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非海外铁路的建设项目都分布在东非影响之下的国家和地区,就算澳大利亚西部,也和东非有着深切的贸易联系。
海外市场的开拓和政治,军事有着必然的联系,近代以来,英国,美国还有东非在工业化完成后倡导所谓自由竞争,本质上就是为了绕过政治上的封闭。
即便强如19世纪的英国,它也需要舰炮外交,才能达成自己的目的,而不完全是英国经济和工业自身的优势。
东非,莱茵市。
国家商务部。
“1932年,我国海外在建的铁路项目主要包括亚松森—利马铁路,波斯湾—里海铁路等,这些铁路的总建设长度两千多公里。”
“极大缓解了国内铁路建设公司在经济危机期间的经营问题,搭配我们国内的铁路改造项目,还有利比亚铁路,保证了近期我国铁路产业的稳定发展……”
弗里德里希皇储听着商务部的汇报,对于这个结果感到满意。
他说道:“这三年以来,全世界的铁路产业发展遇到了重大挫折,尤其是欧美地区众多铁路公司破产,铁路路线关闭甚至是拆除。”
“全世界范围,也只有经济相对落后地区,还有我们和苏联的铁路产业发展比较活跃。”
经济相对落后地区也就是那些非工业国,他们的铁路建设本就比较落后,建设远远无法满足需求。
工业国之中,东非和苏联风景独好,不过两国的差异很大,东非海外铁路项目比较多,而苏联主要是国内发展迅猛。
其次,东非当下铁路产业属于资源整合加海外市场扩张相结合,苏联则是本国铁路产业还不完善,大约相当于东非上个世纪发展阶段。
也就是说苏联现在类似工业化初期交通建设特征,这个阶段,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等国家都经历过。
“如今,帝国经济看起来比世界大部分国家更加繁荣,但这都是通过政府宏观调控来实现的,因此,商务部等部门,不能做出误判,认为现在帝国经济已经平稳落地。”
“要引导国内企业制定稳妥的发展计划,杜绝盲目扩张。一直维持到世界经济大环境有明显改善后,再做出对应的调整。”
“我们的工作是加强对优质企业的扶持力度,同时提高准入门槛,并且继续完善监督机制。”
“而商务部还有一项重要工作,那就是必须加强和其他国家经济上的合作,尤其是南美,南洋,中东这些区域。”
试图通过以工代赈就彻底解决经济危机问题,是并不现实的,它只能起到短时间的作用,长期来看,想要度过经济危机,要么扩大海外市场,要么解决内部分配,东非就是从这两个方面,双管齐下,最终的目的还是要实现供需的稳定。
……
时间来到1933年。
过去一年里,奥匈帝国艰难度过了一段漫长的动荡时期,在1932年末,除了经济依旧艰难以外,帝国的政治动荡反而平静了少许,除了一些民间的示威游行,街头暴乱以外,没有发生大规模性的全国冲突。
但这并非奥匈帝国内部就此稳定,反而是各方势力正在积蓄力量,试图给这个年迈的帝国致命一击。
奥匈帝国北部波西米亚的小城利贝雷茨,就在酝酿一场新的风暴。
利贝雷茨只是奥匈帝国的一座小城市,其1932年人口大约在六万,城市建设在卢萨蒂亚内塞河畔,四周被山脉环绕,
从地图上来看,这座奥匈帝国小城靠近德国,距离德奥边境不超过二十公里路程。
本来波西米亚在奥匈帝国境内的位置就已经太过靠西北,而利贝雷茨更是在波西米亚的西北部。
但是,利贝雷茨这座人口不过十万的边境小城,却是奥匈帝国最重要的纺织业中心之一,仅次于维也纳,排在全国第二位。
利贝雷茨之所以能成为奥匈帝国的纺织业中心,是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导致的。
首先是纺织业最基础的原材料方面,它地处波西米亚北部,并且靠近萨克森还有西里西亚,而这些区域正是中欧重要的羊毛,亚麻和棉花产区,所以利贝雷茨能够比较轻松的获取纺织业发展所需的原料。
交通方面,19世纪,利贝雷茨就有铁路经过,并且连接维也纳,布拉格,德累斯顿和柏林等重要城市,是德奥两国间重要的交通枢纽,有利于市场开拓,也利于原材料的进口。
传统继承上,利贝雷茨在工业时代以前,就已经有比较发达的手工纺织业发展,最初主要以家庭作坊为主,生产亚麻和羊毛制成品。后来,萨克森移民带来了更先进的纺织技术。
19世纪以后,英国纺织机械传入当地,利贝雷茨的工业化也就此展开,在利贝雷茨出现数千工人的大型纺织工厂,同时成立了专业的纺织技术学校,培养专业人才。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利贝雷茨的纺织业得到进一步发展,这次利贝雷茨主要搭上了德国的顺风车。
德国企业和工程师带来了当时最先进的技术,同时在化学染料领域,当时德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最后是奥匈帝国这个平台,是利贝雷茨能够成为奥匈帝国,乃至欧洲最重要纺织业中心的原因之一,他充分享受了帝国大市场的优惠,从来不缺乏销路,同时还能依靠奥匈帝国强盛的国力,将产品卖到东欧,巴尔干半岛,中东等区域。
总而言之,利贝雷茨的纺织业极为强悍,在奥匈帝国占据重要地位,甚至被誉为“波西米亚的曼彻斯特”。
这座在世界都数的着的发达纺织业城市,人口却只有六万人口,就可以看出它在纺织业领域的发展。
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过去利贝雷茨依靠纺织业,日子过的风生水起,但是经济危机来临之后,利贝雷茨也是最容易遭受打击的城市。
一方面,利贝雷茨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不说欧洲方面,全世界这么多年来新崛起的纺织业城市都不知道有多少,纺织业的门槛还是比较低的,也最容易导致产能上的过剩。
另一方面,利贝雷茨的产业过度依赖纺织业,产业结构比较单一,因此,在经济危机来临时,他的抗风险能力也比较低。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来临后,利贝雷茨的纺织业就遭受了重创,大量纺织工人失业,这座人口仅仅数万的小城,也成为了奥匈帝国内,工党组织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事实上,从19世纪后期以来,利贝雷茨因为高度工业化,就爆发过多次工人运动,19世纪七十年代,当地试图组建工会,遭到政府的镇压。
1893年,利贝雷茨发生了第一次纺织工人大罢工,要求十小时工作制,并且提高工人工资,罢工持续了数周,最终被平息,组织者被解雇打击。
1905年,利贝雷茨又发生了一次总罢工,这次罢工受到了奥匈帝国国内罢工浪潮和俄国内部革命的双重影响。
此后,利贝雷茨基本上成为奥匈帝国工党活跃的区域之一,包括德国工党,奥地利工党,甚至是波西米亚工党都在此活动。
而这次利贝雷茨组织运动的主力就是奥地利工党。
之所以奥地利工党在当地影响力大的原因,在于利贝雷茨的人口主要以德意志人为主,他们占到了利贝雷茨人口的八成以上。
利贝雷茨,珀尔茨尔纺织厂。
奥地利工党在利贝雷茨的负责人诺依曼正在召开工人集会,珀尔茨尔纺织厂是当地最大的一家纺织企业之一,高峰期这里有一千多名纺织工人,如今经济危机下,珀尔茨尔纺织厂的雇佣工人数只有四百多人。
诺依曼召开的这次集会,就包括许多被裁员的原珀尔茨尔厂员工,当然,还有利贝雷茨其他工厂和企业的工人,珀尔茨尔纺织厂里,现在汇聚了全市三千多名工人。
“同胞们,自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以来,利贝雷茨的经济就一直处于衰退状态,而大量工人失业,即便就业人员的工业也被利贝雷茨的资本家们极限压榨。”
“毫不客气的说,如今利贝雷茨的工人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大家也知道,如今整个德意志地区,乃至全世界的经济状况都不太好。”
“所以,这不仅仅是利贝雷茨一地的问题,而是原本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已经到了将要灭亡的关键时刻。”
“但是,即便资本主义经济会自己覆灭,我们也不应该坐等那一天的到来,而是应该团结起来,帮助我们渡过难关。”
“因为在资本主义经济完蛋以前,我们工人兄弟已经吃不上饭,随时有可能饿死,所以我们必须把我们的劳动成果,从资本家手里抢夺过来。”
“然后学习苏联,建设我们工人集体的工厂,所有劳动和收益不再被吸血,而是填饱肚子和装进我们劳动者自己的口袋里……”
诺依曼站在临时搭建的的演讲台上,他的话清晰的传入所有集会人员的耳朵里,引来一片叫好。
“诺依曼同志,你说怎么干,我们就怎么干,一切劳动成果归我们自己,不要被资本家吸血!”
“我们要面包,要自由,要尊严,打倒利贝雷茨的吸血鬼……”
“反正快活不下去了,还不如跟着您们拼一把!”
“我已经失业半年了,现在没有收入来源,我们厂还拖欠我们的工资,这些坏蛋应该被吊路灯,送上断头台……”
不需要诺依曼故意引导,利贝雷茨的民众早就怒火中烧,只不过他们过去只能把这些不公藏在心里,惧怕警察和军队的镇压。
当然,这不并不是懦弱,而是之前没有人把他们组织起来,毕竟个人面对国家机器是十分渺小的,犹如蚂蚁能被随时捏死。
现在,诺依曼把他们组织起来,他们谁也不怕,大家汇聚在一起,即便警察和军队也不可能让他们轻易退缩。
诺依曼大声说道:“很好,只要我们能够团结起来,任何人都不能轻易阻止我们,我们要推翻过去的不公待遇。”
“全国民众也会响应我们,届时不仅仅是利贝雷茨,还有布拉格,维也纳,萨克森,柏林都有我们同志和同胞,在整个德意志掀起一场暴动,建立我们自己,劳动者的国度……”
“就让我们利贝雷茨成为这场伟大政治运动的首发,打响德意志工人,农民,一切劳动者的第一枪,把胜利带到所有地方!”
利贝雷茨虽然属于波西米亚,也就是前世的捷克,但是这里说是德意志地区也没有太大问题,因为利贝雷茨所在的区域,在前世还有一个称呼,那就是“苏台德地区”。
利贝雷茨属于苏台德地区,这里大部分人都是德意志人,加上苏台德地区紧挨着德国和奥地利,它事实上是整个德意志地区的一部分。
从诺依曼的话也可以看出,这次奥地利工党所图甚大,他们不仅要在奥匈帝国内举事,同时还要和德国联动,这可能也意味着德国工党会配合他们。
此前,德国工党吃了阿道夫的大亏,损失不小,但是并没有伤筋动骨,依旧有能力在德国行动,毕竟去年选举中,德国工党的支持率虽然不及德国民族党,但是也能占到百分之二十以上。
而选举不能完全反映德国工党在德国的全部影响力,因为德国的政府部门是有意偏袒德国民族党,打压德国工党的,因此,德国工党在德国的实力支持率,甚至可能超过德国民族党,只不过德国社民党可能分流了一部分他们的支持者。
当然,对于德国工党接下来如何操作,诺依曼并不太关心,现在他的主要任务,是在利贝雷茨发动成功的运动,打响第一枪。
随后,诺依曼开始布置任务,集会的工人足足有三千多人,这在利贝雷茨已经不是一股小力量,毕竟整个利贝雷茨人口也才六万左右,更别说参加这次秘密集会的工人,大多数是青壮,能发挥的作用更大。
1933年1月7日。
利贝雷茨工人正式发生了一场城市暴动,他们在工党组织的带领下,占领警察局,工厂还有市政府部门。
瞬间这座“波西米亚的曼彻斯特”,奥匈帝国纺织业的璀璨明珠,就变成了一座“红色”城市,而且,因为靠近德奥两国国境线的原因,利贝雷茨的工人暴动,影响瞬间向两国扩散,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奥匈帝国境内。
因为这些工人中绝大部分为纺织工,且利贝雷茨在波西米亚,也被称为波西米亚纺织工人运动。(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