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涡水横过太康惧

    高延霸所问两人,一个年约五旬,一个二十多岁。

    五旬此人,面容清癯,几缕花白长须被寒风吹拂,身上一件青布棉袍,外罩挡雪的蓑衣,虽处风雪行军之中,依旧脊背挺直,神色刚毅冷峻。正是行军长史杨善会。

    二十多岁此人,面皮白净,未有蓄须,裹着件崭新的锦袍,头戴厚实的皮弁帽,显得颇为讲究。他骑在马上,身体微微前倾,双手拢在袖中,脸上挂着谦恭的笑意,乃行军司马许敬宗。

    却杨善会降李善道后,守黎阳有功,李善道亲自接见了他,以“隋室已倾,群雄互争,荼毒者,百姓也,愿与公共勠力,还百姓太平”之语抚慰。杨广已死,杨善会心灰意冷,又见李善道确行仁政,遂真心归附。此次以其知兵善谋,且与淮阳太守赵佗有旧,特命为高延霸行军长史,佐其用兵。至於许敬宗,曾在淮阳做过书佐,熟悉此地风物,加之文采斐然,办事干练,故被李善道一并拨来,辅佐高延霸。

    闻得高延霸询问。

    杨善会在马上略一拱手,动作沉稳,带着旧日隋臣的刚正之气,说道:“总管多虑了。赵佗其人,既非谋勇之士,降了李密后,李密虽不计前嫌,仍用他为太守,然擢拔郡中群盗魏六儿为通守,李德谦为都尉,分其郡权,又明为监视。他兵马有限,又遭猜疑,惶惶不可终日,岂敢主动设伏,行此弄险诱敌之计?依仆之见,斥候所探之其龟缩郡治宛丘此报,应是无误。又既然如此,他龟缩宛丘,一兵一卒不敢遣出,涡水对岸自亦就不会有甚他的阻我兵马。”

    他的分析条理清晰,语气笃定。

    “李密虽不计前嫌”云云,这段故事,高延霸也是早已知晓。便是李密亡命时,易名刘智远,曾藏在淮阳,聚徒教授,也就是当了个教书先生,藏了几个月,他郁郁不得志,作了首五言诗,即有名的《淮阳感怀》,结果被人告发,时为郡守的赵佗令县寺捕之,但又被他逃走了这件事。他一边听杨善会的分析,一边连连点头,对这位深受大王礼遇的故隋老臣颇为信服。

    许敬宗见杨善会说完,立刻在马上叉手为礼,姿态恭谨至极,也发表自己的意见,说道:“长史高见,洞若观火。大将军,敬宗昔在淮阳为书佐时,虽赵佗尚未主政,然对其为人亦有所耳闻。此人守成有余,进取不足,更兼如今处境尴尬,外有我王师压境,内有魏、李监视,实乃惊弓之鸟。大将军神威,王师所向披靡,今提劲旅万余至此,赵佗避之唯恐不及,焉敢设谋相诱?敬宗斗胆揣测,其闻大将军兵至,只怕已在宛丘城中惶惧不安,思忖归降之道了!”

    语速轻快,言辞间极尽奉承高延霸军威之能事。

    一通话入耳,高延霸不禁地瞧了许敬宗几眼,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神色古怪。

    许敬宗心中一突,不由自主地回想起来。

    自前些时,他被调任到高延霸军中为行军司马后,除了最初几天,高延霸待他热情得很,后来每当自己说完话,高延霸时不时的就这幅表情,也不知为何?

    他颇是忐忑,即又赔笑说道:“大将军,此皆敬宗浅陋之见,或有不妥。大将军智勇无双,胸中必有灼见!末吏敢请大将军明示?”

    高延霸“呵呵”干笑两声,摸着虬结的短须,说道:“比起两位的高见,俺确是拙见了。不过嘛,这次俺倒歪打正着,跟两位想到一块去了!”

    他脸上露出些得意,说道,“出兵前,大王亲自提点过俺。说赵佗这厮当年抓过李密,虽然后来降了,可李密转头就把他的权分给了魏六儿、李德谦。叫魏、李两个,一个驻扎郡西,一个屯兵郡东,李密这鸟厮,明显这是在用魏六儿、李德谦监视他,对他实是依旧怀恨在心,并不信任,系不得已才留用的他,他定然会因此心中不安。因我大军到后,赵佗大概不会敢逆击。嘿,眼下这光景,可不正应了大王的神机妙算?也合了杨公和许司马你的高见!”

    顿了顿,又说道,“却不过,大王虽已有提点,大王又叮嘱俺说,长史知兵有谋,司马甚有才干,行军用兵之际,倘有所疑,当多征询两位意见,故俺方才乃又就此问了问你两位。”

    “原来如此!原来如此!”许敬宗觉得高延霸话里的“高见”、“俺确是灼见了”,好像说的有点矛盾,但顾不上细想,便堆起更深的笑容,由衷地赞道,“大王英才天纵,烛照万里,真乃神人也!大将军深得大王教诲,运筹帷幄,洞察敌情,末吏等望尘莫及!末吏二人此随大将军征战淮阳,其实一切行止,皆唯大将军马首是瞻就是,至多或偶有芹曝之献,尚敢乞大将军不以为卑陋。”

    高延霸揣着暖炉,哈哈一笑,说道:“大王令俺多听你俩建议,俺就得多听。大王之令,俺从不敢违。”再又看了看许敬宗,说道,“许君,你说琴什么玩意?琴谱之献?什么意思?咱是打仗,又不是寻几个美娘子,小曲作乐,你献俺琴谱作甚?再说,俺也不会弹啊。”

    许敬宗呆了呆,丁点轻视的样子不敢露出,反是愈加恭谨,赶忙解释,回答说道:“末吏敢回大将军问话,这是两个典故。一个讲的是,乡人以为水芹美味,献与乡豪,乡豪取而尝之,蜇於口,惨於腹,乡人反遭嘲笑;一个讲的是,宋国农夫误将冬日晒太阳的取暖方式,视为珍贵之术,欲献君王。”怕高延霸还是不懂,又进一步地委婉解释说道,“大将军,此词引申之意,盖用於自谦所进献之物或意见微不足道。相比大王神武,大将军明智,末吏斗筲……,浅陋之才、卑微之躯,如萤火与日月之比也,当然是即便偶有策献,亦如此芹曝,不值一提。”

    高延霸说道:“大王夸你博学多才,大王的话,真是从来没有错过!你说的这两个典什么故,俺是头次听说。”一本正经地说道,“只是,水芹怎会难吃?左仆射好食醋芹,酸溜溜的,俺尝过,颇为爽口,确实好吃啊!但将晒暖献给君王?却是个傻子。”

    许敬宗不知魏征好食醋芹,吓了一跳,生怕这话传出去,被魏征误会,赶紧应道:“是,是!大将军所言极是!醋芹此物,实为美味,末吏也、也颇喜其味。”有心再多做解释,高延霸的目光已经转走,重新投向了涡水对岸,不敢再多说,只好把底下的话咽下,额头已是见汗。

    杨善会待他俩说完,问高延霸道:“大王对总管既已有明示,不知对总管抵达淮阳后,如何用兵,可有方略授予?”

    高延霸忙又是礼敬的姿态,说道:“大王提点俺,若赵佗果如所料,不敢出战,则我军到淮阳后,不妨直趋宛丘城下,先行招抚,探其口风,再做计较。兵不血刃,方为上策。”

    杨善会颔首说道:“《孙子》有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长於用兵者,不以攻伐为能事,是所谓能战者无赫赫之名。大王此策,正是洞察赵佗与李密之嫌隙,以攻心为上,不战而屈人之兵,实乃高明!”

    高延霸见杨善会无异议,也不再问许敬宗,——他不问,不代表许敬宗不接腔,不等他问,许敬宗已是连忙点头附和:“大王圣明!大将军明断!”且不必多说。只说高延霸疑虑尽去,豪气乃生,就扬鞭指向冰河对岸:“传令,全军渡河!目标,……先到太康,瞧瞧这淮阳门户的城防成色。若是赵佗果龟缩宛丘,对太康亦无援兵,好打的话,就先用此城开开胃!”

    李善道虽嘱咐他,兵到后,可“直趋宛丘”,但过涡水后,是先到太康。再过了太康,才是宛丘。换言之,太康是他的后路所在,太康便不可不顾而过,是需得先到其城下,看看情况。

    命令下达,雄浑的号角声穿透风雪。

    驻列了数里方圆的万余步骑开始移动。

    前军轻骑率先踏上宽阔的冰面,马蹄踏在坚冰上,发出清脆密集的“咔嗒”声。随后,中军步卒分成数列,间隔百步,扛着长矛、盾牌,踩着冰面谨慎前行,脚步声混杂着铠甲的摩擦声。后军辎重车、民夫、以及拆卸的云梯、撞车、壕车等攻城器械在辎重兵的推动下,也缓缓压上冰河。冰面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不时发出令人牙酸的“吱嘎”呻吟。

    弥漫的风雪中,这支庞大的队伍如数条长蛇,旌旗在风中翻卷,蜿蜒前行,穿越冰封的河面。

    高延霸驻马高处,揣着暖炉,俯瞰这雄壮的渡河场面。一股掌控千军万马的豪情油然而生,他嘴角勾起得意的弧度,暗下决心,此次独当一面,定要立下赫赫战功,不负大王重托!

    亲兵给他、杨善会、许敬宗奉上临时用行军小釜熬好的热参汤。

    他接过,仰头灌了一大口,滚烫的汤水驱散了些许寒意,精神更振,一挥手:“走!过河!”

    打马冲下高坡,杨善会、许敬宗及百余亲兵紧随其后。

    许敬宗一边策马,一边脑中还在反复咀嚼高延霸的那句“比起两位的高见,俺确是拙见了”。忽然想明白了,高延霸自称的不是“灼见”,必是“拙见”!这一想明白,他登时又吓了一跳!高延霸自谦时,自己居然毫无反应,默认了似的,这会不会让高延霸误会自己看不起他?

    一念及此,许敬宗急忙打马,追赶驰行在前的高延霸,务必要不着痕迹地解释、奉承一番,消除可高延霸可能由此而起的对他的芥蒂!

    风雪呼啸着掠过他们的头顶,卷向后方仍在冰河上行进的浩荡大军。

    ……

    天地苍茫。

    如潮的汉军踏过冰封的涡水,在雪原上留下杂乱的印记,裹挟着肃杀之气,兵临太康城下。

    太康城头,积雪覆盖着女墙垛口。

    县令王祚和县尉孙彪缩在避风的角楼里,望着城外原野上黑压压、仿佛望不到边的军阵,只觉寒气从脚底板直冲头顶,比这漫天风雪更冷。

    “完了,完了。”孙彪声音发颤,嘴唇哆嗦着,“前天就得了信,说高延霸引万余精兵南下,直扑淮阳。咱们火速向赵太守告急求援,可……,可你瞧瞧!援兵呢?一根毛都没见着!现在可好,人家兵临城下了!”他猛地转向王祚,“明府!高延霸是出了名的悍将!当年在河北,听说他单骑踹过窦建德的大营;在河东,闻他两根铁鞭,打杀了不知多少唐军部将!咱们这点人马,天又这么冷,护城河都冻得能跑马了,这城、这城可怎么守啊!”

    王祚脸色灰败,同样惊惧。

    他比孙彪更清楚郡里的情形:赵佗自身难保,被魏六儿、李德谦架得死死的,手头的些许亲信兵马自保宛丘都勉强,怎会有余力支援太康?他怒视孙彪,将一腔恐惧化作迁怒:“闭嘴!现在说这些有甚鸟用!前日商议时,就令你组织民夫,凿开护城河冰层。你倒好,推三阻四,说什么‘汉军正猛攻开封,未必真来淮阳’!现在呢?汉军刀都架脖子上了!你还有脸抱怨!”

    孙彪被噎得满脸通红,嗫嚅着不敢再言,只是绝望地望着城外越聚越多的汉军。

    风雪中,严整的军阵,闪烁的兵戈,无声的压迫感,让城头每个守军都感到窒息。

    恐慌,如同瘟疫般蔓延开来。

    就在这时,数十骑汉军精骑脱离大队,冲破风雪,疾驰至护城河外。

    为首一名军官勒住战马,战马人立而起,发出长嘶。

    这军官仰头,气沉丹田,洪亮的声音穿透风雪,送到城头:“城上听着!左武卫大将军、东南道行军总管高老公令尔城中:我王师至此,吊民伐罪,非为掳掠。久闻王明府、孙县尉贤明之吏,治县有方。高老公渴求一见,请二位出城一晤!”

    王祚和孙彪面面相觑,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极度的惊疑和恐惧。(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天命:从大业十二年开始不错,请把《天命:从大业十二年开始》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天命:从大业十二年开始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