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6小唐老师课堂开课了

    汽车驶进史家胡同的时候已经中午,小王同学拒绝了叶主任留下吃饭的邀请:“妈,我们回去吃吧,我婆婆都收拾好了,吃过午饭也要去扫墓。”

    “行,那你们注意安全。需要我协调辆车吗?”叶志娟一听这个,没有强求。

    “不用了,妈,影响不好,我骑自行车过去就行。”唐植桐虽然想省事,但自己到不了那个级别,坐公家的车去有点担不起。

    唐植桐将自行车从妇联推出来,载着小王同学先去邮局,把这个月的捐款寄给福利院。

    [注:其实在这个时期是没有“福利院”这个称呼的,在相同职能的机构中,沪县叫“儿童教养院”,四九城则为“龙泉寺小学”,其他地方多为“孤儿院”,本书为了方便理解,统一称之为“福利院”。]

    需要帮助的人很多,年龄、身体情况各异。

    大概从去年开始,进入四九城的流民开始多了起来。

    公安口、劳动口、民政口专门成立了“动员农民还乡办公室”,对盲目来京人员进行动员、教育,疏导他们还乡。

    这里面肯定有不愿意回去的,有的人为了不回去故意去实施犯罪,然后混口牢饭吃;有的人身体还可以,会被送往石景山钢铁厂、封沙铁路去劳动;剩下的会被送到收容站,由公安口做统一处理。

    去处嘛,有可能是原籍,有可能是外地,还有极少数去了养老院、儿童福利院。

    可能有人会说回原籍是难上加难,去外地是背井离乡,为何不全送到福利机构云云。

    事实是现在没有那么多的福利机构,无法收容那么多人。

    况且这些操作已经比满清、民国好了很多。

    四九城解放前有着众多的所、院、局,像什么栖流所、习艺所、教养女工厂、贫民所、教养院、教养局、教育所,甚至有“大善人”开办的善堂。

    每一个所、院、局、堂,都有各自的收容对象,像栖流所大多数时候收容的都是能做些手工的老年人;习艺所针对男年轻人;教养女工厂则是专收女工。

    进去以后是不可能吃闲饭的,每个人都得做工,而且是工资极低的那种。

    比如教养院,是强制收容的,有专人把守,只要进去,就很难站着出来,得有家人认领、铺保,再经检查批准,才能放出来,手续非常繁琐。

    所谓铺保,就是以店铺名义作出的担保。

    之所以加上铺保,手续还繁琐,那这里面的文章就大了。

    乞丐明显是拿不到铺保的,但良民就完全有可能。

    揭开这层皮,里面全是生意。

    还有那些私人的善堂,开着开着也就没了下文,里面的孤儿、婴儿都去哪了?

    不排除有些因为支出太高,干不下去的。

    但同样不能排除个别地主老财打着慈善的幌子募集慈善款中饱私囊的,既有了钱,还赚了名声,至于孩子的死活嘛,只要他们的子孙后代兴旺发达,哪怕是当二尾子反手赚国家的钱呢,他们压根就不在乎。

    唐植桐对这些场所没啥好感,因为即便有这么多场所,解放前四九城依旧有很多乞丐社团跟店铺收“乞讨官价”,金店40元,普通商店10元,一天好几拨上门的。

    同时,路边天天有“卧倒”的,每年都有好几百具尸体无人认领。

    所以,眼下的这种做法并没有可指责的地方。

    在诸多选择中,小王同学选择优先帮助孩子,毕竟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最容易获取到他人的怜悯。

    回到家,匆匆吃了口午饭,唐植桐打了纸钱,坦诚的跟张桂芳说道:“妈,我跟文文一块去一趟。”

    “去吧,早点回来。”张桂芳看儿媳妇在一旁跃跃欲试,就没拦着。

    按照风俗来讲,女性是不去扫墓的,但张桂芳不是迂腐的人,所以不讲究这些,不过她心里也有自己的底线,一旦儿媳妇有喜,就不能再放任儿媳妇去了,会冲撞了孩子。

    这一趟,依旧是唐植桐骑自行车载着小王同学,小王同学坐在后面,揽着篮子,里面盛有婆婆准备好的祭品、纸钱。

    有些事,上面虽然提倡,但民间却不一定买账。

    东边公墓的规格跟西边没法比,西边的坟墓是用水泥做的,东边则是土包,西边的墓碑是大理石的,东边则是普通青石。

    唯一相同的是墓碑正面都刻有亡者的姓名及立碑人姓名。

    唐奶奶和唐武国的墓一左一右并列着,唐植桐想用毛巾擦擦来着,但这边不肯借桶,只能把毛巾打湿,一趟趟跑。

    唐植桐用毛巾擦了一遍,将张桂芳准备的祭品都摆在奶奶的墓前。

    祭品比往年简单,一碗香椿咸菜、一碗煮的咸鸡蛋,还有三个馒头、一瓶酒。

    唐植桐将纸钱直接放在唐奶奶墓前,一边烧纸,一边念叨着:“奶奶,爸,我和文文来看你们了。

    纸钱我就不分了,奶奶您拿着,省的我爸乱花。钱不凑手了就给我托梦,我再烧给你们。”

    “好好说话。”小王同学觉得丈夫不够庄重,在旁边推了丈夫一把,认真说道。

    “嘿,没事,都是自家长辈。”唐植桐朝小王同学笑笑,终于正经了点,跟两位长辈汇报起家里的情况:

    “今年供应比往年少,家里也没啥菜,只能暂时凑合一下,等院子里的菜下来,我再来给你们送。

    家里一切都好,没短了吃的。

    我年前去了一趟大伯和小姑那边,他们那边也都好,年前囤了些粮食,我估摸着能顶大半年。

    等我这边腾出空来,再去一趟。

    ……”

    随后,唐植桐还说了一下几个小辈的学习、及即将考学的情况,絮絮叨叨的,给老太太和亡父提了一堆KPI,希望他们能保佑一下。

    唐植桐用根木棍压着纸钱,控制着火势,防止有火星溅出去,四九城已有好几个月没正经下过雨,天干物燥,一旦引燃就是大麻烦。

    烧罢纸钱,唐植桐用借来的铁锨铲了两锨土,将余烬给盖上,才拉着小王同学一块磕了头。

    在西边有西边的规矩,在东边有东边的做法,两边虽然不远,却是两个世界。

    从地上爬起来,小王同学收拾祭品,唐植桐则拿起铁锨往两座坟头上添了些土,用铁锨拍打几下,防止风吹走。

    “奶奶,爸,我们走了,你们在那边也好好的,不用惦记这边。”干完这些,唐植桐没有多停留,还了铁锨,跟小王同学一同出了墓园。

    “要不,咱俩去拔点野菜?”天色还早,已经有挺长时间没有陪小王同学出来玩,唐植桐不愿这么早就回去。

    “好啊!”小王同学欢喜雀跃的答应下来。

    其实,能不能拔到野菜、能拔到什么野菜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两人的互动、独处……

    次日,4月6日。

    唐植桐午饭后再次开启了逃课之旅。

    先去了一趟科研班,交了几个零件,关心了一下保温箱的进展后,唐植桐匆匆出门,按照韩海舟给的地址前去培训。

    培训的地方在宣武门内顺城街,借用的是教师进修学院的地方。

    “唐科长,你怎么才来?我还以为你不来了。”韩海舟见到唐植桐后,焦急的脸上终于露出一丝笑容。

    “不是给我安排在下午最后两节吗?我瞅着也没晚啊。”唐植桐看看手表,离给安排的时间还有二十分钟呢。

    “这不是还有开班仪式什么的嘛,还得分配房间、领饭票等等。算了算了,你收拾一下,准备上课吧。”往事不可追,韩海舟没敢苛责唐植桐,两人不仅互不统属,而且唐植桐从一开始就是做义务工,更何况这是自己求着他办事。

    “房间就不麻烦文改委了,我住的离这边不远,天天骑自行车通勤就行。饭票怎么说?”唐植桐并没有依言离开,信里不提报酬也就罢了,现在好不容易逮着人,可不能这么轻易放过。

    “按照培训老师的待遇,你这边在任课期间,一天管三顿饭,现在单位管理严格,需要凭票去食堂就餐。这样吧,你把介绍信和工作证给我,我去帮你领出来,下课后给你。”韩海舟生怕唐植桐错过了课时,主动提出代劳。

    “那敢情好,谢谢韩科长。”唐植桐掏证件掏的麻利,表情犹如丢了三两银子,一天管三顿饭,自己今天岂不是错过了两顿?

    “不客气,快去吧。”韩海舟接过后,再次督促。

    “成,不过,研究班教室在哪?”在唐植桐看来,这次的组织培训接待人员是不合格的,不仅没有设立专人接待,甚至连个牌牌指明方向都没有,差评。

    “前面左拐,左手边第一个教室。算了,我带你去。”反正事已至此,韩海舟叹口气,终于耐下心来,先把唐植桐安顿好再说其他的吧。

    二人刚拐过拐角,正好下课铃响起。

    唐植桐认了教室,反过来催韩海舟去给自己领饭票,自己则直接进去,把挎包放在了讲台上,掏出自己准备好的讲义,扫了一眼乱哄哄的教室。

    教室很大,明显是上大课的地方,光座位就有小二百个,从桌面的摆设来看,基本都有人。

    除了出去接水、放水、抽烟的研究班学员,剩下的有伏案学习的,有交头接耳的,有翘着二郎腿抽烟的。

    年龄上来说都是三四十岁左右的样子,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但不一定是学习的好年龄。

    从口音上来判断,这群学生极少有土生土长的四九城人,语调各异,口音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唐植桐还没开始上课就有点头疼,这样的学员,只用几节课的时间能教好吗?

    “同志,你是来上课的吗?”有学员看唐植桐站在讲台上,而年龄又那么的年轻,有些不敢置信。

    唐植桐听后笑了,这位学员问的有技巧,在口语中,“上课”有站在讲台上给别人讲课的意思,也有坐在下面听别人讲课的意思,可谓“进可攻、退可守”。

    “我来讲讲自己掌握的一点知识,跟大家共同学习、进步。”唐植桐说的很谦虚,但同时也表明了自己的身份。

    不出意外,学员听到唐植桐的回答后很是意外。

    但电铃没有给他留出太多反应时间,随着上课铃声响起,外面的学员鱼贯而入。

    “同学们好,我叫唐植桐,前阵子参与了些文改工作,取得了点成绩,此次受文改委的邀请,过来跟大家探讨、交流一下。”看人都到齐后,唐植桐拿起粉笔转身在黑板上写下自己的名字。

    “接下来的几天里,我将为大家着重讲解一下拼音。”

    “拼音在工作、学习中的作用很大。无论是扫盲,还是自学、启蒙都要用到拼音。

    只要学会了拼音,拿过一本字典就能拼读出汉字正确的读音。

    这一点,万荣走在了全国前列。从去年开始,万荣创办了《万荣拼音报》,只要学会了拼音,哪怕是文盲都能阅读,一边拼读一边读报,不仅能让群众了解到最新的社会动态,还能提升学习的效果,实属一举两得。”

    “大家都是教育行业在各地的楚翘、中坚力量,再多强调拼音有多重要的话,我就不说了,咱抓紧时间开始。”

    唐植桐转过身去,一边在黑板上画出四线格、写上a、o、e、i、 u、ü,一边强调:“国家现在扫盲、推广简化字的同时,也在推广普通话。”

    “普通话想要标准,拼音的发音就要标准。”

    “现在,我来给大家演示一下,后面我会随机抽查各位同学的发音,请大家一定要认真学习……”

    虽然在座的都是成年人,但唐植桐完全是按照小学生的标准去教,细细的讲了每个拼音都会讲发音要点,舌、牙、颚、唇如何配合等等。

    每教一个,都会让学员跟着读,然后让他们自己试着读,最后抽查。

    唯一与小学生不同的,可能是学习拼音的速度。

    小学生要用两三个月才能掌握的拼音,研究班必须在四天、八节课的时间内学完。

    尽管唐植桐已经尽力了,但学员的发音依旧一言难尽。

    唐植桐没办法做到一一纠正,只能让大家先记下发音要点,回去慢慢练习。(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回到红火岁月做俗人不错,请把《回到红火岁月做俗人》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回到红火岁月做俗人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