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十二章 三千人商队

    不和那些门阀正面冲突,不和他们抢地盘,不和他们抢赋税,但乘着这段时间,暗地里却是拼命捞好处。

    这就是现在明月行馆的做派。

    贺海心一群人现在有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趋势,其中一名叫做张瀚海的这时候出声道,“要不要我设法也和琅琊王氏接触接触?他们不是想和安知鹿联军结果被拒了,心里极不痛快么?如果我们表达出可以让皮鹤拓和他们联军,出兵岭南牵制太子军队的意思,我觉得他们或许肯给我们一定的好处。”

    裴云蕖和这批幽州出来的学生也特别熟了,一听张翰海这话,她顿时忍不住笑道,“张翰海,你这浓眉大眼的书生怎么也这么狗?你反正要出兵的,结果还要故意和琅琊王氏去谈一谈,让他们给盘缠是不是?结果他们还挺感激,张先生人真好啊,还帮我们去说动皮鹤拓出兵牵制太子。”

    张翰海不好意思的笑了笑,道,“主要是顾道首和裴二小姐教导有方。”

    “呸!”裴云蕖看了一眼顾留白,“这主要靠他,和我没什么关系。”

    琅琊王氏的王云岫就是因为不肯给安知鹿好处,才一下子和安知鹿谈崩的。

    琅琊王氏会不会也不肯给明月行馆好处?

    也不是没有这可能。

    不过反正谈一下也不少块肉,谈得成就谈,谈不成就一拍两散。

    张翰海很快便和琅琊王氏联系上了。

    王景玄第一时间赶到了明月行馆和贺海心、张翰海密谈。

    王景玄在琅琊王氏中的地位可比王云岫要高得多。

    他是现任的户部尚书,创立的“分段转运法”改善了大唐的漕运,无论在民间还是在朝堂上,他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但这样的一位大员,面对没有任何官身的贺海心和张翰海时,却是十分恭敬,甚至有种面对同阶甚至上阶官员的态度。

    事实证明,安知鹿这样的后起之秀在琅琊王氏的眼中还是犹如地方上的暴发户,在他们的心中完全和明月行馆无法相比。

    其实琅琊王氏要和张翰海谈,在别处也可以谈,但总觉得到了明月行馆来谈,这就是明月行馆敲定的事情,比较稳妥。

    琅琊王氏这时候的心态也和以前截然不同,他们也急需抓住明月行馆抛出的好意,获得联军的支持。

    而且在他们的眼中,皮鹤拓的分量也足够,毕竟剑南道的七八万唐军就葬送在皮鹤拓的太和城下。皮鹤拓现在的总兵力早已超过十万,而且又多了一支象军,如果又得到明月行馆的修行者支持,那很容易将岭南变成一个泥潭,让太子无法脱身。

    贺海心和张瀚海其实见到王景玄亲自到来的态度,就知道琅琊王氏给给予足够的好处,但等到这一轮密谈下来,他们自己都觉得,琅琊王氏给的实在是太多了。

    作为户部尚书,王景玄首先应允,开放南诏至岭南的部分漕运通道,允许明月行馆特定商会的商队免税通行,并优先转运皮鹤拓运往岭南的战略物资。

    琅琊王氏和南诏秘密开展匠师互调,琅琊王氏向太和城输送一些精通锻造、大型军械的工匠,换取南诏的驯马师,以及一些训练骑兵的将领。

    同时承诺联姻,琅琊王氏旁系女子嫁予皮鹤拓世子。

    一次性支付白银四十五万两作为皮鹤拓出兵岭南的费用,在皮鹤拓的大军进入岭南,牵扯太子的军队三个月以上之后,再转给皮鹤拓两座铜矿的开采权。

    等到双方签订完契约,恭送王景玄离开明月行馆之后,贺海心和张翰海两个人站在明月行馆的侧门口相视无言。

    两人现在很懂顾留白的生意经。

    这还只是开头的生意,今后互相合作,琅琊王氏基于皮鹤拓的表现,肯定还肯继续做生意,继续给好处。

    开头的好处就能够给这么多?

    许久之后,张瀚海叹了口气,忍不住说道,“其实这就是顾道首现在在这些门阀心中的分量了。”

    贺海心点了点头,道,“那以此类推,或许也可以和顾道首商量一下,和其余各家也先做些小的生意。”

    ……

    长安的柳枝还未冒出嫩芽,笼罩在红河谷地氤氲的晨雾中的古涌步戍堡,它的夯土城墙上,那些斜刺挑出的野桃树,已经绽开绯红色的花朵。

    古涌步是红河上游的一处峡谷要塞,以往只是控扼来往南诏和安南都护府的商队所用,但皮鹤拓之前反了之后,从这里再往西不远,就已经是南诏控制的通海都督府。

    通海都督府有皮鹤拓的驻军四千,而这个小小的戍堡,驻扎军士不过两百多人。

    可想而知,一开始这里的守军是什么心情。

    现在的戍堡里头,一座小小的山神庙里供奉了一尊新的顾道首神像。

    之前朝堂之中那些官员听说顾道首写信安抚皮鹤拓,上书弹劾得厉害,但这群守军却是越发将他敬奉如神明。

    如果皮鹤拓不听顾道首的话,那他们这些人恐怕早就没命了。

    戍堡东南角的瞭望台上,值夜的军卒刚刚换岗,乘着火盆里的松明还未熄灭,睡意还未彻底消散的军士添了些柴火在里面,火盆里腾起的青烟混着缠绕在他起毛的裘衣领口。

    就在这时,这名军士的手指突然僵住了。

    他看到对岸南诏的烽火台上突然有狼烟直冲天际。

    古涌步戍堡统领,折冲都尉赵寒川这时候还正蹲在灶房外劈柴,他已经五十几岁了,每挥一次斧头,旧伤累累的腰背就发出不堪重负的咯吱声。

    灶房里头,新发的春笋与去年腌制的酸鹿肉在铁锅里翻滚,香气已经飘出了戍堡。

    镇守在这种地方,唯一的一个好处是野味和酒不缺。

    他们随便用点铁器,就能从附近的山民手中换取野味和果子酒。

    这一带的山民在他们的眼里是很奇特的,一天十二个时辰,仿佛有四个时辰就在山林里到处转,找到什么吃什么,其余八个时辰,则琢磨明天吃什么,今天采集到剩余的一些东西,能做成啥好吃的。

    除了吃,这些山民似乎没什么追求了。

    而且这些很擅长用野果和一些野谷子酿酒的山民,不知道从多少年前开始就有喝早酒的习惯。

    现在弄得他们也是渐渐养成了这样的习惯。

    早上无聊就开始喝酒。

    反正那种酸果子酒也醉不了人。

    听到站岗的那名军士的吆喝声,赵寒川看着对岸的狼烟,愣了愣之后就吆喝了一声,“不要慌,通报过了,没什么干系,该干嘛就干嘛。”

    许多慌慌张张跑出来的军士顿时松了一口气,这时候有两个年轻伙头军扛着两个新到的木箱过来了。

    撬开木箱之后,其中一名军士顿时骂了一声,“草,尽给我们这种快发霉的陈黍米。”

    另外一个军士却是高兴的从箱子底里掏出几株小树苗。

    这是他托同乡稍带的红棉苗,他准备种在戍堡后面的土坡上。

    赵寒川听着那名军士的骂声,突然笑了笑,道,“这些陈黍米一会全部丢给山民。”

    “全部丢给山民?”那军士一愣,“他们换给我们的那点点东西,也不够我们吃啊。”

    赵寒川踢了他一脚,“放心,今后不会让你们吃这糟心玩意了。”

    两个伙头军还在搬箱子,戍堡的地面却是微微震动起来,晨雾之中,一大群人骑着马涌了过来。

    足有三千人,打着"永昌马帮"的旗号,全部粗布短褐,腰间别着短刀,乍一看与寻常马帮无异,但戍堡里哪怕的军士都很无语。

    这傻子才看不出这些人都是训练有素的骑军吧?

    三千人的马帮?

    而且随便一匹战马看上去都是令骑军垂涎三尺的好马。

    不过赵寒川却好像傻子一样,客客气气的和领头的“商队管事”说了会话,查验了一下文书,就通关放行。

    哪怕那些盖着油布的马车里装着的军械有些都能看出轮廓了,赵寒川也压根看不到的样子。

    这三千“马帮”通行过后,还留下了几辆马车,说都是已经坏掉的货物,让他们帮着处理掉。

    结果等到那两个伙头军跑回来掀开油布一看,他们就彻底傻眼了。

    腌肉、黍米、药酒、衣物。

    吃的喝的用的,几乎什么都有。

    “咱们可不是出卖大唐。”

    等到招呼军士一起喝早酒,吃东西的时候,赵寒川才认真的解释了几句,“太子的叛军进了岭南了,顾道首帮着琅琊王氏借了兵过去对付太子叛军。今后还有人会从咱们这过,上头安排我们怎么干,我们就怎么干,就是这好日子是谁给的,我们心里有数就行。还有,我猜应该也是顾道首的意思,说是咱们这边,家里实在有困难的,也可以往上面提。”

    一群军士听着这话,很多就默默的过去对着顾留白的神像磕了几个头。

    像他们这种人,在哪当兵没有得挑,上面军令让他们做什么,他们自然做什么,但顾道首却偏偏还会给他们一些特殊的优待。(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割鹿记不错,请把《割鹿记》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割鹿记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