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讲到第六意识的相应心所,有善、有烦恼。这个第六意识的了境能变,它的变化性和造业性的强大势力,跟善和烦恼都是有关系;就是它有时候跟善相应,有时候跟烦恼相应,所以就造成了第六意识的行相是变化的,是明显的。
这个地方我准备了一个小故事,把它讲一下,这故事是出自于《坐花志果》,古时候的一个因果的书,《坐花志果》。它说在清朝有一个秀才,这个秀才的家里很贫穷,贫穷到几乎有时候没有饭吃,饿肚子。但这个秀才有志气,他思惟,这古时候的封建制度,自己出生卑贱,唯一的出路就是读书,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在这样一个没有背景的情况之下,只有考上功名,才能够出人头地。所以他人穷志不穷,就努力的去读四书五经,慢慢慢慢地把儒家的这个思想,也读了一点心得。
终于到了有一天考试时间到了,他很想去考试。想去考试但是没钱,从这个地方到南京的路程没有路费。他有一个朋友叫王居士,姓王,来找他说我们这些读书人所期待的一天终于到来了,大家都是十年寒窗无人知,一举成名天下闻,大家都期待这一天,十年的苦读就期待这一天,我们应该去考试。这个穷秀才说,我是想去考试,但是我没有车费,王居士说没关系我资助你。就是这样资助,他就跟着五六个人到南京去参加考试。
到了南京以后,有一个寺庙叫做承恩寺。在南京有一个承恩寺,这个承恩寺的门口有一个算命的,听说算得很准。那么这一天大家到了南京以后,离考试还有一段时间,就去找那个算命的算算命。这个算命的人非常厉害,他说你家里有几个人,家里情况怎么样,你这次考试是考得上、是考不上,算得清清楚楚的。算到这个秀才的时候,他看到他的相貌只讲一句话说,你家离这个地方,来的时候花了几天时间?说我花了五天的时间从我家来到南京。他说你现在回去还来得及。这怎么回事呢?我要来参加考试,怎么回去呢?
他说:你现在这个相貌,貌枯神浮,死相现前,五天之内你一定要死亡。这个貌看起来是枯萎了,就像那个树枯萎,神浮动,可能你这几年读书没有把身体调好,貌枯神浮,死相现前,你五天之内决定要死的。说是不是能够改变呢?这个相貌非常明显,不能改变。这个时候就没办法了,心情很不好,不过这古时候人的心情是,好歹有钱没钱,落叶归根,死要死在自己的故乡。王居士也很怜悯他,就给他十两银子,一方面给他当路费,一方面给他安排后事。那么这个秀才就带了十两银子,坐着船一个人回到自己的故乡去了。
到了第五天的时候,风就吹得很厉害,船没办法行走了,就只好就靠在这个岸边。早上靠在岸边,到下午的时候很无聊,不能老是待在船上,就到岸边去走一走散散步。这个时候看到一个妇人大着肚子,怀孕的一个妇人,带了三个小孩,一个手上抱着,两个手上牵着,带了三个小孩,边走边哭泣,很伤心的样子,就往海边走过去。这个秀才一想,那个地方海边是没有人家,她去那边干什么呢?就去问说,你今天是什么事情那么伤心呢?
这个妇人说,我先生是一个屠夫,个性非常暴恶,我要是做错一件事情,那是又是骂又是打。他今天要去做生意的时候交代我说,今天有一个人要来买猪,这两头猪价钱要十两以上的银两才能够卖,十两以下不可以卖,交代以后就走了。走了以后过没多久,果然有一个人来买猪,大家讨价还价,还价讨价,好,十两成交。成交的时候,这个人拿了十两钱,给了以后就把猪带走了。带走以后,我隔壁的一个邻居刚好来看我,他看到我这个钱,用嘴巴一咬,这个银两是假的,表面上镀一层银,里面就是一个破铜烂铁,假钱。我心里一想,这次不得了,这件事情我先生一回来,那准把我打死。我与其要死在杖下,倒不如跳到河里面去死,所以我就准备要去寻短见了。
这个秀才一想,哎呀,我们两个的命都是很苦恼啊,我今天要死,她也要死,我今天第五天了。起了一念善心,就说你那个铜钱我看看,十两银子我看看是真是假,我帮你看看。她说很多人都说是假的,绝对是假的。他说我看看没关系,我给你看,拿出来。拿出来一看,果然是假的,但是他这个时候就把它调包,把他自己真的十两银子就把它换过来。他说谁说是假的,你看明明是真的,要么你咬咬看?这一咬,唉,果然是真的。哎呀,我过去看错了,原来这个十两银子是真的,感谢你这个恩人,你要是你不告诉我,我还以为是假的,冤枉死了,这个五条命呢。那么就把真的银子带回去,欢欢喜喜回去了。
回去以后,这天到了黄昏的时候,他就投宿在一个破旧的古庙,就躺在一个墙壁上就睡觉。睡到一半的时候,有人跟他讲话说,“出去出去,赶快出去”,讲出这句话出来。他听了以后醒过来,就有一种力量在推动他,就使令他走出古庙,他走出去没多久,这个古庙就整个塌下来,刚好塌在他躺的地方。他这一想,唉,大难不死,必有后福,逃过一劫。他前一段时间那个内心的那种郁闷,突然间全部解开了。他走到船边说,我现在不回去了,现在往南京走。这个船夫也莫名其妙,好吧,走就走吧,就往南京开过去。
开过去以后就找那个相士,那个相士一看到他就说:哎呀,你这个印堂当中充满了阴德,你前面那个死相,那个枯萎的相貌完全不见了,充满了光彩和阴德。你这一次不但不死,寿命从现在看八十岁,而且你今生去考一定有功名,转祸为福。果然他这一次去考,就考上了第五十三名,有功名。他后来辗转做到翰林,到了翰林院去做两品官,活到八十岁。
这个故事讲完以后,那个《坐花志果》的主人就讲一句话说:“命由己作,福自己求”,讲出这句话。说这个命不是上帝安排,是我们过去的前六识所造的。你为什么会有这个命呢?为什么你会长寿、短命、健康、乃至于这个多病呢?“命由己作”,是你过去所造的业力;但是这件事情还没有得果报之前,都是可以改变的。
怎么改变呢?“福自己求”,你今生的努力能够改造过去的命运。虽然这个命运,由于你过去阿赖耶识的业力,有一定的趋势,就像踢皮球,这个皮球它可能往东往西,有一定的趋势。但是这个皮球还没有到达终点之前,你中间再补它一脚,它的方向会改变。虽然命是由过去所做,但是你今生的努力是可以改变的,福自己求。那么这改变,当然不能靠第七、第八改变,就是靠第六意识挟带了信心、惭、愧、无贪、无嗔、无痴、勤、安、不放逸、行舍和不害,这十一种的功德来改造我们的命运。好,这是说明这个第六意识的善恶的相貌。
再看第十八面,不定,第六意识有时候是跟这个不定的心所相应,看颂文。
六、不定四
不定谓悔眠、寻伺二各二。
前面的善根烦恼的体性是决定的,决定是寂静,决定是扰动,这个体性都是决定。这以下四个心所的体性是不决定,有可能是属于善,是寂静;也可能是属于恶,不寂静,就是看它在什么情况来决定它的善恶。这当中有四个:悔、眠、寻、伺,我们看蕅祖的注解。
“此覆解是不定心所也”,这个地方重复的解释,四个不定心所。先解释它的内容。
悔即恶作,眠即眠睡,寻即寻求,伺即伺察。亦如百法中释。
“悔即恶作”,这个恶作,就是什么是恶作呢?这当中有两个意思:第一个,应作而未作。这个事情本来你应该作,但是你没有作,所以你追悔;其次,不应作而作。你不应该作,但是你作了,这件事情你也追悔,叫恶作。恶作就是两个:应作而未作,不应作而作,都是恶作。假设你的追悔是对于善法的追悔,做了善以后追悔,这是安立作恶;假设你的追悔是对于恶法的追悔,这个时候安立作善,就是不定,恶作。
眠就是眠睡,就是这个身心都是处在一种暗钝的状态,这个也是不定。寻,就是寻求,伺就是伺察。这个寻求和伺察,寻求就是觉,伺就是观,觉观。“亦如百法中解释”,这个我们待会再解释。
言二各二者,谓悔眠为一,寻伺为一,此二各通善染二性也。
这个地方是解释二各二,为什么叫二各二呢?第一个“二”,谓悔眠为一,寻伺为一。这个二就是说,悔眠这个是一组,寻伺这是一组,这叫二。就是不定心所有两组,悔眠是一组,寻伺是一组,叫二。第二个“二”,此二各通善染二性也。就是说这里两组的心所,也可能是善,也可能是恶,所以叫做二,通于善性、恶性,叫“二”。所以叫做“寻伺二各二”,就是这个意思。
这个寻伺,寻伺是通于善、通于恶的。什么叫寻伺呢?当然指的是第六意识了,前五识没有寻伺的,这个主要是讲第六意识。第六意识对所缘境的观察,觉观,它也有两种情况:第一个是随外门转,外门。就是说第六意识在观察所缘境,是前五识去接触五尘的境界,把信息传递给第六意识,这叫外门,这是第一个。
寻伺它是内门而转,就是它不要靠前五识所取得的信息,它自己的第六意识独头意识,能够在这个意言境,就是靠着第六意识的名言去创造一个境界。比如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我们第六意识就能够靠着这些名言,创造一个空的相貌出来,然后在这个空的相貌里面去思惟观察。当然这当中也可能是在佛法的意言境,也可能在世间杂染的五欲的意言境,都可能。总之这个寻伺是内门而转,完全不靠前五识的帮助。
这个寻伺在《瑜伽师地论》倒是蛮强调,瑜伽师地论把这三界的众生,它认为众生整个的升沉,寻伺是一个指标,是一个关键指标。它把三界的众生分成三类:
第一个是有寻有伺地,就是从五趣杂居地到这个初禅。这一类的众生,不管是天人、不管是恶鬼、畜生、也不管是初禅的那种寂静的状态,都是有寻伺,这个寻伺是什么?就是在这五欲的境界里面寻伺。这句话是说,这一类的众生对世间的五欲,讲一句白话就是有好奇心,很喜欢在五欲的境界去观察,这个五欲是怎么回事呢?去观察观察,体会体会,这一类的众生都是属于有寻有伺地。
这个时候又有人问了,这个初禅离开了欲,怎么还“有寻有伺”呢?初禅为什么安立“有寻有伺地”?因为你前面的欲界定、未到地定,未到地定要到初禅的时候要修不净观,来破世间的这个欲的寻伺。不净观修成功,把欲的寻伺破坏以后到了初禅。但是能破坏欲的这个不净观还在,所以也安立作“有寻有伺地”。虽然所破坏的欲寻伺被破坏,但是能破坏的觉观还在,所以这个时候还是安立做有寻有伺地。这第一类的众生,这一类众生对这个世间的欲乐都是有一种寻伺的冲动,寻伺的欲。
第二个,无寻唯伺地,就是初禅到二禅的一个中间地,就是已经离开了初禅,但是二禅还没有现前。这个时候的众生他对世间的欲,这种不净观,能对治的不净观,已经从粗转成细了,从寻转成伺,这个伺就是比较微细了。
到了二禅以上,定生喜乐地,这个时候连能破坏的觉观都不存在了。但这个地方《瑜伽师地论》解释,说他并不是没有寻伺,他是在这种清净的三昧乐里面寻伺了,他对世间的欲乐已经没有好奇心了,不要说是眼睛去看到,连内心都不去想它。这个二禅的人是无寻无伺地,无寻无伺就是说,没有世间的欲的寻伺了,但是他这种清净的寻伺是在的。
这个寻伺,《瑜伽师地论》,在三界里面把它当做区分众生的一个指标。这个地方,我们去读三界的三地,当然《瑜伽师地论》把这个众生分成十七地,有漏众生就是三地;当然再上去的话就是修行的那个声闻地、缘觉地、菩萨地了,那是一种清净的境界。《瑜伽师地论》的意思就是说,我们有时候这第六意识遇到这些境界,偶尔会起善念,也偶尔会起恶念,但是这种偶尔的善恶念,不能够当做众生生命的指标,不可以。要以寻伺当指标,因为寻伺它的势力是最强大。说这个人经常在五欲的境界寻伺,虽然他没有造恶业,但是他遇到恶因缘,一定会造作;说这个人经常在清净的因缘寻伺,虽然他不造善,但是他遇到因缘,也决定会造善。
像《宗镜录》就讲一件事说,大禹治水十三年,三过其门而不入,这不简单。大禹治黄河,他是一个领导者,治水的过程当中,不要说回家休息,偶尔经过家门,“三过其门而不入”,十三年都没回家,为公为众。颜渊呢,“颜渊处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渊他读圣贤书以后,看到这个春秋战国时代天下无道,他什么事也不想做,干什么呢?处陋巷,一箪食一瓢饮,能够自己安贫守道。
《宗镜录》永明延寿大师说:这两个人的功德是一样,为什么?因为“易地而居,亦复如是”。假设把大禹放到这样的一个乱世,他也是一样,邦无道则隐,他也是不做事的。你把颜渊放到一个有英明的君王的时候,他也是一样为公为众,三过其门而不入,他也是这样。因为他们两个心情是一样;心情是一样,遇到这样的因缘,他也一定会这样做。《宗镜录》讲这个观念,也是跟《瑜伽师地论》相合的,就是我们可以从我们的寻伺,去抉择未来的果报是怎么境界?可以抉择出来。
蕅益大师在《灵峰宗论》说:
世情淡一分,佛法自有一分得利;娑婆活计轻一分,生西方便有一分稳当。
说我们在佛法当中修学很久了,出家有一段时间了,怎么知道佛法是得力不得力呢?“世情淡一分”,就是我们第六意识,眼耳鼻舌身前五识不活动的时候,你看看你内心是在寻伺什么情况?你内心当中对世间的寻伺淡薄了,对佛法的寻伺增加了,哦,世情淡一分,佛法就有一分得力。其次,“娑婆活计轻一分,生西方便有一分稳当”。说我们知道我能往生西方呢?世情淡一分,对世间的感情的寻伺淡一分,生西方就有一分稳当。所以我们在佛法当中的功德,未来的果报,这个寻伺是有关系的,它是一个指标。
不过当然这个寻伺还跟我们的欲——跟希望而来的,你有这样的希望,就会有相应的这样的寻伺,跟希望还是有关系。我们在学佛的刚开始要发菩提心就是这样,你发了菩提心以后,就把我们寻伺的范围划分了一个界限。你既然皈依三宝发菩提心,寻伺的范围不应该离开佛法僧三宝。就是我们刚开始,把第六意识的寻伺先划一个界限,不管做得到做不到,先把这个大范围划起来。
就像受戒一样,你对十法界有情无情“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说你这个愿力做得到吗?先不要讲,这个戒体就在一个地方先划出一个范围,那么你这个随行,就在范围当中创造种种的功德。你刚开始就是先划一个范围,活动范围,你的活动范围是什么呢?有三个范围:第一个誓断一切恶,这个是你所要随行的范围;第二个誓修一切善,这也是你的活动范围;第三个誓度一切众生。就是把这个大范围划起来。那么我们刚开始也是一样,先把这个寻伺的大范围划起来。它偶尔会跑出界外,你再把它拉回来,拉久以后它就习惯了。这个地方是说不定,寻伺它有善的寻伺、有恶的寻伺,这不决定。
再看第十九面。已说六识心所相应,云何应知现起分位?
前面已经说明第三能变所相应的心所,这个地方是讲现起分位,它生起现行的,分位就是它的差别,看颂文:
颂曰:
依止根本识,五识随缘现,或俱或不俱,如波涛依水。
意识常现起,除生无想天,及无心二定,睡眠与闷绝。
这个地方有三门,看蕅祖的注解。此明第三能变识之后三门也。
前面已经介绍了六门,这个地方解释后三门,就七、八、九。看七。
七、云“依止根本识”者——谓前六转识,必以第八根本识之现行而为共依。又必以第八识中所藏前六转识种子为各别亲因缘也。
“依止根本识”,这个地方是讲共依门,前六转识所共同依止的门。前六识的了别是怎么有的呢?是上帝创造的呢?还是自然而有的呢?这个地方是说,它的生起因缘是依止根本识而有。依止根本识而有,当中有两个情况:第一个谓前六转识,要以第八根本识的现行,就是以第八识的明了性当作它的根本依,就是前六识的共同依止处,这个是增上缘;再看第二个,那么依止根本识怎么说呢?又必以第八识中所藏的前六转识种子,为个别的亲因缘。前六识的这个了境能变,它要依止根本识的明了性当增上缘,也要以前六转识的种子当亲因缘。
说我们这个前六识善恶各式各样。有些人第六意识欢喜持戒。有些人的第六意识修行禅定很容易,他有事没事内心就欢喜无分别住,你要他研究经典兴趣不高。有些人你要他打坐,他不能坐太久;但是你要他去研究教理,他起大欢喜,对这个“慧”特别地有欢喜心。这是怎么回事呢?就是说我们阿赖耶识过去所串习的种子各式各样,它发动出来的第六意识的相貌就不一样,依止根本识。所以前六识的了境,它跟这个种子有关。
其次跟它的现行也有关,第八识的现行。第八识假设是变了一个男人,阿赖耶识是创造一个男人的阿赖耶,异熟,这个时候你的前六识的了别,就以男人为中心发动这样的眼耳鼻舌身意,发动了这样的一个思想,主要是第六意识。如果你第八根本识是一个女人,你就以第八识的女人为中心,发动你的思想行为。所以跟现行是还有关系,跟你的种子、跟你的现行都有关系,种子是亲因缘,现行是增上缘。当然这当中还有一些其他的,还有所缘缘,还有得无间缘,都要考虑下去,这里指出两个比较重要的因缘。
八、云“五识随缘现”等者——谓前五转识,皆仗众缘方得生起现行。如眼识九缘生,耳识八缘生,鼻舌身三识七缘生。缘具则不妨俱起,缘缺则不必俱生。故云“或俱或不俱,如波涛依水”,多少无定。水喻第八藏识,波涛即喻前五识也。
五识随缘现,或俱或不俱,如波涛依水。讲到这三个,三句话。“谓前五转识,皆仗众缘方得生起现行。”说前五识都不是恒常住不变异的自我,那它怎么生起了别呢?皆仗众缘,这个地方很重要。我们经常用第六意识在思惟,要不看经典,也不学《唯识学》,我们也不知道第七、第八的存在。就是依止第六意识;依止第六意识来造业,也依止第六意识来受用苦乐的果报。我们会认为这个第六意识是恒常住不变异的我,会有这样的思想出现。
这个地方是讲“五识随缘现”,当然这个五识包括前六识,这个前六识的生起是随顺因缘而生起。不是有一个恒常住、不变异、有独立自主体性的,不是的,没有因缘就不能活动的,就破除我们对第六意识自我的执著。说“前五转识,皆仗众缘方得生起”。
讲一个譬喻,“眼识九缘生,耳识八缘生,鼻舌身三识七缘生。”眼识的因缘比较多,比如说它要光明、还要空间,你在黑暗当中眼识不能了别。耳识就不要光明了,在黑暗当中你念佛,也能够听到你的声音,但是它要空间。鼻舌身连空间都不需要,七个识。“缘具则不妨俱起,缘缺则不必俱生,故云或俱或不俱。如涛波依水。”讲一个譬喻,波涛依止水。这波涛指的前五识,这个水指的是大海,就是第八识。“多少无定,水喻第八识,波涛喻前五识。”这个地方是讲前五识它的俱转门。
再看第六意识的情况。
九、云“意识常现起”等者——谓前五识,所藉缘多,缘有具缺,故起灭不定。第六意识,所待缘少,缘具无缺,故常得现起,但除五位,暂时不行。一者生无想天,二者入无想定,三者入灭尽定,四者极重睡眠,五者极重闷绝也。
“云意识常现起者”。这个地方就包括了“意识常现起,除生无想天,及无心二定,睡眠与闷绝。”这个地方是讲起灭分位门,单独讲第六意识,前面讲前五识,这个地方单独讲第六意识。“谓前五识,所藉缘多,缘有具缺,故起灭不定”,前五识所需要因缘太多了。第六意识所需要因缘比较少,“缘具无缺,故常得现起”。当中除了五种情况暂时不起现行,“一者生无想天,二者入无想定,三者入灭尽定,四者极重睡眠,五者极重闷绝也。”
关于这一点看附表第十四,我们根据《成唯识论》把第六意识的一个起灭分位做一个解释。附表第十四,先解释标题。这个起指的是第六意识的现行叫起,它生起了“了境”的功能;这个灭就是指的不起现行,叫灭;这个分位指的是它的差别情况,什么情况起现行,什么时候不起现行,它有各式各样的差别情况,这叫分位。这当中分成两类:第一个就是前五识,第二个就第六意识。先看前五识。
附表十四——起灭分位门
前五识——前五识须待多缘和合,方得现起,故由生缘之具足不具足,或一识乃至五识同时并起,或不并起。如波涛依水,或一浪起,或多浪起。是中前五识或一或多现起,第六意识必随之俱起。
“前五识须待多缘和合,方得现起,故由生缘之具足不具足,或一识乃至五识同时并起,或不并起。如波涛依水,或一浪起,或多浪起。”前五识的“眼耳鼻舌身”这个了别性,它有时候是一个生起、有时候两个生起、有时候三个生起、有时候五个都生起;有时候前一刹那一个生起、第二刹那两个生起、第三刹那五个生起,就是有各式各样的因缘,就有各式各样的情况会出现。
就象这个大海当中,一个风吹过来一个波浪,两个风吹过来两个波浪,三个风三个波浪,乃至五个风吹过来五个波浪,就是说这个波浪的生起要靠风的因缘具不具足。“是中前五识或一或多现起,第六意识必随之俱起。”前五识的了别性,第一刹那活动的时候,假设第二刹那没有得到第六意识的资助,那就要消灭,所以它一定要以第六意识当分别依,当增上缘。这个是讲前五识一个起灭分位的情况。看第六意识。
第六意识——第六识以其与寻伺相应故,自能思虑不藉他引故,藉缘少故,现行时多,惟除“五无心位”外,馀一切时常现起。
第六意识的特色,它有三个。一、“与寻伺相应故”,这个地方重要。因为前五识只能够随外门而转,它自己不能够生起名言的分别;第六意识能够随外门转,它也能够随内门而转,不必靠前五识的这些色声香味触的境界,它也能够依止第六意识的名言创造出所缘境,然后自己在那个所缘境里面,或者是寻、或者是伺,或者伺、或者寻,在那个地方觉观,这是主要的因素。
“自能思虑不藉他引故”,那么它有这所缘境以后,就能做种种的计度分别,它不一定要靠前五识的帮忙。“藉缘少故”,第六意识也不要空间,也不要光明,很多因缘都不需要,因为它顺随内门而转,外面环境怎么变化,第六意识照样活动,所以现行时多。但是“惟除五无心位,余一切时常现起”。这五无心位,我们简单解释一下。
一、无想天——谓修彼定,以厌患麤想之力,生彼天中;违不恒行心及心所,想灭为首,名“无想天”。
这个无想天是怎么回事呢?它的因地就是以厌患粗想之力而修定。就是外道他感到第六意识这个想,这个名言的分别,扰动他的内心,使令他心不安。他不知道扰动的根源是无明——是我,他不知道;他认为是有想、有名言分别,所以我就苦恼。怎么办呢?厌患粗想之力,修无想的加行,这个“想”一生起来就把它舍掉,有想就舍。慢慢慢慢,当然这当中他要思惟想的过患,说这个想是怎么回事啊?这个想的分别,就像我们身上长这个疮一样,流脓流血,如疮、如痈、如疽。这个想在我们第六意识心王活动,就像这个疮一样,有种种的过患,就是呵责这个想,放弃这个想。那么一次一次地这样作意以后呢,哦,就把这个想给停下来;停下来死掉以后,就到这个四禅天去了。
在四禅天的无想天里面是什么境界呢?“违不恒行心及心所,想灭为首,名无想天”。这个四禅天的高深禅定,暂时把前六识的不恒行心王和相应心所都停下来。因为他刚开始修习禅定的时候的作意,是厌患粗想之力,是以灭这个想为下手,所以安立做无想天。无想天的果报五百劫,前半劫灭,后半劫生。前半劫还有分别,半劫过后就消失了;要出定的时候,后半劫又生起来,无想天。
二、无想定——谓有异生,伏徧净贪,未伏上染,由出离想作意为先,令不恒行心心所灭,名“无想定”。
这个地方跟前面的无想天是一致的,只是前面的无想天是一种果报,是一种异熟,它是一种天的果报。这个无想定他是人,他这个人去修无想定。这是谁修的呢?是凡夫修的,我们佛弟子是不修无想定。凡夫外道他修习禅定,这个禅定把遍净天,这个三禅遍净天的贪爱烦恼给调伏了;但是不能够调伏上界的染,上界就是四空定的贪爱。因为他刚开始是以出离想,刚开始也是呵责这个想,想要解脱这个想的系缚,使令不恒行心、心所灭,名无想定。把这个想灭掉以后,连带着把第六意识的心王和所有的心所都停下来,叫无想定。
这个无想定,在《瑜伽师地论》上说周利槃陀伽,周利槃陀伽为什么那么笨呢?《瑜伽师地论》讲出一个理由,周利槃陀伽就是过去,他曾经得过无想天的果报五百劫。五百劫当中第六意识都不活动,来到人间以后就有等流习气,碰到什么事情就不想去分别。所以他出了家以后跟佛陀学习佛法,一个偈颂“百日不能成诵”,一个偈颂一百天背不起来。因为第六意识休息太久了,这个机器太久没有运转生锈了。到无想天还有这个过患,你到无想天去,来到人间的时候使令一个人笨,就有这种情况。这个是讲无想定,在那个定中第六意识都不活动。
三、灭尽定——谓三乘学无学圣人,由止息想作意,伏灭无所有处之贪,令不恒行及恒行中染污心心所灭;以加行等,徧厌受想,故亦名“灭受想定”。
前面的无想天和无想定都是凡夫外道修的,这个灭尽定是圣人修的。看它的内容。这是谁修的呢?三乘的学无学圣人,这个灭尽定起码要三果以上的圣人。他的心情呢,“止息想作意”,他是想要暂时把这个“想”给停下来。那么他怎么办呢?以禅定力伏灭无所有处的贪,就是无色界的第三天,当然这当中也可能会伏灭非想非非想处的贪。
这地方解释一下,这个灭尽定就是九次第定,四禅、四空再超越,叫九次第定。这个九次第定,如果你是钝根的人那要有次第,一定要初禅到二禅,二禅到三禅,乃至于到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到非想非非想处定,一定要次第,不能超越;但是你要利根熟练以后,可以从初禅一下子就到灭尽定,也可以从二禅一下子入九次第定,都可以。
这个地方讲出其中一个情况,就是从这个无所有处,然后进入到灭尽定。他在无所有处当中,伏灭了无所有处的贪,使令不恒行。不恒行指的前六识,以及恒行的第七意识的俱生我执停下来。因为他有止观的加行,偏厌受想,这当中他所对治的主要是第六意识的受和想,故亦名“灭受想定”。这个是圣人有时候出定、有时候入定,他想要暂时地休息一下,入了灭尽定。这个时候的灭尽定因为有我空的智慧,所以他第七意识的俱生我执能够暂时停下来,所以这个是无漏的,无漏的禅定。
四、极重睡眠——谓由身劳顿故,六情暗闭,前六不行,名“极重睡眠”。
这个睡眠就是色身疲劳迟钝了,身心太疲惫了,六情暗钝,这个明了性你耗损太厉害了,使令睡觉的时候不做梦,这就是极重的睡眠。我们一天当中,就有些医学家说我们一天当中睡觉,差不多是有一个小时左右是不做梦,那个时候第六意识全面的休息,真正的休息是那个时候。做梦的时候第六意识还是在活动,当然是比较轻微。在极重的睡眠不做梦,第六意识也不活动。
五、极重闷绝——谓由疲极风热等缘,六识不行,名“极重闷绝”。
——《成唯识论》——
这种情况或者是太疲劳了,疲劳太厉害以后昏过去了,闷绝;或者是风病,有这个风邪的病,就是冷病;或者是中暑了,也使令你昏过去了。这个时候前六识都不活动了,叫极重的闷绝。这个是讲到第六意识有五种情况是不活动。回到讲义二十面,这个是说明“意识常现起,除生无想天,及无心二定,睡眠与闷绝。”
在《成唯识论》把这个识的一个活动情况分成三类。第七、第八是恒时转,恒常的运转。不管你在什么情况,不管你在散乱心、在禅定心、在有漏、无漏,第七第八是从来不可能停下来的,第七第八是恒时而转。第六是多时转,多少的多,有时候转、有时候不转,但是转的时间比较多。前五识少时转,它的活动时间比较少。三种情况:恒时转、多时转、少时转。这个地方把前面的三种能变都讲完了。
看戊四的结示。戊四、结示
已广分别三能变相,为自所变二分所依。
前面已经广泛地分别异熟能变、思量能变、了境能变三种相貌,这个是说明它的自证分所变的二分所依。这个意思就是说,前面的三能变相是解释自证分,这个自证分是怎么回事呢?是它所变现的见相二分所依止,是这个意思。
看注解:
“三能变相”——指八识自证分。
“所变二分”——即相分、见分。
相见俱依自证而起,故自证分是相见二分所依。
“三能变相,指八识自证分”,前面都在讲自证分;所变的二分是相分见分。“相见俱依自证而起,故自证分是相见二分所依。”前面所说的三能变相的自证分,是见分、相分所依止。这个四分,我们下一次再说明。
这个心识有开、有合的不同。如果我们把它合起来就是现前一念心识,现前一念的了别心识;把它开出来就是三种能变——异熟、思量、了境,三种功能。在这一段文总结的时候,蕅益大师的《观心法要》他讲一件事说,天台智者大师解释《维摩诘经》的时候,广泛地引用唯识的名相。那有人就问智者大师说,《维摩诘经》这个是性宗的教理,你怎么用唯识的名言来诠释呢?
智者大师说:
夫分别界外,结惑生死,当细寻天亲;
若观门遣荡,安心入道,则何过龙树。
他说性相二宗要加以融通的运用:如果我们要分别界内界外的这些结惑生死,说我们为什么会有分段生死,有变易生死呢?要把这个病源找出来,当细寻天亲,好好地研究天亲菩萨的唯识的教义。唯识的教义把生死根源分成“恒审思量我相随”,它有第七意识的俱生,有前六识的分别。所以我们在找病源的时候,不但是细的生死,说这个为什么造恶业呢,恶业的相貌有“贪、嗔、痴、慢、疑、不正见”,乃至于“忿、恨、恼、覆、诳、谄、憍、害、嫉、悭”,这各式各样的病,有粗的病、有细的病,这些病相都必须要依止唯识来学习。
如果讲到要观一切法空,“若观门遣荡,安心入道。”要观一切法空的时候,则何过龙树。龙树菩萨的中观见,“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直截了当的引导我们第六意识超越假名,直接进入到无我、无我所的第一义谛。你要观一切法空,那是中观最殊胜。这两个必须配合。
透过唯识了解我们的病源,透过中观来观一切法空。因为你一开始都不了解这病源,你观一切法空,是空掉谁呢?像外道一样也知道他生病了,但他不知道病因在哪里,怎么办呢?干脆把第六意识给息灭,结果错损菩提。你把第六意识息灭干什么呢?你一开始造业是第六意识,你发菩提心修六波罗蜜也是第六意识。你把第六意识息灭了,你整个生命就第七、第八,就是无覆无记了,这个是不能够解脱的。其实你那个高深禅定当中,讲明白一点,“恒审思量我相随”它继续活动,禅定不能把第七意识停下来,不可以。
乃至于阿罗汉的灭尽定,那个恒审思量的法执都还在。你看大乘经典,似乎对二乘的偏真涅槃非常不以为然。你看《维摩诘经》,《维摩诘经》就是很多的二乘人去跟他问,他就托病弘道。去跟他问候病,他跟那些二乘人辩论的时候,他说,“高原陆地不生莲花,卑湿污泥乃生此花”,他以莲花来比喻这个大乘的功德,万德庄严。说这个莲花不能生在高原陆地的那个清净的地方,不可以;那么生长在哪里呢?卑湿污泥乃生此花。说你阿罗汉入了灭尽定,把第六意识停下来,那内心很清静了,但是不能发菩提心了。因为第六意识是发菩提心的因,你没有第六意识,你哪能够靠第七、第八发菩提心呢?不可以。说这个卑湿污泥,他是一个生死凡夫,但是他有第六意识。他有第六意识遇到苦的境界,能够发菩提心,就着这菩提心的善根,还超过二乘人,起码他有第六意识。
所以我们要不研究唯识,不明白哪些是所破,不明白什么东西是要保留,不明白,我们没办法拣择。观一切法空,全部都破坏掉,烦恼也破坏掉,善根也破坏掉,就会有这样的过失。所以智者大师提醒我们,要分别这一切的善恶的名相,“当细寻天亲”,这点是很重要。就是我们要下药,你要知道什么病毒要破坏,什么样的细菌对我们身体有帮助要保存下来,不能一股脑的所有的通通破坏掉,使令你身体虚弱,不可以这样,要拣别。那么这个拣别就必须从心识当中开出三能变——异熟、思量、了境,然后从这个当中去观察到病源在哪里?把病源消灭,但是这里有好的东西通通要保存,因为你要发菩提心,还必须要靠这些,不能一股脑的消灭。
我们是已经把心识的三能变相介绍到这个地方。大家应该也知道,心识里面问题出在哪里?哪些是无辜的?哪些是有过患的?这个地方应该清楚。
我们今天讲到这。(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