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忙揉面蒸馒头的可不是只有孟彩萍一个人,粥棚后的案板都被周家庄的媳妇婆子占领了。
就连平时好躲懒的邱兰,都积极的掐起了面剂子,邱兰到底是和孟彩萍一锅吃饭的妯娌,她掐的面剂子,像是尺子量过的,愣是跟孟彩萍掐的一般大小。
说是人多好干活,可是案板和铁锅就那么多,人再多也只能干出那点活。
可周家庄的人等不及啊?
听说一会还会有一波难民路过,他们都是插队的,都不算今儿正儿八经路过的难民。
他们已经吃了一波难民的饭食了,可也还没吃饱呢!
这样下去,也不是个事,不说他们还是要吃的,最好能稍微带点当晚饭,毕竟都帮忙干活了不是。
可也不能不给后面的难民留口吃食吧!
哎,都是逃难的!能有命逃到梁王番地都不容易,或许后边的难民还有他们认识的人呢!
所以,架锅吧!
他们人多,搭个简易的锅灶,都是手拿把掐的事,分分钟钟搞定。
柴火不够?那不是开玩笑的吗?前后都是荒草地,张麻六分分钟钟都能背一捆柴火回来,而且跟他一伙的老头,二三十人还不止呢!
于是,荒草地里,张麻六带着一伙儿老头,撅着腚,在荒草地里,拔草砍柴,只管收拢柴火不管背。
嗯,人多,特别是有劲儿的年轻壮汉子多的是!不是想消消食,拔草砍柴的活儿都轮不到那些老头儿干!
发好的面不够,那更不怕了,林奕可偷偷的塞给周言郎两大包发酵粉,足足有一斤多。
为了将小包发酵粉都倒腾出来,用油纸包包上,林奕可带着三小只在空间超市里忙活了大半天。
一百多包发酵粉,撕开倒出来,可不是要费一番功夫。
这下齐活了,十几个简易锅灶搭起来,柴火有人归拢,有人背,挑水都不用小厮帮忙。
和面揉面都不用案板,有面盆就行,周家庄的媳妇和婆子有劲儿,和面在面盆里都不用使出全力。
还别说,人多就是好干活,脑子也灵活,不仅馒头一蒸笼接着一蒸笼出锅了,蒸笼不够那就直接在铁锅里贴一锅发面饼子。
发面饼子后面的难民嫌弃,周家庄的人表示,他们可以紧着发面饼子吃,他们不嫌弃。
周家庄这伙人,个个喜欢开玩笑。
就他们那发面饼子,还特特让刘伍长舍了脸,向炒菜棚摊位要了点菜籽油,炝热的铁锅里溜了一圈油,愣是将发面饼子煎的两面金黄。
杨斜眼在荒草地里悄悄的说了句,俺家八辈子祖宗都没吃过,两面都用油煎的焦黄的发面饼子。
不过周家庄这伙人,确实喜欢吃白食,这话没得说。
可谁让穷呢!穷人的向祖上数八辈子,能吃饱饭的都不多。
其实穷人可以厚着脸皮蹭一顿饱饭,但是不管他们心里存着多少想占便宜的心理,心底还是很感恩的。
不信,就看草棚后边的柴火吧,不仅垛了结结实实几堆荒草,这一会功夫码的整整齐齐的柴火,都垛五六堆。
整个粥厂里的水缸,全部被他们挑满了水,包括借油的小炒铺子里的水缸,也是周家庄这伙人给挑的水。
汤村长一个劲的跟粥厂里的人说,俺们不知道怎么报答你们,俺们就有一巴子的力气,趁这空档,俺让孩子们给你们将柴火给你们准备点,水缸给你们都挑满喽!
算是俺们报答你们一二善心,等俺们在海湾俺家落户了,若是你们有机会去溜达溜达,俺们肯定请你们吃饭。
你们一定要信俺说的话!俺说请,一定会好饭好菜,招呼好你们的!
这话汤村长和牛筛子说的,信不信的丫鬟婆子们都是呵呵笑了几声,小厮和管事们倒是信了三分,有人表示有机会肯定会去海湾看看,去他们周家村吃一顿。
那几个炒菜摊位老板眼皮都没抬,总共几个摊位没出一斤油,一家出了半碗油的事,不值几个铜板儿,却要去海湾吃这伙人一顿饭,他们可无福消受。
周家庄这伙人,愣是在彭县粥棚忙活了一个多时辰。
若问最后他们又吃了多少馒头,多少面饼子,那还真没吃,一个都没吃,倒是都改喝粥了。
可别以为他们从良了。
没那事,他们只是打包了!
什么活都抢着干了,发食的活,也没偷懒,都让周家庄的媳妇和婆子们接手了。
所以说,周家庄这伙人,好不好另说,但是他们确实勤快,个个都长了一双勤劳的手。
自古到今,勤快的人有饭吃,老天也不会饿死勤快人。
倒是周言郎有点算不算勤快人,别人在忙活的时候,他带着三小只躲了。
说是躲到荒草地里解决人生大事去了,其实找一处干净地,爷四个睡了个午觉。
林奕可没跟着去,和面蒸馒头、贴饼子不行,烧火她还是能烧的,所以她当了一个时辰的烧火丫头。
后边去海湾难民到了彭县粥厂的时候,周家庄这伙人揣着脑袋大的馒头,带走了几锅发面饼子,麻溜腾出了位置。
要不说,周家庄这伙人有了点见识呢!
揣着吃食上路的时候,他们是这样说的。
俺不在这叨扰你们了,得给后面的人腾地方了,不能看着你们下饭了,俺们怕会多吃几个馒头。
俺们就揣到路上吃啦!你们都是大善人,以后一定去海湾寻俺们,俺们也给你们蒸馒头吃,也蒸这么大的...
丫鬟婆子们,“.......”
管事小厮们,“.......”
这伙人,哎!太会唬人啦!诚心的,诚心不是想让他们去海湾的!脑袋大的馒头,他们怎么吃?可没长那么大的肚子,那么大的胃,怕被撑死!
弄不好咬两口,馒头屑塞鼻子里,都能将人捂死了。
倒是他们齐刷刷离开的时候,还蛮会整景的。
杨四走在队伍前头,咣当当敲了两声破锣,接着一组组长周猛吹响了口哨,周三郎又接着扯着喉咙,吼了一嗓子,“谁带个头,给彭县的官府老爷,大善人们整上几嗓子!”
好家伙,他这一嗓子喊出去,吉祥词儿,跟随着口哨声,一波一波的从马路上传了出去。
不管粥棚里那些丫鬟婆子、管事小厮们,听没听清,听着有节奏的口哨声,心里就觉得舒畅。(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