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堂”其实便是耶路撒冷宗的传教组织。
他这名司铎,却就是接受过系统神学培训的耶路撒冷宗神父,在教团的组织下,来到亚历山大港进行传教。
来到这里的两年,让他见证了许多往日里不曾设想的景象。
在这里,人的生命比之耶路撒冷要廉价许多。
埃及虽然是富庶之地,可这里的人,却始终在饥饿的边缘挣扎。
他每周举办的弥撒,都在分发无酵饼,量虽不多,因此而活的人却不少。
在这些人中,或许大多数都并不是因教义而来,但他并不在乎。
毕竟,盖里斯自己始终强调的一点,便在于活着要比信教更重要。
不过纳赛尔,显然是一个意外,纳赛尔这个年轻人心中有一团火。
他对埃及的现状充满了愤怒,在加入教团组织后,不只是满足于每周的弥撒分饼,还会主动帮忙干各种杂活,好接近司铎,然后去询问各种教义上的细节,寻求解答。
这样的人,无疑是要被吸纳进“教堂”成为骨干的。
而考虑到当下埃及的局势,教团上层则希望让这样的年轻人,能够充当“间谍”在埃及的体系内步步高升,并向更多的人传教,为之后的埃及攻略进行准备。
作为一名传教士,司铎并不乐见于此,因为这意味着纳赛尔会面临非常大的风险,一旦被发现,处死都是最基本的。
面对上级的命令,以及自己想法的冲突,司铎最后并没有选择去诱导纳赛尔。
而只是将最基本的情况说明,让纳赛尔自己选择。
纳赛尔并没有急着回答,转而接着问道:“您是说,这将给埃及人带来更好的未来?”
面对纳赛尔的问题,司铎自然是用力点了点头。
他不敢做出别的保证,但他可以确定埃及人的未来必定光明。
这是他在耶路撒冷亲眼所见。
“但你会面对很多危险。”
司铎忍不住又劝了一句。
“可您来这里传教,就不觉得有危险吗?就我所知,若是有人举报您传播异端教义,那么就会有宗教法庭的人来抓您。”
司铎提到危险的时候,纳赛尔都忍不住流露出一丝微笑。
口口声声担心其他人的危险,对自己身处险境却无所谓,也正是这样的朴素情感,才让纳赛尔觉得“教堂”的人,是可信的。
因为与那些虚假、石头修筑的教堂不同,“教堂”是人心的教堂,他们践行着经书中的那些话语。
【为朋友而舍命,人的爱心没有比这更大的。】
司铎忍不住叹了口气,司铎其实是埃及本地人,他也是阿拉伯人。
甚至于他曾经还是一名毛拉,当初跟随着萨拉丁出征耶路撒冷。
然后、他在耶路撒冷见证了真正的“先知”。
从那一刻起,他便明白自己与生俱来的使命是什么了。
而后,在耶路撒冷的诸多见闻吗,使得他愈发坚信自己所信道路的正确。
因此,他也必须将那些教义传播到四方。
其实传教并非是宗教与生俱来的使命。
又或者说,并非所有崇拜都可被称为宗教。
在人类诞生想象力之初,他们就需要解释自己所看到的一切。
既然我们自己有思想,那么其他万物为何就不能思考?
人类在意识到自己的独特性前,便诞生了最原始的崇拜:泛神论、又或者说泛灵论。
最初的崇拜,与其说是崇拜,倒不如说是答案,远古的先民,需要解释自己所看到的一切。
石头会不会说话?猎物有没有自己的家庭?天上的雷霆是否因人而动?
再然后,人是不是可以通过某些方式同万灵沟通?
既然是为了解释世界,自然也会受到人所看到世界的范围影响。
多数采集部落活动范围不会超过1000平方公里,自然没必要将自己的答案传播出去。
这不会带来任何益处,也不会让家乡的万灵喜悦。
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人类的活动范围渐渐扩大,原先的万灵,虽然说并没有被直接否决,但也开始诞生诸如希腊神话、印度神话这样的多神宗教。
毕竟,如果离开家乡,还想得到神的庇佑,就必然是一群主宰天地秩序的神才够用。
而既然是一群神主宰天地,那么认为不属于本神系的神存在,也实属正常。
像是埃及人、古罗马人和阿兹特克人,他们在征服异族后,也没想过就一定要派遣什么传教士,改变当地人的信仰。
罗马人反倒是会将当地的神灵请回万神殿。
这对于天朝来说,其实也是一样的,多神体系的宗教比之一神教,要更宽容。
甚至于,罗马人也好、天朝也罢,都比较共通的难以忍受基督教。
天朝人与罗马人,并非是要求基督徒放弃他们的信仰和仪式,而是要求基督教尊重各自帝国的传统,承认皇帝们也具备神性。
在基督徒拒绝的情况下,两个古老帝国,前后加起来对基督徒进行过的迫害,前后加起来也只几千人殉道。
但一神论的宗教不一样,一神论的概念下,强调是一种排他,一种绝对的正确,一种对错误不能容忍的态度。
这个问题,在后世因为人文主义、人本主义等思想的兴起被淡化了。
可在那之前,即便所有的基督徒都相信基督的神性,相信他关于爱和怜悯的福音。
只是有关“爱”的理解不同,大家就能大打出手。
但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也正是这种偏执的狂热,才促使一神论的宗教本身在不断迭代,主动向外出击。
可以说,传播是一切文化赖以生存的手段。
拒绝传播,即意味着这种宗教、这种文化,将会随着时间而消亡。
因此,对于许多人希望向耶路撒冷之外传教的想法,盖里斯并没有拒绝,甚至还鼓励,并且希望教团能够提供足够的资助,帮助他们。
纳赛尔面前的这位司铎,就是从中领取境外势力津贴的一员。
……
中世纪的战争节奏确实很微妙,有的时候来得快去得快,就比如说安条克对阿勒颇的战争。
仅仅是半年功夫,远在埃及的人,就通过船队取得了北方的消息,了解到阿尤布王朝彻底溃败,如今只能逃向更东的方向,寻求巴格达哈里发的帮助。
对于埃及普通人而言,他们并不清楚这意味着什么。
因为远方的战事,就如传说中的故事,似乎与他们的生活并无任何关系。
可渐渐的,他们意识到了变化。
首先是威尼斯人确实开始封锁起埃及的港口,一切没有悬挂威尼斯人旗帜的商船,都会被拦截。
如果被证实商船上的货物有存在军事违禁品,那么就会直接被没收。
即便没有所谓的军事违禁品,这些商船也会被押往耶路撒冷的港口,并被告知在战争结束前,禁止出港,但允许他们就地贩卖货物。
这样一来,如亚历山大港这样埃及的重要中转港口,日子自然是要难过了不少。
商品滞销所带来的风险,足以让许多商人破产。
而另外一方面,就在于埃及当局,为了应对耶路撒冷的军事危机,开始主动扩军。
各个军团,开始征募士兵,打算真按照历史上罗马人的编制,把这些军团给实编出来。
这意味着每个军团的人数,将会达到4800人到6000人规模。
在历史上,每个罗马军团,是由步兵大队与百人队组成。
一个百人队,起初就是真的一百人,而后降为80人。
六个百人队组成一个步兵大队,这就意味着一个步兵大队约为480人,而10个大队则构成一个军团。
算上一些后勤人员,编制人数要比4800更大,可考虑到各种原因的减员,因此还是会维持在4800人左右。
在这种情况下,埃及的军力大约会膨胀至五万人。
以埃及的情况,供养五万军队,其实并不是什么特别难的事情。
毕竟,埃及别的不多,就两样东西多,一是人、二是粮。
先前萨拉丁之所以不会维系更庞大的军队,主要在于更多的军队,对于入侵耶路撒冷并无益处。
从尼罗河三角洲前往巴勒斯坦,存在着西奈半岛这片荒无人烟的地区,根本没法就地征粮。
但若是拿来防备耶路撒冷的入侵,埃及上层还唯恐这个数字不够。
不过即便是扩军,埃及还是要求各个加入军团的士兵,不能再信仰伊斯兰教。
不管怎么说,至少也要会说:“我主、耶稣、阿门。”三个词,才能正常参与军团的宗教生活。
在这种情况下,如纳赛尔这样的人,有不少就在“教堂”的安排下,也混进了应征的人群里。
与其他那些浑水摸鱼,单纯就想混进军团,弄口饭吃的人不同。
纳赛尔表现出,非常虔诚的归化态度。
在周围不少埃及人的鄙夷目光里,纳赛尔甚至直接用阿拉伯语背诵了一遍主祷词。
“……但救我们免于凶恶。阿门。”
当这篇主祷词背完后,征兵官已经颇为喜形于色了。
在见了那么多连耶稣是谁都不知道的埃及人后,突然发现一个能背经的,这可真是铁树开花——难得一见!
然后,征兵官又站起来比划了一下纳赛尔的身高,询问了一下年龄,便将之录入名册。
“对了,你教名是什么?”
在录入名册的时候,征兵官多问了一句。
而纳赛尔,便直接回答:“乔治”
教名又作洗礼名、教名或洗名,是基督教使用的有宗教意义的名,通常来说,教名是在洗礼仪式中被给予的。
在这个时代的天主教欧洲,婴儿洗礼是随处可见,人人都有的,因此可以说人人都会有教名。
而教名实质上,就是这个时代欧洲人常用的名字。
由于含宗教意义的词,就那么多,这也导致了古代欧洲人的重名率会高的离谱。
但相对于比较限定的教名,欧洲人的姓氏在之后的演变中,又变得百无拘束、花样百出。
至于其他原先非基督教的教徒,才更容易会在有自己原先名字的情况,又得到一个教名,表明自己已经是基督徒了。
征兵官在听到乔治这个名字后,想了想又在名册上纳赛尔一词后,添了上去。
如此一来也就成了纳赛尔·乔治。
至于这两个名的含义,征兵官根本没去细想。
纳赛尔自己也不会去解释。
纳赛尔的本意是胜利者、帮助者、援助者、捍卫者,而乔治则来源于圣乔治又或者说吕大的乔治。
他是一位早期基督教殉道者,被基督教尊为圣人,相传其是罗马军队的一名士兵,出生于卡帕多西亚希腊,乃罗马皇帝戴克里先的禁卫军成员,但因拒绝放弃基督教信仰而被判处死刑。
而在后续衍生的传说中,圣乔治曾来到北非的利比亚,在这里有着一条恶龙侵害乡村,霸占了这里的水源。
为了得到恶龙的仁慈,这里的人每天需要向龙奉献两只羊。
可羊的数量是有限的,当羊被吃完后,便轮到人。
当地人通过抽签决定将谁献祭。
直到某一天,抽签落在了国王的女儿身上。
国王献出他所有的金银来保住他的女儿,但人们拒绝了。
公主被打扮成新娘,送到湖边喂龙。
圣乔治赶到现场,公主试图把他赶走,但他发誓要留下。
两人正交谈时,恶龙从池塘里钻了出来。圣乔治划了个十字,骑马冲向恶龙,用长矛重重地刺伤了它。
然后,他叫公主把她的腰带扔给他,自己把它套在恶龙的脖子上。公主走到哪里,恶龙就跟到哪里,就像拴着皮带的“温顺野兽”一样。
公主和圣乔治将恶龙赶回城里,吓坏了城里的居民。
这个时候圣乔治提出,只要人们同意成为基督徒并受洗,他就杀死恶龙。
最后包括西勒涅国王在内的一万五千人皈依了基督教。
这个故事是那位司铎讲述给纳赛尔听的,而其中寓意,已经不言而明了。
就如那古老的故事一般,现如今纳赛尔也成为一名军团的士兵。(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