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6章 入选教材

    国宴的气氛轻松且愉快。

    “江弦同志,好久不见,别来无恙啊。”黄一鹤端着酒杯,笑眯眯的和他碰杯。

    “哟,黄导。”江弦把杯子端过去。

    黄一鹤就是前两年春晚的总导演,也是央视春晚开创者。

    “黄导,去年春晚错过了,我在国外,没看上直播,今年咱还办不?”

    “办,当然要办。”

    “还是您办?”

    江弦笑呵呵道:“那我今年除夕,可要坐在电视机前翘首以盼了。”

    “呵呵,今年组织上给予了大力支持,我们春晚的工作,务必要做好,到时候也要请江弦同志您再帮忙指导、指导。”

    黄一鹤这句话说完,周围几个人的表情微妙起来。

    83年、84年的两届春晚都办的非常成功,受到了国内观众们的集体好评,黄一鹤这位总导演,俨然文艺界的明星。

    然而此刻听黄一鹤的意思,竟然还要请江弦这个文化界的作家来帮忙指导,这就有意思了。

    “你们有所不知。”

    黄一鹤兴致勃勃的和周围人分享,“办第一届春晚的时候,四个主持人,愣是没法搞出一份能让所有人都满意的台本,最后是请江弦同志,他稍作指点,我们便茅塞顿开。”

    “是么?!”

    众人惊讶,没想到第一届春晚背后还有这样一段故事。

    “对了,春节联欢晚会这个名字也是江弦同志取得。”黄一鹤又道。

    此话一出,众人又是一阵惊讶,根本没想到风靡全国的春节联欢晚会,竟然还和江弦这名作家有着这么深的渊源。

    这位可真是.

    文成艺就。

    文艺两开花!

    这就难怪黄一鹤刚才会和江弦说出那种话了。

    “黄导,您太客气了。”江弦自谦一句,又听黄一鹤说今年春晚搬去了工人体育场举办,规模空前。

    他这么一说,江弦脑海中闪过些85年春晚的记忆,不过因为喝了点酒,记忆非常模糊,他便没再往下细想。

    “同志们。”

    听到一声招呼,周围人腾一下全部端着酒杯站起,江弦也跟着站起来,看到树哥在簇拥下走来。

    他热情洋溢的和巴金打了招呼,然后向着作家们举起酒杯:

    “同志们,在过去的时间里,我们的文学已经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已经和人民大众有了初步结合。

    但是,我们广大的文学艺术工作者,不要骄傲,不要自满,保持谦虚的态度,保持刻苦的学习和工作。

    我们相信,我们是可以完成我们这一代的文学艺术知识分子的历史任务。

    团结起来,为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的政治革命而奋斗!为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的文化革命文艺革命而奋斗!人民的文学艺术胜利万岁.”

    一番话讲的慷慨激昂,掷地有声,在座的新老作家们,无不面带激动。

    领导一位一位的说过话,最后站到江弦面前。

    “这是江弦同志,我们文学界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巴金给领导介绍说。

    “我知道嘛,我和他见过很多次了。”

    领导笑了笑,道:“前段时间,我可是听说就连大名鼎鼎的日本演员高仓健先生和中野良子小姐,都拜倒在了江弦同志面前,为他的才华倾倒,这是真实发生的事情还是编出来的?”

    这会儿也是假消息满天飞。

    《宇宙牌香烟》里就讽刺过这个社会现象。

    “我确实见到了他们二位,说倾倒有点儿太夸张了,只是作品受到了两位的欣赏。”江弦委婉的承认下这件事。

    “好,你很好!”

    领导满眼赞许,“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是促进中日文化交流的好事情,我看下次作协再有访日的计划,不妨由江弦同志来领团?”

    “我没有异议。”

    巴金立刻表示赞同,“上次在日本,我们几个老人家全靠江弦同志照顾,客观的讲,我这个团长做的不称职。”

    “您太客气了。”

    江弦一脸受宠若惊,“领导,这么重要的任务,我一个年轻人怎么能胜任的了?我还有太多东西得跟老一辈们学习。”

    领导拍了拍他的肩膀。

    多年以前,他以为写出《伤痕》的卢新华,会成为这一代青年作家的支柱,当时就曾想扶持卢新华进入新华社工作。

    如今再看,显然他产生了误判,这一代青年作家里头,不论是思想觉悟还是文学水平,江弦都远超卢新华,是毫无疑问最优秀的那个。

    想到这里,领导拍拍江弦的肩膀。

    “有困难,跟我说。”

    “.”

    江弦一听,自己这是被发上免死金牌了!

    虽说免死金牌一般都免不了死,但单开一页族谱还是没问题的。

    周围人也清清楚楚的听到了领导和江弦说的话,心中都是一震。

    只要江弦不作死,日后在文坛的地位绝不可能会低啊。

    然而这还没完。

    “叶老。”

    领导看向一旁白须白眉的老者。

    此人正是中国文艺界、教育界的一代宗师叶圣陶先生。

    “教育部这段时间不是一直在修订第六套教材么?照我看,《高山下的花环》这篇,应该尽快被列入教材之中嘛。

    让英雄事迹进入到教科书,才有助于塑造我们年轻一代正确的历史观,激发对国家的责任感、使命感。”

    这话一出,周围人甭提有多羡慕了。

    能让他开口,那《高山下的花环》进课本的事儿自然稳了。

    这可真是羡煞众人。

    自己的作品,能被选入孩子们学习的教科书,那绝对是非常值得荣耀和自豪的一件事了。

    一旁的蒋子龙听着这话,羡慕的牙都快咬碎了。

    领导忽然提到《高山下的花环》这本,原因肯定在今天文艺界派出的那辆彩车啊。

    蒋子龙可是听说了,这次文联提出的彩车方案里头,还有一个方案是他的《乔厂长上任记》,可惜最后他的,还是没角逐过江弦那篇带有军旅色彩《高山下的花环》。

    唉,这就让蒋子龙一阵无奈。

    从自己在文坛崭露头角开始,江弦不论是当年的“评选”,还是如今的“彩车方案”,可以说次次都压他一头。

    似乎有这货在,自己就只能当万年老二。

    既生龙,何生弦啊!

    虽然忍不住发牢骚,但其实蒋子龙也明白,领导对江弦这篇有着特殊的偏爱。

    当年他可是曾自费购买了两千册《花环》赠送给南疆战士。

    国宴一直举办到晚上,届时还要观看剧团的盛大歌舞表演,不过江弦急着和家人分享内心的喜悦,拿了纪念品以后就赶紧回家了。

    从海子里到景山东胡同的距离不远,回到家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五点多了,他的进门声就像是闹铃,一下子引来了全家人的注意。

    “哟,爸、妈,朱虹,你们怎么也来了?”江弦看着出现在家里的朱教授、刘医生还有朱虹诧异道。

    “姐夫,你真厉害!”朱虹热情的朝他竖起一个大拇指。

    “合着你们都知道了?”江弦意外。

    “我们都知道了。”

    朱父面带微笑,“彩车出来的时候,我们都在家看着电视,亲眼看到了《高山下的花环》。”

    “你这孩子。”

    刘医生满脸骄傲之色,“这么大的事情,怎么也不和我们提前说一声?万一我们中途上个厕所啥的,错过了这彩车,没看着咋办。”

    “.”

    江弦也不知道该怎么跟他们解释,自己也是感到意外的人之一。

    “累了吧,喝点水。”朱琳凑过来,看到江弦脸色上带着的几分疲惫,以及中山装上的皱褶,满眼关心的帮他脱了外套。

    唉,还是媳妇儿最好。

    江弦坐下来,喝口水,把自己参加阅兵、国宴的全过程给家里人讲了一遍。

    “你的要入教科书?”

    江珂怪叫一声,“亏了亏了,要是我这会儿还上学,考到我哥的文章,那不是赚大了?”

    “怎么,考你哥的你就会做了?”饶月梅疑惑道。

    江珂笑笑,“我在底下随便写写,最后补充一句‘我哥就是江弦,不服找他去辩’.”

    一番话惹得全家人都笑。

    饶月梅一脸尴尬,自己怎么生了这么个脑回路清奇的闺女,“亏是你这会儿不念书了,不然给你哥的脸都丢完了。”

    “我开个玩笑嘛。”

    江珂抱起怀里的江年年,“反正我是没机会了,倒是您孙女还有机会,以后学的教材,文章都是她爸爸写的。”

    为了庆祝今天的喜悦,晚饭那叫一个丰盛,酸菜炖肉、白菜豆腐、锅包肉、打卤面还有艾窝窝、糖耳朵这些个甜点。

    饶月梅还特地跟邻居家借了一条鲤鱼,利利索索弄了盘糖醋口的鲤鱼焙面。

    朱父把家里珍藏的那瓶汾酒都给掏过来了。

    京城人对汾酒情有独钟。

    想当年,刚解放的时候,国宴上主用的也是汾酒,京城人喝着有情怀在里面。

    酒足饭饱,江弦拉着朱琳回了房间。

    朱琳哄孩子睡下以后才钻进被窝,嗅着江弦满鼻子的酒味有些不满。

    “喝那么多干嘛?”

    “喝酒不是啥好事儿,我多喝一点,咱爸不就少喝一点么?”江弦那叫一个理直气壮。

    “.”

    朱琳也觉得好有道理,有点儿恼怒的轻轻掐下江弦的腰,“哼,说不过你这个全国知名的大作家!”

    听着她语气娇媚,让人心里痒痒。

    江弦一只大手箍住朱琳纤细的腰肢,抱住以后,四目相对,陛下一双杏眸柔的仿佛滴水。

    “你轻点儿.”

    朱琳轻声吐出这么一句,下一瞬,柔软的唇瓣儿便被江弦吻住。

    那真是:

    流星白羽腰间插,剑花秋莲光出匣。

    一夜啪啪啪啪。

    这年头没有国庆假期。

    翌日一早,朱伟就老老实实来到《人民文摘》上班儿。

    昔日有些冷清的编辑部,如今已显得有些热闹,内院儿的几间屋子也住的满满当当。

    朱伟那间原本独自霸占的办公室,也成了和旁人共享。

    好在即便共享,也比他在《人民文学》的工位大的多。

    他掀开门帘进去,看着一群编辑叽叽喳喳的围在一块儿。

    “讨论啥呢?”

    几人回过头来,满脸喜色。

    “朱伟,你看今天的报纸!”

    “怎么了?”

    同事给朱伟拿来一份《人民X报》,给他指了指一篇新华社撰写的报道:

    “在庆祝35周年的盛大阅兵仪式上,一辆独具特色的彩车吸引了全场目光,它承载着文艺界对时代的深情礼赞,以电影《高山下的花环》为鲜明形象,成为阅兵队伍中一道亮丽且意义非凡的风景。

    当这辆彩车缓缓驶过广场时,人群中爆发出阵阵热烈掌声。

    《高山下的花环》自问世以来,江弦同志凭借对边疆战士无私奉献、家国情怀的深刻描写,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在全社会引发强烈共鸣,成为一部具有深远影响力的文艺佳作。

    此次以它为文艺界彩车形象,正是对文艺作品反映时代精神、凝聚民族力量的生动诠释。

    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文艺界将继续秉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创作出更多像《高山下的花环》这样扎根生活、歌颂英雄的优秀作品。

    ”

    这份报纸很快在整个编辑部传了一遍,几个收看阅兵时没注意到这一幕的编辑,这会儿都是说不出的震撼。

    代表整个文学界!

    这是多大的一份荣耀啊!

    “与有荣焉!”

    “与有荣焉!”

    编辑们纷纷感慨着。

    而最有这种感觉的是徐晨辉。

    他昨天也看了阅兵。

    他家里都没电视,是搬着小板凳,挤在有电视的邻居家里收看的。

    当看到文艺界的彩车以《高山下的花环》电影形象出现的时候,徐晨辉感到难以言喻的激动和光荣。

    他当场便一脸骄傲道:

    “这是我们主编江弦的改编的电影!”

    街坊邻居们听到他就是给这位江弦同志开车的时候,纷纷向他投来羡慕的目光以及崇高的敬意。

    那一幕,那一个时刻,那一道道眼神。

    徐晨辉永生难忘。

    他觉得,这绝对是自己人生中不多的高光时刻之一了。

    以前他爱人还老是在私底下悄悄抱怨,说他没给大官开车,没什么用。

    平时徐晨辉也没什么办法反驳。

    但昨晚。

    习惯默不作声的他,终于是硬气了起来。

    一晚上都是:

    “地不地道?”

    “是不是阿玛的狗奴才?”

    “说、说自己是臭外地的!”(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1978合成系文豪不错,请把《1978合成系文豪》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1978合成系文豪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