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战胜蝗灾靠人民!老十你视频白看了?【求追订】

    朱樉、朱棢都没想到,老朱竟然越过他们直接询问朱棣。

    朱樉倒没怎么不爽——他如今还是庶民身份,此番得以入宫参与宴会都是意外之喜,自然不会期待老朱多么看好他。

    可朱棢却忍不住露出幽怨的眼神。

    心道:咱过去一两年都在京师,规规矩矩地在大本堂重新学习,军犬、警犬如今也训练出了些成果,咋在父皇眼中还没老四重要呢?

    朱棣也略感意外,随即便心中欢喜,道:“回父皇,儿臣的感想是:一个国家若是国力、科技落后了,军事方面便很难达到顶尖层次,终究要受制于那等国力、科技强大的国家。”

    “咱大明既知此事,当大力发展科技,提升国力,如此军事实力才能更上一层楼!”

    老朱听了再次满意点头,道:“你能有这番感想也很不错。”

    朱元璋的意思是,后世历史上的朱棣五征蒙古,有那么点穷兵黩武的意思,对内政有些疏忽了,如今能意识到军事强大的前提是国力、科技足够强大,自是好事。

    可除了朱标,其他皇子都不知老朱话语的这层意思,一时不由对朱棣露出或嫉妒或羡慕的神色。

    朱元璋接着又询问了其他几位十岁以上的皇子。

    可惜有朱标、朱棣的回答珠玉在前,其他皇子的回答便很难让老朱有眼前一亮的感觉了,就连一向聪明的朱檀,此番回答也没太大新意。

    但说起来,这第二个视频本就是以突出后世新朝研制核弹之艰辛,以及创造奇迹之荣耀为主,大明能从中得到的启发确实不多。

    “播放第三个视频吧。”朱元璋道。

    “是。”刘宽应了声,便播放第三个视频。

    老朱笑问:“这回不先介绍下视频大概内容?”

    刘宽也笑,“这个视频陛下一看就明白,无需微臣介绍。”

    恰好这时,视频开始,并以黑底红字显示出视频名字——中国是如何战胜蝗灾的!

    只看这个名字,朱元璋眼睛就亮了。

    马皇后、朱标、朱棣等知晓蝗灾危害的,也都紧盯着平板,期待起视频内容来。

    视频一开始便是飞蝗遮天蔽日的恐怖画面,同时一个男子解说声传出。

    “1942年6月,河南巩县,有飞蝗自东南来,飞则遮天蔽日,落则盖地无缝,聚则压折树枝,食则沙沙有声。”

    “还可抱成团球状,滚渡洛河,来势之凶,实属罕见。如此六天六夜,庄稼、树叶、野草,皆被食尽···”

    随着解说,更多蝗灾场景一幕幕出现。

    有飞蝗压满树枝、庄稼的,有蝗虫铺满地面的,亦有蝗虫经过后田野一片荒芜的。

    此前只听闻过蝗灾惨象,并未真正见识过的年轻皇子、公主、皇孙等,都看得一脸惊色,甚至有点害怕。

    朱植、朱允炆等几个年龄小的,更是吓得小脸发白。

    只有老朱、马皇后等少数几个人神情严肃,却还算镇定。

    如老朱、马皇后,不仅多次见识过蝗灾,甚至亲身经历过——朱元璋当初家破人亡,除元廷压迫外,一大原因便是凤阳等地在一两年中先后经历了水灾、旱灾、蝗灾、瘟疫!

    别看如今朱元璋成了大明开国皇帝,威风无比,可他小时候也被飞蝗遮天蔽日的恐惧支配过,印象极为深刻!

    虽然大明建立后,朝廷、官府比前元时要有作为得多,可依旧不敢说能战胜蝗灾。

    只能让地方官府提防蝗灾,并在蝗灾爆发后尽量治理,最后在百姓遭灾后进行赈济,别无他法。

    此刻,他很想知道,后世新朝究竟是怎么做的,又有何成果,竟敢说战胜了蝗灾。

    视频以1942年河南旱灾之后爆发的特大蝗灾为切入点,开始讲述中国两千多年来与蝗虫不断斗争的历史。

    “蝗虫是我国历史上的最大害虫,两三千年来,严重破坏着农业生产。”

    “更为凶险的是,蝗灾多发生在大旱后,往往农民才捱过旱灾,抢种一点救命粮,蝗灾便接踵而至,让百姓刚刚燃起的生存希望破灭。”

    “这无穷无尽的灾难与痛苦,最终落到史书上便只有六个血淋淋的大字——是岁饥,人相食!”

    视频继续,讲述了自汉朝开始,诸多记载于史书之上蝗灾,以及历朝历代之人是如何应对的。

    有些人面对蝗灾,因为愚昧、软弱,选择了屈服,请出蝗王娘娘、刘猛将军,以为只要虔诚供奉这些泥塑金身的偶像,就能平息上天责难,驱散漫天蝗虫。

    但也有人自强不屈,抄起武器,使用各种方法,誓与蝗虫斗争到底!

    “史载,早在汉代朝廷便发布过鼓励百姓捕杀蝗虫的法令,还拨出大量钱款奖励百姓···”

    “唐代宰相姚崇,发明‘火光治蝗法’,利用蝗虫的趋光性,夜间于田野燃烧火堆烧杀蝗虫···”

    “明代福建人陈经伦在南直隶推广番薯时,领教了蝗虫之可怕,却也发现了鹭鸟喜欢吞食蝗虫,念及鸭类鹭鸟,于是发明‘蓄鸭治蝗法’···”

    随着视频道出一个个“古人”想出的治蝗之法,老朱、朱标等都觉得眼界一开,产生种“原来还可如此治蝗”的方法。

    事实上,朱元璋成为大明皇帝后,了解到的治蝗信息自然远比寻常人多。

    例如发动百姓捕杀蝗虫、火光治蝗法,以及通过寻找虫卵提前察觉蝗灾的爆发,但也仅限这些了。

    朱元璋还知道,不少地方官府在蝗灾爆发后,就会像视频中说的那样,通过拜神祈求上天消除蝗灾,而他对这种事也是默认的。

    虽然他默认此类事,一方面是出自对上天的敬畏,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安抚受灾地区的百姓,可此时想来,仍不禁老脸发红。

    等视频讲述“畜鸭治蝗法”,老朱脸色才好看些。

    看到字幕里“明代”这个开头,不论是老朱还是朱棣等人,都有种与有荣焉的感觉。

    不过,老朱、朱标了解后世历史较多,看到陈经纶是在推广番薯时发现这一方法的,便明白那时多半是明末,大明多半未曾得到“畜鸭治蝗法”的好处。

    接着,视频又讲了近代中国利用生物技术治蝗的事例。

    如成立昆虫局或研究所,如以播撒煤油灭虫,如研究以寄生蜂灭杀昆虫,等等。

    随后视频的重头戏来了,那便是后世新朝成立后,是如何防治蝗灾的···

    这个视频要比前两个短不少,只有十来分钟,老朱、朱标等又看得聚精会神,因此感觉没多大会儿就看完了。

    随后,朱元璋就忍不住道:“刘宽,你这个视频可比前两个对咱大明有用多了啊,怎么不早点播放给咱看?”

    刘宽解释道,“陛下,这个视频是微臣八月初三下载的,这不没多少天便放给您看了吗?”

    朱元璋本就是随便一说,并无追究之意,听了刘宽的回答,便不再问了,而是讨论起视频中的治蝗之法来。

    他感慨着道:“咱看这后世治蝗之法,首要还是在发动广大百姓,上下一心。”

    “后世中国新朝治蝗之初,便是发动广大百姓,提前发觉虫卵,并将虫卵、蝗蝻大肆捕杀,使之在成为飞蝗前便被消灭。”

    “至于修建各种水利工程,改造蝗区,彻底消灭蝗虫的滋生地,便更需要依赖广大百姓了。”

    “当然,研究更好的治蝗方法也很重要,如播撒农药治蝗;在多水之地畜鸭治蝗,在少水之地则养鸡治蝗,甚至是利用那椋鸟治蝗。都是很不错的治蝗之法,咱大明都是可以拿来用的。”

    朱元璋说完,朱檀机灵劲儿上来,当先起身拱手道:“恭喜父皇,得到这一套治蝗之法,只需十年,咱大明便不惧蝗灾了!”

    朱檀满以为这个马屁奉上,能让朱元璋乐开怀。

    谁知朱元璋听了却笑容一敛,瞪眼道:“老十,咱看你刚才视频白看了!”

    朱檀先是受到惊吓,随即不由觉得委屈,心道:我拍您马屁还拍错了?

    朱元璋则一脸严肃地道:“后世新朝科技那般发达,发动百姓能力那么强,也是用了几十年方令国内不再出现大规模蝗灾。”

    “可是外国却仍有蝗灾肆虐,明显有波及中国的可能。故而那视频结尾都说了,新朝百姓仍需时刻警惕蝗灾,随时做好与蝗灾斗争的准备。”

    “你居然说什么咱大明十年便可消灭蝗灾,且不再惧蝗灾——若由你督办此事,哪怕拿着后世一整套治蝗方法,也办不好!”

    朱檀聪慧,一下子就明白他错哪儿了。

    虽然仍觉委屈,但还是干脆利落地拱手道:“儿臣知错了,一定谨记父皇教诲,时刻警惕蝗灾,绝不掉以轻心!”

    朱元璋见朱檀态度诚恳,这才神色好了些。

    却又对其他朱棢、朱棣等皇子道:“你们也莫要只看到后世治蝗所用各种方法这类表面的东西,须得学到最深层的、更有用的东西。”

    “做事需发动广大百姓是一方面;在手握制胜之法后不小觑敌人,掉以轻心,仍时刻警惕危险,则是另一方面。”

    “可都记住了?”

    一众大小皇子,乃至几个参与宴席的皇孙,无论听没听懂,都一起拱手应道:“儿臣(孙儿)谨记!”

    最后,朱元璋又对朱标道:“标儿,你回头将这视频中提到的治蝗之法整理出来——若有记不清的,便问刘宽。”

    “待整理好后,便发给蝗灾易发区的地方衙门,让他们照办法实施。”

    “咱也不要求‘什么十年消灭蝗灾’,但三年内咱必须看到显著的治蝗效果,你可明白?”

    朱标郑重点头,“儿臣明白。”

    旁边朱棣想到什么,嘿嘿笑道:“大哥,回头别忘了给俺一份儿。”

    朱标听了一笑,“怎么,这就替藩国考虑上了?”

    朱棣道:“方才那视频中都说了,蝗灾全球都有,甚至有的地方比大明这边还严重,俺将来要在海外建立藩国,自然也要防治蝗灾。”

    听了朱棣这话,朱棢等人这才醒悟,当即也跟朱标打起招呼来。

    “大哥,咱也要一份。”

    “太子哥哥,我也要!”

    “···”

    朱标笑道:“行行,待我整理好后,多印刷个几十份分给你们便是。”

    旁边老朱看到这真·兄友弟恭的一幕,不禁捋着胡须露出开怀的笑容。

    随后便对刘宽道:“准备一下,播放电影吧——对了,这次电影叫什么名?大概讲的什么?”

    刘宽知道老朱是怕看不懂才提前询问。

    他笑着道:“回陛下,这部电影讲的是后世杂家水稻诞生过程,片名则是后世杂交水稻之父的名字——《袁隆平》!”

    第一更。(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带着铁路到大明不错,请把《带着铁路到大明》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带着铁路到大明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