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承武六年,土地国有化

    战争对于科技发展有着促进作用,正德年间大明第一次科技爆发,留下了丰厚的底蕴。

    不过后面朝政腐败,很多技术并没有化为战斗力,而是保存了下来。

    在杨轩接掌朝政之后,便开始利用正德年间留下的科技底蕴,发展生产力。

    正因如此,杨轩才能武装起数十万大军。

    此次讨伐李自成,明军兵分三路,每一路五万大军,共计十五万,号称三十万。

    这是自古以来约定成俗的规矩了,会夸大兵力,给予敌人心理压力。

    简单来说就是一种心理战术的运用。

    十五万兵力,全都是一战战斗人员,不算后勤人员,不然的话,号称五十万,八十万大军也是可以的。

    古代行军打仗,通常都是三至五人供养一名士卒,后勤方面的人员占大多数。

    不过现在属于是本土内地作战,民夫招募方便,后勤压力也小,不需要大量的后勤人员跟随大军作战。

    相反远征的话,就需要大量的后勤人员随军作战了。

    比如朱老四远征漠北,号称五十万大军,可能一线作战人员就只有十多万,剩下的属于二三线作战人员,民夫的比例并不高。

    如果一线作战人员损失过大的话,就需要二三线作战人员补充上去,民夫没有经过训练,作战意志不强,贸然补充,非但不能起到恢复战力的作用,甚至在战斗的时候他们会带头溃逃。

    所以,朱老四在远征漠北的时候,会集合大量的卫所兵充当辅兵,负责后勤,他们接受过训练,懂军令,他们能保护后勤物资,也能在一线作战人员伤亡大的时候进行补充。

    十五万的兵力和李自成的数十万大军比起来兵力自然不占优势,但明军的优势是装备好,训练好,纪律强,作战意志坚强。

    所以,这一战,杨轩是充满信心的。

    整个作战计划都是他制定的,当然,他主要负责的是整个大的战略方面,两军交战之后,怎么打,那是一线指挥人员的事。

    消息传递本就不快,他不可能去进行微操。

    不然胜仗也能打成败仗。

    大军开拔之前,他将李定国、洪承畴、吴三桂几人叫到面前,进行叮嘱。

    他强调各路大军不可贪功冒进,需稳扎稳打,将攻打下来的地方消化完成后再进行进攻。

    还有,他暗示几人,所有不服从朝廷政策的地主士绅都按照反贼李自成同党的罪名处置。

    这场战争,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将南方清理干净,为土地国有化扫清障碍的。

    听完杨轩的指示,三人便率军开拔。

    半个多月后,明军抵达前线。

    相比明军军容整齐,士气旺盛,大顺军在气势上明显要输一筹。

    随着两军开始交战,大顺军直接被明军的战斗力给震撼到了。

    那密集的炮火就跟不要钱似的,一轮接着一轮。

    两军还没有正式接触,大顺军就已经付出了不小的伤亡。

    明军的战术并不难理解,就是大炮轰完步军冲,步军冲完大炮轰。

    若是正面遇到的抵抗强烈,那就从两翼进行穿插,攻击侧翼。

    打击敌军的士气,动摇敌军的军心。

    就是凭借着这样的战术,明军一步步稳步推进,取得一场又一场的胜利。

    后勤方面完全不用担心,杨轩招募了四十多万民夫,昼夜不停的为前线大军运送粮草,弹药等物资。

    ……

    前线节节败退的消息不断传到李自成的面前,这让他的脸色极为难看。

    他的兵力数倍于明军,竟然还打成了这个样子,实在是令人难以接受。

    要知道,他们兵力占优,打的还是防守战。

    可在明军的面前,是那么的不堪一击。

    李自成想不明白,为什么短短两三年的时间,明军就像换了人似的。

    那他以前歼灭了那么多的明军算什么?

    是在演他吗?

    你大明要是早这样的话,那他还反什么?

    不过走到这一步,他除了继续和大明打下去,没有别的选择。

    若是他没有称帝,可能大明还不急着解决他,但他现在已经称帝,成了朝廷的眼中钉,肉中刺。

    若是不消灭他,岂不是其他反贼都敢称帝了?

    朝廷的威严何在?

    无论如何,这一仗都是必须要打的。

    而李自成要建立一个新的政权,这一关就是他必须度过的。

    只有打赢了,才能站稳脚跟,获得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但很明显,按照现在的局势来看,要不了多长时间,李自成怕是得迁都了。

    他的军队根本打不过明军。

    ……

    承武三年最后的这几个月,就这样在大明与大顺之间的战争之中结束。

    承武四年春末,明军基本上收复了长江以北地区。

    金陵彻底暴露在了明军的兵锋之下。

    李自成选择迁都杭//州,并改杭//州为临安。

    收到这个消息,杨轩以朝廷的名义给郑芝龙下令,从水路进攻临安,直捣黄龙。

    李自成刚刚安稳下来没多长时间,就不得不再次迁都。

    临安并不是迁都的好地方,若是没有水师保护,大明的水师就可以直捣黄龙。

    李自成的手中没有水师,只能继续往内陆迁都。

    往后的两年时间,李自成不是在迁都,就是在迁都的路上。

    大片的疆域被大明收复,地主士绅阶层若是不跟着李自成跑,就只能倒在明军的刀下。

    承武六年,杨轩以朝廷的名义,正式宣布废除土地私有制,实行土地国有化。

    之前的皇庄,也全部转为国有土地。

    随即就是一连串的政策出台,公文下发至各地。

    明文规定,土地属于国家所有,任何个人或组织、势力不得将土地占为私有或售卖购买。

    违令者,全家流放,情节严重者,斩首。

    百姓在经历了乱世之后,手里本就没有了土地,所以他们的损失很小,反对的声音也不大。

    反对声音大的,自然是那些持有土地多的人。

    他们鼓动百姓一起反对朝廷的政策。

    但杨轩是不会惯着他们的。

    以雷霆手段迅速镇压反对的声音。

    同时进行大规模的宣传。

    告诉百姓土地国有化对他们来说和以前的区别不大,除了不能卖之外,依然是可以传家的。

    田税就当做是给国家的地租,这样就好理解了。

    只要天下百姓不反对,那就不是大问题。

    当然,宣传工作需要到位。

    ……(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长生:我在大明被徐达捡回家不错,请把《长生:我在大明被徐达捡回家》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长生:我在大明被徐达捡回家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