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一章 这个村没有我得散

    八月的周家庄,晒谷场成了全村人的战场,除去要去饲料加工坊上工和忙其它农活的人,都要集中到晒谷场这里。

    清晨五点,天刚蒙蒙亮,露水还挂在草叶上,老支书的铜铃铛便在村头摇晃起来。

    “晒谷咯——”沙哑的吆喝声划破寂静,沉睡的村庄瞬间苏醒,木门吱呀声、扁担晃动声、孩子们的哈欠声交织成独特的晨曲。

    晒谷场足有两个足球场大,夯土的地面被晒得发白,四周插着褪色的红旗,那是集体化时代留下的印记。

    村民们推着满载小麦的独轮车鱼贯而入,车轮碾过碎石路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

    二柱赤着膀子,肩头搭着条浸透汗水的毛巾,咬着牙将百斤重的麦袋甩上晒台,粗粝的麻绳在掌心勒出深红的印子。

    “小心着点!别把麦粒撒了!”老支书拄着拐杖来回踱步,浑浊的眼睛紧盯着每一个动作,像是守护珍宝的老母鸡。

    太阳越升越高,空气变得滚烫。

    晒谷场上,竹耙翻动的沙沙声此起彼伏。谢玉梅戴着宽檐草帽,弯着腰将麦堆摊开,金黄的麦粒在她身后铺成流动的绸缎。

    每耙下去,都要确保厚度均匀,不能超过三指宽,这是老辈人传下来的诀窍。

    汗水顺着她的脖颈滑进衣领,在后背洇出深色的云纹,可她顾不上擦拭,只是不停地翻动、抚平,生怕哪处晒不透。

    午后是最凶险的时刻。

    烈日如同熔炉,晒得地面腾起袅袅热浪,连石板缝里的蚂蚁都仓皇逃窜。

    周志明带着几个年轻人守在水泵旁,定时给晒场洒水。

    冰凉的水珠泼在滚烫的地面,瞬间化作白雾,给焦灼的空气带来一丝清凉。

    “水别洒多了!”老支书扯着嗓子喊道,“要让麦粒自己吃透阳光!”

    他坐在老槐树下的竹椅上,耳朵和眼睛却时刻捕捉着天空的动静,只要有什么风吹草动的话,立马就能反应过来!

    天气比女人变脸的速度还快。

    有回正晒得酣畅,西北方突然涌起墨色乌云。

    老支书腾地站起来,烟袋锅当啷一声掉在地上:“要下雨!快收麦!”

    铜锣声急促响起,正在午睡的村民们鞋都来不及穿,光着脚冲向晒谷场。

    二柱扛起两袋麦子就跑,麦芒扎得胳膊生疼也浑然不觉;谢玉梅抱起小宝,一边哄着一边帮忙收拢麦堆。

    三十几口人在暴雨倾盆前的五分钟,硬是将所有麦子盖上了防雨布。

    豆大的雨点砸在塑料布上,老支书抹了把脸上的雨水,笑得露出缺了颗门牙的嘴:“好!好!咱们周家庄,就是有股子拼劲!”

    入夜后的晒谷场依然不平静。

    月光给麦堆镀上银边,巡夜的梆子声“笃笃”回荡。

    周大柱裹着蓝布棉袄,提着马灯在场地里踱步,灯光扫过之处,麦穗泛着柔和的光。

    他不时蹲下身子,用手插进麦堆,感受内部的温度。

    有回发现角落的麦子微微发烫,立刻喊来众人翻晒。

    “可别闷出芽来!”老支书披着蓑衣赶来,浑浊的眼睛在夜色中闪着光,“这是全村人的命根子!”

    就这样,在烈日的炙烤、暴雨的突袭、虫鸟的觊觎下,周家庄的村民们日夜守护了七天七夜。

    当最后一粒麦子达到完美的干燥度,老支书抓起一把麦粒,放在牙间轻轻一咬——“咔嚓”,清脆的声响里,是丰收的喜悦,更是全村人心血的结晶。

    晒谷场上,此起彼伏的欢呼声惊飞了栖息的麻雀,金黄的麦浪与人们的笑脸,成了这个夏天最动人的风景。

    八月的骄阳将晒谷场的石板烤得发烫,经过整整七天的暴晒,周家庄的小麦终于干透。

    既然将小麦已经晒好,是时候交公粮,随即将周志明叫了过来。

    周志明得知老支书找他后,连忙放下手里的活,一路小跑到晒谷场这里。

    “老支书你找我?”

    老支书直接进入正题:“志明,你明天开着拖拉机去粮站里交公粮吧!”

    周志明直接一口就答应下来:“好的,老支书!”

    两人又聊了一下细节之后,周志明便离开晒谷场。

    交公粮的前一晚,老支书慢悠悠地朝周益民家走去。

    夕阳把他的影子拉得老长,烟袋锅里的火星明明灭灭。

    他心里盘算着,粮站粮站那帮干部不好打交道,要是能有两包好烟疏通关系,今年的公粮验收准能顺顺利利。

    还没到门口,饭菜香便钻进鼻孔。

    老支书掀开竹帘,正看见周益民一家围坐在饭桌前。

    桌上摆着四菜一汤,油亮的红烧茄子、青椒炒肉丝、酸辣土豆丝,还有一大碗飘着蛋花的紫菜汤,腾腾热气中混着酱油和辣椒的香气,勾得人直咽口水。

    “老支书!来得正好,一起吃!”周益民连忙起身招呼。老支书本能地想推辞,可眼睛却挪不开桌上的菜——自从麦收以来,村里大饭堂顿顿都是白菜萝卜,已经好久没见着荤腥了。

    鬼使神差地,他点点头:“那我就厚着脸皮蹭顿饭。”

    周益民的奶奶立刻起身,小碎步颠进厨房,不一会儿就端出一副碗筷。

    老支书也不客气,坐下就夹了一筷子青椒肉丝。

    肉丝鲜嫩爽滑,裹着浓郁的酱汁,咬下去还带着青椒的脆爽,让他忍不住眯起眼睛:“好家伙,这手艺比大饭堂的强多了!”

    饭桌上,大家有说有笑。

    老爷子说起今年小麦的长势,老支书连连点头:“多亏益民换的高产种子,不然哪有这好收成。”

    周益民没有想到老支书竟然猜到,不过这种事情,自己肯定是不会承认的:“这跟我可没有关系!”

    老支书也并没有在这个问题深追下去,他自知道村里是获利的一方,深追下去的话,可能还会得到周益民的厌恶。

    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为什么要去做呢?

    饭后,老支书抹了把嘴,终于说出此行目的:“益民,能不能给两包好烟?村里明儿去上交公粮,你知道的,粮站那帮人……”

    他没把话说完,但周益民立刻明白了他的意思。

    周益民没吭声,径直走进里屋。

    老支书坐在原地,心里七上八下。

    他盯着墙上的挂钟,秒针滴答作响,每一秒都显得格外漫长。

    “该不会是为难了吧?”他暗暗后悔,早知道不该白吃这顿饭,这下开口要东西更理亏了。

    正想着,周益民走了出来,手里拿着两包崭新的中华烟。

    烟盒在灯光下泛着红金色的光泽,老支书眼睛一亮,连忙伸手接过:“益民,太谢谢你了!”

    周益民淡淡一笑:“小事。”

    可在心里,他忍不住叹气:“这个村要是没有我,估计要散。”

    凌晨四点,周家庄的拖拉机在薄雾中轰鸣启动。

    铁制车身裹着露水,车灯刺破黑暗,发动机的震颤让方圆百米的狗都狂吠起来。

    周志明紧握着方向盘,换挡时齿轮发出清脆的咬合声,车厢里的麦袋随着颠簸相互碰撞,发出窸窣的声响。

    二柱探出半个身子,兴奋地朝村口张望:“好家伙,路上还没见着别家的车影!”

    拖拉机沿着蜿蜒的土路上坡时,东方泛起鱼肚白。

    远处传来断断续续的牛铃声,三辆载着麦袋的牛车正慢吞吞地挪动,车轴发出“吱呀吱呀”的呻吟。

    赶车的老汉裹着灰布头巾,看见周家庄的拖拉机喷着黑烟驶来,慌忙勒住缰绳避让。

    “这铁疙瘩就是带劲!”老汉扯着嗓子喊道,浑浊的眼睛盯着拖拉机宽大的轮胎,“我们村的牛车装满才两千斤,你们一趟顶我们三趟!”

    转过山坳,迎面遇上邻村的驴车队。

    十几头灰驴耷拉着耳朵,驮着小山似的麦捆,赶车的年轻人坐在车尾打盹。

    拖拉机的轰鸣声惊得驴群躁动不安,“吁——”的喝止声与拖拉机的引擎声混作一团。

    年轻人揉着眼睛跳下车,围着拖拉机转圈,伸手摸摸发烫的排气管:“周哥,这玩意儿开起来啥感觉?是不是比骑快马还威风?”

    周志明得意地按响喇叭,震得驴群一阵嘶鸣,引来哄堂大笑。

    行至三岔路口,李家庄的村长正指挥村民往马车上装粮。

    看见周家庄的拖拉机,他三步并作两步跑过来,粗布衬衫被汗水浸得透湿:“老周,你们咋这么早就出发?”

    他伸手拍了拍车厢,惊叹道:“瞧瞧这麦袋码得,跟城墙似的!我们村昨儿忙到后半夜,还有一半没装车。”

    十分羡慕,要是自己村也能有一辆拖拉机的话,就不用大家这么辛苦用牛车或者是驴车来拉小麦。

    拖拉机驶过石桥时,对岸的王家庄传来此起彼伏的惊叹。

    十几个妇女蹲在河边浣衣,看见这庞然大物轰鸣着驶来,纷纷直起腰张望。

    “周家庄就是有本事!”其中一人扯着嗓子喊,“我们村的壮劳力都在地里收麦子,运粮只能靠女人们肩挑背扛。”

    她身旁的姑娘抱着木盆,眼睛亮晶晶地盯着拖拉机:“这铁家伙不用吃草就能跑,要是我们村也有一台……”

    临近粮站粮站,土路上挤满了运粮的队伍。

    牛车、马车排出半里地,赶车人有的在喂牲口草料,有的躺在车斗里打盹。

    周家庄的拖拉机一路鸣笛,所到之处,人们纷纷侧头观望。

    “让让!让让!”二柱站在车斗上挥手,麦袋随着他的动作沙沙作响。

    隔壁村的汉子坐在牛车上,酸溜溜地说:“就显摆吧!我们村要是有这拖拉机,早交完公粮在家歇着了!”

    但话音未落,又忍不住转头多看几眼,眼神里满是艳羡。

    天刚蒙蒙亮,周家庄的拖拉机就到了粮站粮站。

    本以为能抢个头彩,谁知粮站前的空地上早已排起长队。

    十几个村子的运粮车依次排开,牛车、马车、拖拉机混杂在一起,场面颇为壮观。

    “来得还是晚了!”周志明叹了口气,把拖拉机缓缓驶入队伍。

    车上的人跳下来活动筋骨,二柱从兜里掏出旱烟,分给大伙。

    烟丝燃烧的味道混着小麦的清香,在空气中弥漫开来。

    不一会儿,旁边村子的几个村民凑了过来。

    为首的是个四十多岁的汉子,他笑着说:“周家庄的兄弟,你们这拖拉机可真带劲!”

    周志明递上烟,两人攀谈起来。

    原来对方是李家庄的,今年收成也不错,就是运输成了大问题。

    “我们村还在用牛车,一趟只能拉几百斤,来来回回不知道要跑多少趟。”

    汉子吐了口烟圈,“不像你们,一趟顶我们好几趟。”

    周志明听了,心里很是受用,热情地介绍起拖拉机的性能和村里的生产经验。

    随着时间推移,粮站门口的队伍越来越长。

    日头渐渐升高,气温也越来越高。运粮的村民们有的坐在车斗里打盹,有的三五成群聊天。

    快到天亮的时候,粮站的铁门终于打开。

    工作人员拿着登记簿走出来,开始按顺序检查公粮。

    老支书早就叮嘱过周志明,一定要找机会把烟送出去。

    趁着工作人员走到周家庄的车前,周志明悄悄把两包中华塞进对方手里:“大哥,辛苦了!一点小意思。”

    工作人员愣了一下,随即露出意味深长的笑容:“周家庄的,今年收成不错啊!”

    他翻开登记簿,认真记录着数据,时不时用挑剔的眼光打量小麦的质量。

    周志明的心提到了嗓子眼,生怕出什么岔子。

    好在有香烟开路,验收过程还算顺利。

    工作人员用木锨挖开几袋小麦,仔细查看干燥程度和杂质含量,最后满意地点点头:“不错,符合标准。”

    周志明长舒一口气,招呼大伙开始卸车。

    看着一袋袋小麦被搬进粮仓,周志明心中感慨万千,没有想到交公粮有一天也会变得如此简单。

    换做是以前的话,首先想一次性拉这么多公粮,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且粮站的人,对于公粮的要求可是很高。

    要是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直接叫你拉回去。

    周志明他们将拖拉机上面的小麦全部搬进粮仓之后,也是松了一口气!

    随即跟众人打了一声招呼之后,就开着拖拉机往周家庄的方向赶去!(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60年代:我有一个商店不错,请把《60年代:我有一个商店》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60年代:我有一个商店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