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二章 各位戏曲工作者

    俞巧莲站定看仔细,发现是朱轩妮。

    她穿着一身天青色男式学生装,类似陆军军装,欣喜地看着自己。

    身后还站着五人,大皇子朱常浩、二皇子朱常瀚,两人都穿着同款式的学生装,只是颜色略有不同。

    杨金水一身飞鱼服,头戴忠靖冠,笑眯眯地站着身后,方圆五米没有人敢从旁边过。

    再后面是两位陆军军官。

    东会堂大厅里,往来站立的人,穿什么衣服的都有。

    朱袍、青袍、绿袍官服,陆海军军装,正简资服,沪装,工装,家常装,袄裙,各式各样,真正的百花齐放。

    大家不觉得别扭,只是觉得新奇。

    大明门会堂,经常在各类报纸上见到。

    “万历某年某月某日,内阁和戎政府在那里开会,表彰了大明各行各业的先进代表和优秀人才”

    耳闻目染,日积月累。

    众人已经认同,大会堂就是容纳各方各类人士开会的地方,穿着各种衣服十分正常。

    “长”

    朱轩妮连忙嘘一声,打断俞巧莲的话。

    俞巧莲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连忙捂住嘴巴,四下看了看。

    没有人注意她们。

    一脸歉意地朝朱轩妮笑了笑,改口说:“大小姐,你们怎么在这里?”

    “我的那篇以戏曲演员为典范的,初探文艺工作者现状的社会调查报告,得到父亲的表扬,也同意我成立调查小组,继续跟进,深入调查。

    我是调查小组组长,那两位是我的组员。”朱轩妮指了指朱常浩和朱常瀚。

    两人露出礼貌又不失尴尬的笑容。

    “杨公是我们赞助商。”

    杨金水含笑点点头。

    “今天是精神文明建设委召开戏曲协会扩大会议,很重要,也很有意义。父亲帮我们跟学校请了一天假,让我们过来参加会议,实际感受一下。”

    俞巧莲忍不住感叹,“你们父亲,对你们真好。”

    “父亲教导我们,不仅要用心学书本上的知识,更要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践。社会这个大课堂的知识,学起来更重要。”

    朱轩妮欣喜地答了两句,又问:“俞班主是不是找不到地方?”

    “是的。邀请函说是在东会堂恒山厅,可我们.”俞巧莲环视一圈,露出苦笑。

    “我认识路,带你们去。杨公,调查小组,跟上!”朱轩妮挥挥手。

    “山左海右,恒山厅在左边。”

    “山左海右?”

    “对。正面这扇门是一号厅,也是大会堂,可以容纳三千人。左边是二、四、六、八、十,五个厅,双数,分别叫恒山、泰山、衡山、华山和嵩山。五岳为名。

    右边是三、五、七、九,四个厅,分别叫东海、西海、南海、北海。四海为名。”

    朱轩妮在前面带路,边走边解释。

    推开左边的大门,里面是一条四米宽的走廊,又宽又长,铺着棕色底花纹的地毯。

    上面有人来来往往,消失在两边的大门里。

    还有穿白色制服的杂役,嗯,现在叫服务员,推着不锈钢两层小车,下面放着好几个暖水壶,上面整齐的摆着白瓷茶杯,杯外面有鲜艳的花朵,牡丹、荷花、梅花.

    旁边还有两个青瓷茶罐。

    “二号厅,这里!”。

    走进走廊不过五米,一道大门敞开着,它由三扇对开的门组成,全面敞开。

    大门进去是一面照壁,长六米,高三米,上面是一幅画,

    山峦连绵,地险山雄,叠嶂拔峙,气势雄伟。

    一处山上青草如茵,山势如刀劈而开天门,秀似翠屏。

    山腰有一排建筑,上载危崖,下临深谷,背岩依龛,山门向南,以西为正。

    布局紧凑,错落相依。惊险,

    奇特、壮观。

    这就是北岳恒山天下闻名的悬空院。

    从照壁两边走进去,里面非常空旷,足足七八百平米。

    中间摆着一排排座椅,前面是一条条长桌子,铺着素雅的桌布。

    桌面上摆着白瓷茶杯。

    有人落座的座位前面放着一个个纸牌子,上面写着不同的名字。

    大约有二十排,每排十个座位,前后左右相隔稀疏。

    最里面是一排对着的椅子和桌子,也就是常说的主席台。

    主席台桌面上也铺着素雅的桌布,摆着茶杯和名牌之外,桌子前面间隔地摆着一盆盆的花,后面是一面巨大的红底黄字明字旗。

    顶上拉着一条横幅:“万历十年大明戏曲协会扩大会议”。

    在主席台左右边,各有一扇双开的门。

    主席台上还空无一人,下面座位上已经坐了超过一半的人,一眼看去,都是同行。

    前面是昆曲四大戏班的班主、管事和几位名角。

    左边是徽剧三大戏班的班主、管事和名角。

    右边是西秦腔戏班的人,中间是河南高调和越剧戏班的人,后面散坐着蒲州梆子戏、蜀戏、弋阳腔、青阳腔、海盐腔、南音、汉剧等戏班的人。

    都是千辛万苦,在京师站稳脚跟的同仁。

    见到俞巧莲和董理走进来,熟悉的人纷纷上前打招呼。

    “俞老板来了!”

    “董掌柜来了。”

    “这等戏坛盛事,怎么能少了黄梅戏。”

    打招呼的多是后面散坐的小戏班。

    坐在前面的昆曲和徽剧戏班的人,要么装作看不见,头都懒得转一下过来,那是昆曲戏班的人,他们谁都懒得搭理。

    要么远远的地斜眼看过来,皮笑肉不笑地点点头。

    那是徽剧戏班的。

    同行是冤家。

    徽剧和黄梅戏同源安徽,一都是地方戏曲,一个逐渐洗干净泥腿,在一干文人雅士的吹捧下,走上“高雅艺术”的路子。

    一个还在泥地里泡着,依然俗不可耐。

    简直就是冤家中的冤家。

    但是碍于同乡面子,不能像昆曲戏班那样清高,只能勉强打声招呼。

    有小吏上前,客气地问:“两位是?”

    俞巧莲和董理连忙把邀请函递上。

    小吏低头查看邀请函,俞巧莲回头一看,看到朱轩妮带着朱常浩、朱常瀚,悄悄坐到靠墙的座位上。

    那里一般是给秘书、或者会议记录人员坐的地方。

    三人坐下,朱轩妮笑眯眯地给俞巧莲挥手打招呼。

    杨金水也施施然地坐下,他身上的飞鱼服格外扎眼,再加上身边两位身穿制服的军官,往来的人都会不由自主地瞅一眼,但没人敢吱声去问。

    偶尔有认识杨金水的人,看到这阵势,也不敢轻易上前打招呼,把话闷在心里,悄悄猜测着。

    “原来是黄梅戏的俞班主和董管事,两位的座位在这边,请跟我来。”

    小吏带着俞巧莲和董理往前走,指着两张座位说:“这里,两位请坐。”

    俞巧莲和董理懵懵懂懂地坐下,另外一位小吏上前来,在他俩前面的桌面上摆上两个名牌。

    “俞巧莲”。

    “董理”。

    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这样庄严肃穆的地方,两人激动异常。

    大明门东西会堂啊,在这里开会的人,不是高官就是地方大员。

    百姓也能进来开会,不过都是工农商学优秀代表,先进分子。

    按照京师皇城根底下京爷们的说法,坐在东西会堂里开会的人,都是有面,有大出息的人物。

    就算现在还不是官,以后也必定是一鸣惊人,飞黄腾达。

    两人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的名字会出现在这传说中的地方。

    当初离开安庆,坐船顺流到南京浦口,乘坐火车北上进京时,心里满怀憧憬,却绝对没有想到会有今天这样的场景。

    俞巧莲无意左右一看,吓了一跳,连忙拉了拉旁边的董理。

    “舅舅!”

    董理刚才在幻想,开完会出去后怎么跟同仁、以及街坊邻居们好好吹嘘一通,寄给家里的书信,也可以好好矜持地写上一句。

    大明门东会堂,也就那样.

    他被俞巧莲拉回现实。

    “怎么了阿莲?”

    “舅舅,你看看我们的位置。”

    董理左右一看,吓得差点蹦了起来。

    自己和俞巧莲坐在最前面一排,最中间的两个位置。

    昆曲的人在左右两边,徽剧的人在后面,其余的只看得到脑袋。

    这里与主席台相隔不到三米,正对着主席台席位的中间位置。

    那里肯定是最大的官,正好跟自己面对面。

    再看周围坐着的同仁,有一个算一个,眼睛里全是不解和嫉妒。数以百计的目光,像数以百计的火把,聚集在自己和阿莲身上。

    “阿莲,我们是不是坐错位置了?”董理惶然,犹豫要起身。

    俞巧莲反倒冷静,一把按住董理。

    “舅舅,没事,我们就坐在这里。”

    “会不会是刚才那位当官的搞错了,”董理想到一点,不由压低声音,心惊胆战地说:“会不会他收了别人好处,故意坑我们?”

    俞巧莲看了他一眼,“舅舅,这里是什么地方?在这里做事的官吏,哪个不是打起十二分精神,再三小心?

    再说了,大庭广众之下,待会还会有大官来,陷害我们,闹开了对他有什么好处?”

    是啊。

    董理强按住忐忑的心,不顾周围同仁们各种异样的眼神,继续坐着。

    十几分钟后,九点还差十分钟,会场坐了将近三分之二的座位。

    董理扫了一眼,发现各地剧种戏班,在京师稍微闯出点名气的都在,班主、管事和演员,大约有一百六七十人。

    还有六七十人是士子文人,坐在单独的一个区域。

    他们都是编剧,也算是戏曲协会一员,他们可能还是文艺联合会另外一个分属组织,文学协会的成员。

    董理看到几位熟人,其中有大名鼎鼎的戏剧大才子,清远道人汤显祖。

    据说他以前跟江南大名士、苏州戏曲研究院王世贞兄弟走得很近,能够出名也是得了王氏兄弟奔走举荐。

    可后来他跟王氏兄弟理念不符,反倒跟在南京大学坐镇的卓吾公(李贽)走得很近。

    那可是王氏兄弟的死对头。

    然后听说汤先生跟王氏兄弟闹翻。

    他离开苏州,到处游历,给其它地方剧种写剧本。黄梅戏《天仙配》的戏本,就有他帮忙修改,焕然一新。

    苏州戏曲研究院、《词林》、《戏曲评论》,频频出文,抨击汤显祖的戏本,淫词艳文,污秽不堪。

    许多戏曲界同仁大为不解。

    这是怎么了?

    许多昆曲大腕也十分可惜,以前清远道人给昆曲写得戏本,《西厢记》、《牡丹亭》,写得多好,怎么就生分了?

    可是他们可惜归可惜,却无力改变。

    昆曲牢牢掌握在王氏兄弟以及苏州戏曲研究院手里,清远道人已经跟那边闹翻了,再给昆曲写戏本完全不可能。

    要不是《西厢记》和《牡丹亭》实在太出名,唱遍海内外,戏曲研究院都想把这两出戏从昆曲曲目中下架。

    篡改著者名,朝廷有颁布《著作版权法》,只要敢动手,一告一个准。

    于是这些人就把汤显祖写过的昆曲、徽剧剧目戏本的著者名,改为清远道人。

    这些鸟人,聪明劲全用在这方面了。

    哗哗!

    突然响起了掌声,坐着的人纷纷站起来鼓掌,俞巧莲和董理跟着站起来,使劲地鼓掌。

    他俩第一次参加这样的会,什么也不懂,跟着做就好。

    从左边的门进来一行人,都穿着正资服,颜色不是黑色就是藏青色。

    打头是张四维,带着微笑,精神抖擞。

    紧跟着的是礼部尚书潘晟、太常寺卿杨令德、礼部右侍郎兼管学政司王圻、礼部右侍郎兼管文化司申时行、精神文明建设委长史沈一贯、文化司艺术局郎中屠隆等一干官员。

    看到这阵仗,跟官场关系有些密切的昆曲和徽剧的班主、管事们,心里暗暗咋舌。

    这是要上天啊!

    他们努力想在这行人里寻找王世贞兄弟的身影,他们近期也进京了。

    可是怎么都找不到,不由哀叹。

    凤洲公兄弟俩,就算文华誉满海内,可是终究没有官身,会议规格一上去,连坐主席台的资格都没有。

    俞巧莲、董理和下面大部分戏曲从业者一样,只知道傻傻地鼓掌。

    一行官员坐下,张四维坐在正中间,C位。

    左边是潘晟,右边是杨令德

    沈一贯没有坐下,今天会议他主持。

    “诸位戏曲工作者.”(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朕就是万历帝不错,请把《朕就是万历帝》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朕就是万历帝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