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金陵纺织厂成立,半年来两次增加纺织机器,如今已有织造机器一百台,可日产棉布三千匹!若一月不休,便可织造棉布九万匹!”
“至于其生产的棉纱,那就更多了,本厂织布只能消耗两三成的棉纱。”
“户部见蒸汽纺织机器如此犀利,便奏请继续扩大金陵纺织厂规模,并再开办一座蒸汽纺丝厂、蒸汽丝织厂,甚至请在苏州、杭州等地开办类似的纺织厂。”
“此事你觉得咱是否该允准?”
原来是这事。
听老朱问的是经济民生方面的问题,刘宽顿时认真不少。
他稍稍思考后,问:“陛下,如今金陵纺织厂生产的棉纱、棉布是如何售卖的?”
朱元璋看向朱标,“标儿,户部之事多是你在督办,此事便由你来说吧。”
“是。”朱标应了声,便道:“关于金陵纺织厂产品的售卖自是听取了妹婿当初的建议——多出的棉纱三成卖给京师民间织坊,七成分销往其他省份。”
“棉布的话,则是一成在京师销售,剩余九成都销往海外。”
其实大明如今并无“省”这个行政名称,但前元有,刘宽也动不动会用省替代布政使司,于是老朱、朱标等人在日常谈论中便也用“省”,正式公文中自然仍是“某某承宣布政使司”。
刘宽听了朱标的话,又问:“那朝廷可有派人调查过去大半年京师及各省的棉纱、棉布价格波动?”
朱标道:“京师我倒是派人详细调查了一番,但其各省则只是让官员上报,只得到了一个大概情况。”
“过去大半年,京师棉纱、棉布价格都有所下跌,且棉纱价格下跌明显。”
“地方上的棉纱、棉布价格也有所下跌,其中又以直隶江南为最,不过跌的都不如京师多。”
说到这里,朱标皱起眉头,“其实对此事我甚是不解——金陵纺织厂每月生产的棉纱、布匹虽多,可卖给大明民间的并不多,且大明有如此多的人口,怎会让棉纱、棉布价格下跌?”
刘宽道,“太子殿下漏算了一点——大明如今承平十数年,朝廷又一直大力推广棉花种植以及棉布,即便没有金陵纺织厂的出现,大明棉纱、棉布的价格也会缓缓下跌。”
“金陵纺织厂的出现,不过是让其价格下跌加快了点而已。”
“由此可以想见,若朝廷大肆扩建蒸汽纺织厂、丝织厂,必然会让国内棉纱、棉布、丝绸等纺织品价格继续下滑。”
“而在蒸汽纺织迅速扩大到一定规模后,还会面临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原料供给不足。”
“以棉花而言,大明如今田地肯定还是以种植粮食为主,棉花种植只能排在后面。”
“即便有新辟领土,却也增加了人口,还是得首先考虑满足新增人口的口粮。”
“而生丝产量想要在短时间内增加则更加困难,毕竟桑树不是一年就能长成的,蚕农也需要时间培养。”
“所以,微臣觉得,朝廷五年之内还需尽量控制蒸汽纺织规模扩大的速度。”
“考虑到蒸汽机也需进行一定程度的保密,近几年最好只在京师、直隶范围内办蒸汽纺织厂,先不要让地方办,更不要开放给民间。”
“如此,因蒸汽纺织规模迅速扩大,给大明国内纺织行业造成太大的冲击,使得棉丝纺织品价格下跌过快,棉花、生丝供给不足等问题,即便仍存在,也不会爆发得太过剧烈。”
“当然,从长远考虑,朝廷现在就该进行相关规划。如哪些地方适合多种植棉花,哪里适合多种植一些桑树,培养蚕农,等等。”
听了刘宽这番话,朱元璋、朱标、朱棣都沉思起来。
稍顷,朱元璋问:“你觉得让高丽、日本多种棉花如何?”
‘老朱之前那些视频、电影没白看啊,居然直接就想到了让其他国家给大明种植棉花,硬是要得。’
刘宽心里感慨了句,便道:“回陛下,不论是高丽,还是日本,其实都不算好的棉花产地,尤其是日本——所以,即便是在大明之外种植棉花,微臣也不推荐这两地。”
老朱立马问:“那你倒是说说,大明之外哪些地方适合种植棉花?”
“西域和印度。”刘宽吐出了两个地名,“西域这个地方在科技发展到较高层次前,都不太适合种粮,反倒适合种棉花——后世西域,以及更西部的中亚地区,便是世界著名的优质棉花产地。”
“至于印度,在后世成为英国殖民地后,便一直以种植棉花为主——英国人收购印度人种的棉花,造成布匹倾销给他们,外加其他一些工业产品,以此搜刮印度财富。”
“西域,印度。”老朱念着这两个地名沉吟起来,“西域咱肯定是要收回来的,但只能在灭亡北元之后,甚至是排在经略南洋之事的后面。”
“至于印度,也得等咱大明在南洋站住了脚,才能施加一定影响。”
刘宽主动道,“其实陛下可以先以商道对西域、印度施加影响,甚至让他们成为大明的棉花原产地。”
“商道?”朱元璋一听便大感兴趣。
虽然这几年他越来越重视发展商业,可对商贸之事的理解仍旧欠缺,自然希望了解更多相关知识。
刘宽道:“陛下可以派遣商人到西域去推广棉花种植——比如说让商人以高于西域市价的价格收购棉花,甚至与当地百姓签订预购契约,保证明年会来收购他们的棉花。”
“如此,不出两三年,西域必然会有很多百姓闻风种植棉花。”
“在收购棉花的同时,还可让商人向西域、中亚地区倾销大明的低价棉布、丝绸、纸张、食盐、糖、玻璃等商品。”
“如此一来,即便商人在西域高价收购棉花,依旧能获得不小的利润。”
“只要朝廷要求去西域经商的商人必须收购棉花,甚至派出军队保护他们进入西域,商人为了利润,必然趋之若鹜。”
朱元璋用手指敲着御案,露出笑容,“咱明白了,这里面的道理跟咱用盐引号召商贾运粮到边疆相似,对吧?”
“是有些相似。”
朱元璋又笑道:“那印度那边,应该也可让海商前去施展类似的商道手段了?”
刘宽拱手,“陛下圣明。”
听到这里,一旁的朱棣暗自担心。
‘俺以后可是要打下整个印度当燕国的,若印度成了大明原产地,俺的大燕以后咋办?’
朱棣知道,或许他有生之年燕国都不会被朱元璋、刘宽刚谈妥的商道毒计影响,可以后呢?
‘走一步看一步吧。’最终他只能这么安慰自己。
这时刘宽又道:“陛下,日本虽然不适合种植棉花,但种植桑树、培养蚕农却没有问题。”
“在后世晚清时期,日本进行明治维新,开启工业化道路后,其生丝产量甚至超过了偌大中国,成为当时的世界第一生丝出口国,由此可见其作为生丝产地的潜力。”
“因此,微臣建议陛下再号召商人去日本收购生丝,让日本百姓多种桑树,乃至诱使日本一些藩主在其领地内行‘改稻为桑’之策。”
“让日本‘改稻为桑’?”朱元璋听了眼睛一亮,立即想到此计的诸多妙处,不禁拍着大腿笑道:“妙啊!此计当真是妙!”
朱标听了却皱眉,道:“父皇,根据光明卫传回来的情报,日本如今有一千多万人口,因为农业水平有限,国内本就时不时发生饥荒。”
“若咱们再诱使他们改稻为桑,日本饥荒问题岂不是更加严重?”
朱元璋笑道,“标儿,你怎的今日变笨了?日本灾荒问题严重,岂不正好方便我们吞并其人口?”
“饥荒一来,人价必贱,届时咱们可以让商人运粮到日国并帮助其‘移民’。日国进口粮食,又将部分灾民转交给大明商贾迁徙海外,日国灾荒自然缓解。”
“而‘迁徙’海外的日国男子可帮咱们在南洋垦荒,顺带改变当地土人血统。”
“‘迁徙’出日国的女子则可以给咱们大明的将士为妻为妾,生儿育女。”
“此事主要由咱大明民间商贾与日本藩主、大名出面去办,既达到了咱们当初利用日国人口的目的,又无需朝廷亲自下场,简直就是一举三得!”
听了朱元璋的解释,朱标苦笑。
他刚才并非变笨了,只是一想到饥荒可能会死很多人,下意识不忍而已。
如今按朱元璋所讲,日国虽不会因饥荒死多少人,可让商贾贩卖其人口,依旧不符合儒家仁义之道。
因提出此计的是刘宽,朱标不禁看了过去,见刘宽神色平静,忽然就想起了后世日国入侵神州之事,于是一叹,不就此事多言了。
这时朱棣却道:“父皇,若如此咱们征日的时间岂不是要大大延后?”
不论是让日国改稻为桑,还是让日国藩主、大名与大明商贾合作贩卖日国人口,需要的时间都以十年计。
这显然与大明在日本南北统一前征日的计划相矛盾。
朱元璋起身走下御陛,沉吟着道:“改稻为桑之策在日国南朝应是可以顺利施行的,但想要在北朝施展,怕是不容易。”
“那足利义满亦称得上一时人杰,足利幕府对北朝又掌控力颇强,必然会阻止咱们实施此策。”
“若真如此,咱们大明征日不仅不会延后,反而会提前。”
朱棣一时不解,问:“这是为何?”
第一更(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