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这里是圣地,就是充满了奇迹

    至此,安条克同阿勒颇这两座城市间的初战,以阿齐兹部队溃败后被骑兵追杀以至于近乎全军覆没告终。

    兰斯口中的两颗绊脚石,已经被搬走一颗,剩下的便是如何处理阿勒颇城。

    在有着充足补给,并且消灭了对方大批有生力量的情况下,这其实便是水磨功夫。

    花上足够多的时间,准备攻城设备,或者开挖地道,与城中的内应打默契,甚至于干脆集结足够多的火炮,轰开对方城墙,这都是有办法的。

    此外,便是兰斯与罗素两人,对罗杰营队进行慰问。

    在这次战斗中,罗杰部队以六百人的规模,在三千人的围攻中,坚持了两天两夜。

    其中至少80人牺牲,200人负伤,伤亡之惨烈,在王国重建后,屈指可数。

    其他类似的情况,大多是指挥官决策错误导致的,可罗杰处置的这次战斗,是单纯因为敌我数量上的差距,属于不可抗因素。

    考虑到这些士兵还都是以民兵为主,这就更加可贵了。

    毕竟,设身处地,换位思考一下,兰斯自己都不觉得,他就一定能成功。

    保护罗杰部队的,终究只是驼墙,而不是真正的车垒。

    相比于成熟的车垒战术,临时选择驼墙,这是相当危险且具赌博性质的。

    在面对那铺天盖地的箭雨时,想要一点伤不受是不可能的,大家多多少少都会被蹭到。

    因此,兰斯并未就这个伤亡数字,多说什么。

    他只是带着人,去慰问伤员,询问伤员们的姓名,了解对方的家庭环境,给出力所能及的帮助。

    在见到海因里希的时候,兰斯拍了拍对方肩膀。

    “不错、好样的。”

    确实是不错,虽然说现如今,耶路撒冷王国的部队,已经不要求军官或者帕拉丁,有着多强的个人武艺,也不要求军官们作为精英士兵参战。

    可海因里希他还是选择以身作则,带着营部直属队,将缺口堵住。

    为此,营部的警卫排,损失惨重,海因里希自己都被废掉了一根胳膊。

    军医在检查之后表示,只能进行截肢,别无他法。

    而这也意味着海因里希,虽然还能保留帕拉丁身份,但却不太可能继续在作战部队里服役了。

    一个断臂的残疾人,在战争中面临的危险,显然要比健康人大得多,没必要去做无谓的牺牲。

    在兰斯询问海因里希有什么愿望后。

    海因里希答道:“安条克民兵三营这个编制,能在战后继续存在吗?”

    听到这句话,兰斯有些愕然,但他同罗素对视了一下后,也感受到罗素的为难。

    耶路撒冷王国的军制,某种意义上是开了“倒车”,早就不是什么封建领主的军队。

    不论是常备的职业军队,又或者临时动员的民兵,都会按照一定规格要求,编排出营连排。

    不过,同常备军那种比较稳定的编制不同,民兵、特别是战争中的民兵,其编制是相当不稳定的,本质上只是临时集结的结果。

    等到战争结束后,民兵群体自然是要解散回到各自家乡去。

    民兵、民兵,平时为民,战时为兵。

    “你为什么会这么想?”兰斯表露出自己的疑问。

    在这个时代,由于军队的编制本身就很混乱,大家理所当然不会在意这个事。

    “我觉得,如果就这么解散了,那么这些荣誉,又该如何传承下去呢?”

    “我明白了。”

    在这个时代,荣誉其实与一般的士兵无关,那是仅限于贵族与骑士们的东西。

    但耶路撒冷王国终究不是那样了,让士兵们追求荣誉,以荣誉感到自豪,其实也没什么不好。

    功利点讲,这将带来更多的向心力,让士兵们维系更高的士气。

    从感情上来说,海因里希必然离开这个营队,他不希望在几年之后,同经历过这次战争的人再相见时,大家只能一味的回忆,而不是同传承了他们精神的新人们交流。

    这个时候,罗素插嘴道:“盖里斯先知,其实提出过一个荣誉部队的概念。”

    “我觉得,你们营的民兵,如果有足够多的人,愿意留下来,成为一名职业军队,那么完全可以以他们为骨干,建设出一支近卫营。”

    “就叫阿勒颇第一近卫营吧,以纪念你们在这次战争中的突出贡献。”

    提到近卫部队的时候,兰斯也跟着点了点头,并补充道:“既然是取得这么卓越的功勋,那么如果民兵们选择继续服役,他们也会享受相应的功勋津贴,并且优先获得装备的替换。”

    一个初步的想法,就此诞生,为之后的耶路撒冷军队,带来了荣誉部队这个概念。

    在得到兰斯的允诺后,海因里希也别无所求了。

    这个事虽然现在还没敲定,但有着兰斯和罗素两人的推动,早晚能成。

    至于罗杰,他此刻还不晓得这个好消息。

    而是带着士兵,搜寻检查、收敛昨日夜里战斗造成的尸体。

    讲实话,昨天夜里看着安条克的主力发动夜袭,他自己都有些被震撼到了。

    那些划过天际的橘黄色火焰,一度让他误以为是陨石或者流星砸落到地上。

    之后产生的爆炸,设身处地想一想,罗杰觉得他也没办法很好应付。

    人的恐惧来自于未知,头一次遭遇的时候,就是很慌张。

    不过,今天检查过战场后,罗杰就有些猜到是怎么回事了。

    毕竟,敌军营地里,这焦黑的痕迹,加上那已经淡薄的硝烟气息,都让罗杰感到熟悉。

    经过友军的介绍,罗杰才认知到这种武器的名字——火箭。

    黎凡特地区,包括阿拉伯半岛在内,虽然说人口数量比之西欧要少很多。

    但在技术层次上,却要先进不少。

    对待技术革新也更加开放。

    十二年前,盖里斯将火药运用于在战场后,没多久阿尤布王朝,也就开始洞悉火药的技术。

    说白了,黑火药这个东西,大家在知道配方后,就不存在什么技术细节上的门槛难题。

    至于更高深的部分,也不妨碍普通黑火药的燃烧或爆炸,那无非的对爆炸效果,以及对硝石生产的效率产生影响。

    但罗杰是真没想过,火药这个东西居然还可以直接充当推进剂,不只是拿来发射炮弹,更能直接将炸药包丢进敌营。

    罗杰不清楚的事在于,火药在战争中的运用,于同时期的宋,已经玩的相当花哨了。

    当然,由于耶路撒冷王国这边有着领先于时代的思想,因此火箭的技术,发展的要更快一些。

    昨天夜里兰斯他们部队,所使用的火箭,相比于宋代火箭,更接近后世印度的迈索尔火箭。

    不得不说,印度还是得天独厚的。

    在地球七大洲如此广袤的土地中,只有印度次大陆与南美部分国家,才真正意义上盛产硝石。

    控制了印度控制了南美,便等于控制了全球硝石贸易。

    在有了如此多硝石可以浪费的情况下,印度火箭的发展,就显得格外奢侈。

    在迈索尔王朝的军事手册中,规定每个迈索尔步兵旅,都要配备200名火箭兵。

    最终有足足5000人规模,专门使用火箭作战。

    他们所使用的火箭,通常由一根约20厘米长、直径3.8至7.6厘米的铁管构成,其中一端封闭,绑在一根约1米长的竹竿上。

    这个铁管充当燃烧室,内装填充良好的黑火药推进剂。

    可以将大约一磅重的火药,发射出快一千米距离。

    这种武器的准头理所当然是很差的,但只要数量堆积上去后,就显得格外可怕。

    在向友军了解完武器的构造和原理后,罗杰也不得不感叹一句,这种武器千好万好,但存在着一个致命问题——太贵了。

    即便是安条克的主力军,也不过是携带了一百枚火箭,然后在昨天夜里放出来,吓吓阿齐兹的部队。

    讲实话,按照今天罗杰的统计,真正死于火箭爆炸的,可能就几个人,包括受伤的人在内,大概也就十来个,其他的要么是被踩踏而死,要么是被引发的火焰烧伤。

    可这带来的心理恐慌,却引发了营啸,让整个部队难以应对后续的夜袭。

    ……

    “喜报!喜报!就在昨日阿尤布王朝首战失利!安条克军队高歌猛进!”

    这样的吆喝,在王国各个城市里,都接连响起。

    大量的报童,走街串巷,向市民们兜售着刚刚刊印出来的报纸。

    由于报童们的那神采飞扬的话语,相当多人都感到好奇,即便是许多原先不购买报纸的路人,也咬咬牙支付了许多铜币,从报童那边取过报纸。

    然后他们就一个个发出了惊呼。

    毕竟,对于许多老耶路撒冷人而言,当初王国被萨拉丁打的几近亡国的那一幕,仍旧记忆犹新。

    许多被迫从耶路撒冷离开的人,纵然谈不上憎恨萨拉丁,可也会由心的感到恐惧。

    如今,风水轮流转,轮到阿尤布王朝山穷水尽,自然是让不少人觉得振奋了许多。

    除去街面上能买到报纸外,更多的报纸,都在报童们的努力下,于清晨就送往城市里的各个旅店、酒馆又或者贵人宅邸。

    这些地方才是报社的稳定客户,长期订阅报刊,关心王国政事。

    就比如说德尔菲诺老爷子,在收到自家仆人送来的报纸后,原本悬着的心也放下。

    嘴里不住的念叨着诸如“就该如此”、“打赢了就好”、“唉,又要赚许多钱”之类的话。

    而初来乍到,如今借住在德尔菲诺宅邸的科尔纳,则表现的颇为震撼。

    他震撼于两件事。

    首先是,安条克的军队,居然就这么轻易取得了战场上的首胜,即将去围攻阿勒颇。

    要知道,在这份报纸上,可是声称安条克部队,在仅战死一百人的情况下,消灭了阿尤布三千人的部队!

    1比30的的战损比,这合理吗?!

    如果这是真的,岂不是说耶路撒冷王国,现如今真就陆上无敌?

    当然,科尔纳并不太懂军事,他对这里面的事也只能将信将疑。

    而另外一件事,才真正的骇到他了。

    昨天发生在叙利亚的战事,怎么今天就传到了提尔?!

    虽然科尔纳没有精准的地图,能直接告诉他两地支线距离为大约400公里。

    可他至少清楚,这条商路,陆地上大约要走半个月!

    换句话说,本该半个月后才能了解的消息,在耶路撒冷王国,只需一个晚上就能人尽皆知。

    真真靠谱吗?

    莫不是在糊弄人?

    但科尔纳看到一旁德尔菲诺老爷子的神态,也清楚这大概率是真的。

    “习惯就好,习惯就好。”德尔菲诺老爷子向科尔纳宽慰道。

    “当初我其实也不太理解,不过现在,倒也习惯了,圣地这边,就是这样充满了奇迹,要不然这里怎么能叫圣地呢?”

    因为想要加大对耶路撒冷王国投资,又担心不能接触一手消息从而被人诓骗,所以可以从威尼斯乘船来到圣地的科尔纳,面上流露出一丝复杂神色。

    德尔菲诺的这个解释,还不如不解释。

    什么叫:圣地就是充满奇迹,要不然怎么能叫圣地?

    虽然说,这在基督教的神学上,堪称政治正确,但您这话,那可是已经话里话外,都充满着一股骄傲、自豪,看不起外地人的意味了。

    可您不是威尼斯人吗?

    科尔纳对这种语气,其实也很熟,只不过在往常,都是他们威尼斯人对其他地区人用的——“嘿!臭外地的,来威尼斯要饭了!”

    话是这么说,但德尔菲诺还是勉为其难的向科尔纳解释了一下,现如今已经遍布耶路撒冷王国的光学通讯系统是怎么一回事。

    科尔纳只是不懂,又不是笨,作为接受过系统教育的商人,他很快理解了这其中的原理。

    虽然很多具体细节还不清楚,可其中的可行性他已经理解了。

    然后,他就不由得长大了嘴。

    天哪,这也行?!

    还真就是应了德尔菲诺的那句话:这里是圣地,就是充满了奇迹。(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吾父耶和华不错,请把《吾父耶和华》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吾父耶和华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