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分不清

    草屑纷飞,蹄声阵阵。

    漂亮的鬓毛在阳光下闪耀着金色的光芒,健硕的战马奋起四蹄,很快冲过了水泽,一时间水花四溅,气势雄浑。

    「三兄。」不等邵开口,太子邵瑾便大声喊道。

    邵脸上绽开了笑容,飞快下了马,举步而前。

    邵瑾亦下马,相向而行。

    看着兄弟两人那亲热的模样,双方的随从神色各异。不过从面上看来,两家主公的关系是非常不错的,他们便都露出笑容,静静等待。

    兄弟二人很快手拉着手,大笑不已,状极亲热,好一番畅叙亲情后,才各自松开。

    「三兄帐下军众相当不错啊。」邵瑾指着正在远处黄河边扎营的军士,笑道。

    北巡之后,他对一支军队的成色判断已经有相当的眼光了。

    河畔扎下的营地,怕不是能住三五千人,就在外列阵的千余人而言,服色统一,器械齐全,士气可能谈不上有多高,但还凑合。

    先前父亲许可赵王府护军扩充至五千人时,他便留意上了。

    总体而言,这支部队以河东薛氏部曲为主,据闻有两千多、不到三千,此为新赵系兵马的大头。除此之外,另有老赵王府护军、左飞龙卫府兵余丁及少数裴、薛、沈三军的僮仆。

    五千人里面,骑军不下千五之数,戎服、装具一样不缺,相当不错了。

    整训至今,差不多一年了。至少在朔州这一片,这支赵王府兵马的战斗力是拿得出手的,尤其是那些富有战斗经验的薛家部曲。

    「六弟,东宫左右二卫盔甲鲜明,阵列整肃,非强兵耶?」邵笑问道。

    当着垣喜、刘达等人的面,邵瑾也不好说什么,只笑了笑,道:「兄长来定襄几日了?」

    「月初来的,刚从榆林县(今托克托十二连城乡)回返。」邵说道。

    「我闻榆林地近库结沙,似是民户不丰?」

    「定襄四县,户口主要集中在定襄、盛乐二县,榆林、河滨人不多的。」

    「总共多少人了?」

    「17200余户、72600余人,多是军户。」

    邵瑾明白了,定襄七万多人基本都是外迁来的,以军户为主,大头便是红城镇了。

    对这些人,朔州是没有完全的管辖权的,得和兵部商量着来。

    「兄既来营田,想必觉得此处土甘水活,大有可为?」邵瑾又问道。

    「六弟将来可要留意了。」邵说道:「定襄、五原、朔方、河西四郡皆沃土也,且不缺水,

    若能好生经营,军粮断然无虞。唯需注意两点一一」

    邵瑾听到这话,心中微微感动,直到这时候,三兄还在为他考虑。

    「其一便是天气。」邵指着北方连绵的阴山,道:「有此山在,定襄温润了许多,但这年月天气愈发寒冷,时而降霜。兄以为定裹、五原等地不要急着种麦,可多种粟、。尤其是后者,土人谓之‘糜子’也,最短八九十天就能收获,虽亩产不丰,但比绝收强。」

    定襄这地方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照理来说是上好的农业区,可养活大量人口。但因为靠近阴山,在天气整体变冷的当下,极端恶劣天气变多了。

    其实在定襄种地不怕冷,开春晚就晚好了,大可晚一点春播,我有短生长期的粟、,问题不大。真正的麻烦在于眼看着已经天气转暖了,突然给你来个极端气候,导致粮食减产。

    邵就是这个意思,邵瑾也听懂了。

    「其二便是要控制好山后的那些部落,不令其作乱。若屡有贼兵南下劫掠,地就种不好了。久而久之,人民逃散略尽,军户困苦不堪,就连原本顺服的山前部落,恐怕也会有异心。」

    这句话更直白了。

    前线其实是不太适合发展农业生产的,因为不安定。小规模袭扰还能忍受,大规模劫掠的破坏作用可就太大了。

    「六弟若真想经营朔州,我建议多看顾下河西。」邵最后说道:「河西郡稍稍靠后,周边也无多强的胡人部族,种田应能安生一些。邸阁存粮满了之后,大可通过黄河水运输送至安北都护府辖区,给人衣食,令将士们安心守御。」

    「黄河水运?」邵瑾一。

    「六弟你没发现么?」邵又指着远处的黄河,说道:「从鸣沙至河滨数千里,黄河水面开阔,水势平稳,其实比司、充境内还适合水运。将来或可每隔一段置河浦一座,筑城成守,我算了算,五六座堡寨就够了。或由刺史府负责水运,朝廷专设一使职亦可。父亲以前不是议设代北水运院么?朔州亦可设水运院,遣专人管理。至于造船所需木材,朔方郡境内森林密布,大可取之。若舍不得朔方之林材,可至鹑阴境内想办法,我看过,那边数百年的大木比比皆是,漫山遍野。」

    鹑阴境内的是后世哈思山。明朝前中期整个河套境内就没什么森林了,沙漠化严重,故多取哈思山大木造王宫或堡寨。

    不过此时没这个忧虑。隋末唐初时后套平原(丰州,今巴彦淖尔)森林密布,唐人便在此造船运兵,而在此之前的南北朝,北魏亦取贺兰山、丰州大木造船,从薄骨律镇(灵洲)运粮而下,一船一千五百斛(抵魏晋四千余斛),两船一纲,顺流而下,给沃野镇、武川镇等地提供粮食一一河套水运粮食之事,由刁雍主持,盖因其从南朝逃回,熟悉船运,北魏却想不到这一节。

    大梁朝其实也是以北人为主。

    但因为种种原因,举国上下对船运非常热衷一一即便以前不热衷,这么多年下来,也被邵贼「

    洗脑」得非常热衷了。

    邵能想到沿黄河水运输粮之事,或许也是受了他爹影响。

    邵瑾这会听得连连点头,内心泛起了复杂的情绪,

    但他按捺住了,或有几分情真意切地说道:「三兄才来一年,便已拿出治理朔州的方略,此大才也。若能留下来帮我,兄弟齐心,何事不成?」

    邵沉默片刻,然后笑了笑,道:「六弟,总要分别的。」

    「那也太远了—」邵瑾下意识说道:「朔州七郡,尽付兄长可也。」

    邵看了眼弟弟,感觉此刻的他确实有几分真情,心下宽慰,但还是摇了摇头,笑道:「弟若有心,多多看顾下春郎和斗牛就行了。春郎其实是个老实人,一门心思做事,他会成为你的好帮手的。什么不方便办的事,都可以让他来做。斗牛胸无大志,除了货殖、听曲外,他真的什么都不关心。你我终究要分别的呀。」

    邵瑾证证地看着兄长。

    他其实有点分不清自已内心真实的想法了,至少在这一刻分不清。或许,也没必要分得太清,

    就保持着这种微妙的情绪最好不过了。

    「三兄、六兄」元真骑着一匹雄骏的战马冲了过来,在马背上高兴地挥着手。

    东宫卫士们下意识想上前拦截,被邵瑾止住了。

    元真哼了一声,不满地看了卫士们一眼,仿佛在说我还能对兄长不利?

    下马之后,对着二位兄长一一行礼,然后说道:「我方才看到慕容鲜卑的兵马了,总共二千骑,应是从阴山以北的草原上过来的,就停在白道川那。」

    「他们是奉诏前来汇合的。」台邵瑾拍了拍元真的肩膀,道:「宇文鲜卑也来了千五百骑,这会已至五原。」

    慕容鲜卑、宇文鲜卑、扶余、高句丽总共调集了四千五百步骑,皆精挑细选的壮士。

    听闻辽东国亦发骑士一千、步卒五百,这会还在路上,大概七月下旬赶到朔州。

    接下来两月,朔州诸蕃部会挑选出两千骑,卑移山以西蕃部出兵一千,横山之中的氏羌及白部鲜卑出一千步卒,合计万人。

    此万人装具齐全,手底下多多少少有点绝活,非普通士卒可比。最关键的是,即便步卒亦会骑马。

    不出意外的话,这一万人会编成一军,移至凉州境内整训,以互相熟悉。

    从战术上来说,他们算是偏师,不会和大部队一起走,那么进兵路线其实很好猜测了:北方草原,就是当年拓跋猗迤西征的路线。

    黄河岸边文响起了杂乱的马蹄声。

    三人齐齐望去,只见赵王府护军牵出来不少马,开始了操练。

    练的是骑术。从动作就可以看得出来,这些人之前不会骑马,而今是从头学起。

    这样肯定是练不精的,但目的本来就不是把他们培养成骑兵,只是让他们学会骑马赶路罢了。

    遇敌之时,自有骑兵上前厮杀,而遇到敌人的堡寨或阵列严整、未可轻犯的步军,就需要他们这些骑马赶路的步卒上前料理了。

    「元真,你的王国军呢?」邵也上前摸了摸元真的头,笑问道。

    「还在凉城放牧呢。」元真有些泄气地说道:「阿爷可能不会让我西征。」

    「三兄也不想让你西征。」邵说道:「你才十六岁,多陪陪阿爷比什么都重要。」

    元真摇头不语,道:「十月我就回洛阳了,或可央求阿爷同意。」

    邵、邵瑾二人皆笑。

    兄弟三人并排走着,夕阳下的剪影显得是那么协调、那么亲密。

    而随着仆从军的次第抵达,奏疏也如雪片般飞往洛阳。

(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晋末长剑不错,请把《晋末长剑》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晋末长剑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