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1810年8月22日,中华大虞光中三十五年,原满清嘉庆十五年,农历七月十三。
大虞皇太子莫洲森在接到父皇莫子布同意出兵的诏令后,以沙皇罗斯帝国背弃和约为名,在石头城(塔什干)誓师,发兵二十万,征讨沙皇罗斯帝国。
而实际上兵力远不止二十万。
因为与正规军同行的还有漠北、漠西、哈萨克、柯尔克孜、西土尔扈特(卡尔梅克人)等部武装牧民以及拜火宗的波斯人和阿塞拜疆人,共计十一万有余。
这三十一万大军兵分三路,从三个方向夹击沙皇罗斯帝国。
北路军两万正规军带五万各部武装牧民共八万人,自阿拉木图等地出发,进攻罗斯帝国在乌拉尔河中游最重要的堡垒,沙皇罗斯帝国窥视中亚的最后据点,奥伦堡。
北路军都指挥使是刚刚守孝完毕的第二代定国公陈金川,他的父亲便是追封嘉定郡王的皇帝表弟,大虞第一号开国武勋陈光耀。
今年年初陈光耀在北京顺天府去世,享年六十一岁,谥号忠武。
大虞朝的武勋也开始凋零了,这类早年大量受创的将帅大多都不长寿,四十多岁去世的都不算罕见,只有极少数天赋异禀的‘老妖怪’才能越活越精神。
而如今,在这个快节奏的殖民时代,大虞朝的守孝规则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最多也就是守孝三个月,一般平民百姓守个三七二十一天就算孝顺了。
所以陈金川都不用夺情,就可以直接统领军队。
西路军由禁军龙骧左卫都指挥使桂涵为主帅,京营效武军指挥使黄仁勇为辅。
由龙骧左卫和京营效武军两万一千人,并西土尔扈特轻骑兵三万,波斯、阿塞拜疆等拜火宗辅兵民夫两万组成。
西路军共七万一千人,从辽藩所在高凉州(高加索地区)翻越高凉山脉(高加索山脉),然后向西进攻亚速海岸边的罗斯托夫等地。
这一路的作战目标是先拿下罗斯托夫,然后伺机向哥萨克城(顿涅茨克)方向机动,因为这里有全黑海最好的煤矿,且已经在开采了上百年。
拿下了这里,可以获得沙皇罗斯帝国的无烟煤,以供应大虞黑海舰队所用,不然就只能去找英格兰买煤,时效性和可靠性上就差了很多。
而如果西路军不能稳住罗斯托夫到哥萨克,就转头向北,协助主力围困察里津(斯大林格勒)。
之所以在西路军这里很谨慎,因为目前直接被称为哥萨克地区的顿涅茨克地区不太好惹。
这里是哥萨克的主要聚居区,民风彪悍还熟悉战阵,许多从罗斯帝国军队中退役的老哥萨克就在这里传帮带。
以至于这块居民的战斗力,是要远高于历史上几乎同时期的淮北捻子的。
至少肯定不会比捻子低。
想想几十万淮上捻子能够造成多大的破坏,就明白大虞西路军为何要在这里步步谨慎了。
而大虞讨俄军的主力,就是皇太子大佬森亲自率领的中路军,合计水陆步骑超过十六万。
作战的路线也很明确,就是从伏尔加河入海口的西海城(阿斯特拉罕)逆伏尔加河而上去打察里津(斯大林格勒)。
拿下了察里津之后,继续逆水而上进攻下诺夫哥罗德地区,最后转向西,威逼莫斯科。
至于联合英格兰人走海路奔袭圣彼得堡,大佬森压根就没想过这个方案。
因为此次征讨罗斯帝国,以及挫败法兰西帝国皇帝拿破仑一统欧洲野心的这一系列战争。
除了表面的意义外,还有一项重要意义就是向全世界展示东方大帝国的赫赫武功,然后顺便为大佬森接任皇位铸金身。
这两个目标不管从哪一个来说,都不可能借重英格兰王国的力量来完成。
而在大虞军队誓师开始出动的一个星期后,圣彼得堡就收到了消息,早已安排好的应对措施,也开始陆续就位。
按照战前库图佐夫为俄军制定的作战计划,沙皇罗斯帝国也征召了超过三十万大军,当然其中能称得上精锐的,只有十万人左右。
俄军名将德米特里.戈利岑上将率军三万镇守奥伦堡,这里靠近鲜卑荒原气候寒冷,每年能用来作战的时间也就几个月,大虞军队不易渗透过去。
所以戈利岑上将只需要守住奥伦堡及其周围,然后静待天气打败大虞征俄军北路军就可以。
且万一奥伦堡守不住,还可以向北撤到乌拉尔山中的坚固要塞城市-叶卡捷琳娜女皇堡做最后的固守。
库图佐夫本人则率领超过二十万军队在察里津(斯大林格勒)周围布防。
这些年俄军也拼命在察里津周围修建防御工事,他们几乎把整个斯大林格勒前后都挖满了壕沟和隧道,已经能做到相距几十公里沟通不需要出地面的地步。
最后的俄军机动兵力五万人,由本尼格森伯爵率领,在察里津以西数十公里的地方机动,随时准备查漏补缺。
而消息传到布加勒斯特,莫公泽和李兴泰也尽力拼凑了一万五千军队,自图尔恰县北上。
他们占据了比萨拉比亚的修道院镇,做出一副随时通过德涅斯特河,顺流进攻入海口重镇敖德萨的姿态。
修道院镇就是后世摩尔多瓦的首都基希讷乌,战略位置还是比较重要的,它居于上游,确实可以威胁被称为黑海明珠的敖德萨。
但实际上这只是一个姿态,因为这一万五千军队中真正的汉家军队不过三千多人。
而敖德萨港内至少有四千俄军驻守,还有堡垒和大量城防炮,根本不是这点人能打的下来的。
莫公泽之所以这么干,其实是为了加深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的焦虑。
促使亚历山大一世催促法兰西从贝尔格莱德和特兰西瓦尼亚发起进攻,来缓解罗斯帝国四面受敌的窘境。
而贝尔格莱德和特兰西瓦尼亚高原你就来吧,交通不便,地形复杂,补给困难,军队完全铺不开。
就法军这种擅长大兵团作战,西班牙那点小山包就能让他们苦不堪言,几乎没有多少高原山地作战经验的部队,来了就别想走。
果然,大虞征俄军还在调配部队没开始进攻,但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收到莫公泽率军北上威胁敖德萨的消息,立刻就应激了。
你说这什么破名字,叫什么不好,叫压力山大。
就沙皇罗斯帝国与赛里斯帝国这体量对比,这接壤面积,不早点跪下老老实实当小弟,尽想着夺回阿斯特拉罕,解除后顾之忧,你压力能不大嘛。
而在法兰西国内,一切都如同英王乔治三世预料的那样,拿破仑与英格兰和谈的消息一经传出,立刻就遭到了大量的质疑。
许多法兰西人都想不明白为什么这样如日中天的帝国,还需要向英格兰人妥协。
有奸臣,一定是有奸臣在蛊惑伟大的皇帝陛下。
拿破仑真是有苦说不出,因为普通人不可能看到他所看到的一切,就算看到了,也很可能看不出来面临的问题。
这股民意如此汹涌,哪怕他就是法兰西皇帝,也不能强行去压制,只能顺应。
而这时候,进口配额问题,又给了拿破仑沉重一击。
此前,他颁布柏林敕令,宣布建立大陆体系的时候,欧洲大陆其他国家都是支持的。
因为当时欧洲各国的工厂主都被廉价的英格兰货物给冲击的苦不堪言,都希望禁止掉英格兰的商品,好自己发展。
但很快,这些国家就绷不住了。
因为禁止了英格兰的商品,他们自己又没那么多的技术和资金来生产足够廉价的商品,搞的市场上商品奇缺。
更坑的是,大陆上法兰西的工业是吊打其他国家的,英格兰的货没了,法兰西的货来了。
而法兰西的货,虽然比他们国家的好一点,但跟英格兰比起来不但质量差,价格还贵。
最后的结果就是便宜的英格兰货没了,他们自己的也没发展起来,还不得不买又贵又差的法兰西货。
这也是大陆体系下走私根本禁止不了的原因,以至于拿破仑的财政部长马丁.米歇尔.戈丹走私下建立了走私网络,以自己参与走私的方式,为拿破仑筹集战争资金。
所以大陆禁令唯一惠及的,就是法兰西的工业。
到了现在,大陆禁令保护下的法兰西工业资本已经习惯了这种垄断地位大肆捞钱,他们根本不会允许拿破仑再把英格兰商品放进来。
别的人意见拿破仑可以无视,但这些人不行,这些工业资本掌握的各种工厂,是法兰西军队军械的最大来源,没了他们,拿破仑的军队就会玩不转了。
不过拿破仑没有因为这个就选择性执行与英格兰资本家达成的协议,因为他的财政部长戈丹给拿破仑出了一个好主意。
那就是统购与统销,即英格兰的商品由法兰西政府出面进行统购,然后再销售到包括法兰西的欧洲大陆上。
这样一来,英格兰的商品销出去了,法兰西政府还能过一道手赚钱,苦的嘛,自然只有包括法兰西百姓在内的欧洲大陆上其他国家。
拿破仑大喜,马上依计而行,只是这位压根没想明白,这不是什么统购与统销。
而是在拿法兰西帝国的软实力,包括启蒙运动和大革命留给法兰西的宝贵文化遗产作为消耗,来延缓眼前要爆发的问题而已。
说严重的点,这就是饮鸩止渴,只会把法兰西推到所有人的对立面。
当然,对于目前的局势,是有好处的。
。。。。
波尔图,已经成为了威灵顿子爵的阿瑟.韦尔斯利,只能苦涩地看着身边的得力助手威廉.佩恩中将与大虞志愿远征军的指挥官覃三覃定洋。
“战争大臣送来了首相和内阁的严令,不准我们发起进攻,甚至要我们做好撤离葡萄牙的准备。”
拿破仑手下此时还是有几个不错外交官的,本来拿破仑的底线是可以把葡萄牙让给英格兰,以达成协议。
但在谈判中,法兰西人充分利用马塞纳又率领三万人进入西班牙的战场纸面优势,劝说英格兰人放弃了占领葡萄牙。
而对于英格兰的资本家来说,他们对欧洲的土地没有多少兴趣,不然他们就不会这么多年来,连爱尔兰都不去同化。
出于对拿破仑全面放弃大陆体系的期望,最终这些人做出了让步。
“也好,法兰西在西班牙有二十万军队,而我们最多能调动十万左右。
士兵们也对于要和拿破仑的近卫军战斗颇多担忧,这个时候不跟法兰西在半岛展开血战也是好的。”
威灵顿子爵韦尔斯利依旧在苦笑,但他的左膀右臂威廉.佩恩中将却很支持来自伦敦的决定。
这也是葡萄牙大部分英军的观念,他们还是比较畏惧拿破仑和法兰西帝国近卫军的赫赫威名。
同时觉得法兰西人反正不能威胁英格兰本土,那他们也没有必要在伊比利亚半岛,为了葡萄牙和西班牙人血战。
“阿瑟,这是你们的战场,我尊重你的决定。”覃三覃定洋算上果阿和澳门的葡萄牙志愿兵也只有三四千人,所以他干脆不发表意见。
阿瑟.韦尔斯利听完,心中也做出了退兵的决定。
历史上他同样收到过来自伦敦放弃葡萄牙的命令,英军上下也对进攻西班牙表示悲观。
但阿瑟.韦尔斯利顶住了压力,并且依靠托雷斯韦德拉斯防线给了英格兰上下信心,最后打赢了半岛战争。
可是这个时空,命令下达的是非常严格的,伦敦的贵族资本家们做出决定后,即便是国王也要慎重考虑,阿瑟.韦尔斯利就更不敢违背了。
正好在这时候,前线发回来消息,原本打算接应英格兰军队,并提供粮食、民夫的西班牙地方军阀突然变卦,拒绝向英格兰军队提供任何帮助。
“退兵吧,退回里斯本进行防御,并做好随时可以撤离的准备。”
阿瑟.韦尔斯利有些泄气了,西班牙人不配合,他想要进入马德里的难度,无疑会大大增加。
更让他无语的是,西班牙人拒绝接应,问题也还是出在英格兰人身上。
虽然在外人的想象中,法兰西人是入侵者,英格兰人是援军,但实际上,这两谁也不是好东西。
法兰西人的军纪很差,英格兰人也没好多少,
在他们双方‘通力合作’下,短短两年不到,就把葡萄牙人口从快三百万干到了两百七十万,损失三十万,超过总人口的百分之十。
西班牙从一千一百二十万干到了一千零五十万,损失七十万,且数字还在进一步上升。
这一切,除了战争带来的疾病流行外,很大部分完全就是人祸。
法军屠村,英军拉壮丁,双方还为了让对方在西葡两国寸步难行,喜欢在撤离时把当地粮食烧光,做的孽完全可以说半斤八两。
阿瑟.韦尔斯利确实是英格兰不世出的名将,但依然无法达到岳武穆、戚武毅那样的高度。
他能让小陆军的英格兰陆军可以进行大兵团作战,但他没办法扭转英格兰陆军低下的军纪。
更遑论类似岳武穆对岳家军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这种改变军魂的影响了。
而随着英格兰军队停止了在伊比利亚半岛上的军事行动,拿破仑终于可以抽出手来狠狠打击西班牙游击队了。
他亲自坐镇马德里,部署二十多万法军的扫荡。
其中苏尔特元帅秉承拿破仑皇帝的旨意,开始用屠杀的手段对付西班牙人。
光是在塞维利亚一地,为了报复游击队,他在三个月内就整村整村连同孩童一起,杀死了超过五万西班牙人。
通过这种恐怖手段,以及比历史上更具欺骗性的拉拢,1810年10月,拿破仑勉强稳住了西班牙的形势。
他将安德烈.马塞纳元帅留在马德里,协助兄长西班牙国王约瑟夫.波拿巴治理国家,自己则率领超过十五万精锐法军返回法兰西,准备来年对莫公泽进行征讨。
而在大虞与罗斯帝国这边,战斗首先在奥伦堡爆发。
德米特里.戈利岑上将指挥的俄军在野战中被陈金川击败,三万俄军损失了超过四千。
随后,戈利岑上将遵循库图佐夫的原本安排,缩进了以奥伦堡为首的堡垒群中防守,陈金川则用大量大口径臼炮,开始一个一个的拔除堡垒。
而在陈金川的北路军进攻奥伦堡的时候,皇太子大佬森将中路军主力分出四万人。
由上一次虞俄之战的指挥官,陆军上将,车骑将军莫公棱指挥,顺着伏尔加河北上,攻占了罗斯帝国在伏尔加河中游重要的城镇乌拉尔城。
随后,莫公棱留下三千部队驻守,并且留下大量物资后,又率军顺流而下返回了大佬森身边。
等到了十月份,鲜卑荒原的寒风开始呼啸,陈金川指挥北路军放弃已经被拔除的六个城堡,率军顺流而下到达乌拉尔城,原来此城是专门用来给北路军过冬的。
而在中路军,库图佐夫也没有死守察里津(斯大林格勒),他在西海城(阿斯特拉罕)通往察里津的路上,利用各种有利地形和这些年俄军修建的工事节节抵抗,以至于中路军进展相对比较缓慢。
鉴于冬季快要来临,实际上作为指挥官的宗室大将莫公棱也没有急着推进。
中路军在距离察里津三十公里左右的村子扎营,准备等春暖花开之后,再进攻。
唯一比较顺利的,就是从高凉州(高加索)出发的西路军了。
罗斯帝国实在没有力量在这里也进行有效防御,而翻过高凉山脉(高加索山脉)就是原本西土尔扈特人(卡尔梅克人)游牧的地方,罗斯人连地利优势都没有。
1810年10月底,作为偏师中的偏师,西路军在桂涵的指挥下已经靠近罗斯托夫,从桂涵的主帅营帐用望远镜就能看见亚速海了。
他们与七八百公里以外,位于摩尔多瓦的莫公泽军队遥相呼应,一副夹击克里米亚地区的态势。
这让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更加着急,他几乎每天都要召见法兰西驻圣彼得堡大使,催促拿破仑出兵的信一封接着一封飞往巴黎。
而罗斯帝国内部,沙皇开始了进一步征兵,军队数量急速膨胀到了五十万左右,基本与历史上1812年拿破仑入侵俄罗斯初期差不多了。(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