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大家打开补充讲表第二十七面,附表十三、十大地法。
我们讲万法唯识,在唯识的宗旨当中,发明宇宙间的万法是由心识所创造。那么我们对心识的状态就必须要了解,心识的缘起是怎么来的呢?“诸法无自性,一切从缘起”,这个心识的本身也是毕竟空,无自性。心识的有也是因缘而有,“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那么这一切善恶的念头是怎么有的呢?就是依止这十个法而产生的,叫十大地法。这十个法是一切善念恶念的依止,叫十大地法。我们上一堂课讲到了五个,就是由作意,如理作意和不如理作意带动了不同的触、受、想、思,才出现了善念和恶念。
我们讲,“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怎么会有作意呢?作意是由欲而来的,就是心中的希望。比如说我们今生的希望是追求世间的五欲乐,我们的作意就容易去带动第六意识,警觉第六意识、引导第六意识在五欲的境界活动,很容易,动不动就落到五欲的境界去了。为什么会这样子呢?就是你心中希望得到五欲的快乐,你心中有这样的希望。如果我们今生是希望往生极乐世界,有这样的一个很坚定的信愿,这样的希望,我们的作意心所很自然地就会去忆念弥陀的功德庄严,或者他的名号,或者依报、正报的庄严。所以这个希望是会影响作意。
在《成唯识论》上说,我们的作意、触、受、想、思,如果加一个欲那就不一样,说欲作意、欲触、欲受、欲想、欲思,都加一个欲,这样子会使令这五遍行变成有力量,如果有一个欲的时候,这个“欲作意、欲触、欲受、欲想、欲思”就变成有力量了。当然这样的力量的方向,你不同的欲,就有不同的方向。
这一点蕅益大师在《成唯识论观心法要》,他倒是蛮强调一个人的希望。他讲出一个理由,说二乘人也观一切法空,大乘菩萨也观一切法空,但是有不同的结果。二乘人观一切法空了以后,他在空性当中就把身心世界给熄灭掉了;大乘观一切法空,他能够从空出假,广度众生。同样观一切法空,“三乘共坐解脱床”,三乘的圣人都安住在毕竟空,为什么菩萨能从空性里面出来,小乘不可以?就是跟这个欲有关,在因地的时候所发的愿不同,在得果报就会有不一样。
这个南北朝,南北朝是我们佛教刚开始兴盛的一个起步,整个佛教由佛图澄大师的弘传,到了道安大师的时候,普遍在整个民间弘传出来。很多的王公大臣,那些上流社会都学习佛法,学《般若经》。但是在那个时候,虽然上流社会那些王公大臣学习佛法,但是他们人跟人之间斗争是非常厉害。有人就问到道安大师说,这些王公大臣跟你学般若的思想,但是他们的思想行为都没什么改变,是怎么回事呢?
道安大师讲出一个理由,他说这些王公大臣学习佛法,学《般若经》,是在乱世当中找一个精神寄托而已,并不是想要追求无上菩提,没有这样的希望,没有这样的愿力,并不是想要做佛,不是。就是魏晋南北朝战乱太厉害了,人们是希望在佛法当中得到一个暂时的精神寄托而已。所以这样的佛法加行,不足以去修正他的行为,就是他那个所有的加行,不能够趣向于解脱道,所以这个欲是很重要。
蕅益大师把我们的目标讲出一个譬喻,说大海中的一个定盘星。这个船在大海当中,为这个八风,东边漂过来,西边漂过去。刚开始学习佛法都是这样,有时候烦恼活动,有时候不活动,漂过来漂过去。但是你心中的希望很确定,那又不一样。大家修行,你烦恼重我也烦恼很重,大家就在那个地方东倒西歪。但是一个目标确定的人,在那动来动去,他迟早会往他的方向去前进的。一个没有目标的人,东漂西漂,一辈子还在原地打转,为什么?他没有目标、就是说即使没有风吹他,他也不前进,因为他不知道往哪里前进?
一个烦恼重有目标的人,他有时候烦恼不起现行,就能够精进,因为他有目标。烦恼活动的时候把他打败,但是他一寂静下来,又精进。他不断不断地能够往他的目标去精进,总有一天终于成功了。所以这个目标就是大海当中的一个定盘星,这个事很重要,因为你有了欲,就会决定你的作意。
那么我们会再问,这个欲是怎么来的呢?欲是由胜解来的。就是你对于所希望的境界,得到一个坚定不移的理解。这个胜解是怎么来的呢?是由念定慧来的,这个地方是关键,我们一个念头的栽培和念头的改造就在这个地方。
先讲这个念,这个念就是心于所缘能够明记不忘。我们一个强大念头的出现,不管善念恶念,要生起胜解,它都不是在一种扰动的状态栽培的,不是的,一定要在一个寂静的状态。所以我们刚开始要成就一个念头,你要先修止。修止的话或者我们念佛,先依止一个所缘境,心于所缘数数忆念。一次一次地强迫你的心在所缘境专一、相续地安住,这就是念。我们这个念力一次一次地专注,就把我们这一念心的粗重性给调伏下来,就有少分的寂静,或者是得定、或者是不得定。这个定的话就专注不散了,或者不得定也可以,起码内心是一个寂静的状态。这个时候就能够起观了,起慧,就抉择——选择。
比如说,我们现在要培养对净土法门的信愿,这个是关键。前几天上慧下天老和尚开示,私下跟我讲,他说他打佛七打了一百多个佛七,他感觉念佛容易信愿难。他说这个人能够一天拜一千拜,九支香要拜一千拜佛,这件事不难,他还不是打了一次佛七,打了一百多次佛七,这样子用功。但是你要能够厌离娑婆,不容易,这可见得我们思想的力量不容易改造。所以我们生命不容易改造就在这个地方,无量劫在这个三界中流转,强大的串习。
但是佛法的意思是诸法无自性,可以改造的。怎么改造呢?就是要由止观的力量来改造我们最初的那个思想——那个颠倒的思想。这当中我们要思惟要生死的过患,这个生死的过患主要是在快乐的境界。我们对三恶道是很容易厌离,观照这个世间的五欲乐,财色名食睡。在佛法的意思,这个世间的欲乐跟极乐世界的功德,这当中最大的差别就在真实和虚妄。佛陀为什么要我们放弃世间的欲乐呢?他的理由是它虚妄,这个虚妄的意思就是它可以破坏。说你今天得到这样的快乐很容易破坏,那么很容易破坏,有三种法能够破坏你在世间上的欲乐。
第一个,烦恼。你在受用世间欲乐的时候,你会有烦恼,贪嗔的烦恼活动。贪嗔的烦恼它是扰动的,你心一扰动以后,那快乐的感受就破坏掉了,就不能安乐了。就像一个人生病,心中有病毒在里面;感冒的时候,你吃再好的东西都没有乐受,为什么?那个病毒干扰你的乐受,你生病生得很重,吃什么东西没有乐受。所以我们在受用五欲乐亦复如是,贪嗔的烦恼欲望活动太厉害了,这个时候乐受消失掉了,烦恼能够破坏我们的安乐。
其次,罪业。烦恼活动厉害以后,一定会付诸于行动,就造罪业了,杀盗婬妄的罪业,就使令我们心不安了。我们内心有最罪业的人,心忧惧,会忧虑、会恐惧,对未来的果报会有忧虑恐惧。所以我们现在的安乐也就不安乐,因为罪业会破坏我们的安乐住,这个忧惧一出现的时候就不快乐。
再其次,老病死会破坏你的安乐。说你这个身体老了、或者生病、或者死亡,这三个东西到来的时候,再大的欲乐都不快乐了。佛法的意思就是说这个世间的欲乐,“有烦恼故、有罪业故、有老病死故,非实安乐住”,这个是佛陀要我们放弃世间五欲乐的一个最主要理由,去追求一种不可破坏的安乐,那就是极乐世界。
我们通过这样子思惟的时候,在佛堂当中有止有观,你内心的那个欲,那个希望,我们无始劫那种追求五欲乐的希望,虽然我们嘴巴不讲,但是那个希望就开始变化了,就会有变化,这个信愿就会有变化。信愿有变化的时候,作意、触、受、想、思就会有变化,你以后的念头也会有变化,你未来的生命也就会有变化。所以我们不要忽略在佛堂当中十五分钟的静坐,你整个生命的改变就在那十五分钟,“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你真正能够随顺佛法的圣教量来修止观,你的生命就会改变了。
那么我们平常就是这样点点滴滴,一天十五分钟、三十分钟、一个小时、今天、明天,“滴水长流,则能穿石”,你修一辈子下去,临命终的时候那就不一样了。你临命终的时候就能够心不贪恋,意不颠倒,正念分明。当然你临命终的时候,那个正念怎么来呢?就是你平常点点滴滴地栽培。就像我们转变,转识成智,就是今天转一点,明天转一点,今天转了三十度,又回过去十五度;明天又转三十度,又回过十五度。慢慢转慢慢转,对于世间的欲望慢慢慢慢地降低,对于极乐世界的希求慢慢地增上。这个就是我们由止和观所创造出来的。
所以十大地法的关键就是念和慧,当然主要是慧,佛法是强调抉择;但是你这个抉择的智慧,如果你的心太散乱,没有用。你的心太粗重扰动,观察很久没什么效果。所以我们一开始要先把心根摄住,让它寂静,才起观。这个十大地法,就是我们一切的善念恶念的出现,完全是由五遍行和五别境所决定的。这个就是十大地法,当中包括了善念、也包括恶念,依止这十个法所生起。
这个地方大家有没有问题?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对,如果这个念头是任运而转的,就是我跟什么境界一接触就活动,这个是触、作意、受、想、思。这个时候跟前面我们的十大地法就不一样,是的,它是由环境所引生的。我们现在说这个十大地法是由作意所带动的,作意,由作意所带动的。意思就是说,我们要改造我们的生命,要改造我们的念头,就是要在寂静当中去思惟法义,是这个意思。
好,我们再看讲义第十六面,这个地方是讲到遍行和别境,这十个大地法。这以下我们看善心所。
三、善心所:十一
善谓信惭愧、无贪等三根、勤安不放逸、行舍及不害。
前面的遍行和别境都是通于善、通于恶。这以下的十一个心所体性是决定的,体性决定是善性。换句话说,这样的心所能够引生此世他生可乐的果报,叫做善。这十一个心所,我们把它分成三大段:
一、信、惭、愧。
这个信在《成唯识论》是蛮强调的,在《成唯识论》讲了很多很多。我们简单的把它归纳成两类:一个是信的差别相,第二个是信的总相。这个信的差别相,《成唯识论》说,信有三种差别:第一个是信实有。就是相信三宝是真实存在的,佛、法、僧,这些都是真实存在的,能够随顺忍可,这是第一个,信实有,这个三宝是真实有;第二个信有德,而生好乐。相信三宝的存在,这个三宝是一个宝,是有功德的,这个时候我们对三宝能够生起好乐心,信有德而生好乐。
第三个信有能,你相信你能够成就。三宝并不是那么遥远,佛法僧三宝的功德,世间的功德,出世间的功德,我只要努力也能够成就,这个时候而生希望。“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就是三个,一个信实有、信有德、信有能。不过这个地方,《成唯识论》解释这三个差别相都是以三宝为皈依处。如果是外道,你相信它是实有、有德、有能,那这个就不是属于信。这个信差别相有三个:实有、有德、有能。
它的总相就是心净,就是一个“心净为性”,清净心。这当中《成唯识论》讲出一个疑问,说其他的善法,惭愧也是善法,它也能够净化内心,为什么只有信才安立心净呢?这当中有一个理由说,这个信是翻对不信来说。说我们内心有疑根的人,即使跟三宝接触,这个疑是一个染污,会把三宝染污。
举一个例子,说我们心中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阿弥陀佛的名号来到我们的心中,像清水珠一样,“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但是我们心中有疑根,就像心中有脏东西把这个宝给染污了,使令这个宝的功德光泽不能出现,这个疑能够染污一切的宝。那么这个信心它是翻对于不信来说,它就是清净,叫安立清净。因为清净的功能特别殊胜,它能够使令所有的宝都清净。所以这个信虽然是有三个差别相,但是它的总相就是心净,“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这个是安立做信,这是一个最基础的。当然我们刚开始这个信就是深信因果,皈依三宝,刚开始是这样子。
深信因果以后就会生起惭愧,我们相信宇宙人生不是上帝创造的,也不是自然而有的,是怎么而有的呢?是由善业引生可乐果报,由恶业引生不可果报。这个生命是有一个轨则的,是由业来主宰的。那么我们对于这样的道理能够随顺忍可,深信不疑以后,内心就会“崇重贤善,轻拒暴恶”。我们就会尊重这些善业,这些贤善有功德的东西,我们开始尊重。不管做得到做不到,起码我们知道这件事情很重要,因为它会决定我今生来生的身心是痛苦快乐,对贤善开始尊重;对于暴恶开始轻拒,虽然不能够完全排除,但是我内心当中开始排斥它了。这个是刚开始,由信引生惭愧,这第一个阶段。
二、无痴、无贪、无嗔。
进一步就到无贪、无瞋、无痴等善根,无贪、无瞋、无痴能够引生一切的善法,叫善根。前面的信、惭、愧都是在一个有相的境界活动,开始会以因果的道理来调伏我们的身口意三业,使令罪业慢慢地降低,善业慢慢地增长。但是内心当中在有相的境界活动,总是觉得内心扰动,八风一吹,还是使令自己的心不安,我们会找一个更深的皈依处,虽然佛法僧是皈依处,但是这都是有相的三宝。这个时候我们会从无痴下手,了解到佛法空性的道理,真如的道理。那么这个时候所谓的三宝,那就不完全是外在的三宝,“一念不生,即如如佛”,会往内心清净的三宝去安住了。
由无痴的善根,引生无贪、无瞋。我们在佛法里面对治贪和瞋,都不完全是勉强的,就是由这个观的力量。比如说佛法讲对治这个贪,贪着世间的这个男女的色身。佛法的意思,我们会对男女的色身有贪着是由颠倒来的。就是我们总认为这个色身是美妙的,这是清净的颠倒,认为它是清净的,然后才产生贪。所以佛法的意思,对治贪,你要对治那个贪引生的因缘,就是那个颠倒——净颠倒,所以就修不净观。
你观察这个色身,“种种不净物,充满于身内,常流出不止,如漏囊盛粪”。说我们观察一个美妙的男众女众,把这个皮剥开来,把这个肉也剥开来,看到里面的结构,“种种不净物,充满于身内”。各式各样的脓血屎尿,心肝脾肺肾,我们从头到脚,从脚到头,看不到一个干净的东西,叫种种不净物。你找不到一个你认为干净的东西,找不到,这些不干净的东西充满于身内,内相不净。
其次,常流出不止,这些不净物还不是经常在里面,有时候流出来,大便小便,毛细孔,各式各样的臭秽东西流出来。讲一个譬喻,如漏囊盛粪,就是一个皮革,一个皮革里面装了很多的大小便溺,有九个洞,经常白天晚上流出不净物。那么我们通过这样子一个无痴的智慧观察,就能够慢慢慢慢把这个贪的颠倒,净的颠倒给调伏下来,就能够达到无贪,无贪是这样子的。无瞋也是这样,修慈悲观。这个是无贪等善根,我们会从有相的境界开始进一步修止修观。
三、勤、安、不放逸、和行舍。
那么无贪、无瞋、无痴还都是属于散乱心的阶段,所以我们会进一步修禅定,达到勤、安、不放逸和行舍。这个勤就是精进,我们刚开始在修闻思的止和观,那倒不一定要精进,你一天修个半个小时、一个小时是可以的。但是你想得禅定那就不可以,一定要相续,专一相续,这个精进是得禅定的一个因素。得到禅定以后就安,若身若心都能够远离粗重,身心调畅,有这个殊胜的三昧乐,这个是得禅定的相貌。不放逸,这个时候不放逸,乃至于行舍,对于所缘境能够平等正直,无功用处。到这个时候,止和观有禅定的加持,就有断惑证真的力量,那就是可以成就圣道了。
四、不害
最后一个不害,这个不害就是对有情不损恼,这是通于前面的三个阶段。
所以龙树菩萨说:“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我们刚开始来到佛法就是信心、惭、愧,勉强自己不去造恶业,说你为什么不要去造恶业?就是深信因果。但是我们进一步不造恶业,那就不是深信因果,那是随顺我们真如本性,因为本性里面没有贪瞋痴,那是更深的,随顺皈依就更深了。如果有禅定加持,那就转凡成圣。这个是讲到十一个善心所的生起因缘。
看蕅祖的注解。此复解十一善心所也。一、信。二、惭。三、愧。四、无贪。五、无瞋。六、无痴。此三名为三善根者,以能生一切诸善法故。七、精勤。八、轻安。九、不放逸。十、行捨。十一、不害。俱如百法中释。
“此复解十一善心所也”。这个就重复地解释十一个善心所。这是个总标,看别示。“一、信。二、惭。三、愧。四、无贪。五、无瞋。六、无痴。此三名为三善根者,以能生一切诸善法故”。这个善根就是它是一切法的根,就像树根能够生起枝叶花果,由于无贪、无瞋、无痴,就能够生起种种的善法。“七、精勤。八、轻安。九、不放逸。十、行捨。十一、不害”。它的体性和业用,俱如百法中解释,这个地方就不再分别。
“及”之一字,显馀翻染诸善心所。谓一、欣。二、不忿。三、不恨。四、不恼。五、不嫉。六、不厌。七、不悭。八、不憍。九、不覆。十、不诳。十一、不谄。十二、不慢。十三、不疑。十四、不散乱。十五、正见。十六、正知。十七、不忘念。
看这个及,就是这个“行舍及不害”这个及,“及之一字,显余翻染诸善心所”。这个及是开显其余的翻,就是相对于杂染的心所,相对于杂染的诸善心所。这意思就是说,基本上我们的内心是很复杂,善心也不完全是十一个,这个只是约相貌比较明显而安立的,以下又提出了十七个我们所没安立的善心所。第一个是欣。第二个是不忿。三、不恨。四、不恼。五、不嫉。六、厌。七、不悭。八、不憍。九、不覆。十、不诳。十一、不谄。十二、不慢。十三、不疑。十四、不散乱。十五、正见。十六、正知。十七、不忘念。《成唯识论》 解释说,这都是开合的不同,这十七个都可以由十一个心所的开合而建立,或者一个,或者两个,或三个,乃至于多个,就能够安立这十七个心所,详细的大家可以看《成唯识论》。
看最后的总结。
然皆不别立者,为显少善能敌多恶,又显悟解理通,不似烦恼之迷情事局故也。
说为什么善心所只安立十一个,这十七个心所都不安立下去呢?这当中有两个理由:第一个,为显少善能敌多恶。这个少善,说我们佛法安立善的目的是要破恶,这个破恶不必太多善,只要有十一个具足就能够破恶了。你这十一个善法,这光明能够成就,就能够破除黑暗了。这十一个善法已经足够了,所以再不必多安立,不必再分心了,这是第一个。
其次“又显悟解理通,不似烦恼之迷情事局故也”。真实的断烦恼是观诸法的总相。我们在断烦恼,观一切法的别相,你观诸法是不净、是苦,是不能断烦恼的。断烦恼是观一切法的总相。就是一切法是缘起性空,空性,无自性空是诸法的总相,是从这个地方断烦恼。观一切法空的时候,就把所有烦恼都破坏掉。断烦恼是悟解理通,不是像烦恼的安立是迷,差别的情事而成立的,所以也不必安立那么多的善心所,因为断烦恼是观一切法空。
这个地方是说少善能敌多恶,蕅益大师提出一个理由,为什么少善能敌多恶呢?他在《观心法要》说,因为善是随顺我们的本性,恶是违背本性,所以随顺本性的力量强,少善就能够敌多恶,蕅益大师这样解释。
古时候有一个小故事,我讲一讲。说一个深山上有一户人家,这户人家的老人往生了,往生以后就请一个看地理的人来看,把老人家的尸体埋在哪里,对后代子孙比较有帮助?就找了一个很有名的地理师来。这个地理师精通地理,对自己也很有自负,来了以后就先到家里面奉茶。山里面这个家庭,送茶的时候就放了一点粗糠在茶的表面上。这个地理师在喝茶的时候,看到表面上有粗糠很不欢喜。你要请我喝茶,这个茶是很好,或者是洞庭乌龙茶,或者什么茶,非常好,但是你这表面上给我撒这一层粗糠是什么意思?内心很不欢喜。很不欢喜这一念的恶心,起嗔恨心,就找一个凶地,不吉祥的地给他老人家埋葬。
埋葬了以后,过了几年,这个事情就过去了。有一天,这个地理师一想,哎呀,他当初就是对我一点不礼貌,我也不应该这样报复他们,找了这么一个凶恶的地给他们,我应该看看他们现在是怎么情况?就又回到了那个山上去看,哎呀,不得了,那个房子盖得特别得庄严,那是此一时也,彼一时也,发达了。那么这个地理师就想,我当初是找一个凶的地,他怎么会发达呢?就到那个山居去问了。
他说我当初来的时候,你们请我喝茶,那个茶非常好,但是你撒了一点粗糠是什么意思呢?他说,哦,是这样子的,因为你老远赶来,从那个山下走上来,很喘,我怕你吃得太急了,这个茶很热,你吃急了就烫伤了舌头,烫伤肠胃,所以撒一点粗糠在上面让你吹一吹,吹一吹喝得慢一点,保护你的肠胃。这个地理师说:哦,我了解了,一念的善心转凶为吉,一念的善心。说本来我是给你安排一个凶恶的地,但是你对待人家这么得厚道,这么得良善,凶地能够转成吉地,为什么?一念的善心。
所以讲少善能敌多恶,为什么?因为善是随顺于我们的本性,它得到本性的加持,它的力量大;这个恶法是违背我们本性,本性会对它有所排斥。这个是说明第六意识所相应的十一个善心所。这十一个善心所的活动都能够使令我们今生的身心,来生的身心成就可乐果报。
大家有没有问题?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这个你可以看看《成唯识论》,它都是好几个的组合,详细的可以看看《成唯识论》。不过《成唯识论》对第一个欣——欣求的欣,倒是蛮重视的,它觉得我们生命的改变是欣,不过这个欣是指的善法欲。这个欣跟欲会不一样,前面的欲是别境,是通善通恶;这个地方的欣是跟信心、惭愧心、无贪、无瞋、无痴相应的一种欲,它本质是欲。但是它跟信、惭愧、无贪、无瞋、无痴相应,所以叫善法欲,这个善法欲安立做欣。《成唯识论》对第一个欣解释比较详细,后面就解释得很略。其实这十七心所都是不离开这十一个善心所。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不信就是疑啊,根本烦恼。不信跟疑,哦,不同,对。贪瞋痴慢疑,这个疑是“于诸谛理,犹豫不决”,他不是说完全不相信,犹豫不决。这个世间上真的有因果吗?他的意思就是好像有,好像没有,怀疑。不信是全部不相信,完全不相信。这个疑是什么?它的体性是犹豫不决,他不能决定是有、是没有,他不能决定;但是这个不信口气是,完全相信是没有。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它这个地方是翻对不信。说我送你一个宝,对不对,这个宝本来是可以换很多东西,很多很多的资具。但是这个宝搞脏了,宝已经失去它的价值被脏东西搞脏了,你卖给人家人家不要了。说这句阿弥陀佛名号本来是万德洪名,他也念佛你也念佛,很多人念佛。有些人念这句佛号现生业障消除,福慧增长,临终蒙佛接迎,往生西方;有些人念这句佛号一点都没有帮助。为什么呢?就是你这一念心跟佛号接触的时候,不信,就把这个佛号给染污了,这个宝被染污没有作用了。那么我们这个信是相反,清净,这个宝再拿干净水一洗过去,那这功德就表现出来,是这样子。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是的,根本烦恼都比较微细,随烦恼是比较粗,是的。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也是会染污,疑也会染污,就是疑会障碍我们的精进,它障碍精进。因为你疑了以后,你就会不是那么的精进,悠悠泛泛了。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是的。这个十大地法就是说,我们的念头生起有两个情况。第一个是任运而起的,就是由这个触带动的,触、作意、受、想、思。这个人没什么特别的理想希望,那这是第一种。十大地法所解释的是指由作意而起的,由作意的,一般都是比较有决定性的,有强大势力的心念,这个地方叫十大地法。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随境界转,就是触,你跟什么境界一接触,就生起什么念头。由触带动的。这个触就是根境识的和合,根跟境界一接触,识就出来活动,对不对?就带动作意。比如说受戒,我们要没有受戒,心中没有什么理想目标的,就是我们内心要起善起恶,完全是由境界决定。跟染污的境界接触就起烦恼,来到三宝的地方就起善念。
但是你受了戒以后心中有一个希望,面对十法界有情无情,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你心中有这样的希望以后,即使遇到了染污的境界,你都能够作意排在前面。你要自己作意去忆念你的戒体,断恶、修善、度众生。那么你这个作意怎么生起呢?就是你那个欲,你在三宝面前所发的愿力,那个誓愿,是这样子。不过当然,你这个希望是由胜解而来,你刚开始一定思惟过受戒的功德,由这个止和观的力量,思惟受戒的功德,思惟破戒的过患,你才能够发动这样的希望。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这个第三能变的相貌是很多变化。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前面的初能变、二能变的体性,无始劫来是一类相续。你看第八识的异熟,第七意识的思量,不管白天、不管晚上都是无记的。但是第三能变“善不善俱非”,可能白天起善念,下午就起恶念,乃至于前一念是善念,下一念就恶念。这个第三能变的心识,情绪非常复杂,可以看得出来,它的变化性很大。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它这个是约多分来说,其实你轻安的时候不昏沉,也不会掉举了,因为你轻安的时候是明了又寂静。不过多分来说,你一个人轻安出现了以后,多分来说是不昏沉了,不会昏沉了,因为你有堪任性,那个心力很强。这个昏沉就是没有堪任性,没有造业的功能,明了性失掉了。这是约多分来说,其实你得定的时候,昏沉掉举都会失掉。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这个分析是这样,当然佛法都是从观察。这个析空观是从现象的无常去分析,从现象界,从有相的境界。哦,我昨天跟今天的身心有变化了,昨天的身心跟今天的身心都是有相的境界,这是从事相的变化,慢慢慢慢的分析,无常,所以是苦,因为我们的心,谁愿意扰动变化呢?这不随顺我们心意。苦,所以我们不能做主。如果我们能做主,谁愿意痛苦呢?如果我能够主宰我的身心,我就应该要远离这样的变化;但是我不能远离,表示我没有主宰性,是业力主宰。无常、苦、无我,所以,无我里面观一切法空。这个叫析空观,它是从现象的变化。
但是体空观不是,体空观,它不管你昨天前天怎么样,它从理性从道理上。先假设一切法是有生,是有自性,那么它有自性是怎么生呢?是自生、他生、共生呢?找不到,找不到它的一个生的因缘,它也不是自己生起,它也不是他生,也不是共生。那么它无因生吗?无因生也是不能成立。所以结论“一切法无生”,从无生的道理当中知道一切法是毕竟空,无我无我所,因为从来没有生,你找不出它一个生的理由,找不到。这个是从理论上分析的,那是利根人。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因为一个道理的成立,当然我们也可以含糊笼统说一切法如梦幻泡影,也可以这样讲。但是你不要去分析,你凭什么说它如梦幻泡影,凭什么讲这句话?你这样子分析过以后,能够经过观察“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你很认真观察以后,再来讲一切法如梦幻泡影,那个理解就不一样了。
我们一般都是含糊笼统说一切法如梦幻泡影,你问他说,你凭什么说它如梦幻泡影,他讲不出个理由。讲不出个理由就是含糊笼统,没有胜解,没有胜解就没有力量。就是别人讲梦幻泡影,我也讲梦幻泡影,就是这样子,反正《金刚经》这样讲,我也跟着讲。这样子你没有很深刻的理解,就没有力量,你跟你的无始劫的无明,那个自性执一接触的时候,没有力量。
那你如果真正的照龙树菩萨《中观论》,这四个观念去观,你知道一切法从来没有生起,这一切法都是我们自己虚妄创造的,它从本质上根本就没有生起。不是说一切法生起了,我们修空观把它破坏,不是。而是一切法本来就无生,佛陀引导我们观到本来面目。那这样子的理解又不一样了,一切法本来无生。不是说先有一个我,本来我们的生命是有一个我,然后我们修我空观把这个我给消灭了,不是这样子;而是本来就没有的,这叫无生,是这样子。
好,我们今天讲到这里。(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