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父皇坐在龙椅之上,面沉似水,眼神如刀。】
【他指着太子,声似寒霜地怒斥,逆子,朕当年册封你为太子,并非因你有过人之才。】
【只因这是祖宗传下来的规矩,立嫡立长。】
【你私下里搞的那些小动作,你真的当朕毫不知情吗?】
【朕一次次地容忍你,是盼着你能迷途知返,改过自新。】
【没想到你丧心病狂至此,竟然想要弑父。】
【你的父皇一声怒吼,犯下此等篡逆之大罪,你简直禽兽不如!】
【太子闻言,涕泪交加,额头重重地磕在地上,叩首如捣蒜。】
【大声辩解说,自己绝无弑君之心,更无夺权之意。】
【今日发生的一切,皆是因为被奸人蒙蔽挟持,并非他的本意。】
【但你父皇已然心灰意冷,不愿再听他多费唇舌。】
【直接命殿前武士将太子拖了下去,打入天牢严加看管。】
【数日之后,从东宫传来消息,废太子在囚禁中离奇暴毙。】
【死因扑朔迷离,有人说是惊惧而亡,有人说是被人暗中下了毒手。】
【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
各朝古人顿时想起来历史上几个著名的谋反太子。
汉武帝的太子刘据,受到小人江充诬陷他用巫蛊来诅咒汉武帝。
在不能证明自己清白的情况下,如果乖乖束手就擒,那就是死路一条。
万般无奈之下,刘据只能选择反抗,以求生存。
李世民的太子李承乾,自小便在各种高压教育下成长,加之他总是被李世民的多次斥责。
时间长了,李承乾心里就产生了逆反心理。
再加之李承乾天生敏感多疑,还患有腿疾,心中略显自卑。
且李世民总是明目张胆的偏爱李泰。
最重要的是,李世民开创的“玄武门继承制”,破坏了嫡长子继承制。
种种原因,导致李承乾谋反。
所以太子谋逆,真的是受奸人蒙蔽吗?
这可不见得。
不管是主动谋反,还是被动谋反,好像都是太子似乎找不到活路。
......
【不久后,朝中百官便开始纷纷上书,请求你父皇早立新储,以安天下人心。】
【经历了废太子谋反的这一沉重打击,你父皇这一次似乎下定了决心,想要打破以往立储的规矩,择贤而立。】
【可是,问题来了,贤的标准究竟是什么?】
【能征善战是贤,博古通今是贤,仁德宽厚是贤,深孚众望也是贤。】
【这模糊不清、难以界定的标准,反而像一剂催化剂。】
【让你那些原本还算安分的兄弟们,心中都燃起了不该有的欲念。】
【从那一天起,一场围绕着储君之位的明争暗斗,便在宫廷内外悄然拉开了序幕。】
......
从立储之争的腥风血雨中杀出来的雍正帝,对立贤一事深有感触。
自大清建立起,皇位的继承情况就格外复杂。
努尔哈赤最初有意立嫡长子褚英为继承人,但褚英性格暴躁、刚愎自用,最终被废黜。
努尔哈赤去世时,并未指定继承人。
皇太极德才兼备,赢得了众人的认可与推举,登上皇位。
这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可算作是“立贤”。
皇太极去世时,也没有指定继承人。
最终经过各方势力博弈,由年仅六岁的顺治帝继位。
这可以看作是各方势力妥协的结果。
顺治帝英年早逝,也没来得及立继承人。
因大清初期天花爆发,顺治帝的子嗣大多早夭,最终由孝庄太后选定了得过天花的康熙帝来继承皇位。
这是出于现实的考虑,毕竟康熙帝得过天花,还成功地活了下来。
而康熙帝呢,曾两次立废太子胤礽。
在晚年时,又提出择贤而立的标准。
而储位之争又太过复杂,被后世形容为“九龙夺嫡”。
而他,正是从其中杀出来一条血路的最终胜利者。
既然立嫡立长,择贤而立的制度都有弊端,他便采用了秘密建储的制度来继位,不再公开设立太子。
想到这里,雍正忍不住轻轻叹了口气。
只希望在这个制度下,能最大可能的避免皇子争斗,让大清的江山能够长治久安。
......
【起初,你一心只想明哲保身,远离这是非旋涡。】
【对皇位,你从未有过半分的觊觎之心。】
【奈何你身在皇家,树欲静而风不止。】
【今日,这位皇兄派人送来厚礼,言语间满是拉拢之意。】
【明日,那位皇兄又设宴相邀,席间他软硬兼施,对你威逼利诱。】
【以往你们兄弟之间虽谈不上手足情深,但至少表面上还能维持着一种和谐的关系。】
【然而现在,昔日的兄弟情早已荡然无存。】
【每个人眼中都闪烁着警惕与算计,仿佛彼此都是敌人,恨不得将所有潜在的对手一一铲除。】
【你的一位至亲曾私下对你说,殿下你不去争,不代表别人就会放过你。】(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