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章 十五行省七大都司!楚王视吕宋【求追订】

    刘宽道:“回陛下,要制造飞机必须先研制出内燃机,并发展出石油化工业才行。而这两样,目前在大明都没影呢。”

    “至于汽车,虽然也可用蒸汽机制造,但实用性并不大,倒不如等内燃机研制出来后,直接造用内燃机的汽车。”

    朱元璋听了眉头微皱,问:“那你觉得咱大明什么时候能研制出内燃机?”

    “回陛下,内燃机原理微臣只一知半解,偏偏电脑中又没有相关资料,估摸着只能靠大明自行研发。根据后世的经验,至少也得一百多年吧。”

    朱元璋略微沉吟,又问:“若是大桥上再度出现那怪雾,你可能趁机联网后世,找到这类资料?”

    听这话,一旁朱蕙兰不由抓住了刘宽胳膊。

    她如今已经知道,当初就是那怪雾将刘宽、大桥、铁路都送到大明的。这就说明,若怪雾再度出现,很可能将刘宽送回后世或送到别处。

    私心而言,她自是不希望刘宽再与怪雾有任何接触的。

    刘宽先安抚了朱蕙兰一下,随即道:“陛下,怪雾第二次出现时,微臣便尝试过,虽能联网后世,却无法从大明这边输入任何信息。”

    “不能输入信息,就无法进行针对性的搜索,只能被动地在各种软件、页面查看信息。”

    “此外,后世很多有用信息都需要付费才能查看、下载,大明这边也是无法付费的。这就意味着,有些东西即便查找到,也下载不下来。”

    “所以,即便再次遇到那怪雾,微臣只能说尽量查找这类有用信息,而不能保证一定能找到,更不能保证一定能下载获得。”

    朱元璋大概听懂,想了想后叹道:“也罢,你尽力而为就行。”

    之后,他又招呼一众年长皇子,还有刘宽、朱雄英,一起到偏殿议事。

    待众人坐好后,朱元璋让人将一副巨大的舆图移动过来。

    刘宽一看,发现赫然是如今大明及周边国家的地图,大概相当于后世的亚洲地图。

    “眼下已经是洪武十八年了。”朱元璋环视众皇子,声音洪亮,“今年咱大明对外主要有三件要事:第一是灭亡北元,第二是建立吕宋都司,第三则是巩固北洋航道并落实对高丽、日国的一系列策略。”

    “趁着今天大伙儿都在,咱们便好好聊聊这三件要事···”

    ···

    洪武十八年,正月初八各部院开衙之后,很快朝廷便颁布一系列旨意、法令。

    其一,设立贵州承宣布政使司。

    其二,设立偭北都指挥使司,简称偭北都司,治所设于锡波城。

    其三,设立吕宋都指挥使司,简称吕宋都司,治所设于蜜金卫城。

    其四,改“奴儿干”都司为“吉林”都司。

    另外,恢复行省之名,但对各行省依旧采取三司分治之策。都指挥使司管军务,承宣布政使司管政务,提刑按察使司管律法刑罚之事。

    不过目前只有直隶、江西、浙江、湖广、河南、山东、河北、山西、陕西、四川、云南、广西、广东、福建、辽宁这十五个行省三司俱全。

    在这十五个行省之外,尚有甘肃、吉林、北洋、吕宋四个为大明朝廷直接掌控的都司(类似军区)。

    又有朵甘、乌斯藏、偭北三个名义上为大明直接统治,实际由当地土司政权代为统治的都司。

    也即是说,洪武十八年的大明版图包括十五大行省外加七大都司!

    二月二,龙抬头。

    楚王朱桢带着一千护卫军随着南海水师的一支舰队来到了吕宋岛的蜜金卫,负责督察吕宋都司设立等事务。

    舰队旗舰甲板上,年仅二十二岁,风华正茂,身姿英挺的朱桢,正拿着制镜局最新型号的千里镜在眺望前方的蜜金卫。

    这蜜金卫在吕宋岛西北海岸,虽才设立了一年不到,却已经建立起一座土木结构的卫城。

    当然,这卫城并不大,根据朱桢所看到的文件上显示,蜜金卫城长约一里,宽仅三百步,还不足一里,只算临时卫城。

    他此时看去,只见这蜜金卫城所在之地,有一条不小的河流由东向西奔涌而来,在蜜金卫城南边入海。

    多年的泥沙淤积,在西海岸处形成了一座不小的沙洲。

    因为朱元璋大方地将部分命名权交给了开辟卫所的将官,故而这条河流如今已经有了名字,叫蜜金河——也不知是那蜜金卫指挥使取名废,还是心有顾忌,干脆就用了朱元璋赐给蜜金卫的名字。

    为避风浪,蜜金卫城在蜜金河分岔前的北岸,其建立的码头也在彼处。

    随着舰队进入河流,朱桢发现不论是两岸还是沙洲,皆丛林茂密,绿油油的一片。

    他收起千里镜,抹了把已经汗湿的里衣,不禁嘀咕道:“这才二月初,此处便已经这么热了,若到了夏天那还得了?”

    在朱桢感觉上,此时天气已经跟南京仲夏差不多了。

    如此他倒也能理解为何到处都是茂密的丛林了。

    舰队在蜜金卫码头靠岸后,朱桢得到了原蜜金卫指挥使,如今的蜜金卫都指挥同知陈彦的迎接。

    “末将陈彦参见楚王殿下!”

    朱桢虚扶起陈彦,道:“陈都同不必多礼,论起来本王在军中品阶还在你之下呢。”

    陈彦道:“楚王殿下乃是皇子,末将怎敢以品阶对待?卫城中已备好接风酒宴,还请殿下随末将入城。”

    朱桢道,“倒不必急着入城——本王看这卫城周边已经开垦出了不少田地,麦子长得正好。不如陈都同先带本王巡视一番蜜金卫去年开垦的田地,了解下情况,再到卫城去。如何?”

    陈彦没想到朱桢下来就要去视察军屯田,颇为意外。

    ‘军中皆传言如今陛下有意历练诸皇子,将来论功封藩海外,功劳越大,封藩的地方便越好。’

    ‘如今这楚王来了饭都不吃,便要查军屯田,做事也太用心了——诸皇子竞争都已激烈到了这种程度吗?’

    心中如此想,陈彦更不敢怠慢,当即带着朱桢巡视军屯田。

    一边看还一边讲解。

    “楚王殿下请看,这些麦子长势正好的旱地,都是去年十一月份之前开垦的。”

    “这吕宋岛农耕时节与中原大不相同,按当地汉民老农介绍,因此地常年炎热,并无春夏秋冬之明分,故耕种须看雨水多寡。”

    “以吕宋西北的气候看,一年中十一月至次年四月,雨水相对稀少,故而适合种麦。”

    “而五月到十月则雨水充沛,气候也更加炎热,则适合种水稻。”

    “所以去年咱们蜜金卫建立后,便在当地老农建议下,先开垦了一批旱地,种上了小麦。”

    “至于河边这些水田,都是种完麦子之后才开垦的——殿下有所不知,这吕宋岛虽土地肥沃、水源也足,可林子太密了,又热,垦荒着实艰难。”

    “也亏得咱们来此后,有几个土人部落没有眼色,前来骚扰,让咱们给灭了,抓了一大批俘虏充当苦役,不然怕是会有不少军户死于垦荒。”

    看着绿油油的麦地,以及河边水田中劳作的土人苦役,朱桢大为惊讶。

    他发现有些事真的要到了地方,才能了解实情。

    之前他对吕宋这地方的印象是一年可种两季水稻,甚至是三季水稻,结果到了蜜金卫,才发现并非如此。

    而这里垦荒、种田的困难,也要比文件中所描述的更为艰辛困苦。

    回过神后,朱桢便问:“听闻吕宋能一年种两季水稻甚至三季,莫非是谣传?”

    陈彦摇头,“当然不是谣传,只不过是在吕宋岛南部——那里比这里要更加炎热,雨水也更加充沛。”

    “原来如此。”

    朱桢了然。

    他想起初二那天在偏殿议论设立吕宋都司时,朱元璋所说的话。

    因为吕宋诸岛并没有能对抗大明的敌对势力,所以大明对吕宋的开发完全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

    朝廷计划是先在吕宋西北沿岸建立多个卫所,组成吕宋都司,垦荒耕种。

    待几年之后,吕宋都司的卫所军真正适应了这里的气候,并且囤积了足够多的粮食,再沿海南下,或深入吕宋岛腹地,开辟新的卫所。

    即在南海水师的配合下,先拿下吕宋岛沿海地区,日后再慢慢蚕食大岛内陆。

    视察完田地,朱桢进城赴接风宴。

    宴席上,陈彦又介绍道:“其实蜜金卫种田并不能给朝廷增加多少收益,真正赚钱的是开采金矿和蜜蜡——这也是陛下赐名此处蜜金卫的缘故。”

    “殿下来时看到蜜金河入海口那座大岛了吧?那岛上便有一座容易开采的金矿和不少蜜蜡。”

    这些朱桢其实都在文件上知道了,但还是听得津津有味,笑道:“如此说来,这吕宋着实是富庶之地了。”

    不一会儿,酒宴结束,陈彦又让人奉上茶水。

    他和几名卫所将官就着茶水继续跟朱桢“闲聊”,实际是汇报卫所工作。

    聊了一会儿,朱桢忽然问道:“本王听说吕宋有一位颇有名气的福建商人,叫做许柴佬,可是真的?”

    陈彦听了惊讶,道:“末将确实听过许柴佬之名,据说此人自元末便随父下南洋闯荡,用二十多年的时间在南洋攒下偌大身家,故而在吕宋国乃至整个南洋汉人群体中都有些名气。”

    “只是末将没想到,此人之名竟能传到殿下耳中。”

    第二更

    晚安~(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带着铁路到大明不错,请把《带着铁路到大明》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带着铁路到大明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