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1章 劝干姐离开云南

    说是家属,也没有这年头时髦的筒子楼,而是一排排的平房,傅红良和沈问秋因为是双职工,所以分到了两间平房。

    一间前半部份是客厅,后半部分是厨房。

    另一间同样一分为二,两夫妻住一间,三个孩子住一间。

    因为是部队大院,讲究纪律性,所以厨房不能像京城大杂院那样放在门口,连杂物都不能堆。

    整个大院看起来干干净净,哪怕家属晒衣服,那也是整整齐齐挂在那儿,绝对没有万国彩旗那样杂乱。

    沈国良和王慧琴里里外外参观了一圈,还特意看了一下米缸,发现里面尽是玉米、高粱米、红薯等杂粮,大米只有一小袋子。

    看到女儿女婿的条件如此艰苦,老两口心里都不好受。

    老太太抱着外孙女,心疼得直掉泪。

    沈国明却没有叹息,他是从战争年代中过来的,知道当兵最危险的不是物质条件艰苦,能活下来就是万幸了。

    现在女儿女婿活得好好的,还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还有三个孩子,比起牺牲的战友们来,绝对算幸福。

    “红良,小秋,你们平时上班,三个孩子怎么办?”

    沈问秋爽朗一笑:

    “爸,你不用担心,小高已经上小学了,每天他都负责把妹妹送到幼儿园,晚上再去接回来。我跟红良经常要加班值班,主要还是靠哥哥照顾妹妹。”

    王慧琴一听不乐意了,指责道:

    “你们夫妻也心大,小高才几岁?自己还是孩子还要照顾妹妹。真是我的乖孙,这些年辛苦你了。”

    傅小高不以为意:“外婆,你放心,我是大哥,大哥照顾妹妹是天经地义的。”

    沈国良非常高兴:“好好好,男子汉就要有担当,外公表扬你。”

    林三七坐在一旁,心里则在开始计算,傅小高今年7岁,傅小江和傅小苏双胞胎5岁。

    等到1968年开始就有政策,家里只能留一个孩子,剩下的孩子需要强制下乡,一直要到1978年才结束,到时傅家三个小孩刚好年龄适合。

    知青下乡,那绝对没有电视里放得那么浪漫,那是真的苦啊。

    这个世界上哪个群体最苦?绝对非农民莫属,但农民好歹有宗族支撑,知青下乡那真是被欺负死。

    所以沈家这一家人,包括在西疆支援的沈大哥,林三七都是要想办法调到宝安县去的。

    想到这里,林三七又开始了自己的忽悠:

    “姐夫,大姐,我跟干爹商量过一件事情,你们想想可不可行。

    我们是这么想的,云南这地方还是太偏僻,很多老师连普通话都说不标准,我看小高他们普通话就有浓浓的云贵川口音,更不要说学外语了。

    三个孩子留在云南,将来的前途恐怕不会太好,难道一辈子都要窝在这个边疆省份?”

    傅红良是沪海人,沈问秋是姑苏人,当初两人能走到一起,那是因为三观一致,风俗相近的。

    江南一带,非常重视教育问题,家里无论有多困难都会供子女读书,他们共同认为万般皆下品,只有读书高。

    所以林三七说到3个孩子的未来,这让傅红良夫妻也是愁上眉梢。

    见识过沪海和京城的繁华,他们心里有一杆秤,怎么会不知道云南的落后?自己可以服从组织安排,但孩子怎么办?

    沈国明这时候摸着大外孙的头,也开口道:

    “我已经退休,人走茶凉,以前帮不上你们什么,以后恐怕也无能为力。但是你们小弟不一样,小七的能量你们也看到了,刚下飞机,就有当地干部上门来慰问。

    现在你们小弟已经就任东广省弗山专区的常务副专员,宝安县的负责人,准备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园区,我这次和你们姆妈就是去宝安县投奔你们小弟的。”

    林三七纠正道:“小秋姐,别误会,我是准备让干爹给我当园区建设总指挥的,不是当农民工的。”

    沈国明继续说道:

    “所以我的想法,是你和红良的人事关系也转到宝安县去,这个交给你们小弟,保证没有阻力。”

    沈问秋有些迟疑:

    “爸,小弟,我们在云南工作十年了,事业也稳定了,人际关系都在这里,现在换个地方……”

    沈国明有些不高兴,觉得这女儿边疆呆傻了,一点不有远见:

    “糊涂,你不为自己考虑,也要为孩子们考虑。或许你们会说,我们可以把孩子带走,你们留在云南。但你们想过没有,孩子没有生活在父母旁边,他们的童年得有多遗憾?”

    王慧琴也赶紧劝道:“而且孩子以后就跟你们不亲了。”

    沈问秋有些迟疑:“那我们去宝安县能干嘛?我可是听说过,宝安县比我们云南可穷多了。”

    林三七一想就想笑,理是这个理,现在的宝安县那真是一穷二白,要啥没啥,怪不得沈问秋看不上。

    沈国明眼神示意了一下,林三七赶紧从背包里取出一张宝安县全境地图:

    “姐夫,大姐,你们看……”

    林三七又巴拉巴拉说了一通自己的远大理想,最后才说道:

    “姐夫如果去宝安县,原来是部队后勤系统的,正好,我那边还缺少一个后勤主管。要建设一个工业园区,物资成千上万,急需有人统一管理。

    当然姐夫你也不要发愁,我现在还兼着弗山军区司苓员,到时我可以保留你的军籍,这样你就没有后顾之忧了不是。

    同样的,小秋姐如果去了宝安县,我正在新建一家现代化医院,并且远大目标是将这家医院建成全世界最好的医院。到时要吸引老外过来看病,赚外汇的。

    小秋姐刚好是医生,专业对口,不但可以从事自己喜欢的临床工作,也可以从事行政工作。这样你们工作有了,还能照顾三个小孩。

    现在宝安县暂时只考虑高等教育,但是我家人都在香江,我完全可以把小高他们送到香江去上学,长大了可以出国留学,也可以留下来建设宝安特区,都可以。”

    傅红良和沈问秋明显就心动了。

    但成年人做事,难免会瞻前顾后,沈问秋苦笑道:

    “小弟,容我们再考虑考虑,你放心,明天一定给你答复。”

    王慧琴有些不满:

    “傻孩子,这有什么考虑的?去了宝安县,小七就是最大的官,有他罩着,你们还怕安排不了好工作?再说了,小孩去香江读书,跟在云南读书,你们觉得哪个更有出息?”

    民国时期,江浙资本都是偏蓝方,所以随着49年全国解放,很多江浙有钱人都逃到了香江,沈家、傅家也有不少亲戚在香江。

    所以沈问秋傅红良并不是没有见识的人,其实内心也明白哪个选择更好。

    说来说去,还是怕老单位不放人。

    第二天,林三七还在招待所床上呼呼大睡,曹智扬和赵右侠又来了。

    林三七睡眼朦胧,有些无奈道:

    “两位大哥,你们也太心急了嘛,我现在孤身一人过来,身上又没带盘尼西林,变也变不出来呀。”

    (其实他还真能变出来,他的通道空间里就有200万瓶青霉素储存着,而且是南方药厂生产的特供版,一瓶只有40万单位,标签简单。)

    曹首长嘿嘿一笑:“小林同志,今天我和老赵准备还你去旅旅游,走,我们先带你去‘逼死坡’转转。”

    林三七一边洗脸一边奇怪道:

    “逼死坡?听这名字就不是很吉利啊,你们确定要带我去那儿?”

    赵右侠哈哈一笑:

    “曹首长说的逼死坡,其实应该叫篦子坡,就在招待所旁边。这个地方就是南明永历帝被吴三桂用弓弦缢杀的地方。就跟靖康之耻一样,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值得纪念的一个地方。”

    林三七放下手绢点点头:

    “哟,那是值得一去。我还去过新会,那里是涯山海战遗址,也是我们民族的至暗时刻,国耻不能忘啊。”

    曹首长一听,眼球子一转,叹息道:

    “是啊,国耻不能忘,我们中华民族只有自强自息,才能不被异族或他国侵占。你说当年我们的军队有盘尼西林,这什么五胡乱华、靖康之耻、涯山海战、南明惨剧还会再发生吗?”

    林三七心想,好嘛,又是民族大义这一套道德绑架。

    不过他也已经想好了,自己该提出一些什么条件来交换盘尼西林。(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穿越两个时代的医生不错,请把《穿越两个时代的医生》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穿越两个时代的医生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