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你都多大的人了,这个时候还有心跟林叔叔开玩笑!」
美国纽约长岛的白人住宅区内,娜斯一脸无语的看着老顽童父亲,嘴上说着责怪的话。
「你都说了是玩笑,又有什么关系。」李拓的表情满不在乎,然后又露出几分遗憾之色,「看媒体的反应,还有我们学校那些同事的看法,朝阳这回得奖的面真的很大啊。」
娜斯当然知道父亲遗憾的是什么,身为至交好友,他当然希望能够第一时间当面祝贺林叔叔获奖。
「林叔叔要是获奖的话,应该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吧?」一旁的乔治问。
「当然。他早该得奖的,瑞典文学院还是太保守了,他们总是倾向于西方作家和老年人,朝阳等了这么多年。
如果再早一年,那朝阳就是历史上最年轻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李拓为好友打抱不平的抱怨看。
1907年,英籍印裔作家、诗人约瑟夫·鲁德亚德·吉下林获得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那一年他42岁。
巧合的是,1958年出生的林朝阳今年也是42岁。
但令人感到遗憾的是,林朝阳的生日比吉卜林大了6个月,自然也就无缘「最年轻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名号了。
「林叔叔淡泊名利,不会在意这些事的。」娜斯说。
「你说他‘淡名」不错,不过‘泊利」就值得探讨了。」
背后好友,李拓下嘴可一点不留情。
他跟林朝阳结交多年,不仅知道林朝阳版税丰厚,对林朝阳的一些「理财手段」也有些了解。
仅仅是他所知道的那冰山一角,便已经是足令人艳羡、垂涎的财富了。
听着李拓的讲述,娜斯突然问出了一个问题。
「您跟林叔叔认识这么多年,怎么没想着自己也搞点投资?」
李拓的话停了下来,讷讷言道:「这个———我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了创作上。」
这话一出口,李拓明显能感觉女儿的眼神更怪异了。
别说跟林叔叔比,就是跟自己比,也没见您写过多少东西啊!
女儿的眼神让李拓羞愧难当。
日本东京,千代田区,河出书房本部。
诺贝尔文学奖这种国际顶尖的文学大奖影响力巨大,每年奖项结果出炉后都必然会带动获奖作家的作品热卖。
早在七年前的1993年,河出书房便已经印刷好了一批腰封。
社长河出实也的如意算盘是等瑞典文学院一公布林朝阳获奖,便立刻让书店把库存套上腰封。
销量必定应声而涨,不管是出版社还是书店都能赚个盆满钵满。
可惜的是这些年林朝阳年年陪跑,这些腰封一直没有派上过用场不过今年情况好像有点不同,不管是在日本国内还是在国际文坛,林朝阳的获奖呼声都出人意料的高。
舆论如此给力,河出书房上下也对林朝阳的获奖抱有了极大的期望。
毕竟这些年林朝阳的作品经他们河出书房引进到日本,销量极佳,要是这次真得了奖,河出书房必然要跟看发一笔财。
其实不光是河出书房抱着如此心态,美国的兰登书屋、法国的伽利玛出版社只要是跟林朝阳有合作的出版社,谁又不盼着林朝阳得奖呢?
燕京,《燕京文学》编辑部。
章德宁一遍一遍的刷新着电脑网页,最近几天诺贝尔奖陆续公布结果,国内的几大门户网站都在第一时间跟进了消息。
今天是诺贝尔文学奖结果公布的日子,网页上的新闻依旧没有更新,
章德宁放下鼠标,翻阅起桌旁的稿件,可看了好一阵,还是没办法沉下心来,放下稿子又刷新了一遍网页,还是没有更新。
就在这时,她办公桌上的电话突然响起,可能是以为有奖项的消息,她立刻接起来。
片刻后,她又大失所望。
原来是燕京文协的秘书长李青打来电话,向她打听奖项的消息。
「你打电话问问林朝阳。」
得知她同样也没有接到消息,李青摄着章德宁给林朝阳打电话。
章德宁却不愿意这么做,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结果是电话通知的,万一因为她打电话导致林朝阳的电话占了线,那可成了她的罪过了。
哪怕事后瑞典方面后面能联系上林朝阳,没有第一时间的获悉,也是让人遗憾的事。
她是林朝阳最早的编辑,一路看着林朝阳走到如今,深知对于作家而言这条路有多么的不容易。
现在她只想安静的等待着消息,等待林朝阳登顶世界文坛之巅的时刻,她会站在山脚下为林朝阳送上最真挚的掌声。
耳边传来忙音,章德宁放下了电话,可眼神却盯在上面,似乎期盼着下一刻它再次响起。
与此同时,小六部口胡同内。
陶希武的喊声让林朝阳放下了手,客厅内的电话铃声急促而响亮,让人忍不住心跳加速,陶玉书目光殷切,如有实质的落到丈夫身上。
没得奖自然就没电话,除非是哪个不开眼的这个时候拿林朝阳当消遣,否则这个电话很有可能就是通知得奖的电话。
夫妻二人对视了一眼,在陶玉书饱含殷切期待的眼神中,林朝阳走到电话旁,握着电话听筒放到耳边。
「喂,你好。」
「乔大使,你好。」
瑞典与燕京有近七个小时的时差,瑞典斯德哥尔摩时间10月12日晚7时,对应的是燕京时间当天的中午12时左右。
瑞典文学院正式向外界公布了本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一林朝阳。
在瑞典文学院对外界公布此消息之前的两个小时,他们已经通过中国驻瑞典大使馆,
与获奖者林朝阳取得了联系,向他本人宣布了这一消息。
十月的第二周,是诺贝尔各奖项结果陆续公布的日子,世界各地媒体记者云集于瑞典斯德哥尔摩。
此消息一经发布,立刻向全世界范围内扩散开。
亚洲再次诞生了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中国诞生了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国外媒体的反应暂且不提,林朝阳喜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由新H社驻欧洲记者传回国内后,立刻引爆了国内的舆论在老一辈大家凋零之际,林朝阳可以称得上是当代中国文坛扛鼎执旗者。
作品水准高、产量丰富、业界口碑绝佳、读者高度认可他用二十多年的笔耕不辍站在了中国文坛的最高处。
海内外的文学奖项拿了不知道多少,远超同辈作家,哪怕是那些名留史书的前辈作家也鲜有人能在评奖荣誉上与他媲美。
可偏偏这么多年,他始终没有得到诺贝尔文学奖的认可,这件事让很多支持和喜爱林朝阳的同行、读者都引以为憾。
如今,等了这么多年,诺贝尔文学奖终于姗姗来迟。
况且,这还是中国的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
无数人拍手称快,中国文化界欢欣鼓舞,普天同庆。
「谢谢,谢谢。」
诺贝尔文学奖结果公布后的半个多小时里,林朝阳家的电话被打爆了,全是各方的祝贺电话。
这里面有ZY领导的电话,也有全国文联、文协等文化部门官员的电话,还有与他有过合作的出版社、杂志社打来的电话。
如熟人朋友的电话就更多了,很多人打电话根本打不进来,即便是打进来了也只能匆匆说两句祝贺的话,就很快挂断了电话。
因为大家都明白,这个时候林朝阳的电话必然是应接不暇的。
面对所有的祝贺,林朝阳说的最多的只有「谢谢」两个字。
不是他不想多说,实在是情况不充许。
除了这些祝贺电话,还有不少媒体也第一时间联系上了。
在这一点上,燕京的媒体有着天然优势,直接堵到门口采访林朝阳,让他避无可避。
当然了,有些媒体的采访他也没法避,比如凤凰卫视、比如央视。
获奖消息传来,第一个反应过来的媒体是各家门户网站。
互联网的媒体传播有着得天独厚的便利性,只需要简单的文字编辑,这个消息便出现在了国内各个网站的头条上。
到了晚上,全国各大电视台上也出现了林朝阳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新闻播报,其中又以凤凰卫视和央视的报道最为权威,因为两家媒体的报道都有林朝阳受访出镜。
「本台消息,瑞典文学院今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00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林朝阳。
林朝阳同志是有史以来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获奖后他接受了本台记者采访,下面请看详细内容.」
晚上7点45分,央视《新闻联播》播放了林朝阳的采访,在不到一个小时前,凤凰卫视上也出现了林朝阳。
看着电视画面上的林朝阳,陶玉书眼中满是爱意,丈夫上过很多次《新闻联播》,但哪一次也没有这次师。
「爸爸,你可真帅!」晏晏替母亲说出了心里话。
享受着妻女的崇拜,林朝阳志得意满,但表情还是沉稳内敛,波澜不惊的。
「不要只看外表,还是要多看内在。」他教训道。
「我说的就是内在。」
小棉袄一记窝心脚,端得林朝阳差点没喘上来气。
看出丈夫的尴尬,陶玉书岔开话题道:「接下来这些天你有得忙了。」
诺贝尔文学奖的荣誉加身,让林朝阳成了全国乃至不少国际媒体的关注焦点,在这个普天同庆的时候拒绝采访是不可能的。
接下来这段时间,林朝阳自然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接受媒体采访、参加各种活动,想想都让人头疼。
《新闻联播》结束后,冬冬拿了几本书找到林朝阳,「爸,帮我签几本书。」
「送同学啊?」
林朝阳接过书,一边签名,一边问。
「嗯。」
冬冬应了一声。
确实是送同学,不过是女同学。
今天中午,冬冬刚吃了午饭躺在宿舍床上跟同学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等着过半个小时去上课,结果这时候走廊上突然传来一阵喧嚣声。
「得奖了!得奖了!」
几个同学风一般穿过走廊,高喊的呼声传遍了每一间宿舍。
「得奖?得什么奖?」
同宿舍宗教学系的伍刚疑惑不解,冬冬却蹭的一下从床上坐了起来,
他正想说话的时候,另一张床位上的同学说道:「是诺贝尔奖吧?难道是林朝阳得奖了?」
几人正猜测时,外面又传来了更大的声音。
「得了!真得了!林朝阳拿到诺贝尔文学奖了!」
充满了喜悦的声音高亢而亮,走廊上不少同学喜的奔走相告,鼓动着整栋宿舍楼都躁动了起来。
「卧槽!牛逼!」伍刚最先反应过来,大喊了一声冲出宿舍。
另外两人跳下床,正打算出门去庆贺这件喜事,却见冬冬坐在床边一动不动。
「斯言,想什么呢?你不会还惦记着晚上跟人家诗雨同学上‘自习」吧?都什么时候了!
本来冬冬同学这周为了去图书馆「学习」已经不打算回家了,可没料到老父亲竟然得奖了。
陪跑那么多年,怎么今年就得了呢?
同学的调侃让冬冬脸上闪过羞愧之色,老父亲怎么着也是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么关键的时刻他可不能缺席。
想到这里,冬冬冲出了宿舍,證上自行车一路疾行,连上课都顾不上了。
回到家中,和他预想中的一样,家人欢聚,气氛喜庆热闹。
「冬冬回来啦?」
陶玉成脖子上挂着围裙,正在厨房门口扒葱,看到冬冬回来,立刻笑问道。
「大舅,今天你也要露一手啊?」
「这么大的喜事,没有我的手艺可不行,今天大舅让你饱饱口福!」
进了正房,家里四位老人坐在客厅闲聊,眉眼间尽是笑意。
问过好,冬冬又在屋内屋外找了一圈,问:「我爸呢?」
「你爸在西院接受采访呢。」
「哦。」
这时候电话铃声响起,冬冬眼疾手快的接起来。
「喂,小姨啊,你什么时候回来?」
「哦,好,家里人都在呢,就差你了!」
聊了几句,冬冬挂断了电话,对投来目光的陶父说道:「我小姨,说是要坐今天晚上的航班回来。」
最近几天陶玉墨人在美国出差,得到消息立马要飞回国内。
今年以来,美国的互联网经济雪崩,上个月的9月21日是美国互联网行业的至暗时刻,曾经达到过5132点的纳斯达克指数只剩下1088点,跌幅高达78.8%。
无数互联网公司破产倒闭,很多上市公司的股价也跌倒了谷底。
在无数破产倒闭的公司之中,也包括了泡泡玛特在美国市场的劲敌泰公司。
曾经风靡美国的豆豆娃投资热、收藏热,在纳斯达克股灾的滔滔浪潮中土崩瓦解。
不用付出任何代价,对手就自己崩盘了,陶玉墨自然要趁这个机会到美国去扩张市场,顺便再捡捡漏。
感受着家里的喜气洋洋的氛围,冬冬想起了还在学校的诗雨同学,他拿着电话偷偷摸摸跑到角落去打了电话。
告诉钱诗雨他家里有点事,今天就不能和她一起上自习了。
打完了电话,正巧碰上林朝阳接受完采访从西院回来。
冬冬灵机一动,觉得应该给诗雨同学一个惊喜。
于是他又骑着自行车出了门,跑到新华书店买了几部老父亲的著作,这才有了晚上要签名书的事。
在冬冬跟父亲要签名的同一时间,三环附近金台路的一栋高层内,电视上林朝阳接受采访的画面刚过去。
「朝阳这两年看起来可没什么变化。」刘振云说。
他这人说话开玩笑向来是绵里藏针,扎的自然是一旁的梁佐。
这几年梁佐的作息不规律,又成天胡吃海塞,体型一直在横向发展,本来眼晴就小,
现在一笑,眼晴都没了。
这会儿他又笑了,刘振云的玩笑他听得出来,却不生气。
「诺贝尔文学奖啊,这回可让他抖起来了。」瘫在沙发上的王硕带着些醋味说道。
王硕这人就爱搞特立独行,大众追捧诺贝尔文学奖,他偏偏瞧不上眼。
实际上并不是瞧不上眼,而是故作瞧不上眼,现在要是真说给他颁奖,他比谁都高兴激动。
刘振云把他看得透透的,不过嘛,看破不说破,大家都是好朋友。
最近这几年,刘振云和王硕、梁佐走的很近,还有一个人是冯小刚。
冯小刚在研究着将刘振云写的中篇《温故一九四二》搬上银幕,今天几人聚会就是为了这事,赶上了林朝阳获奖,大家的关注重点一下子就变了。
「瞧你这酸劲儿,隔着二里地都能闻着。」梁佐挖苦王硕。
「我酸怎么了?你不酸?」
梁佐一摊手,「我就一写剧本的,这辈子跟诺贝尔无缘,有什么可酸的?」
只要你把自己放的足够低,敌人就攻击不到你。
王硕嘴皮子向来不输人,但面对梁佐还是差点。
他咂了咂嘴,然后说:「都是58年的,差距怎么就这么大呢?」
今天在场四个人,王硕、刘振云、冯小刚都是58年的。
「硕爷,咱得跟人比,不能跟神仙比。」
冯小刚对王硕说,他一说话就笑,露出了两颗大板牙。
未等王硕说话,梁佐拍手道:「这话说得没错。我师父那是一般人吗?你这点墨水啊,也就糊弄糊弄广大人民群众。」
被他奚落两句,王硕表情忿忿,却没有反唇相讥。
梁佐要是拿别人来跟他比,他肯定要扯扯,不过林朝阳嘛,他口不服心服。
「瞎,你看着吧,这一得奖就得被捧上神坛,以后就该脱离人民群众了。」
「你就酸吧。」
隔天一早,在互联网媒体、电视媒体之后,纸媒的报道终于姗姗来迟,可势头却一点也不比前两者弱,反而更加的猛烈,铺天盖地的涌向全国人民。
互联网、电视台、报纸,全国性的媒体报道让林朝阳的获奖消息仿佛一股滔天巨浪,
席卷了五湖四海,传遍了大江南北。
这一年的中国还没有战胜非典,也没有举办奥运,更没有经历过贸易战。
国人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尚未接受过这些历史大事的洗礼,民众们对西方国家和文化仍然有着厚重的滤镜。
林朝阳成为中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带给所有国人的是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他们骄傲和自豪的不仅是因为林朝阳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更因为获奖的人是林朝阳不夸张的说,二十多年来林朝阳用他的作品滋润了国内数以千万计的读者,陪伴了不止一代人的成长,他的获奖众望所归。
其实,林朝阳的作品陪伴的又何止是内地的读者。
根据明报出版社统计,仅在香江一地,林朝阳的作品销量就高达940万册。
在这座人口六百多万的港口城市里,人均拥有1.5本林朝阳的书。
当然,香江跟林朝阳有着不解的渊源,这样的人均销量当然是有一定特殊性的。
但,在湾岛林朝阳的作品早在5年前就破了千万册;在日本,林朝阳仅一部《棋圣》
的销量就接近500万册;在美国,他的作品深受知识分子阶层推崇;在东南亚、在欧洲..
也许,林朝阳的作品不像那些全球大热的通俗文学作品那样,只靠着一部作品就可以劲销上亿册。
但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是无数读者心头挚爱,陪伴着这些读者走过人生的一段旅程,从此深刻每一个人的人生,以一种另类的形式长存不朽。
(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