舒那套理论对皇权的约束也就越来越弱了。

    说到底,董仲舒那套是建立在封建迷信的基础上的,而人对自然科学的认识是会越来越进步的。

    后世到了王安石司马光的时代,双方都明着说“我们知道彗星、日食是个什么东西,也明知道这些东西是能算出来的,但我们就只能继续假装不知道,来趁机劝皇帝轻徭薄赋/减省刑罚,我们也知道这是在自己骗自己,但这种骗有时候能稍稍让皇帝收敛点”。

    而诸葛瑾诸葛亮兄弟,这一世是必然会导致华夏的科学技术进步,以及对自然界的认知水平,普遍提高的。如果不把政治哲学与自然科学相配套的那部分理论也跟着升级,将来会有非常严重的灾难。

    如果皇帝认识了更多的自然规律,却还要守着董仲舒那套理论,后世的皇帝很有可能比原本历史上更加自暴自弃,因为他知道这都是骗人的。

    诸葛瑾必须为自己搞的那些建设的副作用兜底,而这个兜底的具体手段,就是尽快用“尊孟,提倡君主直接对人民的总利益总福祉负责”,来取代“天人感应、对天负责”。

    这种时候,他太需要能猛打猛冲拉仇恨的理论家了,哪怕这个人是一把双刃剑,放到实政岗位上有可能伤人,诸葛瑾也费用不可。

    就像达尔文刚推进化论的时候,因为跟之前的社会传统认知反差太大,反对的阻力巨大。这种时候就需要赫胥黎之类的“达尔文的斗犬”帮他咬人。

    诸葛瑾当然也需要“诸葛瑾的斗犬”。

    大不了不把对方放到实政岗位上就好了,就让人家搞一辈子理论研究。类似于后世那些政治哲学院校里的文科研究员。大不了把“官阶/职称”这些评得清贵一些。

    管的还是研究员的活儿,但有可能这个研究员干到最后,行政级别上能是部/九卿级的研究员。

    ……

    既然坚定了非用马谡不可的决心,诸葛瑾也就当仁不让地亲自去刘备那儿,给马谡求情。

    刘备不是很懂文章,诸葛瑾给他大致看了一下之后,刘备只是觉得此人的文章太过惊世骇俗,而且对于权威、皇权的神秘性,没有半点敬仰。

    怎么在此人口中,皇权和正统、德运也是可以跟钱粮账目一样算账来衡量的?

    汉朝大部分时候都是王霸道杂之,法家的统治手法也会用,只是法家上不得台面,大家都是只做不说,心里明白就好。

    而法家最讲究“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正统和德运如果可以计算,那还怎么做到威不可测?

    当然了,刘备已经算是相当仁君的了,他对于法家那一套,只是理解,会用,但并不推崇。

    饶是如此,他依然忍不住评价:

    “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否则必然惹来祸端,将来可能会导致朝廷出现几派分歧互斗。”

    诸葛瑾倒也有料到,连忙诚恳地说:“臣的意思,是只让这马谡一辈子研究学问,此番虽然可以将其取在较高的名次,但终身不可令其位列执宰。

    如此一来,还有一桩额外的好处,那就是不给天下人留下‘要想位极人臣,则当初入仕之初就该考到最好’的印象。这第一次开科取士,对后世的借鉴意义会非常巨大。

    如果陛下能让第一届取在最前的人,一辈子虽然清贵,但却一直以治学为业,而非揽权实政,那么将来的考生,也就不会太过于执着考试名次。学问好的,未必做官也最好,学问终究只是一个门槛,毕生的成就,终究要看后续的培养、历练、是否有为政的天赋。”

    诸葛瑾小心斟酌着措辞,把自己的设计细细说了出来。

    他对于后世明朝科举那些“大学士多出自一甲”的惯例,是非常不喜欢的。因为诸葛瑾作为现代人,他太清楚要想做事做得好,智商肯定得高,学习能力肯定得高,但往往不需要学习最最好的那几个。倒不是说学习好不重要,而是人的才干天赋都有侧重,如果非要学习好到全国前几名的程度,那么可以筛选的面就太窄了,其他方面的能力说不定会有短板。

    读书能读到全国每三年前几百名的程度,那就够了,考中的人学习能力个个都不差的。后面就该看其他方面的本事,来实事求是决定谁该位列执政。

    后世明朝科举最后卷成那样,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长期大一统后,国家也缺乏一个对官员实干能力的考核试金石。反正不管谁做内阁大学士,能办成的事情都是那些,换谁都一样。

    遇到鞑子入侵时,如果这个大学士执政打不过,换一个大学士上来组织调度资源,还是一样打不过,实际行政工作的能力好坏,看不出区分度,那就只能纯卷学习了。

    就好比后世90年代的时候,大学生文凭只要够好,求职时包打天下。但是后来社会渠道多了之后,创业公司多了铁饭碗少了之后,学历就没那么重要了。这时候要筛选人才,就要适当放宽一点点学习,在那些普遍能学到90分以上的人群里,再卷别的能力,多维度考核。

    让马谡名列前茅但一辈子做不了执政级别的大官,似乎就是一个不错的榜样。

    刘备想了想,终于被诸葛瑾的思路说服了。

    “既然子瑜都想好了,能够让他终生不为执政,朕也没有意见。选贤与能,本来就该是卿相的责任,天子当垂拱而治,如今好不容易举办一次科举,朕也不希望因为朕的个人好恶影响结果。”

    刘备非常慷慨大度地摆出了一副“专业人做专业事”的态度,为人君当君子不器,用人不疑。

    “臣替马谡谢过陛下纳谏之恩。”

    “其他名单也拿过来吧,朕就看一眼,不干涉。”

    刘备最后补充了一句,他这也是在帮诸葛瑾分忧。只要他看过了,后续一切用人结果,皇帝都可以说“司徒已经向朕报备过了”,也就没人能攻讦诸葛瑾专权。

    诸葛瑾恭敬地将名单、选出来的卷子都呈上,刘备认真看完,全部批准,交给司徒府继续走流程公布。

    ……

    数日之后,便到了放榜的日子。

    科举的结果,就张贴在太学门口——说是张贴,其实都不太贴切,因为根本不是贴的,而是直接用朱笔写在一块石碑上,让人读石头上的字。

    雒阳太学,早年就有汉灵帝熹平年间刻的石经,是蔡邕写的、然后让匠人按蔡邕的字迹篆刻,把儒家的十三经“精校本”供天下士人传抄。

    那年代还没诸葛瑾发明雕版印刷,书都是靠手抄相传的。但后来董卓之乱,纵火焚毁雒阳,兵荒马乱很多刻经的石碑就被毁了。

    诸葛瑾当然不会用有文物价值的石碑来写榜单,但是经过多年摧残,太学门口也有一些已经彻底磨灭完了字迹的废碑,以及当年雕石经多出来的空碑。

    诸葛瑾就让人挑了一块,也不用刻字,但直接以朱漆写在石头上,这样也显得郑重,能比写在纸上多存留一段时间,好让天下人更加重视科举。

    朱漆写的字,过个几年最多十几年,肯定会被冲刷掉,那样也不至于让马谡社死太久。到时候宣传科举的目的达到了,文字再被冲掉也无所谓。

    参考的士人们自然是第一时间就来看榜,太学外当天一大早就热闹非凡。

    “什么?这头名居然是襄阳马谡?此乃何人?”

    “听说他兄长马良,是关将军身边的得力属官,荆州那边来的。看来也是投奔陛下有些年头了。”

    “唉,我们这些司冀兖豫等州的士人,果然不受重视么!果然是南方来的士人夺魁了!也没办法,我们重归陛下治下,还不满一年,陛下肯定更喜欢用跟得久的老人!”

    看到放榜结果,确实有些心里酸的中原士人开始抱怨,事情也果然向着地域黑的方向稍稍发展了些。

    好在人群中也有晓事的,立刻便有反驳:“这次考试,听说阅卷之前,司徒都临时突击通知诸位考官,要给卷子糊名,我也是听评完卷后传出来的消息。如此公允,正是为了杜绝看名取仕,尔等竟然无凭无据、信口雌黄攻讦朝廷善政!”

    大部分起哄的人,也是讲道理的,何况这个时代察举制还没终结呢,大家都习惯了“名声好、有关系就是能当官”的环境,所以也没觉得多不公平。

    很多人只是不知道诸葛瑾采取了糊名制,暂时还没听到相关消息。

    此刻人多嘴杂,有人帮着科普之后,果然大部分闹事者都平息了下来。

    凭心而论,司徒能想到糊名制,至少能额外堵住八成以上原本会觉得不公平的人的嘴。

    当然了,嘴长在人身上,总有那么一两成,就是不服,就是要喷,那也是人之常情。

    人过一百,形形色色,上千考生,总有几十个刺头混在里面。

    一时间,局势倒也不能说完全控制住。

    ……

    太学外面看榜时发生的一切,当然也第一时间传到了司徒府和尚书台,传到了诸葛兄弟耳中。

    诸葛瑾和诸葛亮紧急碰了个头,商量一下对策。

    诸葛亮便觉得:“大哥,如若你不怕马谡被更多士人嫉恨,不如把马谡和其他几个取在名次较高的举子的卷子,都拿出来公布,如此天下人自然知道他们好在哪里。

    马谡的文章,虽然惊世骇俗了点,但既然我们敢取,就要敢于公布,因为这迟早会引起天下人关于正统、德运、民贵君轻的争论的。连陛下看过卷子,都接受了孟子的民贵君轻,我们还有什么好担心的?

    而一旦公布卷子之后,我们就可以下重手维持秩序了,如果还有人闹事,人数肯定不会多,完全可以以造谣攻讦、污蔑朝政的理由将其处置。”

    诸葛亮还是比较尊重广开言路的,知道不能防士人之口,但这也是有限度的,那就是你不能造谣。如果朝廷明明没做的事情,你说他做了,而且不是主观判断方面的造谣,是客观事实方面的造谣,那肯定是要严惩的。

    就好比这次,你可以揣测“司徒和尚书令可能更倾向于用跟随了多年的老部下族中的子弟”。

    但不能朝廷明明实施了糊名制、你却偏偏要说朝廷没实行,或者毫无证据就说“朝廷只是假装实行实名制,实际上另有做记号”之类的话。

    这种属于从客观实施层面捏造,把朝廷没做过的事情说是做了,逮到一个就要严惩一个。

    诸葛瑾捋了一下思路,也深以为然,便接受了二弟的建议,立刻让人去执行。

    于是马谡等人的卷子,当天就在太学被公示了——当然,这种公示,也不妨碍马谡被录取的士子入宫拜见陛下,接受刘备的赐宴和面谈。

    这种惊世骇俗的卷子,果然也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很多确属最迷信天人感应的顽固腐儒大惊失色,一时间朝中争议不断。

    很多人跳出来,甚至想向刘备攻讦诸葛瑾和马谡,但最后却在大朝议上被刘备亲口怼了回来:

    “朕也觉得日月星辰之运行,乃是可以测算的,司徒和尚书令都给朕测算过,日食、彗星等等所谓灾异,该何年何月日出现,就何年何月日出现,不以尧存,不以桀亡。

    既如此,可见当年董仲舒之说,本就有其算学低劣,不谙天地运转算法所致,既然知道其积弊,自然要革除。

    朕觉得孟子所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就说得不错,人君是否有德,不需要靠天象示警或示祥瑞,只要算百姓是否有得即可。百姓得则君德,此事不必再多言。”

    刘备都亲口这么说了,那些攻讦之人自然哑口无言,除了称颂陛下仁德远超前人以外,似乎也没别的可以干了。

    只是很多人内心还在觉得刘备崽卖爷田不心疼:之前那么多皇帝,靠着玩神秘,让皇帝变成了“天威难测、有德无德难以估量”的模糊状态。

    现在陛下居然允许用数学财政的算法来测算王朝有德无德,这不是把自己威不可测的模糊性给扔了么?以后子孙干坏事岂不是要束手束脚?

    估计以后子孙想穷奢极欲干坏事疯狂花钱时,都会对祖训心怀埋怨吧。

    很多人都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揣测:刘备这么干,只是为了力挺诸葛瑾的哲学主张,强调‘汉有元初之德,有皇帝这个职位的最初之德,因为秦不符合诸葛瑾说的这套,变成了自始无德’。

    但刘备为了拿到元德,不惜让子孙后代皇帝将来大手大脚烧钱时都被束手束脚,这个代价也是有够大够狠的。

    ——

    PS:不好意思,可能是因为快完本了,我又有点放飞自我了。之前为了成绩憋了很久不敢再写政治哲学的东西,怕大众嫌枯燥。但是都完本了,也无所谓对后面订阅成绩的影响了,就剩那几章了。于是就有点想说啥说啥,对不住。(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舍弟诸葛亮不错,请把《舍弟诸葛亮》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舍弟诸葛亮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