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过十八天的战斗之后,黎明岛将军率领春禄守军撤往昆仑岛……”
听着收音机里传出来的新闻,驾驶着汽车的冯定康眉头紧锁着,春禄守军的命运他一丁点都不关心。
相比于那些人的命运,他更关心的是死神无人机首次被击落的现实问题。
“他们使用的是新型导弹。”
“根据热成像照片分析,他们的导弹发射车采用的是四联装方式,与萨姆6的三联发射车是截然不同的。”
“这说明他们采用了新型雷达……”
回忆着这几天的分析,作为一名无人机专家的冯定康很清楚,最核心的因素并不是俄国人使用了新型防空导弹。
其实,死神无人机自身也有问题。
十几分钟后,在公司的机库里,看着面前的这架死神无人机,冯定康说道:
“死神无人机的飞行时速只有不到500千米,而且这款无人机最大的缺点就是雷达反射面积大,只要是性能稍微先进的雷达,也能很轻松的锁定这款无人机。”
冯定康之所以会这么说,是因为0.1平方米的雷达反射截面积,也就是理想状态,在实际应用中,考虑到角度等方面的原因,雷达反射截面积甚至可能会增加几倍。
“虽然它的升限是15000米,但是实施打击任务时,飞行高度基本上都在8000米左右,其全身布满铆钉和棱角,这导致了雷达反射面积进一步增加……”
毕竟是几年前的产品了,虽然对其外行进行了优化,但是考虑到成本等方面的原因,优化是有限的。
“所以,需要对它的外形进行进一步的优化,以降低其雷达反射面积,只有如此,才能够避免其被击中。”
稍微顿了一下,李自强又说道:
“我认为还可以采用吸波涂料,进一步降低它的雷达反射面积。”
“吸波涂料太贵了!”
冯定康直接了当的否决道:
“无人机最大的优势是价格,用吸波涂料成本直接翻倍了,甚至更贵,而且吸波涂料还非常脆弱……”
作为最早研究隐身技术的国家,SEA在隐身技术上还是非常先进的,毕竟“夜影”隐身战斗机已经多次在实战中得到应用,不过,这并没有降低吸波材料的价格。
“先优化外形吧,另外,还可以采用更多的碳纤维以及复合材料,这也有助于降低它的雷达反射面。”
接着冯定康又特意拍了拍李自强的肩膀,说道:
“其实,从理论上来说,这次战斗我们还是赢家,毕竟,18枚导弹的成本远远超过两架死神无人机,要是换成“搜索者”无人机的话,等于他们用十几倍的成本才击落了两架的无人机,从费效比上来说,我们是占便宜的……”
突然,冯定康像是想到什么似的,说道:
“没错,我有办法说服军方采购“搜索者”了……成本,对,先用它解决掉敌人的防空力量,然后再派遣更大的死神,飞机,在战场上被击落是很正常的事情,无非就是交换比……”
交换比!
用9枚防空导弹打下一架无人机划算吗?
当然是不划算的,从成本上来说,一架无人机可能也就是比一枚防空导弹稍微贵了一点。
其实打无人机并不困难,就连拖鞋军都可以用老式的导弹接连打下17架美军的MQ9无人机。
但关键是成本!
是交换比!
相比于廉价的无人机,防空导弹更加昂贵,即便是不断的用防空导弹打下无人机,最后从成本上也是不可负担的。
听着总工这么说,李自强想了想,又说道:
“总工,我觉得这件事太过诡异了,俄国人这次使用的导弹是我们并不知道的新型导弹,他们为什么会把这款新型导弹部署在越南?是不是专门为了打我们的无人机?他们打无人机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获得残骸,有了残骸之后,他们就可以借鉴我们的思路、设计,去设计他们的察打一体无人机……”
听着李自强的担心,冯定康反倒是非常淡定,他点着一根香烟,先抽了一口烟,然后又说道:
“无人机最核心的是什么?是飞机吗?”
“当然不是,是数据链传输,是无人机的操制系统,是光电一体化侦察系统,这些才是真正的核心。”
“这些恰恰都是苏联人的软肋。”
抽了口烟,冯定康用轻松的语气说道:
“我们最大的优势是什么?电子技术,光学技术,从集成电路到电子计算机,甚至就连同光学镜片技术,也是世界上最好,但是苏联……他们落后我们至少十年,在这个差距下,他们即便是拿到了无人机……也造不出同样性能的死神。”
这是自负吗?
不,这是现实,现实就是SEA在电子技术上对苏联是遥遥领先的,而无人机本身就是集电子技术、通信技术于一身的,两者缺一不可。
而对于这些技术远远落后于SEA的苏联来说,他们想要攻克这些技术确实是非常困难的。
——
莫斯科,泽列诺格勒。
这里是苏联的硅谷,苏联的半导体技术中心。
此时,在这个试验室之中,看着利用显微镜拍摄的集成电路照片,萨兰特这位集成电路工程师,整个人都陷入了沉默之中。
在他的身后,站着一名将军,将军看了看集成电路的照片,然后又看了一眼萨兰特,问道:
“怎么样,我们能够制造出来吗?”
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科兹维列夫的语气严肃,身为国防部副部长的他,是知道苏联电子技术水平的。
其实,一开始的时候,苏联在晶体管技术投入的力量并不多,因为苏联在思考问题的时候都是从军事角度出发,他们研究之后发现晶体管这个东西扛不住核电磁脉冲,结构并不复杂的电子管反而比晶体管更加耐造,苏联决定另辟蹊径将电子管小型化,就能扛得住和美国的核大战。
就在他们全力以赴搞电子管小型化的时候,SEA的集成电路横空出世,其优异的性能简直亮瞎所有人的眼睛,面对死重的电子管和突飞猛进的集成电路性能。
苏联不得不开始转向,开始了集成电路的追赶,可是追赶这么多年,非但没有缩小距离,距离反而被拉大了。
面对将军的问题,萨兰特并没有立即回答,而作为苏联电子技术主管的肖金,也没有说话,穿了一套深色西装站在将军身后的,乔尔扶了他的那副金属眼镜,有些紧张的说道:
“将军,这很困难,从技术上来说,早在五年前,永宁蔡司就推出了步进式光刻机DSW4800。这款光刻机使用波长436纳米的g线作为曝光光源。镜头则是永宁蔡司的S-Planar 10/0.28。DSW的分辨率可达1微米,可以将电路刻到100毫米见方的区域,
也正是从那时起,SEA的集成电路进入到1微米时代,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块处理器……”
乔尔指着照片说道:
“它的3微米制程,这种军标处理器,虽然在制程上落后于现在的产品,但是其性能更可靠,而我们也就刚刚突破了5微米制程,而且成品率很低,将军……”
抿了抿嘴唇,乔尔说道:
“所以,除非我们得到DSW4800光刻机,否则我们不可能制造出这种芯片,而DSW4800光刻机,对我们是禁运的!”
乔尔的回答,让将军整个人都陷入了沉默之中,他看着那张图片,然后再看着那些集成电路的样品。
如果没有光刻机的话,他们就无法制造出相同的集成电路,也就无法制造无人机了。
这些芯片是从无人机的残骸中取出来的。如果他们想要复刻无人攻击机的话就必须要解决这些电子系统,但是现在看起来难度远远超过他的想象。
其实,原本这种困境应该是出现在十年之后,在另一个世界,苏联所面对的困境也正是在电子技术上的全面落后。
正像另外一个世界一样,苏联为了追赶选择了复刻SEA的芯片,但是根据巴统协议,SEA禁止相关的材料和技术向苏联出口,直接卡住了他的脖子。
制造芯片最重要的原材料硅需要提纯,苏联没有相关的技术和完整的产业链。苏联的半导体工厂多数情况下,只能使用那些质量低下的材料,生产出的芯片也就质量难以达标,成品率自然可想而知。
克格勃可以通过种种渠道搞到芯片,却无法知道它是怎么制作的,就像一个厨师得到一个蛋糕成品,却无法知道蛋糕是如何烘培出来的,而芯片的制造工艺比烘培蛋糕复杂的多。
芯片制造的每一步都涉及专业知识,如化学物质需要加热到何种程度,光刻胶应曝光多长时间,这些都是SEA芯片公司的“秘方”,很少在特定公司之外共享。
这些被视为“秘方”的专业细节,往往没有行诸于文字,克格勃虽是优秀的情报员,却没有掌握必需的技术知识,只能干着急。
按照李氏定律,集成电路上可以容纳的晶体管数量,每过18月到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也就是说,芯片处理器的性能大约两年翻一倍。事实上,SEA的集成电路技术进步的速度更快——平均每16个月性能就翻了一倍。
即便苏联人设法复制了某个芯片设计,仍难免随着时间推移,被远远甩在后面,而SEA上百家芯片公司每年都会推出越来越多的新的芯片设计,苏联疲于奔命的追赶复制的效果犹如牛车追汽车。
整个苏联芯片的“复制工程”,就像一个上下密不透风的罐头,它的客户只有一个——苏联军方,机械的复制,死板的订单,官僚的系统,没有自由市场的参与,也就没有任何创新。
苏联硅谷拥有最好的科学家,搜集技术机密的能力也位列世界翘楚,但苏联硅谷和SEA硅谷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事物,在市场机制下,SEA硅谷的从业者可以通过“跳槽”,获得实际的工厂经验,而苏联硅谷的模式,是通过肖金这样的官僚在办公室里发号施令。
而现在,这种恶果已经充分的显现了出来,面对先进的制程,苏联即便是通过残骸搞到芯片,也是无能为力,因为连最基本的光刻机都没有了……
“我们必须要解决这个问题!”
谢尔盖直接了当的说道:
“我们的国家需要这种芯片,我不问你们用什么办法,采用什么样的措施,我们需要这种芯片,或者说,需要更先进的芯片,这关系到祖国的生存……”
稍微想了一下,谢尔盖又说道:
“是设备上的不足吗?你们看看需要什么样的设备,然后让卢比扬卡广场那边看看能不能想一些办法!”
现在唯一能够依靠的就是KGB那些特工了……(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