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他是不是想走啊?

    项国武沉默的听着,手里捧着茶缸。

    黄平涛、董满贵、赵跃进、孙建波和他都是多年的班搭班兄弟,谁也不是吃闲饭的。

    但要说到真刀真枪解决难题的本事,大家心里都清楚,还是他项国武能顶得上去。

    此时此刻,对于陈露阳对他的器重,他内心是很感动的。

    可正因为如此,项国武才更觉得为难。

    橡胶厂那边早早已经对他放了话,只要他点头,马上就能过去当车间主任。

    可陈露阳对自己的态度……实在是真心实意,托付沉甸甸。

    扪心自问,陈露阳对自己一直都很不错。

    况且如今车间确实是缺人的时候,

    现在走,等于把问题和兄弟们都撂下;

    要是留,又怕失了那边的机会。

    挣扎半天,项国武看着陈露阳满脸郑重的模样,犹豫了一下,随后闷声道:

    “主任,你放心。我一定会把手头的工作做好,把油路软管的事情解决。”

    等到把这桩麻烦彻底处理明白,再决定是走是留吧。

    陈露阳一乐:“项哥,有你这话我就踏实了!”

    “有什么困难,有什么不方便,你就直接跟我说。我能解决的一定给你解决。”

    “只要咱们能把车间的质量守住,把任务干出来,其他的事怎么着都行!”

    瞧着项国武离开办公室的样子,陈露阳目光沉吟。

    这个项国武……状态不对啊!

    上次在他家,陈露阳就觉得这个项国武语言又止的。

    到了今天,这个感觉就更强烈了。

    ……嘶,他不会是想走吧??

    这个念头一冒出,陈露阳心里立刻觉得八九不离十。

    换成是自己,假设车间来了一个能钻研的技术骨干,又是一个在原单位干的不是很舒心的,没有正确位置技术骨干,

    那势必要千方百计采用多种手段,努力把人给拉拢过来!

    绝无放过的道理。

    可是不对啊……

    陈露阳眉头微微一皱。

    他既然想走,又为什么回车间接油路软管的活?

    而且刚刚,陈露阳说橡胶手套的时候,项国武的反应也很专业。

    不仅专业,还是第一个站出来说“能干”的,积极性比其他四个小组长都高。

    可越是这样,陈露阳心里越觉得不踏实。

    项国武那个状态,不是全心扎在车间里的劲头,更像是临时替兄弟们顶了一句,先把问题扛下来。

    再一回忆之前项国武的回答和反应,陈露阳轻轻摇了摇头。

    这项国武,暂时还是靠不住……

    想要把车间稳住,还是得加强工人培训,培养新的骨干力量才行。

    陈露阳一个思索,心里渐渐有了盘算。

    首先,项国武手里那二十个被抽出来的小伙子必须盯紧。

    既然项国武能服众、有技术,就先借他的东风,让他把这帮人带起来。

    等这些年轻人能独立站到机床前,哪怕有一天项国武真走了,车间也不至于掉链子。

    接下来,再从这二十人里挑出几个悟性高、肯钻研的,重点培养。

    让他们在质检、配胶、模具这几个关键环节轮流锻炼,跑一遍全流程。

    哪怕最后只熬出两三个骨干,也足够支撑起一个车间的未来。

    想到这里,陈露阳眼角一抬,眼神重新透出那股子年轻主任特有的锐气。

    且不说橡胶手套至少要一个月的周期,光是油路软管的改进,快也得一两个月,慢则拖到半年。

    时间虽长,

    可对陈露阳来说,正好。

    半年时间,足够他把新的人才磨出来。

    而且话再退回一万步,

    他橡胶厂能来机械厂挖人,他就不会去橡胶厂挖人了?

    但不管咋说,

    目前还是得想想招,让项国武多留几天才行!

    想到这,陈露阳毫不犹豫站起身,向着于岸山的办公室走去。

    对于陈露阳改进省大实验室橡胶手套的提议,于岸山的态度很模棱两可。

    总结就是:既不支持,也不反对。

    几句话就把陈露阳支到了王轻舟的办公室,让他去找厂长谈。

    陈露阳也不意外,转身就走去了王轻舟办公室。

    敲门进去时,王轻舟正戴着老花镜看文件。

    “厂长,您忙吗?我想跟你汇报个想法。”

    王轻舟乐了,冲着陈露阳招招手:“进来。”

    “你这回来几天,又是想出什么新点子了?我听听!”

    陈露阳坐在凳子上,开门见山:“厂长,我想试着在车间做一批橡胶手套。”

    王轻舟眉毛一挑,身体向后靠在凳子上,眉毛轻轻一皱。

    “橡胶手套?你怎么好端端的想起做这个了?”

    陈露阳早准备好理由:“一来,这是配方实验的副产品,不占产量。二来,省大化学实验室确实需要,我看过他们的手套,用不了多久就破。要是咱能解决问题,不光是支援教育,也能给咱厂留个亮点。”

    王轻舟盯着他,没吭声。

    陈露阳继续加码:“而且,这也是锻炼新人的机会。”

    “车间这两年进了不少年轻人,光让他们照规程干,手艺始终慢。橡胶手套虽然小,可模具成型、配胶、硫化一样不少。让他们照着模具干,一边能练手艺,一边能试工艺。”

    “最主要的是,这事能加强咱厂和省大的联系。以后说出去,不是我们擅自乱干,而是咱们在支援教育。”

    王轻舟目光闪了闪。

    “这件事,你联系省大了吗?”

    陈露阳老老实实回答:“还没有。这是我个人的初步想法,具体能不能干,还得听领导安排。”

    顿了顿,他又往前推了一句:“只是我觉得,这是个机会。如果能成,不光帮他们解决问题,也能给咱厂留个亮点。”

    王轻舟指尖在桌面上轻轻敲了几下,沉吟良久。

    省大在全省的地位不用多说,科研声望在那摆着。

    机械厂虽说和他们有过来往,但多局限在机械领域,实际联系并不紧密。

    若能借着这个由头多往前走一步,对厂子无疑是好事。

    只是眼下厂里正是直升飞机、小汽车两头赶任务的时候,

    他这个厂长、又兼着工业厅的副厅长,必须把轻重缓急掂量清楚。

    “你的想法确实是不错。但无论如何,厂里的主任务不能受影响。”

    一听王轻舟吐了口,陈露阳脸上刚露出喜色,

    “厂长您放心,这事儿我悄悄的干。”

    “要是有人问起来,我就说是油路软管实验的对比样。保证不多占设备,不误任务。”

    瞧着陈露阳那股子不耽误正事、偏偏还爱琢磨些旁门小聪明的劲头,王轻舟忍不住失笑。

    “你啊,净会打小算盘!”

    语气里虽然是责怪,可眼神里却带着掩不住的欣慰与纵容。

    “行吧,照你说的,只要不耽误厂里的活,你就折腾去。年轻人嘛,心里有股劲是好事。”

    说完,他又无奈地摆摆手:“赶紧滚去干活吧,少在我眼前得意。”

    “好嘞!”陈露阳那纪律性多一个人。

    组织安排他干啥,他就干啥。

    领导让他干啥,他就坚决干啥。

    让他滚,他马上面带笑容的幸福的滚!

    主打一个毫无怨言!

    回到车间,陈露阳把四个组长和项国武都叫进了办公室。

    “上午说的事,我去请示过厂长了。”陈露阳开门见山,语气却不紧不慢,

    “厂领导的意思是:可以做,但只能算作油路软管实验的对比样。换句话说,这事能干,但不能耽误主任务。”

    几个人对视一眼,脸上闪过一丝不解。

    现如今车间任务已经很重了,他们是真不理解,为啥年关岁尾的时候,主任要主动揽这么个活。

    陈露阳似乎没看见大家的反应,继续道:“橡胶手套这活儿,工艺细、难度大。项国武经验最足,就由他牵头。黄哥、董哥、赵哥、孙哥,你们几个小组要配合,保证老项那边能顺利把试样跑出来。”

    项国武心头“咯噔”了一下。

    他才刚回来不到一个礼拜,本以为顶多就是帮兄弟们解解软管的麻烦,结果陈露阳对他是又倚重、又托付。

    现在不仅把油路软管的改进扛在他肩上,还把这新冒出来的橡胶手套实验也推给他。

    这等于是把技术和攻关两条大梁,一股脑都压在了他身上。

    别说其他组长了,就连项国武自己,也有点受宠若惊。

    “主任,放心。我一定盯紧,保证把这事干出来!”

    陈露阳满意地点头,语气缓了下来:“行,就这么定了。”

    ”项哥,你负责盯技术,其他几位帮着把人手和工序捋顺。事成了,大家都是功劳。”

    屋里静了几秒,四个组长面上齐齐点头:“明白!”

    和和气气的走出陈露阳的办公室,四个小组长分别回到自己主管的岗位。

    董满贵还没等细琢磨陈露阳的意思,就看见杜涵拿着一早就写好的简报,兴冲冲的跑过来。

    “哥,我这次简报写完了,你看看。”

    现如今,杜涵已经成了车间的“御用笔杆子”,谁要写个简报、发言稿,全都爱找他。

    杜涵也乐意钻营这东西,写着写着也写上了瘾。

    能不上瘾么……

    他写一篇,厂报发一篇。

    现在走在车间里,连老工人们都要笑着喊他一声“杜记者”。

    可让杜涵没想到的是,往日里最喜欢跟他一起琢磨稿子的董满贵,今天却草草扫了一眼,从头到尾翻了一遍,就将稿子甩了回去。

    “行,你给主任看一眼,主任说行咱就发。”

    嗯?

    杜涵微微一愣。

    “董哥,你不给改改?”

    “没啥可改的。”

    杜涵还想追问,却见董满贵盯着机床那头,眼神前所未有的认真。

    这两天他算是看明白了。

    陈露阳现在最在意的,已经不是车间宣传的几篇简报,而是真刀真枪的技术和产量。

    要是还跟以前一样沉迷在写稿子、露脸,迟早得被甩在后头。

    一旦让项国武把油路软管和手套的硬骨头啃下来,工人们心气全都跑到老项那边,自己再想沾主任的光、惦记主任的位置,怕是要成空话了。

    拧眉思索片刻,董满贵眼神一亮,猛地一拍手。

    有了!

    董满贵快步走到自己分管的小组前,声音铿锵:

    “兄弟们,手里的活先放一放,听我说几句!”

    一听这话,小组里三四十号工人纷纷停下,抹着手上油渍围了过来。

    董满贵走到模具台前。

    “我琢磨着,咱们这些零件天天赶工,模具用久了,磨损大,出来的件精度就不稳。”

    “要是真想把质量提上去,就得从模具下手,把尺寸和工艺一点点校准细化。”

    “我的想法是,咱们先集中一部分精力,把模具尺寸重新标定一遍。”

    “哪怕只是把误差缩小零点几毫米,出来的胶套寿命也能延长一大截,装车的时候毛病少了,这样车间的质量口碑自然也就上去了。”

    听到把模具尺寸全都重新校一遍,工人们面面相觑,忍不住小声议论起来。

    橡胶车间负责了机械厂所有飞升车间和融合车间的橡胶零部件,模具可真不少。

    除了常用的胶套模具以外,还有缓冲垫、密封圈、衬垫、护套,真要是一个个校下来,任务量确实不小。

    “组长,你这是要给咱加活啊!”一个老工人半开玩笑地喊道。

    董满贵一嗓子喊出来:“加点活算啥!返工才叫白折腾。”

    “咱们这活虽然繁琐点,但把基础打牢了,以后出品精度稳,返修率低,装车毛病也能少一半。”

    “模具标得准,寿命延长,等于以后大家的活儿都轻松。到那时候,咱们小组的成绩也能往上冒头,谁也说不出闲话来!”

    陈露阳平时不在车间,很多事情最后能拍板定论的,就是这四个小组长。

    真要说起来,董满贵他们四个在工人心中的地位,几乎就是“说一不二”的角色。

    再加上这一年,董满贵又是写简报露脸,又是跑上跑下调人脉,三天两头往于岸山办公室跑,里里外外给人的感觉就是奔着车间主任的位子去的。

    这么一来,他的一句话在工人心中的分量就更重了。

    所以,虽然模具校准是个又费工夫又枯燥的细致活,但大家还是一个个点头应声:

    “干!”

    “董哥说得对,趁着现在忙里偷闲,咱把底子打牢,以后省心。”(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回到八零机械厂不错,请把《回到八零机械厂》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回到八零机械厂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