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空间站的穹顶观测舱内,张桂棠漂浮着,额头轻轻抵在冰冷的观察窗上。在他脚下——或者说在他视线的垂直方向——巨大的太空船坞就这样飘浮在太空之中。
而在太空船坞中央,流线型的地月飞船“方舟号”正静静停泊,其银白色的外壳反射着地球的微光。
“方舟号”它是人类前往月球的方舟,它将会彻底的改变人类前往月球的方式。
而这一切都是SEA的发明!
想到这,张桂棠的内心是激动的!
作为新一代宇航员中翘楚,张桂棠和任务小组里的其它所有人是不同的,28岁的他,出生在SEA,他出生的时候,甚至上过垦殖区的报纸——对于新移民来说,每一个新生儿,都意味着他们在那片土地上落地生根。
他是第一位出生在SEA的宇航员。
也正因如此,这次任务才有了特殊的意识——新一代已经成长了起来!
这时他的身后传来了一个声音。
“是不是很壮观!”
是高秉涵,这次任务的总指挥,也是“方舟号”的船长,他是SEA的第一代宇航员,曾经多次执行过太空任务以及两次月球任务,他和人类第一名宇航员王宝贤同时接受训练,甚至他曾有机会第一个进入太空。
而现在,他将指挥“方舟号”前往月球。
“船长,这真是一个奇迹!”
张桂棠说的是国际空间站,高秉涵点了点头,说道:
“是的,这个奇迹正是我们创造的!”
说着,他拍了拍张桂棠的肩膀,说道:
“好了,准备一下,我们要出发了!”
很快,伴随着万户角传来的指令,7人任务小组就出发了。
“准备转移。”
身为任务指挥的高秉涵的声音在舱内响起。
宇航员们像一群优雅的水母,沿着连接通道飘向“方舟号”。张桂棠最后一个进入飞船,在舱门关闭前,他回头看了一眼这个人类在太空中的前哨站——透过舷窗,能看到几名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正朝他们挥手致意。
“对接机构释放。”
随着一阵轻微的震动,“方舟号”缓缓脱离空间站。张桂棠系紧安全带,感受着飞船姿态调整发动机的微弱脉冲。
“主发动机启动,三、二、一——”
刹那间,巨大的推力将所有人压进座椅。舷窗外,蔚蓝的地球开始缓缓后退。导航屏幕上,轨道参数不断刷新,从最初的圆形近地轨道逐渐拉长为一条指向月球的椭圆。
他们还需要经过漫长的航行,九天的航程像一场寂静的梦境,相比于登月飞船,方舟号是极其宽敞的,它甚至相当于一座空间站。张桂棠大部分时间都漂浮在观测舱,看着地球从满盘大小逐渐缩小为蓝色的星辰,而月球则从最初的天边银钩,慢慢扩张成布满环形山的巨大球体。
“准备进入月球轨道。”
飞船轻轻一震,减速发动机喷出幽蓝的火焰。月球表面的细节越来越清晰——那些灰白的平原,纵横交错的沟壑,还有远处闪烁着的光泽——那是月球基地的太阳能电池板,足足有上千平方米。它是“前哨一号”的动力来源。
“着陆程序启动。”
“方舟号”在半空中优雅地翻转,将着陆支架对准月面,在电子计算机的控制下。随着一阵轻微的震动和扬起的月尘,飞船稳稳地降落在预定着陆场上。舱内响起“前哨一号”欢迎:
“着陆成功。欢迎你们来到月球。”
透过舷窗,张桂棠看到月球基地的灯光在永恒的黑暗中温柔地闪烁,像一座指引归途的灯塔。远处的地球悬挂在漆黑的天空中,蓝白相间,是他见过最美的景象。
当舱门缓缓开启,张桂棠成为最后一个踏上月面的人。他的靴子陷入细密的月尘中,留下清晰的足迹。
而面罩后,高秉涵的嘴角微微上扬——他知道今天将是人类征服星辰大海迈出的最重要的一步。
从今天起,人类前往月球的方式将从根本上发生改变。
过去,每个任务小组,只有三个人,而现在呢?
他们却是七人任务小组!
不仅如此,方舟号地月飞船在返航时,还可以携带超过150吨各种矿物!当然,它在飞往月球时,同样带来了上百吨物资。
“准备货物搬运……”
伴随着货舱门的打开,地球上的人们,同样也通过大屏幕看到了这一幕,几乎所有人都被惊呆了。
科罗廖夫就是这样,看着电视里的画面,他甚至不知道该如何形容自己此时内心的情绪。
已经69岁的他仍然是俄国航天事业的负责人。
在过去的几年之中,为了能够与sEA以及美国进行太空竞赛,他的那个绕火星计划被无限期的推迟了,他们采用了sEA的航天飞机搭载模式,建造了苏联的航天飞机,并且利用其建造了大型的空间站……和平号空间。
和国际空间站一样,和平号空间站也不是一座单纯的空间站,它同样也是一艘太空船坞,按照克罗利奥夫的计划,未来他们将会在那里建造火星飞船,从太空飞往火星。
按照科罗廖夫的计算,在和平号空间站上组装火星任务飞船,比从地球发射节省了50%的成本,
当然在他的计划之中,和平号空间站同样也是苏联宇航员前往月球的中转站。
没错,这也是sEA的方案。
只不过他的方案还在方案之中,而现在呢?
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却已经把方案变成了现实。
这又如何不让他惊讶呢?
当然他更为惊讶的是什么?
就是这艘地月飞船,不仅可以如此平稳的直接降落在月球上,而且它还有类似于运输飞机一样的大型货舱。
当舱门打开,看着那个舱门跳板的时候,作为科罗廖夫助手的米申,他用一种极其惊讶的语气说道:
“真没有想到他们真的实现了,他们真的实现了……”
他们实现了什么?
他们实现了人类真正意义上抵达了月球——大型的地月飞船,源源不断的将物资运往月球,同时将月球的资源运往地球。
“我很好奇他们这次向月球上运去的是什么?”
科罗廖夫之所以会如此好奇,是因为直到现在苏联宇航员也没有在月球上发现值得运回来的矿产资源。
但是sEA如此大动干戈的向月球进去了那么多物资,并且建造了这艘大型地月飞船,显然是因为月球上有他们需要运回来的东西,
“总工程师同志,他们从月球运回来的矿物就产自这里。”
米申指着月球地图说道:
“我们的返回指令仓,在经过这一上空的时候,发现他们向这里运去了简易的开采设备,显然那里有他们所需要的矿物。”
其实他们一直在关注着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在月球的行动,毕竟,一直以来苏联都是跟在别人的后面模仿,向sEA学习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看着米申手指的地方,科罗廖夫说道:
“我知道是在这里,但是我们也必须要注意到——我们的月球基地距离他们足足有上千公里!”
虽然同样都是在月球的南极修建了月球基地,但是,苏联,美国都不约而同的与对方保持了距离,这既是为了避免发生冲突,同样也是为了在不久的将来分割月球做准备,如果距离太近了,反而很容易发生很多难以预料的问题。
但也正因如此,让苏联没有在自己掌握的区域内发现值得开采的矿物。
“如果这个地方真的有值得开采,并且能让他们不惜代价的从月球运回地球。那么,我认为对这一区域进行一次侦查性考察,”
在米申的话音落下的时候,科罗廖夫沉思了一会儿,然后说道:
“我们的月球飞船确实能够飞到这里,但是,我们必须要注意到一点——如果我们的人到了那里,很有可能会和对方发生冲突,”
“总工程师同志,我们知道他们并不能时时刻刻都待在那里,那里只有简易的开采设备,他们每天只会在那里待上几个小时,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利用不在矿场的时候,对当地进行勘探,如果可以的话,甚至可以利用他们的设备进行开采,”
他们送上去的都是钻机之类的简易设备,但至少比用锤子,铲子干起来要快的多,当然前提是能够使用那些设备。
听着米申的建议,科罗廖夫沉默了一会儿,他从烟盒中取出一根香烟,点着后默默的抽了起来,与此同时他的左手轻轻的握着那个他从西伯利亚带回来的铝合金茶杯,他并没有喝茶,就是那样轻轻的摸着他。
“这确实是个可行的计划,但是——我们想要这么做的话需要克里姆林宫的批准,”
科罗廖夫之所以会如此的谨慎,是因为他很清楚这种行为是什么?
虽然在月球上三个国家没有划定边界,但是大家都不约而同的遵循一个原则,就是不到对方探测过的区域进行活动。
从而避免在月球上发生冲突,
在月球上发生冲突,只要想一想——那都是一场灾难,
毕竟按照彼此的想法,如果某一方的月球基地,发生意外的话,他们都需要向对方寻求帮助,在这种情况下,双方就需要保持一个非常友好的关系。
也正因如此,才会有了一些潜规则。
但是现在如果这么干的话那就等于打破了这种潜规则,甚至意味着对抗的发生。
在距离地球三十八万公里之外的月球,延续地球上的冷战!
而且对抗很有可能并不仅仅只是冷战,毕竟在月球上双方是没有边境的,在这种情况下发生在那里的对抗可能会更加激烈,在这种情况下,如此严峻的问题就绝对不是他们能够做主的了。
所以,这里需要克里姆林宫的决定。(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