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何为自然?火之来源【求追阅】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师,先圣老子的这段话说得很明白,人、地、天、道,便是自然。”

    朱檀背完《道德经》上的一段内容忍不住露出些许得意之色。

    因为《道德经》虽是一位老师规定的读物之一,却并未要求背诵,当时只大概讲了讲,让他们课外去读。

    他是觉得这段话很有格调,说出来能让人敬仰,这才花那么点时间背下。

    没想到如今真派上用场了。

    刘宽微笑点头,“回答得还行,老子这段话虽不能完全解释‘自然科学”中的自然一词,却也算是提到了。”

    “以你的年纪,能想到用这段话来回答,已经很不错,便给你计3分吧。”

    说完,刘宽拿起粉笔,在黑板一侧写上:朱檀,3分。

    嗯,就是横写,加阿拉伯数字。

    朱檀眉头微皱,问:“老师,这问题最多可得几分?”

    “10分。”

    朱檀小脸上更不高兴了,却也不敢说什么,在刘宽的示意下坐下。

    “可还有其他人想回答?”

    一时无人举手,因为没谁认为自己能答得比朱檀好。

    就在刘宽准备结束这一环节时,李景隆眼珠子转了下,举手了。

    得刘宽示意,他起身道:“老师,自然就是自然。”

    刘宽听了无语。

    心道,搁大本堂课上耍小聪明呢?不愧是你呀,大明第二战神。

    口中则道,“你这回答连边儿都不沾,给你0分,坐下吧。”

    李景隆悻悻坐下。

    刘宽为了般《自然科学》杂志,确实查了不少资料,做了不少准备。

    环视众人一眼后,便瞅了眼备好的教案,道:“其实,若要用先圣贤哲经典中的话来解释科学中的‘自然’,取《阴符经》中的一段话更合适些。”

    “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荫阳胜。荫阳相推,而变化顺矣。是故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

    如果有后世人在这里,可能会问:你为啥非要拿古文经典去解释后世的“自然”。

    很简单,因为后世自然科学中的自然是外文意译——后世先辈翻译外文时大都很用心,便从古文经典中寻取了“自然”二字。

    这也是为什么《道德经》、《阴符经》都有内容能稍稍解释这一词意思的原因。

    后面,老朱与朱标听了刘宽这番话都眼睛一亮,若有所思。

    《阴符经》是前人托黄帝之名所写,除小部分“修炼”内容外,大部分其实是富国安民之法、强兵战胜之术,是黄老之道中兵权谋的经典。

    朱元璋成事后发奋读书,读了这本帝王书很多次,朱标也是如此。

    却没想到,其中竟有先贤对“自然”的解释,此时听来自觉新奇。

    ‘刘宽这个后世的什么大学生,虽不通儒学经典,却什么都懂点,绝非不学无术之辈。’

    老朱如此想,心中对刘宽的评价又高了些。

    这是刘宽又提高声音道,“当然,老师要讲的自然,用《道德经》、《阴符经》中的文字描述都不够全面和准确。”

    “自然科学中的自然,就是我们所能看到的天地万物等一切自然现象。”

    “自然科学则是一门对自然现象进行观察、描述,理解、研究其中蕴含的道理,并进行预测的一门学问。”

    说着,刘宽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刷刷地写起来。

    写完转过身来,见这些皇子公子仍愣愣看着他,便敲黑板,“拿出纸笔,最好是用一专门的空白书册做笔记,将这句话记下来,以后是要考校你们的!”

    年龄较大的皇子公子立马拿纸笔抄写。

    这时朱允炆瞧了瞧正飞速笔记的朱雄英,忍不住小嘴一瘪,带着哭腔举起小手道:“老师,我···我好些字不会写。”

    说完都要流眼泪了。

    小模样可怜兮兮的,差点没把刘宽逗笑。

    他见小朱植也一脸呆萌没动作,便忍住笑,道:“八岁以下可以不做课堂笔记,课后找学习委员、班长帮忙抄一份便是。”

    心中又暗叹。

    大本堂学生年龄差距大,进学时间不同,本就不该统一授课。

    那几个宿儒教书,多半是一对一地教。

    民间私塾不分班,多是因为师资不足,没法儿分。

    老朱不给大本堂分班,却是没这个概念。

    但大本堂学生就十几个,不分班倒也没多大影响。

    刘宽又转过身,边写边道:“这里再引申说下科技是什么。”

    “科技就是应用科学所发现道理的方法——这里的科学除自然科学外,还包括社会科学、思维科学、行事科学和交叉科学。”

    “研究天地万物所蕴含的道理,化为己用,并反过来以之改造天地万物,造福百姓,强国富国,乃至追求更多更深好的道理,这就是科学、科技的意义!”

    写下这两大段粉笔字,刘宽手都酸了,不禁怀念起后世的投影仪来。

    以明初这条件,别说制作投影仪,就是幻灯机都不太可能。

    下次上课前,他倒是可以让秋月提前将板书抄写在一张张大白纸上,课上需要用时,直接挂黑板上——这样他就能偷偷懒,不用写太多粉笔字了。

    待多数学生抄写完,刘宽又提问了。

    “哪位同学可以说说,老师所说的自然,与《道德经》、《阴符经》中自然的区别?”

    过了几息,朱雄英好几人相继举手。

    “朱雄英,你先回答。”

    朱雄英起身先行了礼,道:“方才十皇叔所诵《道德经》只是稍微提了下自然,甚至都没有解释自然为何。”

    “《阴符经》虽稍稍解释了何为自然,却说‘自然之道不可违’,要‘因而制之’。”

    “可老师却说,不仅要将自然科学的道理化为己用,还要反过来以科技改造天地万物。学生想,这就是彼此最大的不同。”

    虽然朱雄英这段话说得颇为缓慢,偶有迟疑,但刘宽听完还是很惊讶。

    须知,朱雄英才七八岁,在后世也就上小学二年级的样子。

    可方才听课不仅能记得朱檀背的《道德经》大概内容,还能说出这么一番有见解的话来,几乎是神童级表现了!

    啪啪啪···

    刘宽鼓起掌来,不吝赞赏地道:“朱雄英同学这番回答甚好,准确地把握到了我方才所解释的自然与黄老经典中所述自然的最大不同。同学们一起为他鼓掌!”

    其他皇子公子虽不习惯,但还是在刘宽的带动下鼓起掌来。

    便连后面的朱元璋、朱标都一脸笑容,热烈鼓掌。

    嫡长的朱雄英如此聪慧,他们是真高兴。

    鼓掌后,刘宽就在黑板侧边写道:朱雄英,9分!

    转过身来,便见一向小大人似的朱雄英此时也小脸兴奋得通红。

    “谢谢老师!”

    “这是你应得的奖励,坐下吧。”

    待朱雄英坐下后,刘宽道:“通过《道德经》、《阴符经》中对自然的描述,可以知道,先哲早就知道自然万物中蕴含着种种奇妙的道理。”

    “比如说日月东升西落、水往低处流、动植物生长凋亡,乃至风、火、光、雾、雨、雪、雷电等天象,皆自有其道理。”

    “自然科学就是对这些事物蕴含道理的探索,科技就是对所得道理的应用!”

    “比如说火——哪位同学知道火是怎么来的?”

    这问题简单啊。

    心中冒出这想法,一时几乎所有学生都举起了手。

    后面老朱瞧见这一幕,这才意识到,刘宽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让所有学生注意力都集中到了他所讲内容上。

    这简直太难得了!

    他平日批阅奏本乏了,时不时就会来大本堂这边转转——可不是大大方方的,而是偷偷摸摸的。

    于是经常抓住开小差的皇子。

    即便他抓了很多次,仍会有孩子在宿儒课堂上开小差,魂游天外。

    能像眼前这样,所有孩子都注意力集中于一处的,只有某人犯了错或考校不会挨宿儒批评时。

    即便宋濂那样的儒学宗师,能把儒学经典讲得深入浅出,却也只能让部分孩子愿意听而已。

    ‘如此看来,这刘宽教学之能竟超过那些宿儒,甚至超过宋濂?真是意外之喜啊。’

    ‘咱让他来大本堂兼职教书这步棋走得可太对了,哈哈。’

    想到此处,老朱差点开心得笑出声。

    这边刘宽见学生们都举了手,便先点年纪最小的。

    “朱允炆,你先答。”

    朱允炆有些意外,起来后红着小脸儿,既激动又紧张,略有磕巴地道:“咱在瞧见,宫里的烛火是宫人用火折子点燃的。”

    刘宽笑问,“那火折子里的火又是哪儿来的?”

    朱允炆蒙了,又要瘪嘴哭。

    见此刘宽暗笑:年纪小小就这么会哭,怪不得后来能以孝道让年老的老朱最终偏向于他。

    他口中则安慰道:“莫哭,你能留意宫人点烛,也算是一种观察自然的行为了,老师给你计2分。”

    朱允炆立马笑了,“谢谢老师!”

    让朱允炆坐下,刘宽又点了朱植的名。

    小朱植起来后眨巴眨巴大眼睛,道:“老师,咱想的和允炆侄儿一样。”

    “那你就只能得1分。”

    “嘿嘿,1分也好。”朱植乐得咧嘴笑。

    刘宽又点了蜀王朱椿。

    11岁的朱椿起身道,“回老师,火折子里的火是从别处引得。此外,还可以火石、火镰取火。”

    刘宽点头,“如今世人确实多以火石、火镰取火——火镰是由火石、火绒、火钢造成,用起来远比火石方便,但归根结底,其取火的关键还是在于火石。”

    “那你可知道,火石是哪里来的?”

    朱椿道:“是天生地长的。”

    刘宽又点头,再问:“那你可知,在人们不知能以火石取火之前,又是如何取火的?”

    刘宽连问,朱椿反而愈发自信,微笑道:“《山海经》、《礼记》、《韩非子》等皆有言,上古之时有燧人氏钻木取火,是为三皇之一。”

    “因此,在火石之前,人们当是以钻木取火。”

    刘宽也笑,“那在燧人氏领悟钻木取火的本领前,人们又是如何取火的呢?”

    朱椿愣了。

    心里忍不住吐槽:哪儿那么多之前?还有完没完?

    这时朱檀似是憋不住了,举手出声道:“老师,我知道,燧人氏之前人们都茹毛饮血,只能吃生食!”

    刘宽哈哈一笑,“忘记我说的规矩了,要先举手,得到允许或再起身回答问题。”

    “另外,你的回答只对了部分——钻木取火前,人们会保留火种,使其日夜不息,以之取暖、煮食。只有没火种的时候,才会吃生食,或习惯性地吃一些。”

    “你作为劳动委员,违反纪律罚你劳动也无用,便扣你2分。至于你刚才的回答,依旧是给3分。”

    说完,刘宽将黑板侧边朱檀的学分修改为4分。

    转身又道:“再给你一个机会——你可知钻木取火之前人们是如何获得火种的?”

    朱檀为了积分,小脑袋里产生了头脑风暴,疯狂思考,约莫两息,他脑海中便闪过一道灵光,激动道:“回老师,是雷火!”

    第二更。

    未免一些读者误会,这里说下。

    这本书在每个重要剧情的开始都会详写几章,好尽力呈现该事件的具体流程及一些有意思的细节。

    但等后面再有类似剧情,就不会这么详写了(那样绝对会被喷水剧情),会简略带过,尽量不再多占篇幅。

    但是,我不可能按照大纲粗加工一下,就节奏嘎嘎快地往后堆推剧情,几乎没什么细节在里面。

    我不喜欢看那样的,自然也不会写那样的。

    作者写就是求同存异,认同的读者留下,有异议乃至不能接受的读者离开。

    但作为作者,肯定是希望被更多人理解、接受,故特此说明。

    (最后希望少数读者能对作者君有点子信心——发现某些看着明显不合理、难理解的小剧情,再往后看看,或者多想一想。有没有可能那是作者的伏笔,别有深意呢?)

    晚安~(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带着铁路到大明不错,请把《带着铁路到大明》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带着铁路到大明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