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观众们的默默祈求中。
骆一航果然没有辜负他们的期待,公布了一个石破天惊的消息。
“其实,胶七七是个意外,或者说胶七七所产的橡胶只是附属产物。”
“它的真正神奇之处,其实是其他的成分。”
“而这种成分,与另一种新作物配合使用的话,可以产生一加一大于十,甚至一百的效果。”
直播间的观众们都惊呆了。
【胶七七诶,可以说改变世界格局的东西,逆转一项工业产业的东西,竟然只是副产品???】
【真的假的?我怎么就不敢相信呢,还有能比胶七七神奇的东西?】
【猫猫头老板既然这么说了,应该是真的吧,虽然我也不敢相信】
【稍等,稍等,让我先缓缓】
缓,当然可以缓。
骆一航抬手又看看表,“十点多了,太晚了,这另一种新作物讲起来时间很长,就不耽误大家休息啦。”
“发布会到此结束。”
此话一出,全场哗然,连现场观众都不干了。
直播间里更是要造反了。
【尼玛!这时候谁睡得着!】
【良心呢?你良心不会痛么?】
【生前不必早睡,死后自会长眠,老子没死,给我讲!】
【求求了,讲一下吧,孩子好奇啊】
【快点快点,别废话,小心我给你店里打差评】
一晚上了,赫然发现,原来也有能让猫猫头怕的啊。
一时间,传到了所有直播间。
不管那个,到处都有,满坑满谷,全是【打差评!】、【打差评!】、【打差评!】
甚至传到了发布会现场。
观众席里有一块地方,一群人尖着嗓子高喊,“打差评!”、“打差评!”
线上线下联动了属于。
引来直播间里一片叫好。
骆一航可不惯着他们,冲那个方向伸手一指,“你们就是客服部门,打差评也是你们处理。”
好么,自产自销了。
骆一航说一句还不解气,抱起猫七七,对着那个方向。
“哈他们。”
猫七七特别听话,张开大嘴,“嗷呜~~~”
这小东西,还是没学会“哈”。
不过,这也算是让骆一航听到了“群众的呼声”。
重新回到舞台中央,面向镜头。
“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明天,我请大家看一个奇迹。”
说完,挥了挥手。
打个响指,直播间黑下,发布会正式结束……
最后了还卖关子,猫猫头的恶趣味啊,到底是跟谁学的。
真该死啊,打死,统统打死。
当夜无眠。
发布会直播虽然结束了,但网络上的热闹才刚刚开始。
#胶七七
#橡胶
#清音农业发布会
#猫七七
#动物园
等词条占据了各个平台榜单,甚至包括国外社交媒体
这场发布会的录播、切片,更是在直播结束后不到一个小时就铺满了网络。
猫七七全程萌态合集播放量遥遥领先。
无数网友在各个词条内热烈讨论。
支持的、反对的、质疑的、骄傲的吵成一团。
而到了后半夜,各路新闻报道也已经出炉。
而且是国外先出的……
彭X社:《全球橡胶股一夜蒸发千亿,中国“橡胶革命”引发资本恐慌》
BXC:《胶七七引发环保争议:大规模种植破坏干旱区生态平衡》
法X社:《中国“胶七七”冲击全球市场,东南亚橡胶生产国陷失业危机》
民X报:《200万胶农生计堪忧,东南亚拟联合抵制中国橡胶草》
世X报:《“橡胶殖民主义”?胶七七挤压非洲天然胶市场》
……
而到第二天,国内各大媒体报道也依次发布。
新闻社|《胶七七突破橡胶困局!中国盐碱地变“绿色橡胶田”》
《成本直降75%!胶七七助中国轮胎业摆脱进口依赖》
《从卡脖子到领跑,胶七七诠释科技自强》
《胶七七助力碳中和:每亩荒地年固碳2吨》
《海南橡胶牵手清音农业,胶七七产业航母启航》
以及在下午的时候,各路经济媒体发出大量质疑的声音……
《胶七七数据真实性存疑:亩产300公斤橡胶能否落地?》
《胶七七成本测算遭质疑:加工成本2000元/吨依据何在?》
《警惕胶七七泡沫:资本狂欢下的技术推广困局》
《胶七七被指“数据神话”:23.4%含胶率难复现于量产》
《谁为胶七七生态代价买单?专家警告土地盐碱化加剧》
《被忽视的胶农:胶七七推广未解海南转型补偿方案》
《胶七七成本账疑云:忽略隐性治理成本的商业模型》
这还只是事发突然,一夜之功而已。
仅仅是开始。
不过网友们的注意力,又被吸引到了骆一航说的,“看一个奇迹”上面去了。
这次卖的关子还真短,一个晚上而已……
——
内蒙,EJNQ,戈壁沙漠。
这处沙漠就叫戈壁沙漠,面积一百三十万平方公里,是世界最北的沙漠,亚洲第二大,世界第五大沙漠。
主要位于XJ、内蒙古、甘肃和宁夏等省区与蒙古国境内。
戈壁沙漠在中国境内有56.95万平方公里,蒙古国境内40万平方公里,其他为中亚各国。
而EJNQ,正是戈壁沙漠中,内蒙与蒙古国交界附近。
三月的一个在当地人看来平平无奇的早晨。
布乌苏乡的村民和志愿者们,照例早早起床,煮奶茶,烤包子,热羊肉,收拾一顿热气腾腾的高热量早饭。
把肚子填的饱饱的,全身燥热。
这才拉开家门。
大漠深处啊,白天热,夜里冷,即便入春了,大早晨的也跟冬天一样,寒风卷着细沙,刮在脸上跟小刀子似的。
刚吃进肚子里的热量,好似吹几阵风,就给吹没了。
真不愿意出来。
但是没办法,得干活啊。
他们要收拾麦草,收拾工具,装上车,再驱车进入沙漠深处去打草方格。
防沙、治沙嘛,这项工作当地人已经做了许多年,已经变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随着草方格一点一点向沙漠深处推进,他们赶路的时间也越来越长,起的越来越早。
顶风、冒霜、在沙漠中跋涉、深一脚浅一脚,还要一铲子,一铲子,将麦草深深的插进沙中。
这是一项很辛苦很辛苦的活。
而这些人,却沉默着,一下一下的,从清晨,干到了太阳高挂。
还是那句话,习惯了。(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