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裴矩良策千帛赐

    “鏖战旬月,昨日才还贵乡,知道公等劳累,今天本该让公等好生的休息一下。之所以召公等议事,是有三件要紧的事,不能拖延。”朝阳将金色的光芒洒在殿中,李善道高踞王座,目光扫过阶下肃立的群臣,魏征、于志宁、李靖、屈突通、王须达、高曦、高延霸、高开道、王伏宝、裴矩、苏威等,一张张面孔,或刚毅,或睿智,或沉稳,或仍带着一丝降臣的谨慎。

    李善道接着说道:“具体何事,玄成,你来说一说吧。”

    文臣班次居首的魏征出列,先向李善道行了个礼,随之转身,侧向群臣,说道:“大王所言之三事。一为追剿宇文化及残部此事;一为黎阳、汲县等地,战后的安抚事宜;一为高昙晟作乱於涿郡、上谷此事。第一件事,大王已令王君廓、冯金刚、罗艺先期进兵魏郡,追击宇文化及,并令赵君德还回魏郡,协助王君廓等部进剿。宇文化及率其残部,据最新军报,目前逃窜到了灵泉、林虑一带,有逾太行,遁入河东之意。汲县之战,我军大胜,宇文化及其势已衰,然犹一两万众,仍需谨慎应对。大王的意思是,首先,不能放其逃走;其次,便先由王君廓、赵君德等先期进战,待其势进一步削弱,再调集主力支援,务必全歼,不留后患。

    “至於第二件和第三件事,就请诸公畅所欲言,各出己见吧。”

    为何不能放走宇文化及?缘故不言自明。

    一个是政治原因,国玺等物在宇文化及手中,李善道还未得到,则自就不能容其逃入河东。

    一个是军事原因,河东战后,河东南部,除掉长平郡暂因没有功夫,还没拔掉以外,大致已都为李善道的地盘。当下,这些地方,固有刘黑闼等驻守,可刘黑闼等的主要精力,需要用在绥靖地方、与晋阳等地的唐军对峙上头,一旦被宇文化及这一两万众逃进,刘黑闼等可能就会腹背受敌,不利於稳固河东现得之地。

    这两个军政方面的原因,包括新降的裴矩、苏威等也都清楚,不需要进一步地向他们解释。

    便听罢魏征之言,殿中一时肃静。

    于志宁、屈突通等就魏征提到的第二、第三件事各作思忖。

    裴矩、苏威等降臣则暗窥李善道神色,揣摩其意,并及偷瞧于志宁、屈突通等此些“老臣”的举止,以察他们是否要进言提议,不敢抢在他们前头发表意见。

    “臣愚见。”于志宁迈步出班,行礼说道,“宇文化及此次入寇河北,纵兵四掠,波及颇广,而论受害之剧,黎阳、汲县尤为甚。战火之余,民生凋敝,确实亟待安抚。臣敢献言,黎阳、汲县等地,宜择干吏,分往巡视,行赈慰抚,并严惩趁机盗掠之奸徒,以安民心,彰显我朝仁政。高昙晟在涿郡、上谷之乱,比之宇文化及此乱,当然远不如之,但臣听闻,他挟佛法以妖言惑众,今已聚众数千,并北通突厥,却亦不可轻视。臣以为,当即择上将,速往进剿。”

    越是乱世,宗教越能成为人心的寄托,信仰宗教的人就会越多。南北朝至今,天下已经乱了百余年,战乱不休,无论江南、北方,早是上自帝王,下自贫民,信佛者比比皆是。

    江南且不必多说,梁武帝鼎鼎大名,“南朝四百八十寺”的名诗也是后世流传,——实际上,南朝的寺庙何止几百,南梁时,寺庙数目达到了两千八百四十六所。

    只说北地,北地的佛教也同样昌盛,并且也是得到了北朝大部分统治者的鼎力支持。

    北魏孝文帝就曾大力推崇佛法,寺庙林立,僧侣众多,尽管其后,因僧尼太多,影响了国家的赋税等,先后经历过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两次的大规模灭佛,可一来,战乱只要不停,百姓朝不保夕,宗教就仍会是很多人的慰藉,单纯的禁,是禁不了的,二则,杨坚出生於寺庙,幼年是由比丘尼智仙抚养长大的,故而他崇信佛教,肇隋以后,他复兴寺院,广度僧尼,推行“按人口出钱造寺”政策,诏令“每州立舍利塔”,亦即每个郡至少都要建一个舍利塔,佛教再次得到了统治者的支持,也就由此而再次地大大兴盛了起来。

    时至於今,隋之南北寺庙,合计已达三千九百余所,登记在册、给以度牒的正规僧尼,便数十万,占整个帝国人口的差不多百分之一,其它民间的信男信女,更是难以计数。

    而高昙晟作乱的涿郡、上谷一带,在北齐时,便已是佛教盛行之地,是边塞的佛教中心。

    由是而言,高昙晟尽管是个和尚,聚众作乱后,建的国号为“佛”,娶了个尼姑静宣为皇后,——且则根据涿郡、上谷等地最近的奏报,他因作乱的时间不长,是刚作乱,也还没有祸及太多地方,只从表面来看,似乎有些荒唐,但正如于志宁所陈,实际上却的确是不容忽视。

    屈突通出列,就高昙晟作乱此事,附和于志宁,说道:“大王,于公所言甚是。高昙晟其乱虽才初起,然妖言惑世,又勾结突厥,若不及时平息,恐成北疆大患。”

    李善道点点头,看向裴矩等,笑道:“裴公,就此两事,你是何见?怎不言语?”

    裴矩慌忙出班,躬身应道:“大王,于公与屈突公所言,正是臣之欲言。汲县、黎阳等冀南诸地,饱受宇文化及贼兵之灾,百姓流离,若再添冀北之高昙晟之乱,南北不宁,臣忧恐动摇国本。臣愚见,汲县、黎阳,宜当尽早抚慰;高昙晟这妖僧,宜当尽快进剿!”

    “高昙晟派了人,勾结突厥,裴公,就此事,你是何见?”

    裴矩沉吟了稍顷,说道:“大王,臣以为,高昙晟勾结突厥此举,其实暂时或不足为大患。”

    “哦?此话怎讲?”

    裴矩说道:“突厥近虽似强,然其内部矛盾重重。臣闻,突厥可汗始毕年老患病,其弟俟利弗、咄苾与其子什钵苾等争权暗斗。而高昙晟,一边塞之妖僧耳,既众不过数千,又据地无非一县,其势难成气候,因即便他遣人往谒突厥,料始毕等也不会重视他,甚至可能连见面都难求。故是,臣以为,要说与突厥勾结之患,实在刘武周、李渊,而高昙晟者,不足提也。”

    顿了一顿,他小心地偷觑了下李善道,见李善道微皱眉头,全神贯注,在认真地听他分析,便借着提到突厥的这个话题,将他这两天想到的一个关於突厥的策略,顺势提出,说道,“大王,言及勾结突厥之患,实在刘武周、李渊,臣有一策,或可……”

    “裴公,你别着急说。始毕,我知道,是突厥的可汗。你刚才又说的甚么俟利弗、咄苾与什……,什什么来着?这几个人,又都是何人?”李善道打断了他,问道。

    裴矩就将要提的策略,暂放下来,转答李善道此问,说道:“敢禀大王,什钵苾。大王,突厥的继承之制,初亦如我中国,父死子继,至其第三任可汗木杆可汗时,随着势力扩张,疆域渐广,开始册立兄弟为小可汗,分掌地方,从而形成了大、小可汗并列之格局。此后,其大可汗之位,就渐转向兄终弟及。木杆可汗薨后,便是由其弟继位,为佗钵可汗。俟利弗、咄苾利乃始毕之弟,什钵苾为其子,论突厥之制,皆有继承大可汗位之权。当始毕可汗壮年之际,尚能压制诸弟、诸子,今其年老体衰,其之诸弟、诸子间的争权却因就渐烈。故臣适才斗胆言,便是高昙晟遣人往谒突厥,突厥大概也压根不会在意他,乃至连面可能都见不上。”

    “原来如此!”李善道赞叹说道,“裴公,果然不愧你曾出使突厥,对其内部情况,你竟是这等了如指掌。本朝得公,实乃幸事!……公方才欲提何策?公请言之。”

    突厥人的名字是音译,就这些人的名字,对突厥不了解的人,记可能都要记半天。裴矩随口道来,并且对突厥的制度承袭、变革,一清二楚。确然是深谙突厥内情,非一朝一夕之功。

    裴矩恭敬地应了声是,就接着他刚才的话,说道:“大王,刘武周据并州北部数郡之地,李渊更是入窃关中,此两人之势,皆非高昙晟可比,是故突厥肯愿分别给以相助、扶持,而突厥之意,系在借其力以图中原。臣因以为,勾结突厥之大患,实在李渊、刘武周也。臣敢献一策,或可分化突厥与李渊、刘武周之盟,稍有助於大王近图河东,远规关中!”

    “公之策,必是良策,何策?我洗耳恭听。”

    裴矩说道:“突厥之可贺敦,隋之义成公主也。今宇文化及弑杀隋主,义成公主势必恨之。宇文化及将为大王擒,擒到以后,大王何不将宇文化及送至突厥,交与义成公主处置?臣愿到时,随行出使突厥,借义成公主复仇之情,以及始毕年老,弟、子争权之机,离间突厥与李渊、刘武周之盟。此计若成,义成公主必会对大王心存感激,进而李渊、刘武周仰仗突厥相助之力亦将必减,大王不就可以以此稳固河东,进克晋阳,得逐刘武周,徐图关中?”

    “我就说,公策必是良策!果是良策!不瞒公说,义成公主方面,我也已有思量。甚好!公此策,正合我意。不过,宇文化及尚未擒获,公此策暂不可行。便待其落网,我再与公细议!”

    裴矩行礼应道:“是。大王英明,待宇文化及伏法,臣必竭力促成此计,以助大王成就大业。”

    李善道请裴矩还班,转顾苏威等降臣,摸着短髭,笑道:“诸公,前次我就说了,只要公等洗心革面,竭忠尽智,不但过往之事,一概不做追究,纵是微末之功,我亦不吝赏赐。我说话素来是算数的。”令王宣德,“宣德,朝议罢了,取帛千匹,赐与裴公,以酬裴公之此良策!”

    裴矩的此策是不错,可千匹帛是何价值?裴矩就动了动嘴皮子,计策尚未施行,就帛千匹赐下。这手笔端得慷慨。裴矩、苏威等却也知晓,李善道这样做,显是为收揽他们降臣之心。既然明白新主心意,众降臣当然要配合表现,遂裴矩、苏威等降臣齐齐下拜,感恩不已。

    李善道哈哈一笑,叫他们起身,将话题扯了回来,说道:“突厥的事,日后再议。汲县、黎阳等地的安抚事宜,与平定高昙晟之乱这两件事,公等各还有何建议?”

    该建议的,于志宁都已进过,余下群臣没别的可以补充。

    李善道就综合于志宁、屈突通等人的意见,权衡了下,做出决定,下达令旨:“黎阳、汲县等地,受宇文化及贼兵侵扰,战火荼毒,民生凋敝。我心甚悯。伯褒,拟旨,着即择吏抚慰,减免受兵灾诸县当年赋税半数,黎阳、汲县减免一年赋税,以恤民力,休养生息!”

    薛收出列,恭谨应诺。

    李善道继续说道:“黎阳士民,齐心从战,坚守黎阳月余,挫贼凶锋,保城不失。特旨:凡守城有功之黎阳士民,均赐帛十匹,论其功劳,授勋官等级不等,以示嘉奖;凡黎阳年逾七十之老者,受勋官一级,赐帛五匹,享秩米,彰其寿考,慰其辛劳!”

    此令一出,殿中顿时响起一片赞誉之声,尽是对李善道仁民之政的称颂。

    比之减免赋税,授给勋官此旨,更在政治上具有意义。

    黎阳坚守的意义,被拔高到了一个新的层面。

    处置完了黎阳、汲县等地的抚慰之事。

    李善道在武将的班次中,目光扫视,落在了两将身上,接着下达对平定高昙晟之乱的令旨。

    这两将,正即他选出的平叛主将。

    一将还好,另一将的人选,却出乎了群臣的意料,也出乎了此将的意料。闻旨之后,此将不可置信,伏拜在地,久不能起,心潮起伏,感激得无以言表,唯叩首不止,誓勠力报恩。(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天命:从大业十二年开始不错,请把《天命:从大业十二年开始》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天命:从大业十二年开始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