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警犬和女捕,明初之中南【求追订】

    朱元璋注意到刘宽的动作,便问:“刘宽,你何故摇头?”

    刘宽道,“微臣只是觉得鲁王殿下终究年少,若要主持六扇门,这一文一武的佐贰官,还须得陛下仔细挑选合适之人才行。”

    朱元璋哈哈一笑,“此事你不说咱也省得。”

    朱檀见“偷听”不仅没被怪罪,反而得了个好差事,顿时满脸喜色,干脆来到了御陛旁边。

    “父皇,儿臣觉得这电影中的警犬也十分不错,咱大明或许也可培养训练猎犬,辅助抓捕罪犯。”

    朱元璋想起电影中那只名叫“哮天”的警犬。

    其在混乱市井中依靠灵敏嗅觉搜找失踪的线人,又在人都惧怕的车辆追击中协助抓捕凶犯,还会配合战士投放炸药,更是能穿梭于枪林弹雨,不惧生死地试探那些由炸药制作的陷阱(地雷)。

    虽然最后还是被敌人火铳击杀,却也立下大功,死得壮烈。

    大明若真能训出这般厉害的猎犬来,确实用处颇多。

    他于是点头道,“你这想法不错,咱大明确实可以训练猎犬,用以抓捕罪犯。”

    “后世那么多有用的科技,咱便是羡慕,大明也一时造不出来。可这猎犬,只要训练得法,应是数年便可见成效。”

    朱棢在一旁见风头被老十这个小孩子抢去,很不甘心,赶紧道:“父皇,儿臣觉得还可训练军犬——不求其杀敌,只要能辅助探子提前发现敌宗,便值得一试。”

    朱元璋赞许地点头,看向朱棢:“训练军犬确实值得一试——此事便交给你主持吧。但跟老十一样,不得耽误大本堂的课业。”

    ‘总算得到差事了!’

    朱棢心中激动的叫了声,大声应道:“儿臣领命!必不耽误课业!”

    刘宽见老朱今天心情很好的样子,略微犹豫了下,道:“陛下可曾注意到电影中的女警?”

    老朱多精明,一听就明白了刘宽的想法,笑问:“你是想让咱大明如电影中一般,录用女捕?”

    刘宽道:“陛下,女子虽然天生力气不如男子,打斗起来也不如男子方便,却有别的优势。”

    “一则,女子大多心细,更容易注意到案件中某些细节。”

    “二则,女子伪装之后,更容易接近罪犯,可降低罪犯的警惕性。此外,在一些特殊场合,女子也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朱元璋心里其实觉得女子并不适合做捕快,不适合打打杀杀。

    但他想,既然后世有女警,必然有其道理。

    再加上这并非什么关乎国策的大事,刘宽既提出来,他不妨卖个面子。

    于是点头,“那便准许各地警房及六扇门招收女捕。”

    “陛下圣明!”

    朱元璋今日心情确实好,听了刘宽的马屁不禁打趣道:“你这话说的,咱不同意就不圣明了?”

    刘宽厚着脸皮道:“陛下自是一直圣明的。”

    他心里则想的是,万事开头难,今日老朱能同意女子担任巡捕,日后便能同意女子任其他职位。

    再随着未来纺织等轻工业发展,女子们赚钱媲美男子,地位自然就上来了,束缚便也更少。

    在刘宽看来,甭管后世男女争论如何,在这个封建时代,解除女子部分束缚,让女子可以在社会发展中做出更多贡献,绝对是正确的。

    刘宽想着这些时,老朱却感慨着说出另一番话。

    “这部电影确实是精彩,战斗之处令人心悬。可是,最后虽获胜,成功地将那毒枭抓捕回国内,仍难免让人觉得憋屈。”

    “方才电影中的地图咱匆匆瞥了眼,那什么金三角,应是位于如今的勃固、暹罗、澜沧一带吧?”

    “后世这几个国家既未合而为一,难不成还能多强大?”

    “朝廷既决定查清案件,为受害百姓报仇、还其清白,为何不以大军压境,逼迫这三国配合查案?”

    “派一队精锐捕快前去,虽最终成功抓捕了贼首,却也死伤不少。况且,若是事败,叫贼首逃了,又该如何?”

    见老朱连连发问,一脸不解,刘宽不禁苦笑。

    他解释道:“陛下,后世国与国之间的情势不能以如今的眼光去考量,后世朝廷这么做自是有其缘故。”

    “彼时尚有其他强国对神州虎视眈眈,就想着我们对周边国家开战,然后好在背后支持,将神州拉入战争泥沼。”

    “况且中南半岛有数个国家,关系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并不好打。”

    “当然,最重要的是彼时神州因满清愚民三百年,以至于落后世界百年不止。”

    “建国后两三代人奋起直追数十载,也不过堪堪迈入世界强国行列罢了,仍需时间埋头发展,自不会如对头所愿,为一个大案便挑起战争。”

    朱元璋听了先是惊讶,随即若有所思。

    过了好几息,他才道:“没想到后世能建造那跨江大桥、舟山巨港,又有那般干练的官员、那么精锐的士卒,竟然仍不是世界最强国,甚至为强敌窥伺,当真是不可思议。”

    “但若如你所说,后世朝廷选择派一队精锐捕快到国外冒险解决此案,除了憋屈点,确实算一种不错的办法了。”

    刘宽点点头,没再多说,免得老朱继续谈论这个被河蟹大神注视的问题。

    老朱这边用手指敲着御案,道:“据咱从元廷秘册中了解,你所说的中南半岛上诸国,前元灭宋后,兵锋正盛时,都曾出兵攻打过。”

    “忽必烈时,元军灭大理设云南行省后,便继续往南打,灭一国名曰蒲甘,并设立缅中行省治理。”

    “可惜当地多是山林,湿热多瘴气,并不适合元军驻扎,因此没几年,元廷便撤销行省,设立宣慰司、军府、驿站,令其地权贵、头人自治,遂为羁縻之地。”

    “余者如占城、澜沧、真腊三国等国,或被元军攻破国都,或被打得几乎灭国。”

    “奈何元军在攻打最东边的安南时,其国陈朝新立,颇具气象。”

    “元军三次入境皆为陈朝军队所败,以至于对中南半岛的攻占大计功亏一篑。”

    “若非如此,想必前元治下会多出两三个如云南般的行省。”

    顿了顿,老朱接着道:“根据光明卫从南边传回的情报,如今蒲甘国仍四分五裂,除阿瓦、勃固两国外,剩下的都是一些土邦、部落,不足为虑。”

    “至于安南,如今的陈朝已是日薄西山之象,上上代国君陈叔明自任上皇,老朽昏聩,其子死于与占城国的战事后,又扶持其孙继位。”

    “而今其国内权奸乱政、豪族林立,早没了百年前陈朝新立时的气象。”

    “至于暹罗、真腊、占婆等小国,其国君或有为或昏聩,然国小民寡,皆不值一提。”

    “咱大明既要争霸海洋,这中南半岛必然是要拿下的——取蒲甘、安南两地的时机百年难遇,咱们若是错过了,待其地再出明主,只怕就没那么好打了。”

    朱元璋这一番话让刘宽颇为吃惊。

    算算时间,光明卫成立不过三个月,竟然就送回了蒲甘、安南国内的情报。

    但他随即就醒悟过来——也许老朱早就往中南半岛派去了探子,再加上从元廷秘册中得到的一些信息,才对中南半岛几国的形势有了了解。

    回过神来,刘宽便不禁道:“陛下慧眼,二三十年后,安南国以及蒲甘北部等地,确实被纳入了大明治下,安南更是被设立为交趾布政使司,可惜后来···”

    “好圣孙丢了嘛,你不必说了!”

    朱元璋打断了刘宽的话,并使了眼色。

    刘宽立马意识到,老朱是担心他说出朱瞻基的名字,让朱棢等皇子听了去,猜出后来朱棣夺位的事。

    ‘看来老朱、朱标是打定主意瞒下朱棣靖难夺位的事啊,如此我以后谈及相关之事时就要小心了。’

    ‘再放什么电影、视频,最好也不要有相关信息,或者只给老朱、朱标看。’

    先前的《绣春刀》虽有不少人看了,但里面只说崇祯帝,并未提朱由检的名字,看的人自然不知崇祯出自朱棣这一脉。

    刘宽闭了嘴,可朱棢、朱檀却更好奇了。

    心想,好圣孙丢了已经被打下来的安南?

    父皇之圣孙不就是雄英吗?

    然后两人都目光古怪地看向朱雄英。

    朱雄英则一脸懵。

    暗想:我即位后竟然弄丢了安南吗?我长大后难不成是个昏君?

    如此怎对得起皇爷爷和父亲?

    念及此处,朱雄英当即用清脆童声坚定地道:“皇爷爷放心,雄英既得老师教诲,这一世绝不会丢了我大明的交趾布政使司!”

    朱元璋听了先是一愣,随即就笑起来,摸着朱雄英的头道:“好孩子,你不必怪自己——这一世咱和你爹会早早打下安南,把那里的百姓治理得服服帖帖,让你想丢也丢不了,哈哈哈···”

    说到最后,大约朱元璋自己也觉得这话怪有趣的,忍不住畅笑起来。

    朱标也是莞尔。

    就这样,老朱几人关于电影《湄公河行动》的讨论结束了。

    随后,刘宽跟朱蕙兰又在宫里呆了约莫半个时辰,便回府。

    他如今也是有家的人,同样要守夜。

    ···

    ···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的这首诗放在洪武十五年的元月特别合适。

    年前用圣旨确定的“重开科举”的消息并未因过年迟滞,随着南来北往之人,传向大明的十二承宣布政使司。

    于是读书人在春节间拜年、走亲访友时,大多满脸喜色,仿佛已经高中了举人、进士似的。

    至于朝廷文告中说数学将占科举内容三分之一,又选考什么自然科学、百工技艺,反倒没有多少读书人介意了。

    科举听了十一二年,能再开就不错了。

    另一边,大明官场在经历郭桓案淘洗一遭后,六部变九部,顿时多出了许多官缺。

    因为朝廷决断需要时间,文书传递也需要时间,不少没牵扯入郭桓案的官员都是在春节衙门开封后,才收到升官的消息。

    虽说老朱手底下的官危险大、薪俸低,可只要迈入了官场,就没几个人不想升官的,即便是真正的清官也不例外。

    得知将要升迁,这部分官员自是喜不自禁,家人甚至方起了鞭炮庆祝。

    正月初八后。

    当朝廷所有衙门都开始运转起来,另一个重要消息也跟着传出来。

    朝廷将从全国快班衙役选拔优秀者,又招揽江湖中的能人异士,组建“六扇门”,隶属于新成立的警部。

    这件事的文告最先出现的地方自是应天府衙及江宁、上元两县县衙的告示栏中。

    初九这天早上,对外招募的榜文一张贴,顿时引来许多人围观···

    第二更。

    晚安~(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带着铁路到大明不错,请把《带着铁路到大明》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带着铁路到大明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