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游历、见闻;弘治十八年

    御书房中,朱祐樘平复下心情。

    将萧敬叫了进来。

    他看着萧敬,沉默着。

    良久,他才开口:“此事朕不希望其他人知道,你处理一下吧!”

    “是。”萧敬心中一凛,应了下来。

    他知道,自他(除了他)之下,只要是参与了此事的,都得死。

    哪怕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参与的是什么事。

    但,世上并不缺聪明人!

    而能保守秘密的,只有死人!

    而这个所谓的死人,是不能在世上留下丝毫痕迹的,因为,精通仵作之术的,是能让死人开口说话的。

    所以,还需毁尸灭迹,挫骨扬灰!

    皇权之下残忍的一面可见一斑!

    世人都说当今圣上仁慈,可光靠仁慈是坐不稳皇位的。

    说到底,朱祐樘也是封建帝王。

    ……

    日子一天天过去,人们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

    杨轩游走在北方各省之间,见证一桩桩新鲜事物。

    随着商业的发展,镖局应运而生。

    杨轩身手不错,加上会医术,还体验了一番镖师。

    镖局和后世的物流公司差不多,只是一家镖局的路线,就那么固定的几条。

    而且在黑白两道没有相应的关系是办不成镖局的。

    杨轩暗中调查过,这每一家镖局背后的关系都极为复杂。

    不仅要打点好路线上的官员,还有土匪。

    甚至有的镖局背后还有当朝官员以及藩王的关系。

    不过,镖局出现的时间并不算长,一些规则还在摸索之中。

    他们现在主要靠的是信誉。

    做生意,诚信为本。

    好的信誉,可以带来更多的生意。

    杨轩并不知道历史上的镖局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但这个时空的大明确实出现了。

    不过,现在的镖局并不叫‘镖局’,而是称‘标行’或‘标局’,因押运‘标布’而得名。

    (有学者根据《金瓶梅》的记载指出书中的‘标行’既为早期的镖局形态,说明明代中后期镖局已经出现。还有学者认为清朝年间张黑五在乾隆年间创立的“兴隆镖局”是历史上第一家官方认可的镖局。同样,也有部分学者认为镖局可追溯至北宋,但缺乏相应的文献支持)

    杨轩在当镖师期间,提议‘标局’改为‘镖局’更加贴切。

    因为押运的货物多与银钱有关,而且‘镖’字也象征着武力保护。

    杨轩的提议得到了镖局的认可,主要是杨轩的气质不凡,下意识就让人信服,当然,杨轩的能力也是不可忽视的。

    医术和身手都足以引起重视。

    镖局的出现是必然的,近百年来,经济发展迅速,长途贩运货物和银钱的需求激增,而官府不提供民间安保服务,商人就需要自筹武装保护了。

    俗话说,有需求就有市场。

    最开始,只是商人为保护自己的货物而组建武装,后面是朋友找上门来帮忙运货,并给予一定的报酬。

    商人心思活络,有人发现了这其中的商机,便建立了镖局。

    随着发展,官员,藩王也参与了进来。

    镖局最先出现的地方是在北方山//西等地。

    因为这些地方尚武风气浓厚,为镖师提供了技术保障。

    再加上与西域通商路途遥远,一路上也并不太平,时常有盗匪出没。

    行商的商人需要一个保障。

    要说商业氛围,自然还是南方浓厚,对镖局的需求更多。

    如今,大明大大小小的镖局已经有几十家了。

    多的,掌握着数条乃至十数条线路,少的,也就掌握了一条线路。

    不管怎么说,镖局的出现,对商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都有积极作用。

    杨轩当了一个月的镖师之后,就离开镖局,去往其他地方游历去了。

    北方的气温入秋之后就开始下降,转眼就已经入冬了。

    气温已经到了零下,说是泼水成冰也不为过。

    杨轩发现在山//西及其周边,用煤炭取暖的人比较多。

    木柴用不起,再就是山上哪儿还有树?

    很多山头都光秃秃的。

    而且朝廷也下达了严令,严禁砍伐小树。

    这都是这几十年栽种的。

    当年杨轩命徐有贞治理大明的水患,环境治理也在其中。

    黄河水患一直威胁着中原大地。

    这和北方的水土流失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河水携带着泥沙,使得黄河河床逐年增高。

    隋唐时期,都城位于长安,人口密集,加上大兴土木,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光是砍柴做饭,就不知道要消耗多少树木。

    北宋时期,都城人口百万,盛极一时,但是周遭数百里的树木被砍伐的干干净净。

    元末天下大乱,到明朝建立之后,神州大地,放眼望去,光秃秃一片。

    随着天下太平,朝廷出台相应的政策,环境才有了改善。

    但总得来说,很多地方还是光秃秃的。

    几十年的治理,到了春夏,北方的绿色明显增多。

    而且徐有贞在治水方面确实有一手。

    当初朱见深亲政之后,依然让徐有贞治水。

    其采用“束水攻沙”等方法,排除河底泥沙,降低河床。

    由其亲自负责督建的防水工程,几十年来,一直在保护着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

    当地百姓感念徐有贞的功绩,为其塑金身建庙。

    朱见深应百姓所请,册封其为河伯。

    其所留下的治水典籍为后世治水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以及为后世了解古代治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在这个时空的徐有贞,最终走上了另一条路,没有落得一个和原时空一样的下场。

    合适的人就得放在合适的地方。

    杨轩目前是在山//西和陕//西的交界处。

    当地百姓冬天取暖做饭使用的是一种和后世北方农村常见的火炉子很相似的一种东西。

    其燃料就是煤炭。

    经过走访杨轩才知道,最开始这是由一名铁匠做出来的。

    因为煤炭燃烧会产生一氧化碳,致使中毒。

    所以这名铁匠改良了一下火炉,并加装了排烟筒,大大降低了中毒风险。

    后有人发现商机,才逐渐在山//西、陕//西流传开来。

    时间进入弘治十八年。

    杨轩在民间游历期间,和一位在当地颇有名望的大夫交流的时候,发现了一样令他极为震惊的东西。

    ……(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长生:我在大明被徐达捡回家不错,请把《长生:我在大明被徐达捡回家》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长生:我在大明被徐达捡回家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