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大箱墨迹初干的答卷被整齐地码放在殿中央,如同沉默的山峦,压得人有些喘不过气。李治揉着发胀的眉心,看着面前堆积如山的卷册,苦笑一声:“父亲这一手,真是给咱们找了个好差事。”
小武安静地在一旁整理着已初步分类的试卷,闻言轻声道:“师父用意深远。开卷考校其见识广度,闭卷则验其急智与积淀。两相对照,高下立判,人心也可窥见一二。”
张柬之拿起一份民生卷,快速浏览后,眉头紧锁:“殿下请看这份。开卷时,此人答坊正协调一事,尚能提出‘按户出资,贫者出力’之策,虽显稚嫩,却也算切实。可这闭卷面对漕工械斗,竟只写‘请上官定夺,调兵弹压’八字,空洞无力,判若两人。”
李治接过,扫了一眼署名,是个关陇小姓的子弟,他摇了摇头,将这份答卷放到一旁:“此乃借他人智慧妆点门面,自身并无主见。东宫不需要这等应声虫。”
这时,小武拿起了一份考卷,扫了一眼就笑出了声来,越笑越大声,停都停不下来。
李治好奇凑上前去看,想知道到底是什么内容能叫自己一贯不苟言笑的武师姐失态到这副样子。
这一看不要紧,就连他都笑的没了样子。
原来这份试卷上的内容着实离谱,打群架的题目,人家写的是让两拨人各自选拔出一个老大,然后再继续选出两护法、三执事、四天王,接着再给其分发武器,让他们每天都打,强制打,不打就砍头,他们打架的时候还可以向周围卖门票……
这个答案可以令人拍案叫绝,属于顶级混世魔王思维。甚至于在场几人都不用去看到底是谁写的就已经大概猜出了。
而在发大水这里,那用户部尚书的口头禅来说就是“不似人言”,卷子上说只需要把这里遭灾的农民往高处搬,搬去终南山上,让他们在山上种果树拉几把倒,这样以后都不会被水淹没,而且还可以与山中豺狼虎豹搏斗,以后有人上山看到哪里有尸体就知道哪里有野兽,这样还能为后来人做个预警。
这种孽畜行径,不开玩笑三年之内大唐就要完了……
等到了欺负寡妇题的时候,这份答案上写的是把这寡妇分给退伍军汉当媳妇,一个不够分的话倒是也可以轮庄制,每两天换一个军汉,这样寡妇有人保护,军汉也有了媳妇。如果坏了孩子,那谁也别问,轮番出资抚养。
一份考卷如果烂,那直接扔到一边就好,可一份考卷如果能烂到这种地步那也是可以认真研读一番的。
看完所有内容之后,再拆封看名字,这会儿一眼就发现了其中奥妙,这答主可不就是他们敬爱的二哥拓跋尚么。
三人满脸笑容的对视了几眼,发现彼此眼中都有几分了然。
“二哥果然是天纵之才。”张柬之摇头苦笑起来:“这若是他当了一方父母官,还不知有多少生灵涂炭。”
小武停顿许久开口道:“他是太子。”
说完之后,三人顿时不再言语,继续干起活儿来……因为再讨论下去,那不但是对二哥不敬了,甚至多少还有些僭越。
随着阅卷深入,越来越多的答卷被分类。有的开卷、闭卷答案高度一致,思路连贯,显是自身真才实学;有的则如第一份那般,前后矛盾,判若两人,被归入“存疑”;更有少数如狄英、李晟者,闭卷答案比开卷更为出彩,可见其能力之出众。
“殿下,您看这份。”小武将一份经济卷大题递过来:“她提出‘发行彩券’筹款,虽有巧思,略显取巧。这‘常平仓’运作细则,却条理清晰,对钱粮调度、仓储管理、运输损耗、奸商囤积居奇之应对,考虑得极为周详,非深谙庶务者不能为。”
李治看去,署名是独孤迦叶。他微微一笑:“这丫头,平日里跟着……跟着肃亲王,倒是学了不少实在东西。”
张柬之也拿着一份战争卷大题过来,神色凝重:“大师兄这份应对吐蕃之策,上中下三策环环相扣,外交、军事、经济手段并用,对吐蕃内部各部的分析入木三分,格局宏大,思虑深远。闭卷之作比开卷时更为老辣。”
李承乾的答卷被单独放在一旁,其水平已无需多言。但他们毕竟是内部选手不做参考,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除了拓跋尚这位奇才之外,其余只要是跟夏林学习过的人,解题思路和方向都一定与众不同。
时间在沙沙的翻页声和偶尔的低语讨论中流逝。窗外天色由沉黑转为墨蓝,继而透出熹微晨光。
李治站起身,活动了一下僵硬的脖颈,望着经过一夜奋战初步筛选出来的几摞试卷,长舒一口气:“大致轮廓已有了。”
小武将最后一份归类好的试卷放好,眼下有着淡淡的青黑:“符合殿下之前所定‘务实、有智、有担当’之标准的,共有一百三十七人。其中,开闭卷答案俱佳者,四十一人。存疑待核者,五十六人。”
张柬之补充道:“贵族子弟与寒门庶民,约各占一半。其中确有几位,如狄英、李晟,以及裴婉、独孤迦叶等,表现突出。”
李治走到窗前,望着东方渐亮的天空,沉吟片刻:“父亲要的不只是几个伴读。伴读之位,贵精不贵多。照例择四名即可,寒门、贵族各半,以示公允。至于其余优秀者……”
他转过身,目光扫过小武和张柬之:“母亲已准我所奏,推行‘士子下乡’之策。此次考试中涌现出的许多人才,正可借此机会磨砺。拟取六十人,分赴各道州县,任实职或协理政务。让他们真正去田间地头,了解民生疾苦,积累实务经验。”
小武点头应允:“此议甚好。”
“至于太子妃……”李治顿了顿,从案头拿起另一份名册:“初选八人,进入下一轮。名单在此,终选……还需母亲与父亲定夺。”
名单上,赫然写着崔琳、裴婉等八人的名字,这里本来小武的意思还想把韦彤加进来,但她如果加了进来就不可能再让她落选了,可她志不在此,到时一定会抗命不遵的。
就在这时,书房门被轻轻推开,夏林走了进来,手里还拎着个食盒:“还忙着呢?天都快亮了,吃点东西垫垫肚子。”
“父亲。”李治连忙迎上前。
夏林随意地摆摆手,目光扫过那些分门别类放好的答卷,嘴角一勾:“怎么样,小鬼们,看出点东西没?”
李治将一夜的讨论与初步结果简要禀报。
夏林一边听着,一边拿起肉粥喝了一口,听到选拔四名伴读、六十人下乡,以及太子妃八人候选时,点了点头:“还行,不算太瞎。题目的重复,就是给他们一个机会,一来是降低难度,二来就是看看有没有人真的长了脑子,知道回去琢磨,知道两次答案该有点长进。要是开卷瞎写,闭卷还瞎写,或者开卷写得好,闭卷露了馅,那这种货色,趁早滚蛋。”
他拿起那份拓跋尚的“杰作”,瞅了两眼,嗤笑一声,丢回桌上:“这混账东西,让他来考试,真是难为他了。”
他三两口吃完胡饼,拍了拍手上的渣:“行了,你们心里有数就成。具体名单,你们自己定,定好了给你娘过目。”
夏林说完又晃晃悠悠地走了,留下满室的饼香和渐渐明亮的晨光。
李治与张柬之、小武对视一眼,皆看到彼此眼中的疲惫与振奋。
“柬之,师姐,我们也稍作休息。午后,再将最终名单敲定,呈报母亲。”李治吩咐道。
这个消息很快传开。
东宫将选拔四名伴读,寒门贵族各半。更有六十个“士子下乡”的名额!所有有心人都明白,无论是成为太子近臣,还是外放历练,这都是一条通往权力核心的崭新路径。
而那八位进入太子妃最终遴选的贵女,更是成为长安城中瞩目的焦点。
当然了,这次东宫绕过皇帝章程、三省、六部直接取士的确也是引起了不小的讨论,但好像各级官员没有一个站出来发声的。更别说诸如什么太子包藏祸心的论调,换成别的皇帝可能还真要甄别一下,但李治不光是嫡长子,三娘也就这么一个儿子,再就是大长公主独孤迦叶了。
但问题是独孤迦叶她都不姓李……
没有人敢在这方面往太子身上做文章,因为那简直就是危言耸听。
不过这绕开正宫取士并不是最让旁人害怕的,李治现在最吓人的也不是那四名东宫伴读,而是那被破格提拔下乡游历的六十人。
这个方式极类似当年大魏景泰帝“春苗之计”,本意是用来对抗高士廉的垄断之术,但要知道他的春苗计划里头可不只是出了夏林这个怪物,而是军政农桑全面开花,现在大魏近三成的实权位置都是当年春苗计划中的人。
这些人自然是坚定不移的保皇党,而李治现在显然在干同一样的事,这才是最叫人害怕的。(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