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0章 你们不用站得高也能看得远(4k)

    说到这话的时候,空军的同志脸上多少有几分不好意思。

    说穿了,他们就是吃了好的,就想更好的,而且还不想凑合。这要搁十几年前,高低得给他们来一场批评和自我批评。

    不过其他同志也没有太多办法,导弹这东西尺寸在那儿管着呢,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可不是什么好习惯。

    “这……按说提升到七八十公里以上也可以了吧?”防工委总工琢磨道。

    “倒也不是不能用,就是有点可惜,明明能在更远的距离看见敌人并发起打击的。你们不知道,我们的飞行员从100多公里外发现目标,憋到50公里发射憋得有多辛苦。”空军的同志笑道。

    防工委领导嗤了一声:“嘁,你们还委屈上了?”

    有的同志倒是理解空军的想法:“如果按照我们最大的敌人来看的话,导弹射程的确是越远越好。”

    虽然都是在对方的舰载战斗机作战半径之内发起攻击,但是无论如何,能够发起打击的距离越远越好。

    “嗯,如果真的能有100公里以上的打击距离,就意味着我们攻击机部队的安全性大大增加,这一点非常有利。”

    “可是掠海飞行这一点,就决定了这种导弹的射程会受到极大的限制,再是超高能推进剂,也不能不考虑成本的问题,这种导弹是大量装备的主力导弹,如果价格高了,装备起来还是吃力,毕竟真正打仗的时候并不是很多,要考虑一个成本问题。”

    此时,高振东举起了手:“这个问题不大,你们真想要的话,在尺寸变化不大的前提下,120km公里还是能做到的,而且价格提升不了多少。”

    How old are you?怎么老是你?

    这是不少同志心里浮起来的想法,感觉他总是能想到办法的样子。

    “噢?振东同志,你有什么看法?”空军这边很是高兴,高振东说有办法,那就是真有办法,而且不是那种很困难的,大概属于是跳起来够一够就能够得着的高度。

    “换液体吧!”高振东一句话就把防工系统和部队的同志都干懵了。

    “液体?”振东同志不是最烦液体导弹的么?

    虽然都知道,因为比冲大,液体导弹的确能提供更大的射程,但是液体的坏处明显大于好处,好不容易把液体换成固体了,现在又要开历史倒车?

    见到同志们的神情,高振东笑了起来:“同志们可能误会了,我并不讨厌液体导弹,我讨厌的是勤务性能和适装性差的导弹,两者之间区别很大的。只是在这之前,液体导弹勤务性能和适装性都差。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液体导弹都是这样。”

    听了他的话,同志们有一点点明白过来,我们看到的是表象,但是振东同志考虑的是本质。只要液体使用足够方便,其实也不是不能用。

    “那又把液氧煤油发动机或者硝酸煤油发动机捡回来?”空军的同志倒是无所谓,既然高振东同志说了,液体也能很方便,那就可以考虑嘛。总不能用偏二甲肼那东西吧,战术导弹用这个好像有点没必要。

    高振东摇了摇头:“不,只要煤油就行,液氧就不用了。”

    “那氧化剂哪儿来?”空军的同志都傻了。

    高振东的手在空中挥舞了两下:“空气里啊,飞机的氧化剂从哪儿来,这个导弹的氧化剂就从哪儿来。”

    卧槽!!!!

    “这……你是说,从空气里吸气,和航空煤油混合燃烧?”

    高振东点点头:“对,就是这个意思,这样一来,就不用装氧化剂了,虽然进气道要占用一点空间,但是比起带氧化剂来,还是要划算得多。我们又不是往外太空发射火箭,带那么多氧化剂干什么?低空掠海飞行,氧气充足得很!”

    好像还真是这么回事……空军的同志想了想,自己的同志天天坐在飞机上,不就是靠空气中的氧气过日子嘛。

    这真的是灯下黑,天天都在用的东西,就是没想起来能这么干。

    高振东补充道:“而且你们空军的载具,是有初始速度的,相当于导弹最耗燃料的初段加速过程被省略了,煤油发动机只需要保持速度就好,通过慢慢加速,这个导弹即便携带的燃油不多,依然是能飞很远的。”

    空中打击之所以威胁大,就在于它的初始条件很好,高度、速度、视野都是最好的。

    “嗯,的确如此,可是这个发动机我们没有吧?”说来说去,又回到了发动机上。”

    高振东笑了起来:“有的,包有的。不久前,黔山航发所过来承接仿制火蜂小型涡喷发动机的时候,就给他们也下达了相关任务,顺带着搞一搞数百公斤推力的微型涡喷发动机。”

    又是黔山航发所,又是早有准备!

    防工委总工啊了一声:“啊,对对对,有这回事儿,不久前我们才把批复下下去。”

    说到这里,他对高振东在装备研究上的提前量佩服得可谓是五体投地,振东同志总是能提前预判到同志们想要什么,并且做好部署,不知不觉中,就把最重要的事情都解决掉了。

    空军的同志可没想那么多,只顾着高兴:“好,太好了,要不,我们把争先-62K的增程型就停下来不搞了,直接用这个多好。”

    如果只装煤油燃料的话,那么这个导弹的勤务性能和适装性还真差不了,煤油这东西不像汽油那么容易挥发,又不像偏二甲肼那样有一定的毒性,也不像液氧那样对存储设施有较高要求。

    说得通俗点,大概就是弄个罐子装着就行。

    海军的同志听了他们的建议,思考半晌,也点点头:“我们倒是无所谓,只要维护性能和尺寸大致不变,我们就没什么意见。便宜你们了,这么大射程对我们来说完全没用,我们就要50公里就行。”

    对于他们来说,最理想的状态,也就是50公里射程就到了极限,再远也没什么用,根本看不见。

    除非通过空中中继,但是海军的同志知道,直升机中继有一定危险性,而固定翼飞机中继,往往并没有那个条件。

    所以他们虽然为空军的同志感到高兴,但是他们自己倒是无可无不可。

    高振东脸上笑了起来,笑得有些神秘。

    防工委领导一看他这个样子,就知道他心里绝对有想法:“行了行了,别笑得像个猴儿似的,有什么想法,拿出来给海军的同志平衡平衡嘛,要不然空中射程翻了一倍多,他们还是只能打50公里,多难看。”

    高振东笑道:“其实,120公里的导弹对于他们来说也不是不能用。”

    空射120公里的话,只算弹体本身,舰射能有80公里顶天了,不过舰射版本所带的助推器又很好的弥补了这一块。

    “真能行?!”海军的同志比空军的还来劲,对于他们来说,不是不想要,而是知道没有。

    现在听见有曙光,那哪儿还能忍得住。

    “真能行,不过不是百分之百可靠,有点儿看天吃饭的意思。”高振东笑道。

    看天吃饭就看天吃饭,海军的同志根本不在乎这个。打仗这事儿,本来就要看天吃饭,特别是他们海空军,天气不好打个屁的仗。

    天气、水文、海洋、地质这些仿佛唾手可得的资料,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是军事机密,或者说是在战前需要详细准备的资料,越是高科技兵种,越是如此。就连几十年后可以轻易做到人手一套的低精度世界地形图,在50年代之前都是很重要的情报,如果放到19世纪之前,那就是至宝。

    所以海军的同志完全不在意,心情反倒是更急迫了。根据振东同志的习惯,他既然能说出坏处,那说明他一定知道好处,而且这个好处还很明显,否则他压根就不会先把坏处摆出来。

    “没关系没关系,能靠天吃饭至少能吃上饭嘛,哈哈哈。”

    见海军的同志对此没有异议,高振东笑道:“这个事情吧,需要多方面结合,其中有一条途径想必同志们也想到了,那就是使用直升机进行中继。在没有外部干扰的情况下,这是最为可靠的方法。”

    如果敌人没有空中力量,那么以现在的舰空导弹的射程,是够不着在半途中继的直升机的,光凭这一点,就能在茫茫大海上欺负死一堆国家,这个“一堆”,如果不分阵营和敌我的话,包括了几乎全世界95%以上的国家,连白熊也包括在内。

    等到他们有了雅克36/38,已经是十年之后的事情了。

    海军的同志点点头:“是的,我们考虑过。不过考虑到我们的主要假想敌,这种方式几乎是将直升机直接牺牲掉了,所以觉得有用,但是意义不大。”

    搞不定最大假想敌,那也没什么意思,只能作为辅助。

    他说这话的时候,反倒是不急了,因为他们知道,高振东必定还有后手。

    高振东表示同意:“嗯,对,所以这种能力,在新型驱逐舰已经确定要装备舰载直升机的前提下,一定要有,但是不能完全依靠它!因为对我们最大的敌人,形成不了威胁。”

    “不过,有一种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虽然要看老天爷的脸色,和天气情况有关,恶劣天气下无法使用,但是至少能让军舰拥有单舰超视距打击能力,而且无需飞机的配合!”

    这个东西,高振东上辈子看得非常多,可以说,只要是个军迷,就没有没见过的,只是这东西到底长什么样,那就很多军迷都没见到过了,只见过壳子。

    “真的?太好了!是什么技术?”果然,振东同志就是靠谱。

    “一种雷达!利用……”高振东说到这里,转头看向了防工委领导。

    “细节在这里就不讲了,不讲了!占用同志们的时间嘛,下来说,下来说。”

    掐住!

    这和占用时间就没多大关系了,是真不能讲!

    高振东点点头,停下了话头,留下又高兴又好奇的海军的同志,在那里抓耳挠腮,坐立难安。

    难受,太难受了!偏偏还不能继续问。

    就在这时,有人到来,缓解了海军的同志的症状,这叫注意力转移法。

    “领导,地质资源部的同志来了。”一名警卫战士带着两位同志,来到了会场上。

    “来来来,坐坐坐。你们来得正好,和你们无关的,差不多刚讨论完,接下来就需要你们的意见和建议。”防工委领导热情的招呼道。

    地质资源部,负责矿产资源、地质地形地貌的,这也是高振东在会前想起来觉得有必要参会的部委。

    地资部的同志其实是有点懵的,作为地资研究院的技术骨干,在接到防工委的参会邀请时是一头雾水。

    和防工委不是没打过交道,但是这种突然的邀请,却是不多见。

    “领导好,同志们好。”两位同志坐了下来。

    防工委领导指了指挂在墙上的图:“既然别的事情都说得差不多了,那我们就看看,我们接下来要在南部海域开展一些什么工作。毕竟仅仅是打点渔,放几个人,那多没意思。在这方面,就要地资部的同志们多多帮忙了。”

    地资研究院的同志们看见这张图,就明白过来了,原来是这件事情。

    看来前不久的考察工作,仅仅是开始,更进一步的考察勘探,还在后面呢。

    他们也不扭捏,很直接的道:“好的,我们一定配合好工作。那……要不我们先介绍一下我们部迄今为止,在这方面的相关工作?”

    看得出来,在座的同志,对这方面应该都没什么了解,要讨论的话,还是要先介绍一下现状和曾经做过的工作,才能有讨论基础,也算是给同志们先做个科普。

    虽然来得匆忙,但是防工委点名要的海洋资源方面的人员,他们就算是不作准备,做个科普还是没问题的。

    防工委领导点点头:“好啊,这个安排很好,那就麻烦两位同志。”(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四合院:我边做科研边吃瓜不错,请把《四合院:我边做科研边吃瓜》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四合院:我边做科研边吃瓜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