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章 陛下,还真舍得啊?

    “拟诏。”

    片刻之后。

    刘荣已经回到上首御榻,正襟危坐。

    刘舍也已经跪地负手,恭闻圣训。

    殿内,百官公卿、功侯贵戚,都或真或假的挤出两滴眼泪,以表达对刘舍这位即将告老退休的老丞相的不舍。

    ——都到了这时候,就别提什么成不成分、奸不奸佞的了。

    就算不给刘舍、不给丞相面子,也总得给刘荣一点面子。

    毕竟刘荣搞出这么大阵仗,主要的受众——或者说是关中,就是此刻云集于宣室的朝中百官公卿。

    而在刘荣一声低沉的‘拟诏’喊出后,那道令所有人关注的老迈身影,再次出现在了众人的视野当中。

    此刻,公孙弘身上,只穿着一件米白色御史袍,头上也只一顶象征御史的法冠。

    当然,这并不是因为公孙弘被任命为御史了;

    而是当今刘荣口谕:凡通过三轮科举,确定能被任命为四百石,却还暂时没有被正式任命的考生、准官员,皆暂且视为‘采风御史’。

    这也说得过去。

    毕竟采风御史的工作,就是一年到头公费旅游,以‘采风’之名游山玩水,然后将自己从天下各地采集到的‘民风民俗’带回长安作报告。

    而参加科举的考生,几乎有九成九都来自于长安方圆百里之外,有大半来自于关东地方郡国;

    让这些考生在通过三轮科举之后,拿出一份家乡的采风报告,也完全是题中应有之理。

    能拿得出采风报告,自然就可以被称作采风御史了。

    真要说起来,反倒是长安朝堂,欠这些‘采风御史’们一笔采风盘缠,以及采风期间的俸禄……

    此时的公孙弘身御史官袍、戴御史法冠,腰间铜印以黄色绶带挂在腰带上,就是一副‘二百石及以上,六百石以下级别文官’的打扮。

    但公孙弘理论上的官方身份,其实已经是尚书令了。

    而且还是被刘荣提格之后,达到比二千石级别的尚书令。

    正式得到任命后,公孙弘会穿深红色官袍,头戴中高级文官专属的二梁进贤冠;

    腰间印、绶,也将换成象征比二千石及以上级别的银印、青绶。

    银印青绶,大概是个什么级别?

    ——秦汉印、绶制度规定:诸侯王金玺綟绶;

    也就是金制玺,以苍绿色绶带系于腰间。

    ——丞相、太尉,又皇帝太傅、太保、太师等‘秩万石’级别,金印紫绶。

    另外在战时,前、后、左、右、上、车骑、大将军等,皆金印紫绶(临时性)。

    需得注意的是:诸侯王的‘金玺’,和丞相、太尉及古三公的‘金印’,并不是一回事。

    准确的说,是玺、印、章三者之间,有着极为明确的划分。

    玺,对于绝大多数后世人而言,都并不陌生。

    ——始皇嬴政以和氏璧为料,使匠凿制传国玉玺,纂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这,便是象征至高皇权的玉玺。

    玉玺的应用场景,主要为正式政令、法令颁布时,为新政策、新法令赋予合法性。

    好比某个新政策的推行政令上,盖上那名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大字的传国玉玺,就等于告诉天下人:这事儿,是朕要做的。

    玉玺为证。

    往下,自便是诸侯王专属的金玺。

    相较于天子玉玺——尤其是极具神话色彩的传国玉玺,诸侯金玺,自然就要低一个档次。

    用料肯定没的说——金没玉珍贵;

    大小方面,诸侯金玺也要比天子玉玺小一圈,以明确上下尊卑的等级秩序。

    再有,便是纂字。

    不同于传国玉玺上,那直击华夏男性灵魂潮点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诸侯金玺,大都是规规矩矩、老老实实的:大汉某王。

    其应用场景,和玉玺有些类似,都是在信件、公文上留下印记,以宣示‘这事儿是寡人做的’。

    当然,天子有资格制定法令、革新制度,诸侯却并没有。

    所以,诸侯金玺的应用场景,往往是在私人往来的信件,以及局限性极大的寥寥几种政令发布时。

    其中相对具有代表性的,便是诸侯王要享受自己的法定权利,征劳于民,让老百姓帮自己白干苦力时,在政令上盖下的诸侯金玺。

    但这,并非是为了让老百姓,知道是谁征召自己做苦力;

    而是留痕。

    ——汉室诸侯征劳于民,是有人数额度、时间限度的。

    比如梁王,每年可征召民夫三万,劳作四十五日;

    如齐王,每年可征召民夫二万,劳作三十日;

    再如江都王,每年可征召民夫一万五千,劳作二十日等等——都是根据诸侯国的人口、土地以及富裕程度,来划出的红线。

    一旦触及这个红线,无论是多征召了一人,还是多征劳了一日,都会触犯一条对宗亲诸侯而言,比谋反都还要严重的大罪。

    ——役使国人过律。

    这一条,和乱lun、毁祖庙,并称为汉室宗藩三大红线。

    而且是高压线,谁碰谁死,神仙都救不回!

    与这三条高压线相比,什么谋反、自立乃至刺王杀驾,反倒是诸侯藩王次一级的重罪——顶多就是个死;

    而且大概率是病死、溺亡,而非明正典刑。

    所以,汉室宗法——或者说是老刘家的‘家法’规定:宗亲诸侯征劳于民,必须发布正式的露布政令,并盖上诸侯王金玺为证。

    至于这么做有什么用,这就不得不说汉室诸侯征劳于民,真正有趣的地方了。

    按照惯性思维,诸侯王一口气征召几万人,劳作数十日;

    就算多征点、多劳作几日——至少人数方面动点手脚,应该是没那么容易被查到的吧?

    事实上,很好查。

    因为诸侯征劳于民,并不是只发一张‘征劳多少万,劳作多少日’的王令,然后原封不动得抄录数百份,并分发全国上下。

    而是每一个地方,都要发去一张针对性的王令,类似于:这个县三百,那个县五百,这个乡八十,那个亭二十……

    就这么一封一封王诏发下去,底层民众再笨、再蠢,也总数得清自己村出来应劳的,是不是王令上写的二十或三十人;

    至于这些零零散散的王诏加在一起,总数有没有超过人数限额,那就是朝堂御史要干的事儿了。

    一旦出现人数过限,或劳作时常超过限度,那直接就是一个役使国人过律的帽子扣下来,纵是尊贵如宗亲诸侯,也不过锒铛下狱的下场。

    而证据,就是那一张张印有‘大汉某王’金玺的征劳王令。

    ——这个县的三百人,是你征的吧?

    ——那个县的五百人,也是你征得吧?

    ——还有,这个乡、那个亭……

    …

    ——既然这些都是你征的,那你还有什么好说的?

    ——这加一块儿都超好几千号人了!

    至于劳作时限,那就更没操作空间了。

    如果你王令上按规矩写‘劳四十日’,那只要第四十一日没遣散民丁,说不定就要爆发民变!

    老百姓又不傻!

    说好四十日,真当俺们不识数、不会输日子?

    至于直接在王令上写明八十日、一百日——还是那句话,不盖金玺,那就没人认;

    盖了金玺,那就是你‘役使国人过律’的铁证。

    所以可以这么讲;

    ——天子玉玺,是极致纯粹的权,几乎不受监督。

    而诸侯金玺,既是王权的具象,同时也是王权的牢笼。

    在牢笼里,王权可以肆无忌惮;

    可一旦触及牢笼边沿,那即便贵为诸侯,也终不过是只触碰高压电线的笼中鸟。

    再往下:金印。

    说到金印——尤其是‘印’和‘玺’的不同,就不得不提绶带。

    所谓绶带,便是自印、玺顶部的孔洞穿过,并将印、玺挂在腰间的布带。

    而印、玺二者的不同,便在于绶带自印、玺顶部孔洞穿过的位置。

    ——玺,在方正的底座之上,还另有半截雕刻。

    比如著名的传国玉玺,上半部便交有五龙;

    诸侯金玺上半部,则多以龟纽——即‘玄武’为饰,亦偶有山脉雕刻为饰。

    无论是天子的传国玉玺,还是诸侯金玺,其供绶带穿过的孔洞,均位于雕刻上方。

    即:底座下篆字,上半部雕刻,雕刻之上留孔洞。

    而印,则没有上、下半部之分——就是一个方方正正的金属块,底部刻字,顶部平面留有突出的鼻纽。

    至于刻字内容,‘印’和诸侯金玺一样:是持有者的职务。

    比如丞相金印紫绶,便指丞相腰间的金印,以紫色绶带挂于腰间。

    上有刻字:大汉丞相/相国。

    太尉亦然——大汉太尉。

    车骑将军、大将军,以及上、前、后、左、右将军,也基本都是类似的状况。

    金印往下,便是比二千石及以上、中二千石及以下的银印青绶。

    很好理解:银、铅掺制印,以青色绶带悬挂腰间。

    其上刻字同样为职务,如少府匠作大臣、治粟内史、大汉廷尉、御史大夫之类;

    须得一提的是——彻侯,同样是金印紫绶。

    所以,即便中二千石级别的九卿,以及同为中二千石的御史大夫,其官职匹配的是银印青绶;但在如今汉室,绝大多数九卿都身具彻侯之爵的前提下,大部分九卿腰间,也同样是和丞相一模一样的金印紫绶。

    但不同的是,这些由九卿挂在腰间的紫绶金印,刻的却并非职务;

    而是爵号。

    如:汉魏其侯,汉弓高侯之类。

    当然,也有人腰间一枚金印、一枚银印——这便是有彻侯之爵的九卿;

    或许会出现腰间有两枚金印者,便是有彻侯之爵的丞相或太尉。

    但绝大多数情况下,朝中官员都不会臭显摆,夸张的腰挂二印。

    要点脸的,即便有彻侯之爵,也会把彻侯金印收起来,挂银印青绶上朝,平日里以‘彻侯’身份出现在非正式场合,再挂彻侯金印紫绶过过瘾。

    不要脸点儿的,也不过是顶着九卿或御史大夫的职务,腰间却挂着彻侯金印,好似这么做,就能和丞相平起平坐了似的……

    说的就是你,御史大夫魏其侯窦婴!

    当然了,刘舍要退了,窦婴真的要做丞相了。

    往后,只要窦婴别真在腰间挂俩金印,也没人会说他不要脸……

    说回公孙弘。

    此刻,公孙弘腰间的,依旧是象征二百石及以上,六百石以下的铜银黄绶。

    但在刘荣一声‘拟诏’之后,公孙弘却施施然起身,走上前,于御阶下方,侧对御榻上的刘荣,以及殿内公卿百官坐下身。

    几乎同一时间,笔、墨、布、砚到尾;

    公孙弘悬笔半空,便将目光投降御榻上正襟危坐的刘荣。

    而后,便是一封草拟封赏诏,再次惊掉了殿内百官公卿的下巴……

    “朕尝闻: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以史为镜者,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

    “——以人为镜者,忠直之臣,犯颜直谏也。”

    “先孝景皇帝壮年而崩,朕弱冠而立,以至主少国疑,外蛮轻睨。”

    “幸有家臣,曰:桃侯舍;”

    “为相五载,兢兢业业,面面俱到,劳苦功高。”

    “今以年老而乞骸骨,朕不舍其去也,亦不忍其劳也。”

    …

    “乃诏进桃侯舍,为皇帝太傅,秩万石。”

    “赐桃侯舍:赞拜不名,入朝不趋。”

    “——入宗谱,赐宫籍。”

    “凡非长安八面临敌,则桃侯舍出入禁中,无召而面圣,皆百无禁忌。”

    话音落下,除了停止哭泣,并亚麻呆住的刘舍之外,整个宣室殿内外,都当即一阵哗然。

    进皇帝太傅!

    赞拜不名,入朝不趋!

    入宗谱,赐宫籍!

    出入禁中,无召面圣,百无禁忌!

    第一条不用说——就是个荣誉性质的皇帝太傅,而非真的去给刘荣上课。

    但那也是皇帝太傅啊!

    古三公、天子三师之一!

    毋庸置疑的帝师!

    第二条更夸张——赞拜不名,入朝不趋;

    就差个剑履及殿,便能和萧何萧相国、曹参曹相国平起平坐了!

    第三条,入宗谱,赐宫籍。

    啥意思?

    ——过去,桃侯一脉仅仅只是‘得赐姓刘’,就只是姓刘而已,压根儿不算老刘家的人;

    但往后,桃侯家族,那就真是如假包换的大汉宗亲、刘氏皇族了!

    不出意外的话,桃侯家族有相当大的机会,被分封为宗亲诸侯!

    最最极端的情况下,身为项氏之后的桃侯家族,甚至可能具备刘汉皇位继承权……

    “嘶~”

    “刘舍这厮……”

    “当真值得陛下这般……?”

    …

    “陛下,还真舍得啊?”(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朕这一生,如履薄冰不错,请把《朕这一生,如履薄冰》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朕这一生,如履薄冰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