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 见闻

    俞兴对于余凯这样一位百度高层的表现很惊愕。

    你还是百度的吗?

    不对不对,想出来创业的了是吧。

    俞兴应付着忽然变得异常的热情,念头在心里直打转,见他对激光雷达有着超出寻常的兴趣,也就打电话给灵罡公司的李一帆,让他过来一起见见百度深学院IDL的副院长。

    说是副院长,但院长李艳红明显是象征性的,所以,他就是IDL实质上的院长,但说到实质院长,这样一个部门在百度内部调集资源也颇受掣肘。

    等到李一帆赶到,他瞧见的是绕着原型车啧啧称奇的余凯。

    俞兴的介绍只到一半,看见正主到来便顺水推舟的收尾:“李总说他们有把握做出性能接近Velodyne 64线雷达的产品,还能降低很多成本,如果百度有需要,到时完全可以合作。”

    余凯已经知道现在装车的是灵罡的32线样机,闻言问道:“李总的实验室里已经在做64线了?”

    李一帆摇头答道:“不,我们正在做40线的雷达。”

    余凯奇道:“40线?大家现在都在用64线啊。”

    谷歌、百度包括美国一些类似项目的研究都在使用Velodyne 64线雷达,而它上一代的产品便是面前“九州”原型车上的32线,如果灵罡公司想要发展激光雷达的业务,搞出来一个40线无疑会加大客户的兼容工作,直接增加了销售难度。

    李一帆解释道:“我们做了测试对比,现在的32和64的线束分布不够合理,40线反而更平衡,我们用Velodyne 64线扫描50米外一米七的行人,最多只能扫出来5条线,但实验室里的40线能做到6条线。”

    今天这台灵罡32线不是第一次装车测试,包括Velodyne 64线也有多次的测试对比,就目前的研究来看,激光雷达的一大需求是扫描时成像范围中间区域的密度要足够高。

    余凯这么一听,更加惊奇:“这是怎么做到的?”

    百度有自动驾驶的研发团队,也采购了Velodyne 64线雷达,虽说不是他的主攻方向,但也知道大体脉络。

    李一帆看了眼俞总,见他没有反对,说道:“Velodyne的线束是均匀分布,但我们实际上车测试之后尝试车辆正前方和两侧区域采用不同的分辨率,效果反而更好,能让关键区域的点云密度有显著提升。”

    他顿了顿,有些自矜的笑道:“这样非均匀分布的设计下来,40线雷达在关键区域几乎能等效83线了。”

    这显然不容易。

    余凯由衷的称赞道:“果然是术业有专攻!”

    李一帆这时却是一叹:“但问题也不少,路漫漫其修远兮啊。”

    余凯极其体会这句话里的情绪,但他今天在碳硅集团这边遇到意料之外的惊喜,反而颇觉精神振奋,笑着说道:“在路上就很不错,路虽远,行则将至。”

    他没有多感慨,直接问了个更为专业的问题:“你们是和碳硅一起做出行方案吗?你们对激光雷达的点云数据是怎么处理的?”

    激光雷达每秒会生成超过百万个点云数据,对于这种数据的实时处理是一个关键问题。

    李一帆用点头回应第一个问题,随后说道:“碳硅和灵罡成立了联合实验室,我们现在是对点云数据做预处理,先体素化把三维点云转换成稀疏体素网格,降低数据维度。”

    “这样使用3D CNN处理,再做多视图投影,把3D点云投影到多个2D视角,再用2D CNN提取特征。”

    “余总应该知道激光雷达对计算资源的要求很高,我们目前考虑是用两阶段处理策略,高频低精度的实时位姿估计,低频高精度的全局地图优化,这样就能平衡计算资源和精度需求。”

    余凯这会念头转得极快,立即说道:“这样多阶段处理框架下模块间的信息割裂与动态场景适应性不足是很棘手的问题,一个动态场景里,前一帧的点云分割错误就会导致后续帧的目标跟踪轨迹偏移。”

    “点云稀疏吧,体素化处理就进一步降低了分辨率,影响目标检测精度,模块处理吧,又会重复计算,计算资源的利用上存在结构问题。”

    他看着凝神的李一帆,探讨道:“我觉得还是需要新的深度学习模型,听说斯坦福那边在搞直接处理原始点云的路径,是考虑对称函数建模来解决点云无序性问题。”

    李一帆下意识的挑眉:“这就直接改变主流点云处理的技术路径了!”

    余凯点头:“是啊,就是不知道能不能搞成,要是能搞成,还是很有里程碑的意义的。”

    两人探讨交流的语速很快,聊的又是行业最顶尖的开拓。

    俞兴插不上话,只倚在车头前默默抽烟,琢磨余副院长这一趟所能透露的意义。

    他知道百度在AI方面的黄埔军校,也考虑过积极的引进,但没感觉到现阶段的迫切需求,不过,从余凯的表现来看,百度的“赶早集”属性怕不是又想发作了。

    半晌之后,余凯的谈兴终于有所满足,再次看向俞总,还是忍不住的说道:“俞总,你们怎么现在就搞这样的东西了?”

    俞兴反问:“不该搞吗?余总要是感兴趣,我们这边中午可以抽时间开个小会,把实验室的人喊过来一起聊聊。”

    余凯没有丝毫犹豫的说道:“好,那就打扰了。”

    他在百度渐渐苦闷,好不容易碰见同行者,真像是沙漠里碰见旅人,尽管没瞧见绿洲,心里仍然激动和振奋。

    而且,不同于百度,碳硅集团是一家车企,如此阶段的技术布局,所谋甚大。

    余凯心里痒痒的,干脆直接打电话请了两天假,推迟回京的时间。

    中午小会,余凯过了一把瘾,既有在百度遇到过的问题,也有没遇到过的,既有百度尝试过的方向,也有没考虑的角度。

    毕竟,百度只是家互联网公司,不少地方还没法从实际出发。

    会议在下午一点钟结束,一直没吃的午饭就到食堂解决。

    余凯有俞兴和李一帆作陪,再想着这半天的见闻与交流,仍旧重复着表达了他的感慨:“俞总啊,智能驾驶这一块对大公司来说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他们都必须容忍和接受一群最聪明的头脑做一些流程不好量化、ROI也难以计算的工作。”

    这还是他发自内心的疑惑。

    什么样的大公司在做智能驾驶的研究?

    谷歌,苹果,百度,是这样一批公司在试水。

    而这种公司面临的就是他提到的很严重的问题,方向摸不准,流程搞不透,预期弄不清。

    所以,即便如李艳红,他实际的投入和兴趣也没表面上那么高。

    俞兴瞧着余凯一副不无深情的模样,这叽里咕噜说什么呢……

    他想了想,往外面指了指:“余总能看到那边的招牌吗?”

    余凯透过窗户往外看,这个角度恰好能看到“碳硅数据公司”的招牌。

    “电气化和智能化。”俞兴说道,“碳硅数据,碳硅数据,我们就是要对新时代的数据价值进行挖掘啊,这是我们在电车时代的目标。”

    余凯直言不讳:“但这样很难,碳硅集团有这样的实力吗?”

    “百度肯定有这样的实力吧,百度按照你的意愿投入了吗?”俞兴连续两个反问,“余总之前说要创业,你觉得你做创业公司又有实力涉足吗?”

    他看着思考的余凯,笑道:“碳硅集团比不上百度,但比得上你注册都没注册的公司,你要是能去创业,我们为什么不行?”

    余凯吐了一口气,叹道:“俞总说得有道理,哎,我看百度是干不出来了。”

    俞兴这时反而提醒道:“你还没创业呢,你还是百度的副院长呢。”

    余凯摇了摇头,又看向从国外归来的李一帆,好奇道:“李总是怎么下决心回临港创业的?激光雷达的市场明显是国外的机会更多。”

    “俞总愿意掏钱,愿意撮合机构掏钱,愿意帮忙找人。”李一帆言简意赅,“我们觉得国内产业链是有很大机会发展起来的。”

    余凯思考了一会,谈及自己对智能驾驶在芯片这一环的考量。

    简单说,专为智能驾驶定制化的芯片是他认为的一个趋势。

    他说这一番话的意思就很明显了。

    余凯在侃侃而谈的最后问道:“俞总觉得我们能做这个吗?”

    “能做是肯定能做,我明白你的意思。”俞兴理解余凯的纠结,并且能找到对标的公司,“你就是想做一家类似于Mobileye的公司,嗯,如果你真的有决心,我可以帮忙联系IDG、今日资本、红隼资本等朋友,包括碳硅集团也可以天使轮投一笔。”

    Mobileye是一家以色列公司,因为传统通用处理器无法满足视觉算法的实时性需求,所以研发了专用的EyeQ系列芯片,与奔驰、宝马以及特斯拉都有合作,技术覆盖自动紧急制动、行人检测等功能。

    不过,它现在是做摄像头的视觉算法,还没听说涉及到激光雷达等多传感器融合的方案,据说有望在下半年赴美上市,市值也是得有个几十亿美元。

    余凯不意外听到俞总提及Mobileye的名字,认真的说道:“国内的芯片设计是比较薄弱的,和国外环境不一样。”

    俞兴笑道:“那总比芯片制造要强。”

    余凯点了点头:“确实,嗯,俞总真觉得行?”

    “如果你缺钱,那就继续在百度,如果你不怎么缺钱……”俞兴看了看李一帆,说道,“临港欢迎你。”

    余凯确实不怎么缺钱。

    他叹了口气:“俞总,你这……临港是个好地方,有灵罡公司,有碳硅集团,不过,我答应了朋友继续在百度留一段时间,俞总,我会来临港的,希望你到时还能给我介绍那些投资人朋友。”

    俞兴笑道:“那你随时过来,我随时介绍。”

    余凯感谢了俞总的允诺,虽然仍旧要留在百度,但决定缩短这个时间。

    俞兴递过去一支烟,也提了个小要求:“我中午的时候问了问,听说百度深学院在语音识别方面的技术很厉害,我们碳硅很欠缺这方面的人才,不知道余总能不能帮忙引荐。”

    碳硅集团的电车项目需要语音识别的技术,目前是在联合碳硅数据做研发,但进展一般。

    百度在这方面十分不错,它的语音团队在2012年是内部评选的最佳团队之一,而深学院据说把深度学习技术也在上面开拓了不少。

    余凯微微点头大,答应下来:“没问题,我回京城就找那边聊聊,看看两边能不能做个联合,百度这一块确实不错,要是有人愿意来临港,那看他们自己的个人意愿。”

    他说到这里,不无自嘲的说道:“更不错的是把深度学习在广告系统和网页排序上的应用。”

    余凯不是反对百度这么应用,是觉得公司把这方面的优先级排得太高太高。

    俞兴保持克制,没有顺势讥讽。

    下午时间,换了心态的余凯还到隔壁的碳硅数据参观了一番,这么一参观……忽然有种到了小百度的感觉,不管翟逸飞还是杨震原,都属于百度原来的技术派。

    余凯和俞兴开了个玩笑:“怪不得临港欢迎我呢,原来是这边已经欢迎很多次了。”

    “这是临港的欢迎,如果你愿意来碳硅集团,碳硅也欢迎。”俞兴客观的说道,“但是,碳硅集团可能没法完全按照你的设想来做。”

    余凯的心意已经坚定下来:“嗯,感谢俞总,确实,我还是打算自己来做这一块。”

    他相信这个前景绝对是能落地的,虽然未必是自己落地。

    余凯又在临港留了一天,进一步见证碳硅集团和灵罡公司乃至智波公司的联合研发,对于这样一个“朋友圈”很有蠢蠢欲动的加入感。

    没过两天,临港的俞兴接到李艳红怒气冲冲的电话。

    “俞总,你和余凯说什么了?”李艳红的语气极其不满。

    “他说他想创业,我说我支持他。”俞兴猜到情况,如实回答。

    “你……你……”李艳红说道,“你凭什么支持他?”

    俞兴反问:“你不支持,还不让别人支持吗?他是自己过来的,又是自己问的,我觉得不错,那我就支持,你要能说服他留下,那你就说服呗。”

    李艳红不爽地挂断电话,对于余凯要求三个月后的离职以及俞兴的撺掇极其不满,也很不理解,为什么在余凯的口中,俞兴的支持能起到那么大的影响。

    俞兴什么咖位?碳硅集团又是什么咖位?凭什么?

    同时,他注意到百度人才的流向,决定在这方面有所收束。(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多我一个后富怎么了不错,请把《多我一个后富怎么了》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多我一个后富怎么了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